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情怀-592
时间:2018-11-30 来源:群外来搞 作者:53团 孔长才 铁道兵战友网
我从1964年12月应征入伍,至1978年8月转业,在铁道兵53团整整生活了13年又8个月。铁道兵长年累月执行修桥筑路的任务,工作和生活环境都十分艰苦。但是,作为一个公民尽了自己应尽的义务,为人民作了有益的事,心中还是感到欣慰和光荣。尤其自己在这段人生历程中,得到了锻炼和成长,留下了许多值得回味的难忘记忆,更感到庆幸。当年翻越秦岭大山的拉练,就是其中的一小段,现在回忆起来心中还充满着激动和甜蜜。
那是1970年的元月,过完元旦的第二天上午,连首长召开全连动员大会,宣读上级关于部队将要转移执行新任务的命令。新任务就是前去陕西安康参加襄渝铁路建设。命令要求从即日起,15天内做好出发前的一切准备,随时跟着大部队出发。命令特别提到转移途中,经过秦岭大山时,为了锻炼部队,将以步行拉练的方式通过。
转移是部队的常事,但对于工程部队,却是十分艰巨的任务。当时我所在二营六连正在福建光泽的猴子山下,执行专用铁路线建设的任务,一方面要以最快速度把手头的工程完成,做好交接工作;一方面要对众多笨重的施工器械,如,搅拌机、铁斗车、鼓风机、风枪、钢扦、大锤等工具,以及大量营具,逐一清理、整修、包装好。同时还要备好转移途中必须的各种物资,包括吃的、用的,小到炊事班的锅碗瓢盆等。
半个月后的二十二日傍晚,天完全黑下来之后,为了保密和不扰民,部队不声不响,静悄悄地离开住地,迅速登上停在不远处的列车。
我们乘坐的列车是专门用来运送二营全体官兵和装备的军列。所谓“军列”,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经济还很困难的时期,它实际上就是一列非常简陋的普通货运列车,车厢地板上铺着帆布,这就是官兵坐和睡的地方。
二营有五个连队和一个营部,共一千多人;每个连有四个排加连部和炊事班,共二百人左右;每个排四个班,每班十人上下,全排共四十余人。一个排坐一节车皮,全营整整坐了二十多节车皮,另有几节车皮装载公共用物资,挂在列车的最后面。就这样长长的二营专列,在吱吱声中起动,在咔嚓咔嚓——呜的响声中前进,风驰电掣般地日夜兼程。
火车经过漫长的三天四夜的行驶,终于在二十六日早上到达了西安货站。官兵和随带物资下车后即上了在那里等候的一辆辆大卡车,接着被拉到了西安所属长安县的一个村子里。这村子就是部队的宿营地。
在村民腾出的空房子里,地板上铺满了干草,房间很小,每间只能住五个人。大家进到房间便按平时的顺序,一个挨一个地迅速解开背包,铺好各人的睡铺,我的铺安在一班的最后一个位置上。部队将在这里休整二天,为接下去的步行拉练作行前准备。
村子位于秦岭山脉的北坡下,要前去的地方在秦岭山脉南坡下的汉江边上,二营驻地的小地名叫安昌沟,它与部队休整的地方相距三百多公里。
这三百多公里,中间横跨着一座号称华夏五岳之一、海拔三千六百多米高的秦岭大山。它就是部队将要以两条腿强行翻越的大山。
路线从北坡攀登而上,越过终南山口,再经大山中的沿途数县,最后到达目的地。终南山口是西安到安康的必经之山口,海拔高度三千米。
两天后部队出发了。团长命令六连为尖刀连,走在部队最前面,给全团开路。连长命令我所在一排为尖刀排,走在全连最前头。我是刚从战士副排长提拔上来的新排长,上任还没几天,老排长还在排里。我和老排长的分工是,我带一班做尖刀班,走在最前面,老排长在四班压后。
“尖刀班"一般要与后面的班相隔几百米,尖刀的任务是探路、开路,排除能力范围内的障碍,并不断地把前面所掌握的情况向后面传递,为大部队顺利前进创造条件。战时最先遭遇敌人和交火的一般就是尖刀部队,因此也是最先遇到险情的部分。
我这个新排长,一上任就遇上这样的特殊任务,心里既感到高兴,又感到责任重大,怕完成不好任务。但是服从命令,乃军人天职,光荣感、使命感驱使我带着尖刀班勇往直前。
记得那天早上七点正,天刚亮,我带的尖刀班便背起行装,在当地生产大队指派的肖姓老乡的向导下出发了。
隆冬季节, 磅礴、峻拔、一望无际的秦岭山脉,到处白雪皑皑、大雾弥漫。对于第一次登千米以上高山的我,心里充满了新奇感、神秘感和兴奋感。但是最先让我和战士们惊讶的却是到了半山上要喝口水的时候,发现行军壶里的热开水已经结成冰了,一滴也倒不出来了。大家开始感受到了山上与山下的差别,仅气温就如此之大。实在口渴的人也只能抓一把雪送进嘴里止一止了。
随着山的高度增加,空气越来越稀薄,从未遇到过的不适应症接二连三地出现。先是几个喊脚抽筋,接着一个年纪最小、名叫许勇的江西兵,忽然“扑嗵”一声倒在雪地上,把大家吓了一跳。经过卫生员上前紧急护理, 他很快就站起来了,跟上队伍继续前进。
最艰难的是当队伍登到约二千米高度之后,高山空气稀薄缺氧使大家都觉得难受。一方面越来越上气不接下气,一个个气喘唏唏的不得了;一方面脚迈不开步子,只能向前挪出小小的距漓,那怕是一小步也得费老大气力。但是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军人本色,让我们这支队伍没有一个人喊苦,也没有一个停下不走了的,都互相鼓励着,互相搀扶着,争抢着背公共物件,或替体弱同志背背包,就这样大家一小步、一小步地向上攀登,一直攀登到了三千米高的山口上。
一登上山口,一种轻松、畅爽、胜利之感立即涌上全身。我让大家稍作休息,抓紧吃点随身所带干粮,并尽情享受一下站在三千米之巅的美好感觉。
第一次登上那么高的大山,而且是五岳之一的秦岭,此时此境下的我,心情特别激动,感到自己非常高大,心里不由自主地喊道:我终于把三千米高的大山踩在脚下啦!我极目远望,从未见过的景色尽收眼底:只见绵延层叠的群山从我脚下向远方伸去,直至天际;那茫茫云山雾海有如梦幻一般,千姿百态、变化无穷,展示在面前。那是真正的天地相接,人天共体,我大有心旷神怡,心潮澎湃,顶天立地之感。
美景让大家久久不肯离去,但“行前教育”告诉我们,山口过了中午便要刮大凤,冬天风力一般都在七八级以上,行走困难,常有险情发生,当地人都不在冬天下午通过。我们到山口时已近十二点,须中午前越过山口的警示和尖刀开路的任务不容我们在山口久留,我带着队伍继续快速前进,向下山的路赶去。
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但是那次我们的感觉却相反:“上山艰难,下山易”。也许因为我们年轻,腿脚灵便,尤其越往下走空气越稠密,缺氧现象逐渐消失,原来上气不接下气、身体不适,代之轻松舒适,而且在雪地上行走还可连走带滑,大家走得飞快。记得上山走了五个小时,下山只走了三个多小时,就到了山下第一个宿营地。虽然大家已近精疲力尽,但是那种平生“笫一次”所带来的满足感与自豪感远远超过前者,感到付出很值得。
宿营地在一个村子里,村子在当时又叫生产队。村口有生产队组织的欢迎队伍,敲锣打鼓,高呼欢迎口号,好不热闹。进村后我们立即住进了师部先遣队准备好的民房,房间地板也铺好了干草,这就是我们宿营过夜的地方。
第二天一早,我们继续向前走,沿途难得一见的秦岭南麓风光让我们饱览了个够。望不见底的万丈深谷,蜿蜒曲折的谷中小道, 潺潺有声的山涧流水,飞流直下的岩顶瀑布,叫你目不暇接,数不胜数。景色之壮美,让人叹为观止。尤其在柞水境内,大峡谷底的小溪流, 其景色更是美不胜收。约十几米宽,窄窄长长、弯弯曲曲,一直向远处山口延伸,望不到头。那清沏见底的溪水时而急速、时而缓慢、时而哗哗、时而静静,在沙石或石板上流淌着。溪流两边尽是悬崖绝壁、嶙嶙巨石,好一派奇峰耸立、古树参天的大狭谷风光,好一幅壮丽无比的图画,它与电影中所见世界级大狭谷相比,只有过之而无不及。
行军一天接一天,除美景奇观一个连一个,让你怎么看也看不完外,还有肖向导向大家讲述的更大“奇观”。向导说,住在峡谷两边山头的山民,多属同一个生产大队,通知开会只要隔山喊一喊,就都听到了,可见两山头之近;但是要从这山头走到那山头,去时是这边一下一上,回时是那边一下一上,两边加起来的路程足有三十多里,而且山路曲折、高低不平,十分难走,来回就得半天多时间,又可见两山头之远;还有每当旱季,山泉干沽,山民的饮水必须到谷底去背,一下一上,即使脚力好的,也得半天,又可见其生存艰辛。大家听了不但咄咄称奇,而且心里不是滋味,非常同情山里人。
但是,沿途还有更让人难忘的一幕,在柞水、青铜关一带,那些居住在山脊上或谷底旁的山民,边远、闭塞、穷困,使得他们不知天外有天。记得部队路过那里时,站在路旁看稀奇看热闹的他们,一个个衣衫褴褛、头发蓬乱,一张张脸容呆滞、目光混沌,疑惑惊恐地望着我们。肖向导说,村民惊恐是因为从未见过这么多穿军装、背背包,整齐划一地,一队又一队地从这里经过,而且是连续几天,好像有什么大事要发生的样子。后来我们发现,在我二营驻地的安昌沟一带,也不乏见到此种不知天外有天和穷困不堪的情景。还有如此贫穷落后的地方,真让人汗颜呀!大家心里也深感要努力工作,为穷困地区多修铁路,为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多贡献一份心力。
自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春风与大潮席卷全国大地以来,随着“大锅饭”式生产体制的解体和山里人有了外出打工赚钱的机会之后,那里的状况发生了巨变。
2008年夏天我去西安旅游时,遇到几位从青铜关一带来的小伙子,我与他们聊起了那里的情况。他们说当年的那种状况已经看不到啦,其中一位说,以他家为例,父母姐弟共五口,他和二个姐姐都出来打工了,每人每年都有个几千元给家里寄去,生活过得挺不错的。前年他父亲还在山下的新修公路旁盖了新房子,全家搬到山下去住了,现在还在山上住的人家很少了,绝大多数家庭过上了温饱有余的生活,当年不知道天外有天的山民也不再闭塞和孤陋寡闻了,通过去城里、去外地,或打工,或就业,或依亲,或旅游,或上学,都见了世面了,开眼界了,与外部融合在一起了。听了这些"或“和"了",我从心底里替他们高兴,也从心底里欢呼改革开放万岁!
经过一连五天半的步行军,部队胜利到达了目的地,圆满完成了这次的拉练任务。对我个人而言,第一次走了那么长的路,登了那么高的山,看了那么多让人震撼的人文和大自然景观,因此增长了见识,得到了体力、意志和特殊环境下带好兵的锻炼,经历了人生难得的一次体验,我从心里感谢在部队的日子里,给了我这样的机会。
(责任编辑:圆圆)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