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导演康洪雷和编剧兰晓龙等一行四人游走云南腾冲时,听当地人说起中国远征军在腾冲浴血奋战的事迹,那场战争让康洪雷震惊,于是想把这样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拍摄出来展现在世人面前。在拍摄《隋唐演义》时,编剧兰晓龙给康洪雷发了一份电影策划案,收到方案后的第二天康洪雷就确定下拍摄远征军的计划。在准备阶段时,康洪雷除了阅读大量相关书籍外还和创作团队再次访问了云南腾冲,向当地老兵求证,筹备了整整一年。在一次采访结束后,情绪积累到临界点的两人回到酒店,相对嚎啕。后来,他们就做了《我的团长我的团》。
今夕过往,十年已去,《团长》热度始终不减,在很多观众眼中视为抗战第一剧,原因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剧本里的角色塑造鲜活有张力,台词风趣有深度,话剧式的表演以小人物的经历探讨了鲁迅式的国民性,让观众感觉这些角色仿佛就是身边的芸芸众生。《团长》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无可替代,放到当年的时代背景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无奈和委屈,或挣扎、或嘶吼,或听天由命、或奋起抗争,可以说,《团长》没有主角或者每个角色都是主角,《团长》要表达的本就不是苦大仇深、慷慨激昂,而是包裹在战争外衣下的人性,小人物的人性。看过多遍的网友,最为津津乐道的就是《团长》里的细节是其他战争题材里所没有的。小编就为大家总结几条,让大家再重温一下经典。
武器方面,《团长》可谓真实再现当年,轻机枪知道要换弹和点射,用得久了要换枪管,毛瑟知道用枪托,马克沁知道要水冷,步枪要维护和清理,能从着弹声音判断炮的口径,步枪机枪冲锋枪子弹声音知道是不同的,手榴弹爆炸没有出现一大团火焰而是烟幕弥漫,弹片横飞…..仅从道具使用上,这部剧注定要甩开槽点无数的抗日神剧10条街的距离。
1、南部十四式手枪剧中第9集日军在毒气的掩护下向“炮灰”们守卫的西岸阵地发起了第十四次冲锋,这次战斗中,一个叫“立花奇雄”的日军中佐在近身搏斗中用枪顶住了“冒牌团长”龙文章的头,经过几秒的惊恐后这名中佐开了枪,然而,这发子弹却“如愿以偿”地卡了壳。最终这名日军佐官被龙文章所*。
而中佐手里的枪不是别的,正是大名鼎鼎的被二战时期美军戏称“可靠性连自*都无法保证”的“南部十四式手枪”,也就是人们俗称的“王八盒子”。
“南部十四式手枪”,为日军大佐南部麟次郎设计,该枪外形酷似德军“鲁格手枪”,而不同于鲁格手枪具有诸多优异性能,该枪需严格保养才可正常使用,可靠性极差,极易发生卡壳事件而不可连续击发,从而成为“手动手枪”。
从这一点来看,那名日本中佐的枪在关键时刻的卡壳可以说如实地还原了历史。
2、“布伦式”轻机枪剧中曾多次提到迷龙手里的那把酷似“捷克式”轻机枪的加拿大产机枪。而这挺机枪便是在二战期间风靡整个英联邦的ZB33型“布伦式”轻机枪。“布伦式”轻机枪是英国在捷克斯洛伐克产ZB26型轻机枪(俗称捷克式)的基础上进行仿制并改进而成的一款优秀的轻机枪,其与“捷克式”的最主要差别体现在弹匣上。
“捷克式”轻机枪所用弹匣为20发直弹匣,而“布伦式”轻机枪所用弹匣为30发弯弹匣。
而迷龙手中的这把轻机枪显然是“布伦式”轻机枪,而加拿大确实也生产过这型机枪,可以说是尊重了历史。
最让吸引人的除了他的刀,就是头上的钢盔。这顶钢盔看上去很是古朴,所以网上甚至流传是古代蜀川地区的头盔,其实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军队所装备的头盔,它的诞生还要归功于法国路易斯.亚德里安将军,它是法军的第一个标准头盔,也是现代军用头盔的始祖,所以被称为亚德里安盔(M1915 亚德里安盔)。
因为他是云南人,当年滇军的主力60军编成后,清一色的法式武器和钢盔,亚德里安盔是标志性装备。所以丧门星的头盔自然而然就是有滇军特色的头盔。
因为国内各部队不同训练方式,东北军受日军影响,国军受到德军训练影响甚至还有苏军(苏联援建黄埔),驻印军受训部队是美军的,还有英军的,剧中主要三种,大家有心的话可以注意观察一下英军日军美军炮灰团还有主力团五花八门的军礼。
机枪手肩垫,这是机枪手独有的。抗机枪的,因为磨损衣服
蛇屁股自我介绍时戴着一个斗笠,而抗战时粤军最标志性的装备就是统一配发的斗笠,还有他脖子上挂了串牙,是想证明什么吗?
我想说好多人都拿《亮剑》和《团长》做对比,《亮剑》是拍给全体老百姓看的,《团长》是拍给一小部分人看的,所以团长不火。不过喜欢的人喜欢就好,何必争论喋喋不休。最后向远征军,向所有在抗日战争中做出贡献的前辈先烈致敬!我们不会忘记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