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新传
转眼间,离开沂源县土门镇竟然已经十多年。慢慢老去,迈入古稀,忘记了很多事情,但有些事却不断浮现,越来越清晰。从进山建厂到搬迁出山,整整37年,青春与汗水抛洒在隆隆工厂车间,蜿蜒大山坡道,不知苦不知累的青壮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把智慧和辛劳贡献给军工生产,直到两鬓斑驳、体力衰颓,最后离开岗位,也离开了那片山坳。但有机会,大家都想再去看看老车间、老宿舍,那里有他们的青葱年华、艰苦岁月、无私奉献,始终是终生难忘、魂牵梦萦的地方。
记忆回到1965年,沂蒙山区开始神话般迅速建起一批工厂,总称小三线。那是根据当时国家安全形势和战备的需要必须要建的工程。从建厂要求的八字方针“小型分散、靠山隐蔽”,就可以看出筹建这些工厂特点:偏僻、保密、艰苦。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困难,但那个年代军工人干劲饱满,能动性不可小觑。我们工作的九四五厂俗称“二厂”,建厂第一年就来了个开门红,打响了第一炮,是小三线名副其实的骄子。当年设计、当年施工、当年投产,工作量巨大,硬是没有出现任何失误和事故,保质保量完成了上级下达的任务,受到军工局的高度赞扬和褒奖。多么想念那个从干部到职工干劲十足的岁月,设备安装调试之后,一声令下,马上投产,形成规模产量。此后,在56弹生产线正常运转的基础上,很快又建起了53弹生产线,也陆续试制了各式各样的枪弹,有气枪弹、猎枪弹、信号弹、空壳弹、露尖弹等,极大支持了当时的国防建设和地方经济。
热火朝天,大干快上的激情岁月中有很多拨动心弦的事情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位老兵的到访,让当时投身军工一线生产的我们,切切实实体验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那位老兵是老红军,一次战斗中,他目睹几个战友在弹尽之后的肉搏中死在敌人的刺刀下,他也受伤力竭昏死过去,后来被增援的战友救回才得以活命。他非常想到我们二厂来看看,经过厂方协调,终于如愿来厂参观。来到弹药总装车间时,面对仓库里堆码成山一样的弹药,这个老兵呜呜地哭了。这位亲历血腥残酷肉搏的老红军,真正懂得弹药对于士兵意味着什么。那就是生命,就是胜利啊!当年如果有这些弹药,或许他那些年轻的战友都不会死去。这位老兵眼泪让我们久久不能忘怀,那是给予我们一线工人的最高褒奖,让我们看到了我们劳动的价值,真切体验到为国家为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的自豪。
当然,生产过程并非总是一帆风顺的。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有很多突发的状况需要面对。二厂领导统筹谋划,职工奋战攻关,问题都一一解决了。记得在一次生产会上,军工局领导预计弹壳原料复铜片今后可能无法正常供应,提出工厂要有准备,想办法突破原料的瓶颈。厂领导立马开会研究决定,由厂技术科全权负责攻关,用全钢代替复铜片,试验试产。经过大半年的努力,无数次试验,终于实现低炭钢代替复铜片,成功量产了完全合格的子弹。第二年市场上买不到复铜片了,但二厂因为早有准备,没有着急,从莱钢拉来了一车车的钢棍,增加了几道工序,下料、打平、挤盂,安装了几台设备和电容涂漆,生产出的样品经军代表检验,完全合格,达到了装备部队的标准。同时,厂技术科人员加班加点,又对08铝钢片进行了试验,寻找更多的替代原料,很快也成功了。这样就有三种原材料可以供应生产,再无后顾之忧了。
1976年是个特别的年份,从生产数字上看就知道二厂上下付出了多大的劳动量。全厂当时的正常子弹生产能力是四千多万发,但是,这一年实际产出了七千多万发,上缴利润七十多万元。这些数字都是白纸黑字有据可查的,但是人们的奉献却是大多只存留在亲历的职工心中,没有书面记录的。如果能到当时的工房里去看看就知道了,到处都是火热的劳动场面:整齐的货箱,整洁的地面,紧张忙碌,却又有条不紊。宣传黑板上写着三年无缺勤、十年不迟到的标兵的名字。黑板的下角日复一日写着:星期天不休,照常上班。那一年,每个月都有几天打通宵,食堂送饭到车间,*送水到工序,为生产不计时间,口号是“大干三百天、一年顶两年”。那时的场景,我们历历在目,就像是发生在昨天一样。青春热血的岁月有了最恰当的影像,让我们四十年之后想起来,仍然心潮澎湃,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暴涨。二厂就这样出了名,省领导、济南军区首长多次来视察指导,表扬奖励。实习队一个接一个的来了,海南的、河北的、安徽的。从管理到生产,他们都觉得新鲜,看得顺心、干得顺手,到期了都不愿意走。
二厂的发展离不开一群好职工。职工们来自五湖四海,是为了共同事业来到了这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本领,有些甚至是百里挑一、千里挑一的人才,他们都把二厂当成了自己的家。二厂所有的干部职工,好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是越干越有劲的人。当地村庄里的农民戏称二厂职工:“瘦子多、胖子少;吃饭多、饭票少;喝水多、尿得少;干活多、发得少”。
李长庶师傅是从沈阳五三厂调来的老工人,为人厚道,是出了名的好脾气,工作中兢兢业业,细节一丝不苟,是一个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动手能力很强的人,是二车间有名的好老师。有一段时间,产品在加工过程中口部不圆,数量很大,给整修带来了很大压力,天天干不完。李长庶师傅主动请缨解决这个问题,经过多次摸索、试验,他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在机床上安装了一个和送货具同步的小圆冲,转动时,底部涂漆,口部整圆,问题就解决了。这是老工人的“土创新”,用了最简单的方法,达到了最好的效果,提高了良品率,节约了人力物力,受到工友的赞扬和领导的表扬。
同事孙守山师傅修机器时不小心把手挤下了一块皮,血染红了手指,大家都劝他:“快去医务室包一下吧”,但他把手放在水池子里洗了一下,用嘴咬掉还没完全掉下来的皮,使劲吐在地上说:“没见过轻伤不下火线吗,干活!”拿起扳手就开始了工作。这种忘我的精神是现在很多人不能理解的,这个场景让看到的人实在难忘。
为了保障生产,二厂的职工们不但克服了很多工作上的难题,也打退了许多生活上的困难。问一问二厂的职工和子弟,大家都会记得这样一个生活场景。上班路上,孩子的爸爸妈妈们,领着大的、背着小的,还要手提提前备好的午餐饭盒,陆续行进在以公里计数的上班路上。上班的道路有四十度的大上坡,下班回家也要走那样的坡道。晴天还好,刮风下雨下雪就麻烦了。下雨的时候要打雨伞穿雨衣,顶风冒雨,衣服湿个大半也是常事;路上有积雪的时候,脚上要绑上防滑绳,就这样也难免摔倒摔伤。带孩子的职工更加辛苦了,一边哄着背上的小的,一边嘱咐着老二,眼里还要盯着老大,匆忙而又小心地走在大坡道上。厂领导这时就会早早赶到大坡上,在道路两边拴起绳子,方便大家扶着走以防摔倒。当地村民看着说:当工人也不容易,你看看天天拖儿带女的赶时间。二厂的女工们是一群最可爱的人,她们具有勤劳坚忍的美德,既冲在生产的第一线,又护卫着家庭生活的大后方。早上五六点就起床,下午五六点下班之后还要忙碌到深夜。有人这样写道:孩子妈妈不简单,一家吃穿她操办。晚上忙到十一点,早早起来去上班。
二厂岁月,在历史长河中小得看不见,对我们来说却几乎是我们人生最难忘的全部。现在我们过着幸福的晚年生活,旅游、健身、子孙绕膝,但我们却常常回忆起那段艰苦而又单纯的岁月。写到这里,颇感纸短情长,诉不尽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们也聊发诗兴,赋词一首来结束这段回忆。
卜算子·忆旧
飞渡鲁山月,梦回九四五。
机器轰鸣人忙碌,汗湿工衣透。
青春或少壮,还是旧模样。
夜半醒来张店城,工友音容绕。
另有一首诗回应:
见二厂征文有感
沂蒙山里有颗星,二厂就是他的名。
当年兄弟真不少,一厂裕华与民丰。
泰山红光新华厂,机修前进和光明。
改革风云起变幻,辉煌一去孤零零。
悠悠岁月催人老,常常难忘兄弟情。
每每梦回沂河湾,慢慢举头望鲁山。
溪水奏响轻音乐,静立无语听山歌。
沉醉不觉日西落,依稀远处喊人声。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