打动人才的“临界值”

打动人才的“临界值”

首页枪战射击临界前线打击更新时间:2024-05-01

来自:前线客户端

得人才者得天下,但真正的人才往往不会轻易被打动、被驱使,为人所用。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身价和本事,因而会待价而沽。要想请出人才,除了足够的真金白银、合适的社会位置,还要有足够的尊重、十二分的诚意,非如此不足以成其事。

“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是古代人才的一种传统,但人才的水准参差不齐,起的作用也有高低之别,对自己的定位和期许也不尽相同,因而能打动他们的“临界值”也相差很多。孟尝君打动冯谖的“临界值”就是食有鱼、行有车;太子丹打动荆轲的“临界值”就是山珍海味、金钱享乐;刘邦打动韩信的“临界值”就是筑台拜将、手握兵符。

史上请人才最出名的案例莫过于“三顾茅庐”。两个聪明人唱了一出千古好戏。诸葛亮如果一请就出山了,那就显得不够矜持、不够庄重,也容易被人小瞧,说不定会被贬值处理,所以一定要二请、三请,最后才答应出山。这样,一是摆足了架子,挣足了面子;二是充分了解了刘备的诚意和实力。打动诸葛亮这个人才的“临界值”就是三顾茅庐,少一回都火候不到、买卖不成,这即是刘备的高明之处。

诸葛亮当然也很聪明,他知道该如何把握分寸,拿捏火候,绝不会漫天要价,因为那会吓跑刘备。他知道事不过三,因而见好就收、适可而止,让这一场戏圆满结束,皆大欢喜。倘若他一定还要等刘备的四顾、五顾,那就叫不识时务了,也破了自己的“临界值”,可能会错过出山大展宏图的机会。

隆中对之后,“三顾茅庐”就成了后来请人才出山的不成文规矩。南北朝时,齐高帝萧道成也效法刘备,三请名士谢朏辅佐自己,钱给得够多,许的职位够大,诚意也算足够。可是,谢朏还是不为所动,因为他认为萧道成这个皇帝来路不正,是篡权所得,他不愿蹚浑水。他的“临界值”还包括正统与道义。

民国时,北大校长蔡元培请陈独秀到北大任教,也是请了三回,不仅破格给他教授高薪,还请他出任北大文科学长,银子够了,面子够了,位子也够了,陈独秀这才走马上任。当然,人各有志,追求不同。也有的人才看重精神要素,轻视物质条件。抗战时的延安,聚集了不少各路人才,他们也都知道延安物质条件有限,并没有在生活上提出过分要求,更看重的是能发挥才*平台。著名音乐家冼星海被请出山创作《黄河大合唱》时,唯一要求是自己身体虚弱,怕顶不下来,想吃点白糖,增加营养。两斤白糖就陪伴他完成了中国音乐史上的不朽名作。真诚的尊重、理解和信任,是打动和吸引他的“临界值”,而这一切又建立在他的爱国之情与赤子之心基础之上。

人才难得,在人才市场上,买家和卖家都希望利润最大化,通过或明或暗的讨价还价,相互博弈,找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临界值”。高明的东家,除了舍得砸钱,还深谙打动人才的“临界值”,会精心营造一个感情留人、待遇拴人、事业吸引人的环境,以招徕更多理想人才,事业成功的概率自然也要大得多。

作者:齐夫,河南省杂文学会名誉会长
编辑:丁兆丹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