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向下——聚焦一户农家的七十年

镜头向下——聚焦一户农家的七十年

首页枪战射击义务射击炮手更新时间:2024-05-01

2014年,徐永辉(右一)拍摄男主人叶根土第二个孙子叶伟平的婚礼。(图片由徐永辉提供)

1950年2月第一张全家福。当时全家衣衫褴褛,除了男主人尚有笑容,孩子们一脸苦相,身体虚弱的女主人是扶着墙走出来的。

新华社北京7月26日电(记者王俊禄、许舜达)7月26日,《新华每日电讯》刊载题为《镜头向下——聚焦一户农家的七十年》的报道。

初夏,浙江黄岩凉棚岭村。

翻开压箱底的老照片,看着5岁的孙子在小院儿里蹦蹦跳跳,叶兴法的眼神有些迷离——和近70年前那张衣衫褴褛的全家福相比,一样的阳光,却不一样的温度。

“父母、哥哥、姐姐,拍这张全家福时我还没有出生。”

叶兴法手中的这张老照片,是《浙江日报》老记者徐永辉拍摄的。从1950年初按下快门的一瞬间,徐永辉就与叶家有了不解之缘,追踪拍摄了近70年,也成就了一段佳话。

时光飞速流转,被一张张泛黄的照片拼剪成集。剪影最初是饥饿、褴褛、贫病,渐变为团圆、丰收、富足。

扎根泥土的相册、成千上万个镜头,记录下了浙江乃至中国农村的历史变迁。70年光影虽无声,70年人间已巨变。

(小标题)首张全家福充满阴郁

“婆婆93岁去世,最喜欢吃腌菜,改不过来。”叶兴法的妻子王丽英大嗓门,说话嘎嘣脆,身后十来个坛子的泡酒,主要是给她喝的,“现在住的是楼房,挣钱有门路,打乒乓去礼堂,跟我刚到叶家时天差地别。”

70年前叶家的窘境,一张全家福是最好的见证。

1950年初,正是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之时。20岁的徐永辉刚刚成为《浙江日报》记者,到嘉兴采访。一天早晨,当他路过七星乡二村村口时,忽然听到一阵奶声奶气的歌声:“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

徐永辉循声望去,原来是两个衣衫褴褛的孩子,在晒场上蹦蹦跳跳地唱歌。他们穿的衣服,是用破布旧絮拼成的。职业习惯让他将相机举起,可相机盖刚打开,孩子们就吓得哭着往家里跑。

徐永辉追了两步,不远处的破屋子里走出来一位男人,怀里抱着一个婴儿,两个孩子躲在了大人身后。往屋里一瞧,一家5口人挤在不满10平方米的灶披间里,只有半张桌子,一只铁锅,全家人就蜷缩在一张破棉絮铺的木板床上。

目睹这一幕,同样是苦出身的徐永辉一阵心酸,他想给这家人拍张全家福留作记忆,“我能翻身,相信他们也能翻身。”

徐永辉和大人攀谈,得知男主人叫叶根土,是一位雇农;女主人叫高阿二(音)。三个孩子分别是大女儿叶桂凤7岁,大儿子叶兴富5岁,次子叶兴友1岁(叶兴法生于1962年,是叶根土最小的儿子,当时还未出生)。

征得同意后,他对着叶根土一家按下了快门。这张充满阴郁的全家福中,叶根土一家衣衫褴褛。除了叶根土露出一丝笑容,孩子们一脸苦相和警惕。妻子是扶着墙壁走出来的,身体十分虚弱。

这是叶根土的第一张全家福,也成为这个故事的起点。

(小标题)第一个“十年”生活大有起色

徐永辉在嘉兴郊区拍下那张“全家福”后,心里一直惦念着叶根土一家。1954年秋,徐永辉重返嘉兴七星乡,却发现叶根土搬家了。当地农民告诉他,这户人家已经搬走,不知去向。

直到1957年,徐永辉第五次去找,才从当地一位老太口中得到线索:叶根土带着全家回到黄岩。事实上,在第一次分离之后的两年里,叶根土彻底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连续遇上农业丰收,攒了点钱,于是决定全家回到黄岩。

1959年,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前夕,徐永辉又辗转重新找到已经回黄岩的叶根土。此时的叶根土有了自留地,养了肉猪,生活大有起色。

看到叶家生活焕然一新,徐永辉感慨地举起相机,拍下了第二张全家福,并将叶根土一家翻天覆地的变化写成报道,题为《一户人家十年间》,在1959年9月22日的报纸上发表。

(小标题)照片成为陪嫁的“传家宝”

此后,叶根土一家与徐永辉的联系更为紧密。

1962年,叶根土的大女儿出嫁。在那个年代,结婚证更像一张大奖状,而新人们最盛行的装扮是:男士穿中山装,女士梳齐耳式短发。

至于嫁妆,单车、手表、收音机和缝纫机是最时髦的“四大件”,也被称作“三转一响”。

受邀参加婚礼的徐永辉,决定把自己拍的全家福《一户人家十年间》,放大后送给叶家。

10月3日,叶家一片喜气洋洋。房子里摆放着新娘子的嫁妆,挤满了前来道贺的乡亲。叶桂凤出嫁那天,叶根土把镶有《一户人家十年间》照片的大相框,当成了女儿的陪嫁品。他嘱咐女儿:“这是我们家的‘传家宝’,是用钱买不到的!你要把这个‘宝’传下去。”

这一场景,也被徐永辉用相机记录下来,并撰文《陪嫁的“传家宝”》,在1962年11月6日的《浙江日报》上刊发。《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报刊也纷纷转载并专门发表评论。

叶根土因此成为全省闻名的移风易俗、破旧立新,运用家史对子女进行艰苦奋斗、革命传统教育的带头人。一位画家将桂凤出嫁的场景画成了年画出版发行,轰动一时。那组《陪嫁的“传家宝”》照片,被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收藏。

(小标题)从穷苦娃到先进青年

相隔十年,徐永辉第二次见到叶根土的长子兴富时,他已经是小学五年级学生,也是叶家祖祖辈辈第一个进学堂的人。再往后的1963年5月,18岁的兴富加入共青团,更积极地参加家乡建设。

1964年12月,兴富光荣地参军了。徐永辉欣喜地赶到新兵营,见到穿上崭新军装的兴富。

第二年,徐永辉去探望兴富。领导和战友们都称赞兴富守纪律、肯吃苦,练兵场上积极当先,获得了特等炮手称号;凡是脏活重活、义务劳动,他都抢着干,是学雷锋的积极分子。徐永辉为他高兴:这个年轻人成熟了。

临别时,兴富悄悄告诉徐永辉:“我想入党,做一名无产阶级先锋战士。你说成吗?”“成,当然能成!只要你努力。”徐永辉当即予以鼓励。

过了一年,兴富不负所望,成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青年,从摆脱贫困,加入少先队、共青团,到成长为一名解放军战士、一名党员,这一亲眼所见的过程,让徐永辉感慨万千。1969年,兴富复员回乡。第二年,他迁往嘉兴农垦场安了家。

(小标题)第四个“十年”叶家更兴旺

1984年5月1日,徐永辉受叶兴富邀请到嘉兴做客。徐永辉看到宽敞、整洁的居室,房子里摆着时兴的家具,自行车、缝纫机等一应俱全。

“我们碰上了好年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兴旺,农家富裕起来了。我们四口之家两个劳力,一年纯收入就有1500元。”兴富夫妇争相说道,“现在的孩子可享福了,穿戴要时髦款式,吃喝要变换花样。”

看到孩子们洋溢着幸福的笑脸,徐永辉不禁忆起往事——1950年为叶根土一家拍全家福时,兴富也是一个孩童,脸上却是一副惊恐的神情,与眼前的孩子形成多么强烈的对比。徐永辉不由感慨:同一片土地,同是农家的孩子,呈现的精神面貌截然不同。

那时,兴富是嘉兴农垦场七分场的场长,经营着500多亩田地。徐永辉将兴富一家劳动、生活、学习的场景拍成一幅幅照片,以《历史的一页》为题刊发。

次子叶兴友出生于1949年,拍摄第一张全家福时还是抱在怀里的婴儿。1989年9月12日,徐永辉应叶兴友的邀请,到黄岩凉棚岭村共度中秋佳节。

徐永辉记得特别清楚,那天,他从县前街花了一毛钱,租了一辆自行车骑到凉棚岭。太阳映照着村落,显得格外艳丽。机耕路两旁的橘林硕果累累;透过橘园,见到连片的晚稻正在吐穗扬花;远山田园间,一排排新建农宅点缀其中,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徐永辉拍摄了兴友一家和农村十年改革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以题为《一户人家四十年》进行了报道。报道反响热烈,评论认为这是一部中国农民在党领导下的翻身史,也是一部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前进史。

1994年2月9日除夕之夜,徐永辉带着跟踪拍摄的叶根土一家四幅“全家福”,登上了央视春晚舞台,展现给了全国亿万观众。

(小标题)年青一代续写故事

1974年,叶根土去世,至今已45年。“爷爷过得好日子不多。”孙子叶伟平说,多希望他能看看现在的生活。

历史洪流滚滚向前,叶家年轻一辈迅速成长,镜头里有了更多关于青春的奋斗故事。

叶根土的大孙子叶胜忠,20岁那年成为一名造纸厂工人。叶胜忠秉承祖辈和父辈朴实厚道的品质,勤勤恳恳埋头苦干,曾两次获得厂里的优秀团员称号,评为“青年岗位能手”。

杨辉军,叶桂凤的大儿子。这些年他和妻子在上海近郊承包10多亩土地种植大棚西瓜,一年能有几万元积蓄。2009年,杨辉军和女儿杨希晨双双加入中国共产党。至此,叶家四代都有了党员。

2008年,叶兴法夫妻俩花了40万元(借了一部分),将原先的两层老房推倒,建了两间三层高的小楼,一家人住上了宽敞整洁的新房。

最近这些年,叶家更有了不少新变化。

小院正南方向的杨梅山,原是早些年叶兴法和村民们一起挖石矿、背石头的地方,如今被郁郁葱葱的植被覆盖,别说挖山,砍棵树都有人管。山下是桂花树、葡萄架,时常蜂蝶飞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村里路通了,水清了,环境好了,村里的杨梅、茭白等农产品几乎不愁卖。

2013年,叶家的第一个研究生杨希晨毕业,徐永辉兴奋不已。当年6月8日那天,天刚蒙蒙亮,84岁的徐永辉只身乘坐火车赶往上海,记录下了叶家第一个大学生毕业的场景。

叶根土的第二个孙子叶伟平,在2012年和朋友合办了一家模具厂。2014年,叶伟平买了一辆别克凯越轿车,成了叶家第一个拥有小轿车的人。2014年10月,叶伟平举办婚礼。徐永辉应邀前往,又记录下叶家第三代的热闹婚礼。

“婚礼的日子选在国庆是有讲究的,我们家不能忘记新中国的恩情,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我们的新生活!”叶兴法说。

而在叶伟平看来,如果没有徐爷爷记录的照片,后辈们很难感受老一辈们过着怎样的生活。“现在家里变化太大了。就像徐爷爷说的一样,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

(小标题)一张农户合影与一个时代群像

徐永辉是浙江日报高级记者,曾任浙江省政协第五、六届委员,中国摄影家协会常务理事。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徐永辉就以“跟踪摄影”这一特殊的新闻手段,反映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

10年、20年、30年、50年……70年;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结婚、生子、入党、参军、盖新房、买新车……叶根土一家的命运变迁,成为徐永辉镜头下的鲜活题材,叶根土家里有什么大事、喜事,也总在第一时间和徐永辉分享。

出于“当历史变迁记录者”的职业使命,徐永辉一次次按下了快门。至今,徐永辉跟踪拍摄叶根土一家已近70年,成了叶家四代“最亲的人”。

今年2月15日和16日,徐永辉在90岁生日时又来到黄岩、路桥采访叶家。回到杭州后他就病倒了,但仍坚持在病床上校对自己的书稿,为近70年不间断拍摄画上句号。

除了叶根土一家,徐永辉还跟拍了浙江余杭农民汪阿金、龙泉扫盲模范李招娣、兰溪种田女状元胡香、金华青年陈启达等人,以及他们的家庭成员。5月上旬,徐永辉精选了300多幅照片,结集出版了《家国天下:十户人家七十年》一书,分10个篇章展示10户人家的70年变迁。

新书首发式上,徐永辉在回望初心时说:“我是一个学徒出身的人,从小没有机会念书,可我一直有梦。新中国成立前,我最大的梦想就是‘在解放区找到一个有饭吃,有工作做,还有学文化和读书的地方’;新中国成立后,我成了一名摄影记者,我的镜头总是对着身边的普通百姓,因为我盼着他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我盼着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强大。我这一辈子,只专注了一件事:跟踪摄影。我在中国农村采访了70年,发自内心地与农民交朋友,关注和记录着中国农村的巨大变化。这本书的出版,让我圆了梦。”(参与采写:张良)

1994年,女主人高阿二70大寿时的甜美笑容。本版图片均为徐永辉摄

1960年,男主人叶根土劳动归来。

1950年,第一张全家福。

1959年,第二张全家福。

1962年,大女儿桂凤出嫁,“传家宝”照片和嫁妆放在一起。

1979年,次子叶兴友结婚当天拍下的全家福。

1989年,叶土根次子叶兴友一家沉浸在蜜橘丰收的喜悦中。

1994年,女主人高阿二和儿孙们的新年留影。

1999年,儿媳妇王丽英为婆婆高阿二梳头。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