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过无数抗日神剧后,观众们的眼光也越来越毒辣了,诸如手撕鬼子和包子手雷这种情节早已经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
不过,有些神剧里出现过八路军战士用浸湿的棉被抵挡日军子弹的情节,这一操作引起了人们的争议:有人说这是胡编乱造,也有人说这符合现实。
抗日神剧里用湿棉被抵挡子弹的一幕
难不成,这不起眼的湿棉被真的能挡子弹吗?
八路军研发的“土坦克”在抗日战争的年代,八路军与日军的装备差距极为悬殊。
尤其是在地势平坦的华北平原,日军为了遏制八路军的游击战,特意修建了大量工事碉堡,这些碉堡给八路军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不得不承认,对于严重缺乏重火力的八路军来说,摧毁拥有重机枪与迫击炮驻守的日军碉堡可谓难如登天。
日军的碉堡对于我军相当棘手
一般来说,八路军战士在摧毁日军碉堡时,主要的手段是冒着日军的猛烈火力抵达碉堡下方,随后引燃炸药包将碉堡爆破。
但很显然,日军的机枪手不会任由八路军战士抵近碉堡。
为了摧毁一个日军碉堡,八路军很多时候需要付出十分惨烈的代价,许多战士都是抱着视死如归的心态执行爆破任务。
正在冲锋的八路军敢死队
不过,在长期的实战摸索中,八路军战士们通过集思广益,最终研发出了名为“土坦克”的特殊装备。
其实所谓的“土坦克”就是把一张八仙桌架在平板车上,然后在桌子上铺上几床浸水的棉被,然后战士们就可以猫腰推着平板车前进,顺利地将炸药包送到日军碉堡的下方。
在将这种“土坦克”投入实战之前,八路军已经用真枪实弹做过了试验,而且使用的武器还是以穿透性闻名的“三八大盖”。
用“土坦克”冲锋的八路军战士
在抗日战场上,“三八大盖”的穿透性与射程都是最强的水平,但在射击“土坦克”时,八路军战士发现“三八大盖”的7.7毫米子弹并不能完全穿透八仙桌的木板,湿棉被有效吸收了子弹的动能。
为何“土坦克”能有如此奇效?在八路军研发出“土坦克”后,相关经验很快推广到各个抗日根据地,八路军摧毁日军碉堡的伤亡代价明显减少了许多。
八路军攻克日军碉堡
到了1945年初的时候,华北平原上残余的日军碉堡已经萎缩了三分之二的规模,此时的日军已经失去了对广大农村地区的掌控,只能龟缩在县城和交通线周边苟延残喘。
不过,在平日里毫不起眼的湿棉被和八仙桌,组合起来为什么就成了让日军机枪手束手无策的 “土坦克”呢?其实当时的棉被和我们如今日常生活里的被子有很大差别。
在抗日年代,普通老百姓家里的棉被并不是纯棉花,而是夹杂了大量的棉籽甚至亚麻等杂物,一床棉被重达十几斤,极其厚实。
抗战年代的棉被与今天不同
当好几床浸湿的棉被层层叠放时,它们其实可以被视作一种比较原始的复合防弹材料,能够大幅削减子弹的动能。
而在这些棉被的最下方,则是用料厚实的八仙桌,当时一张八仙桌桌面板的厚度至少有10厘米,而且使用的木料也是坚固的梓木、楠木、榆木等,因此厚实的桌面完全可以抵御动能衰减后的子弹。
八仙桌的用料极为厚实
后来为了提高“土坦克”的防弹能力,一些八路军战士还会在棉被与棉被之间加上湿润的沙子,进一步削弱子弹的穿透动能。
许多军迷都知道,沙袋是现代防御工事最基础的建造物资,它的防弹能力早已经过实战的检验,只是由于八路军缺乏完整的军工体系,无法大量制造沙袋,所以只能用现成的物品制作“土坦克”。
类似“土坦克”的实战应用事实上,就连欧洲战场的美军也曾应用过类似“土坦克”的办法。
由于德国人的反坦克炮威力强大,于是一些美军装甲兵会在自己驾驶的M4谢尔曼坦克上挂载大量的沙袋,从而削弱德军反坦克武器的动能。
二战美国坦克挂载的大量沙袋
虽然这么做会拖慢坦克的机动性能,但防御效果却比起那些“裸奔”的坦克有大幅提高。
而现代防弹衣的原理,其实也和“土坦克”有很多相似之处。
从表面来看,现代防弹衣只是用比较厚实的布料制造,这让人不禁担心它能否抵御子弹。
但其实防弹衣在制造时广泛使用坚固的凯夫拉纤维,这种特殊纤维的强度比钢铁高5倍以上,重量却只有钢铁的1/5。
现代凯夫拉防弹衣
当防弹衣遭受子弹攻击时,具有强大韧性的凯夫拉纤维将会立即变形,吸收子弹动能,而且一件防弹衣的凯夫拉纤维拥有数十层之多,每一层都可以削弱子弹动能。
就这样,子弹的动能最终会在某一层凯夫拉纤维彻底耗尽,这样就完成了防弹效果。
在抗日年代,虽然我们国家没有条件生产坦克,也没有技术制造防弹衣,但八路军战士们仍然运用自己的智慧克服了与敌人之间的火力差距,这无疑是值得钦佩的。
正是有无数先辈为了拯救国家与民族浴血奋战,我们作为后人才能享受宝贵的和平,让我们向当年的抗日先烈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参考资料【1】土坦克 解放军报-长征副刊
【2】盘点敌后抗日战场上的土制武器 央广军事
【3】防弹衣如何防弹 它的"罩门"又在哪里? 光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