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中一群水兵的守望:远方有海头顶有星,心中有“星辰大海”

深山中一群水兵的守望:远方有海头顶有星,心中有“星辰大海”

首页枪战射击星海防线更新时间:2024-05-09

山里的春天,通常来得晚一些。守山十几年的老兵告诉新兵陈永彬,当山风变暖,山里就会盛开深红浅红的杜鹃花。仿佛一夜之间,伴着次第开放的花海,这名22岁的水兵迎来他守山的第一个春天。

和战友们一起,陈永彬拿到了连长发放的“心愿卡片”:如果这个冬天你将离开守望的大山,你希望给这里留下什么?

每年这个时候向官兵征集心愿,是驻守深山海军某部的一项传统。官兵们写下自己的心愿,挂在营院中一棵石楠树上。风吹过,将心愿诉说给群山,风吹向更远的地方,也会将心愿诉说给远方的大海。

心愿,寄托水兵对未来的期许,那里是他们心灵的“星辰大海”。品读心愿,我们会发现不同年龄段的官兵,对青春、对价值都有着不同的思考。

但这些心愿的底色是一致的——

“坚毅清澈且永远灿烂”“守护内心的一份炽热”“勇敢尝试不留遗憾”……在每一个心愿下面的“个性签名”栏里,每一个“签名”都在不同维度上承载着水兵对担当、对使命的理解,对热爱、对梦想的追求。

那天晚上,陈永彬和班长一起站在山顶,抬头仰望漫天繁星。转过头,他看到班长眼中也闪烁着星光。

“我们守在深山,但是我们看得见大海,我们头顶上的蓝天与星空就是倒映着大海的镜子。”班长说,想念大海了,我们就抬头看一看。

远方有海头顶有星,心中有“星辰大海”——陈永彬把这段话写在了属于自己的“心愿卡片”上。他相信,在这座大山中,有些心愿源自一种根植于灵魂的精神。

深山中一群水兵的守望——

远方有海头顶有星,心中有“星辰大海”

■凌寒羽 陈晓雷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孙 飞

因为热爱,岁月不觉漫长

已经很久没有返乡探亲,踏上这条熟悉的通外山路,廖延柯却没有想象中那样激动。

放心不下交代给连队好友的事,拿出手机又挨个发了叮嘱短信,他抬起头将目光望向车窗外。

这是一条盘山路,宽度刚够2辆汽车并排行驶,汽车每行至一个转弯,驾驶员都会轻踩一脚油门……常年往返这条从连队营区到县城唯一的山路,守山15年的廖延柯,早已习惯了这种颠簸。

车窗外正是山中最美的季节,廖延柯眼中,每一帧变化的风景都和15年前那么相似。时光流转,但往返跋涉这条山路的记忆“并不如烟”,老兵甚至对路边的每一棵树都如数家珍。

15年前,相同的路上,山上同样开满杜鹃花,还是中士的廖延柯乘坐一辆“绿皮车”进了山。在此之前,他曾在一个偏远连队服役,由于技术过硬,被推荐为组建连队的首批技术骨干。

廖延柯记得,那时候进山的路还是砂石路。最让他感到“转不过弯来”的还是“身份”的变化——一夜之间,自己从守海的水兵变成了守山的水兵。

到达营区,天已经完全黑了,抬头仰望,廖延柯被这漫天的繁星“惊艳”了。翌日清晨,伴着清脆的鸟鸣声睁开眼睛,他一骨碌爬起来,走出营房,熟悉的蓝色被绿色取代。他记得,风吹过山林,那景象很像曾经守望的大海。

然而,这里没有大海,只有连绵无尽的大山。尽管有心理准备,廖延柯还是抵挡不住内心的失落。在山里守了不久,他内心“防线”快崩溃了。

那时山里条件很落后,只有2部座机电话,他时常守在电话机旁,给以前连队的班长陈一波“诉苦”。放下电话,他再一头钻进阵地机房。

连队水兵们的“全家福”。刘 霖摄

日子清冷孤寂,业务枯燥单调,各类数字代码、装备难题填满生活的缝隙,廖延柯觉得有些“喘不过气”。

思念如海潮般蔓延开来,凝聚成一种复杂的情感——他的心仿佛被潮水围困,变成了一座孤岛。

“班长,这里山连着山,真不知道我这水兵当得有啥意思?”

“意义可大哩!守在山里苦练本领,时刻把一双眼睛擦亮,战舰才不会迷航。再远的海,我们‘山海’配合好才能守得好。”

又一次拨通电话,听着班长陈一波语重心长的话语,廖延柯被说得动了心。抬头仰望,闪烁星海就像海面上的粼粼波光,那一刻廖延柯的心也仿佛被星光点亮。

接下来几个月,从信息线路到装备,各类建设任务不轻松,廖延柯顶在技术一线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向技术人员学习过程中,他从来是最刻苦的那一个。

才几个月光景,成为全连“技术大拿”的廖延柯,也在枯燥的能力锤炼中,找到了乐趣。

去年,连队来了一批00后新兵,上级让廖延柯当“帮带师傅”。第二天,他就带着新兵们上了山。“这座山需要我们,远方的海需要我们,战舰上的兄弟需要我们。”廖延柯一边登山一边和新兵聊天。

在这位老兵看来,人生的乐趣来自内心的满足,“被需要”是一种获得,它让坚守有了意义。

晚饭后,廖延柯指着头顶那颗最亮的星,对新兵陈永彬说:“你看嘛,星海也是海。最亮的那颗星,就是海上的灯塔。人生航程中,我们每个人都是一艘战舰,都应该确定一个前行的方向,一个目标。”

“向蔚蓝大海传递来自大山的‘声音’,需要坚守和热爱。”后来,在廖延柯带领下,陈永彬实现了第一次电台通联、完成了第一次紧急任务……他觉得心里的热爱,应该像那片海一样,是广博的、汹涌的、澎湃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热爱就是他心中的“星辰大海”。

廖延柯休假前一晚,“师徒”两人又一起聊天。

“师傅”说:“守山多年,感谢那份陪我走过漫长岁月的热爱。”

“徒弟”说:“因为热爱,岁月不觉漫长,青春更显纯粹。”

漫长巡线路是青春的“宝藏”

自从在手机上听过那首流行歌曲《孤勇者》,二级上士廖启发就开启了“循环播放”模式。

这位常年在大山里跋涉的巡线分队分队长深知守山不易,而他也被大山磨砺出石头一样坚硬的性格。

山中四季分明,夏天鸟鸣虫吟,冬天冰凌满枝,在常人看来的诗意风景,而在巡线老兵眼中却是要攀越的险途。

山上山下昼夜温差大,官兵巡线一趟,身上穿戴什么、背上携行什么,爬杆注意什么……这些都需要官兵们亲身经历几遍,才能从容应对。

就像廖启发说,巡线兵每年在山里扎扎实实走几个来回,“经验都是汗水里泡出来的”。

这几年连队保障任务愈加繁重,每次巡线短则一两周长则几个月,廖启发带着战友风里来、雨里去,其中遭遇的艰难险阻,一言难尽。他自嘲,分队每个人都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黝黑的面庞,粗糙的双手,笑容淳朴真挚。

巡线路上。刘 霖摄

今年初,山里下了一场小雪,路上湿滑泥泞,官兵们穿戴整齐准备出发。这次,队伍中有不少年轻面孔,而带队的依旧是廖启发。

“这次巡线,要给上百公里的杆塔线路做‘体检’,任务重、时间紧,必须确保不出丝毫差池……”给大家作动员时,廖启发神情严肃地说。

不久,带着一份翔实的线路“体检报告”回到营区,看到列队欢迎的战友们,一向不苟言笑的廖启发瞬间感动了。“这下战友们可以安安心心过个春节了。”那天晚上,廖启发给妻子发信息报平安。妻子才知道,这已是丈夫第6次参加冬季巡线任务。

第一次参加这项巡线任务,那个冬天格外寒冷。还是中士的廖启发,也是在分队长的带领下踏上巡线路。“初来乍到,心里完全没谱。”廖启发的家乡在平原地区,不习惯走山路,那一趟巡线让他有了“早点退伍”的念头。

指导员张令和廖启发是“老乡”。春节前夕,张令就在连队第一次开展了“心愿征集”活动。“在外过年,谁都会想家。大家只管写心愿,我负责帮大家落实。”张令对新兵们说。

连队条件有限,张令想了各种办法。他发现,新兵的心愿有一个共性——想家。“干脆咱们来个‘团圆连线’。”于是,他让老兵瞒着新兵联系了他们的家人,并挨个为新兵们制作“问候视频”。

那晚连队学习室成了“幸福的海洋”。播放视频时,有人腼腆地捂着脸笑了,笑着笑着又哭了;有人看到亲人们流泪的样子,心里暗暗告诉自己要坚强……这次连线后,战友们都觉得,彼此的心更近了。

也是因为这次连线,廖启发被感动了。他永远忘不了视频中母亲说的话:“指导员听说咱家的困难,让他在城里的同学来家里探望……”

接下来的一次巡线任务,廖启发随队出征。一座座高耸入云的铁塔、一条条横空架设的银线,在第2次参与任务的廖启发看来,“征服铁塔和银线,就是战胜自己的懦弱”。

“爬杆、修理、接线,需要练就过硬技术,野外宿营、跋山涉水,需要熟悉地形,更需要勇气和耐力、健康体魄。”如今和队友们回忆当年走过的路、吃过的苦,廖启发觉得那都是青春之路上的“宝藏”。

一次巡线路上,爬杆的时候都很顺利,在杆上修理时,廖启发脱下手套操作,一不小心从塔杆上跌落,被树枝挡了一下又摔在地上。

廖启发顿时眼前一黑失去了知觉……再次睁开双眼,他看到的是队友一个个焦急的神情。在大家搀扶下,廖启发坐了起来,确定自己“伤得不重”,他决定再次出发。

完成任务回到营区,他被送往城里的医院检查。在给妻子的信息中,他这样写道:“真的庆幸这次自己还能醒来。有家人的关心,有兄弟们一路搀扶,这条路上吃再多苦,都值了。”

温暖如山风,幸福在明天

军人字典中所谓“热闹”的定义,常会伴随着温馨的团聚。于是,这座大山里每一个热闹时刻,也便承载着水兵们的期盼和思念。

刚刚过去的清明节假期,一级上士伊赛国心心念念的团聚来了。

从去年春天就开始计划,到来年春天才“落实”——在妻子吕欣韵看来,只为看一眼丈夫伊赛国眼中的“星辰大海”,这趟探亲之旅意义不凡。

吕欣韵也曾是一名军人。只是两人之间最初的“距离”相隔太远太远——一个守着山、一个守着海。

他俩相识于士官军校。因为缘分,他们成为彼此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学习结束回到各自坚守的地方,他俩的心却再也没有分开过。不久,他们做了一个决定:用一生的牵手,来感恩命运的安排。

走进婚姻殿堂后的第3年,这对小夫妻还没有一个稳定的家。这一年,吕欣韵面临进退走留。为了给伊赛国一个安稳的“大后方”,她和父母家人商量后选择离开部队,并来到丈夫的老家江西九江生活。

后来,为了照顾伊赛国的父母,这个河南籍儿媳,拎着大包小包住进了公公婆婆的家。南北方生活差异大,两代人生活在一起难免有些磕绊——吕欣韵无法适应九江一到冬天就湿冷的气候,伊赛国的父母也吃不习惯儿媳擅长的面食和炒菜……

老兵伊赛国望着远处的大山。刘 霖摄

一次,伊赛国打来电话问候,老两口不好意思地说:“媳妇啥都好,要是会做江西的炒米粉就好了。”这个“心愿”后来被吕欣韵知道了,她噗嗤一声笑了,大大方方地说:“这有啥难的。”

接下来一个月,在当地工作的吕欣韵向邻居和同事拜师“学艺”。江西米粉,制作工艺讲究,炒米粉时关键在火候,这需要她“多上手”——那个月,吕欣韵的同事吃了她整整一个月“各种口感的米粉”。

去年伊赛国回老家探亲,第一次听媳妇的同事们聊起这件事。

翌日吃上了妻子亲手炒的米粉,听着父母“左一句、右一句”对儿媳的夸奖,他这个常年不着家的“顶梁柱”心里,瞬间漾起一丝甜意。

离家归队时,在县城的汽车站,夫妻俩依依惜别。那天,两人一起约定:来年,她要去看他守望的大山。

汽车发动,看着妻子的身影越来越远,伊赛国的心里满是愧疚。从那天开始,他觉得自己肩负的责任更重了。对团圆的滋味,他心中也有了一个全新的定义。

这个春天,还有很多官兵的心愿与团圆有关。二级上士徐树森和战友商量,给妻子准备一份“特殊礼物”——大山里的婚礼。

前年春节,徐树森原本计划休假回家登记结婚。在网上,这对恋人提前选好了戒指。但是,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他俩只能做出一种选择:推迟婚期。

妻子位平在一家医院急诊室当护士。这两年每次疫情防控出现反复,她都坚守在抗疫一线值班,有时好几个月不能回家。

一边是暂停休假,一边是隔离值班……2年时光,相隔两地的这对恋人,团圆成了奢望。

去年底,徐树森终于获准休假回到老家山东。位平每周要上3天夜班,能在一起吃顿饭,对他俩来说都是幸福的。

突然接到通知,因紧急任务,徐树森需要提前归队。匆忙之间,他俩拿上户口本走进民政局,在工作人员的祝福声中完成了登记。

结婚证上的合影,是在民政局对面的小照相馆拍的。两人的笑容却甜蜜“爆棚”。

走出民政局,阳光正好,一如此刻他们的心情。这一刻是新生活的起点,他们心里充满期待。

翌日徐树森就要返程归队。“以后的路,我们携手一起走。”徐树森开始规划他们以后的人生。就像位平说的那样,“一个家,是我们共同奋斗的方向”。

“我们办一个‘军营婚礼’,和战友们一起热闹热闹。”几天前的那个傍晚,春风正暖,徐树森和位平商量着即将迎来的“探亲婚礼”。

温暖一如此刻的山风。水兵们守望的大山,也在期待着幸福时刻的到来。

来源: 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