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的12月,年仅31岁的伍连德临危受命,作为清政府任命的东三省防鼠疫的全权总医官,赶赴东北区处理疫情。
图:防疫、警务人员在哈尔滨傅家甸第二疫区内的工作场景
抵达哈尔滨后,伍连德马上到疫情最严重的傅家甸进行深入调查。当时医学界普遍认为鼠疫是跳蚤从老鼠身上再传播给人类的,只要打死老鼠,就能掐断瘟疫源头。可是,在日、俄专家建议下,东三省官民几乎把耗子抓绝种了,瘟疫还在蔓延。
图:1910年冬天在鼠疫隔离区工作的全副武装的医务人员
通过实地了解,伍连德发现不少家庭是一人患病、全家疫毙,还有很多人与患者没有发生过身体接触也会被感染,受过传染病专业训练的伍连德,立即怀疑鼠疫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且传染的速度很快。
图:1911年,消毒车准备出发
为了证实自己的判断,伍连德通过对病人尸体进行解剖和显微镜下的病菌观察,最后得出了结论:这是一种变异过的鼠疫,病菌可以通过呼吸和飞沫的方式进行传播。伍连德将这种不同于以往、可以通过呼吸和飞沫人传人的鼠疫,命名为“肺鼠疫”。
图:伍连德在哈尔滨的第一个鼠疫实验室里
伍连德的研究结论受到了日、俄专家的反驳,斥之为无稽之谈。法国人梅斯尼是北洋医学堂首席教授,不相信鼠疫可以通过空气传播,因此他在进行实地调查时,拒绝伍连德戴口罩的防护建议,结果在接触患者后不到三天,梅斯尼就出现一系列症状,最后暴亡。梅斯尼的死,震惊了整个东北以及清政府,这个时候,伍连德的提议才得到清廷的信任和重视。
伍连德在哈尔滨建立了第一个鼠疫研究所
伍连德知道,当务之急便是有效控制传染源,防止疫情的进一步扩散。1911年1月,清政府下令封锁山海关,禁止关内的人进来,也禁止关外的人出去。政府派出了1000多名士兵对中东铁路沿线进行了交通管制,对于所有的旅客在观察5天后才将其放行,有效阻止了患病人员在旅途中将病情扩散到其他地区。
当时的铁岭,阻断交通后,被临时隔离的人们
伍连德还学习西班牙火车隔离的方法,用1200节的火车车厢作为隔离点,这些车厢有士兵把守,里面配置了很多设施,成为临时疫病的隔离所。
隔绝交通,火车厢被用作隔离病房
在救治上,伍连德采取的另一项措施是,在定点医院分设了不同院区,设立了疑似病例院区、轻症病例院区、重症病例院区等几个不同院区。正是通过这种分类,既能节省医疗资源,又能够使患者最大限度地避免交叉感染风险。
在哈尔滨傅家甸内成立的滨江防疫疑似病院
在疫情最严重的傅家甸,伍连德将之分成若干个区域,每个区域的人员都标成不同的颜色,防止不同区域的人员到处流动。
1911年,哈尔滨的停业的客栈、学校等被用来当做防疫的办公室、消毒室和病房
伍连德非常清楚,控制区域的隔离虽然简单,但是要控制人与人之间的隔离却很难。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伍连德发明了"伍氏口罩"。这种口罩简单实用,就是用两层纱布再加上一块棉布制成,口罩既可以防止自己传染给别人,又可以防止别人传染给自己,而且串门也不感染。
伍氏口罩
尽管这样,伍连德还是发现了防控措施中的一个最大漏洞——死者的尸体。当时大量尸体堆积郊外草草掩埋,更有尸体因天气寒冷没有及时处理而结上了冰。伍连德意识到:鼠疫杆菌可以在尸身上存活很久,如果不处理好尸体,病毒还会在尸体上面传播,甚至会通过河流传播到村子里面。
鼠疫后的坟场
经过深思熟虑后,伍连德奏请朝廷,请求以焚烧尸体的方式彻底断绝鼠疫。这在当时遭到以入土为安为传统的百姓一致反对,好在清廷支持伍连德,以铁腕政策把东三省所有感染鼠疫的死难者遗体全部被焚烧。
集中焚烧的棺木
1911年1月31日下午,在疫情最严重的哈尔滨傅家甸,一些参加病疫防控的高级医官、部分地方文武官员与俄方防疫人员,共同见证了当地有史以来的首次大规模集中焚尸行动。焚尸的烈火足足烧了三天。
傅家甸焚烧尸体
遗体全部焚烧之后,奇迹果然出现了,死亡人数开始出现下降。1911年3月1日,哈尔滨实现零死亡,首先解除了鼠疫威胁。然后是长春沈阳等各地,到了四月份,整个东北再也没有出现新的死亡报告,这场东北大鼠疫终于被彻底消灭了。
烧掉鼠疫感染者曾经居住的房子
1911年4月,清政府在奉天(今天的沈阳)举行了"万国鼠疫研究会",英法美等11个国家的专家出席了这次大会,这是中国首次举办历史上第一次国际研讨会,伍连德任大会的主席。
1911年,万国鼠疫研究会”在奉天召开
英国《医学周刊》对头号功臣伍连德评价道:他的毕生为我们所做的一切,我们无以为报,我们永远感激他。
2012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市委宣传部联合出品了一部名叫《浴火危城》的电视剧,这部电视剧就是讲述中国防疫先驱伍连德如何大战鼠疫,拯救哈尔滨人民的故事。
《浴火危城》电视剧
今天的哈尔滨有伍连德医院,医院里有伍连德博士雕像,这便是最好的铭记和感恩!
事实上,伍连德当年控制疫情的三种方法仍适用于今日,也是传染病防治的三大原则: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未感染的人群。
我们重温一百多年前伍连德抗击东北鼠疫,更应对今天我们如何应对呼吸道传染病充满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