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精彩的科幻电影,不只需要充满想象力的原创视觉语言和剧本,还要有强大而独立的重工业电影体系作为支撑。好莱坞模式之外,法国电影是否走得通一条不一样的路?
记者/张星云
《第五元素》让吕克·贝松成为“好莱坞以外最棒的科幻片导演”
一定要“法国味”
“所有导演都应该感谢卡梅隆,因为每五年他就会拍出一部最前沿的电影,并推着我们前进。”
这是吕克·贝松(Luc Besson)2016年在拍摄《星际特工:千星之城》期间说过的话。那段故事如今已经人尽皆知:2007年他就曾完成了一稿《星际特工》剧本,之后他被卡梅隆邀请去《阿凡达》的片场探班,受到了极大震撼,回来后他把剧本扔进了垃圾桶,决定尝试将他本以为不可能完成的视觉特效变成可能。
最终吕克·贝松请来了维塔工作室、“工业光魔”和Rodeo FX,三家全球最顶级的特效公司同时为他的新片服务,总共2734帧特效镜头,平均每一秒的特效花费超过10万美元。《星际特工:千星之城》1.97亿欧元的拍摄成本不仅是法国影史上最贵的,也是整个欧洲影史上最贵的电影。
当然,吕克·贝松的野心不止如此。他想让《星际特工》成为一部法国味十足的科幻电影。
他首先说服了法国国家管弦乐团,这家略显保守的乐团已经20年没有为电影制作过配乐了,上一次还要追溯到1995年的电影《屋顶上的轻骑兵》。他还决定要在法国本土拍这部片子,这样能为法国带来1200个电影领域的工作岗位,最理想的地点当然是他自己的制片公司欧罗巴影业(Europa Corp)在巴黎北郊建立的“电影城”,作为全法国最大的电影拍摄基地,这里的9个摄影棚,《星际特工》用了7个。
但显然就连法国自己都没有准备好接受这么大制作的电影。因为《星际特工》是英语电影,所以按照法律这部片子无法获得针对法国本土电影的20%税务减免,同时由于吕克·贝松的欧罗巴影业又是法国公司,因此电影也同样无法享受针对外国电影的30%税务减免。吕克·贝松就这事与法国政府扯皮了很久,最后经济部和文化部都急眼了,向政府施压,后者这才做了妥协,临时颁布特别法案给予这部电影税收减免。
当然,除了这些技术和行政层面的准备,让吕克·贝松更引以为傲的“法国味”来自本片的美术指导,也是原著漫画作者、法国漫画家让-克劳德·梅齐埃(Jean-Claude Mezieres)。
《星际特工》是吕克·贝松对原著漫画家梅齐埃的一次致敬
吕克·贝松16岁时,因看了《星际特工》漫画感触很大,开始着手写《第五元素》的剧本。后来他成了导演,并在38岁时有了机会拍《第五元素》,于是他给儿时偶像梅齐埃打了电话,请他做美术指导。
最终《第五元素》为观众呈现了一个有别于好莱坞的另类科幻世界:23世纪的纽约不是冰冷、规矩的钢铁之都,而是热情、奔放和充满生活的,楼宇疯狂生长,会飞的出租车川流不息,在这座大城市里,不同星球的人过着千万种不同的生活,操着粤语口音的师傅还会在天上开着木帆船,把你订的烧鸭饭送到窗口……
自此之后,吕克·贝松科幻电影中独特的视觉语言和讲述故事的方式,让他有了一个新名号——“好莱坞之外最厉害的科幻电影导演”。
而随着吕克·贝松将《星际特工》漫画改编成电影上映,鲜有外国人听闻的梅齐埃走到台前,人们才惊呼,也许当初正是法国科幻漫画的传统,造就了如今好莱坞科幻电影的繁荣。
法国漫画家墨比斯深远地影响了雷德利·斯科特、大友克洋甚至宫崎骏(视觉中国供图)
影响好莱坞的法国家伙们
时间回到1977年,那一年《星球大战:新希望》上映,作为好莱坞科幻大片的鼻祖,它第一次向观众呈现了一个多元而辽阔的未来:惊奇的太空建筑、跌宕的帝国战争、炫目的飞行器。在法国的首映是在梅斯国际科幻节上,放映结束后,梅齐埃当场便站起来说道:“这是一部由《星际特工》改编的电影。”
实际上当1977年《星球大战:新希望》上映时,梅齐埃的系列漫画《星际特工》已经在《飞行家》(Pilote)杂志上连载了10年。如今我们依然可以清晰地看到两套作品的关联:《星球大战》中汉·索罗的飞船千年隼和《星际特工》男主人公瓦雷利安的飞船XB 982外形几乎一模一样。汉·索罗1980年在《星球大战:帝国反击战》中被液态氮冻成了一个长方块,而瓦雷利安在1971年出版的《星际特工:千星帝国》早就被用同样的方法冻成了长方块,甚至两人被冻时保持的姿势都一样。此外1983年《星球大战:绝地武士归来》中莉雅公主那套著名的金属比基尼,实际也在1972年出版的《星际特工:无星之国》中由女主人公洛瑞琳穿过。就连《星球大战》中著名反派达斯·维达摘掉头盔之后的形象,也可以在《星际特工:千星帝国》找到出处。
1983年,《飞行家》漫画杂志发表过一篇讨论《星球大战:绝地武士归来》如何借鉴漫画形象的文章,梅齐埃为那篇文章配了幅漫画插图,画中《星际特工》的男女主人公瓦雷利安、洛瑞琳与《星球大战》男女主人公天行者卢克、莉雅公主一起坐在酒吧里,莉雅公主说道:“太巧了,咱们在这里遇到!”洛瑞琳回答道:“哦,我们很早就是这家酒吧的常客了。”后来梅齐埃甚至还给乔治·卢卡斯写过信,并没有收到回信。但种种举动都可以让我们想像当时他激动的情绪。
如今已经80岁的梅齐埃显然已经平和了很多,面对我的采访,只是淡淡地回答道:“科幻电影的创作显然要比画一本漫画更复杂,导演们从大量漫画和历史中寻找灵感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如果他们能像吕克·贝松一样说明灵感来源,那就再好不过了。”
如今80岁的梅齐埃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说,已经看淡了当年《星球大战》从他漫画里的“借鉴”(法新社供图)
实际上当时不只梅齐埃,另一位法国科幻漫画家也在日后深远地影响着好莱坞。“让·纪劳(Jean Giraud)生前一直是我的朋友,我们俩在巴黎应用艺术学校念书时就是同学,有着相同的漫画品味。”梅齐埃对我回忆说,“他以前从没学过画漫画,但仍然是伟大的画家。对他产生影响的不是美国或其他西方卡通,而是比利时漫画家约瑟夫·吉利安(Joseph Gillain)。我和纪劳一起探索,相互品评对方的作品有长达10年的时间,直到我出了《星际特工》漫画之后,他才逐渐发展出了独特的个人风格。”
于是让·纪劳也开始在《飞行家》杂志上连载自己的科幻漫画,并给自己起了个笔名——墨比斯(Moebius)。1975年,墨比斯离开《飞行家》,与另外两位朋友一起创办了自己的漫画杂志《金属狂啸》(Métal Hurlant),虽然只持续出版了12年。
美国科幻片导演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在后来的采访中承认过,《银翼*手》里那些灰暗的城市,是《金属狂啸》给了他灵感。而被称为“赛博朋克之父”的美国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则在给《神经漫游者》(日后启发了《黑客帝国》的小说)改编漫画写序言时写道:“毫不偏颇地说,我的小说《神经漫游者》里的世界观,确实受到《金属狂啸》的影响。……还有其他‘赛博朋克’作品,都受到了这本漫画杂志的影响。那些法国家伙们,这么早就把《金属咆哮》停刊了,实在是太可惜了。”
如今你翻开《星际特工》或《金属狂啸》的任何一页,就能明白它们为何备受欢迎:肆意,又毫无限制,既有拿着链锯的外星人、长着金属乳房的女战士,也有阴冷的赛博朋克都会、用獠牙装饰的钢铁飞船。这些漫画打破了所有规则,永远改变了科幻的维度。“我们要改变一切!”墨比斯曾表示,“我们想要完全独创的、奇怪的东西,不循规蹈矩,避开传统叙事,专注于黑暗的幻想,还有超现实的逻辑和虚构的幽默。”
这些作品甚至不仅影响着美国,也远及日本。手冢治虫将墨比斯用虚线表现阴影的手法命名为“墨比斯线”,将线与线重叠形成的阴影称之为“墨比斯云”。就连大友克洋也承认,《阿基拉》是受到了《金属狂啸》的影响,而宫崎骏是在读完墨比斯的《阿扎克》后深受启发,被其中“既孤独、又高傲的空间感”震撼,随后创作了《风之谷》,并与墨比斯成为好友。莫比乌斯则用《风之谷》主角的名字娜乌西卡为自己后来出生的女儿命名。
在论及与好友墨比斯的区别时,梅齐埃告诉我,墨比斯在70年代选择了前往好莱坞直接参与美国科幻电影的创作,而他没有。
从美国到法国
其实梅齐埃也有过美国梦。他1955年从巴黎应用艺术学校一毕业就去了美国,追求他一生的梦想:当牛仔。他当时去了犹他州,“打桩,扎篱笆,插干草,脏活累活,什么都干”。数年后,他回到法国,和皮埃尔·克里斯坦(Pierre Christin)合作,开始在《飞行员》上连载漫画《星际特工》,克里斯坦写故事,梅齐埃画画,一个为银河城政府跑腿的时空探员瓦雷利安就这样诞生了。瓦雷利安不是肌肉壮汉,而是个毛头小伙,负责排查时间漏洞,有时去偏远地区出差,检查某个星球会不会威胁人类文明,脏活累活什么都干,像梅齐埃当年一样。
“五六十年代,美国科幻大师阿西莫夫、雷·布莱伯利等人的小说大量引入法国,那时在法国有一本叫《小说》(Fiction)的杂志,专门介绍美国科幻作家的新动向,以及发布年轻法国科幻作家们的作品。在我开始和梅齐埃创作《星际特工》的同一时期,我就是在那本杂志上发表了我最初的科幻小说。”皮埃尔·克里斯坦向我回忆说,那个时候,文艺青年们谈论科幻,就像谈论爵士乐和西部牛仔一样时髦。也正是在那样自由的氛围中,曾经出现过儒勒·凡尔纳的法国开始了新一次科幻热潮,新一代年轻艺术家、作家和插画家,纷纷创作起自己的故事。“那时的法国科幻非常注重风格化,并强调主动介入当下政治。”克里斯坦说。
辽阔的星际战争、倒霉的时间特工、横跨好几颗行星的太空贸易港,这些东西今天看起来稀松平常,然而在上世纪60年代的欧洲,却惊天动地。法国科幻文学评论家斯坦·巴雷茨在2007年《星际特工》合订本的序言中写道:“没有真正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无法想象当时世界的灰暗与乏味……在渐渐老去的戴高乐统治下,法国封闭而毫无生机,异常严格的社会准则推迟了文化、科技和社会革命的到来。”
法国科幻漫画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诞生了,独立艺术家们因此获得了某种特权。它们不像美国漫画那样紧张刺激,而是多了份辽阔和悠然,梅齐埃的漫画即使是跨页的战争场面,也不忘画上江河、飞鸟、太阳和荒原。他笔下的世界,历史与未来是共存的:统治者在金字塔里用宗教替代科学,大男子主义者和女权主义者骑在昆虫背上开战,宇宙大都市中,蒸汽时代的机械和昆虫改造的列车在城市间交错纵横,街角的空气中则弥漫着皮革、木头和香料的味道。
辽阔的风景之下,是对种族歧视、人道主义、环境保护、女性权利的探讨。“此前女性是很难成为漫画主角的,但科幻给了我们超越现实的想象,《星际特工》的女主角洛瑞琳之后,越来越多饱满、吸引人的女孩子成为漫画主角。”梅齐埃说,这些都是法国与美国的不同——在美国,作家被雇来创作设计好的作品,而欧洲艺术家拿着自己的作品去寻找欣赏他的出版商。“没有一个好的艺术家会被规则所限制,这就是为什么我画科幻,因为我不喜欢重复和拷贝。不要试图复制那些‘卖座’作品,那只会浪费时间。”
米拉·乔沃维奇一度成为吕克·贝松科幻电影中女权主义的象征(视觉中国供图)
一次失败的尝试
就在法国科幻漫画飞速发展的60年代,法国电影也在迎来一场巨变。同样受美国文化影响的新浪潮愈演愈烈,那时阿伦·雷乃、克里斯·马克和让·吕克·戈达尔都曾拍过科幻片,弗朗索瓦·特吕弗还曾将当时美国科幻大师雷·布莱伯利的小说《华氏451度》改编成电影。但这些科幻电影,早已淹没在了新浪潮导演们的名作光环之下。
在那之后,最闪耀的一次法国科幻电影尝试却是一次著名的失败经历。
1974年,法国著名制片人米歇尔·塞杜(Michel Seydoux)想为当时轰动欧洲的智利裔超现实主义导演亚历桑德罗·佐杜洛夫斯基(Alejandro Jodorowsky)投资一部新电影,24岁就离开智利独自一人来到巴黎闯荡的佐杜洛夫斯基不仅赶上了超现实主义,也赶上了法国的科幻漫画热潮,两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就这样在70年代交汇在了一起。他告诉塞杜,想把美国科幻小说家弗兰克·赫伯特的《沙丘》改编成电影。塞杜代表法国高蒙电影公司出资1000万美元,计划就这样开始了。
佐杜洛夫斯基首先请来墨比斯做美术指导,墨比斯用他法式科幻漫画的想象力为电影画出了3000张分镜故事板。平克·弗洛伊德被请来为电影配乐,滚石乐队的主场米克·贾格尔和美国大导演奥森·威尔斯都成了参演演员,佐杜洛夫斯基还以每分钟10万美元的片酬说服艺术家萨尔瓦多·达利饰演电影中宇宙霸主的角色。在达利的推荐下,瑞士导演H.R.吉格也加入到了美术团队中。
几乎超越现实的豪华阵容带来了可以想象的经济负担,结果预算超出500万美元,佐杜洛夫斯基和塞杜带着故事板去了好莱坞谈联合制片,因为担心美国观众无法接受这么一部混合了法式科幻和超现实主义风格的电影,迪士尼和华纳都拒绝了他们,电影最后无疾而终。那是1974年,就在三年后,《星球大战》上映,“美式科幻大片”的概念由此诞生。
后来,《沙丘》的原编剧丹·奥班农(Dan O’Bannon)把墨比斯、吉格等佐杜洛夫斯基团队的一众美术指导几乎原封不动地带给了雷德利·斯科特,1979年,斯科特导演的《异形》上映,吉格设计了这个电影史上最恐怖的怪物形象,而墨比斯则为电影的黑暗风格场景设了基调。自此墨比斯开始了他十几年的好莱坞生活,对美国科幻电影产生了熏陶渐染的影响,他在很多电影中担任美术指导,1986年斯坦·李还把他请到漫威进行过短暂合作。法国科幻电影再缓过气来,就要等到吕克·贝松的出现了。
吕克·贝松的电影帝国
18岁时因报考法国国立电影学院被拒绝,吕克·贝松去了好莱坞学艺三年,回国后他利用废弃的片场空地完成处女作《最后决战》。那就是一部科幻片,讲的是核战争后人类的相互虐*和抢夺。但吕克·贝松没有局限在法国,他又回到好莱坞,完成了英语片《*手莱昂》,大获成功,拿了投资,便开始启动《第五元素》。
梅齐埃和墨比斯双双成了他新电影的美术指导,梅齐埃的漫画《星际特工》中的大量造型就是在这时成为现实。
“我和吕克·贝松之间最美好的记忆,就是他1996年第一次邀请我去伦敦松林制片厂探班《第五元素》的拍摄现场。我看到我画的场景被真的建造成了实景,星际赌场的大厅、米拉·乔沃维奇纵身跳下的大厦……我觉得我像是漫步在自己的画里,幸福极了。”梅齐埃说,其实他自己对影评挺敏感的,“幸好不是美国导演改编我的漫画,而在法国也只有吕克·贝松有胆量改编它们。电影拍完后,吕克·贝松专门为我在巴黎举办了一场试映,放映过程中整个影院就我们两个人,我记得他用迷弟般的眼神观察我的反应。”
《第五元素》其实是一部更讨巧的电影,不仅英语拍摄,甚至连法国男主角都不用了,请来了当时冉冉升起的新星布鲁斯·威利斯,法国科幻视觉的外壳下,隐藏着大胆的商业逻辑——赚美国人的钱。最终该片取得当年法国票房第一,全球票房第二的成绩。法国科幻电影在好莱坞都如此受欢迎,让吕克·贝松开始有了更多想法。几年之内,他先后创立自己的制片公司欧罗巴影业,与威望迪环球公司(Vivendi Universal)共同建立后期制作工作室“数字工厂”,并在巴黎北郊建造被称为“巴黎好莱坞”的电影拍摄基地,以一己之力为法国打造出了一套完整而独立的电影工业体系,同时这套体系又是以海外市场尤其是好莱坞市场为主要目标的。
在之后的十几年里,吕克·贝松坐拥自己的电影工业帝国,制作了大量商业电影,直到2016年,他再拾儿时梦想,花费1.97亿欧元将梅齐埃的漫画《星际特工》改编成电影,当然,已于2012年去世的墨比斯无缘看到此片。但谁也不会料到,《星际特工:千星之城》这场豪赌以美国票房遭遇惨败结束。电影上映以后带来了上亿欧元的巨大财务亏损,欧罗巴影业总经理即被解雇。“其实《星际特工》电影在美国的失败是个商业问题。”梅齐埃向我说到他的理解,“美国电影向全世界出口,但却很少接纳外国电影。美国电影里,男主角永远都是硬汉,女主角美丽动人,同时还要待在男主角的羽翼下,主人公们永远代表正义去抗击邪恶。而很多欧洲电影显然不是这样讲故事的。更不要说在美国,电影制作和发行不仅涉及艺术创作,更是商业行为。”
屋漏偏逢连夜雨,欧罗巴影业的亏损进一步影响到吕克·贝松建立的电影学院,这所曾被视为未来法国电影摇篮的学院去年秋季宣布因资金问题暂停招收新生。当时正值“Me too”运动在法国兴起,吕克·贝松可谓被波及最重的法国电影人,一名女演员指控他性侵,另有八名女演员举报他性*扰。一段法国科幻电影的时代,也许就这样结束了。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