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70年生活进化简史|自得其乐 安逸时光

成都70年生活进化简史|自得其乐 安逸时光

首页游戏大全爱乐棋牌2022更新时间:2024-04-16

文/陈玲

成都是个爱耍、会耍的城市。曾有人这么形容成都人:“喜为人先,乐容天下,进退自如,浮沉自安。”从自带板凳的坝坝电影到全国城市电影票房排行榜第五名,从“小人书”店到“书店之都”;从日落后的黑灯瞎火到韵味十足的不夜之城,从脚踩泥土地到漫步天府绿道……成都容貌在不断变幻,娱乐方式不断刷新,但成都人乐观包容的精神内核却亘古未变。

新中国成立70周年,让我们坐上时光班列,一起重温沿途成都人乐在其中的那些事儿。

传统成都 热闹集市

曾经有学者认为,“青羊宫是全国最先开始举办博览会的地方”。说起来,青羊宫花会有上千年历史。这一传统在新中国成立后也延续了下来。1951年,成都正式举办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届花会。花会上除了各类花木争奇斗艳,还有各色商品、手工艺品、小吃,非常繁华热闹。以后,花会每年一次,每次1个月至1个半月。赶花会是那时成都人每年最期盼的娱乐活动,成都诗人戈壁舟填词的四川清音《赶花会》就极尽花会之热闹景况。

1951年,青羊宫花会上的小玩艺儿(图片来源:成都地方志)

儿童们喜欢赶花会,除了《赶花会》词里提到的赖汤圆、叶儿粑、三大炮、龙抄手、钟水饺、素面大王这些美食,更重要的是在花会上可以买到心仪的小玩具。那时物质匮乏,市面上出售的儿童玩具极少,多以自制为主。其中最常见的是木制玩具,如木制的小飞机、陀螺、弹弓等。器物虽小,也带给孩子们莫大的乐趣。

新潮的年轻人喜欢去哪里娱乐呢?最受欢迎的当然是看电影。据统计,1949年,成都电影放映单位仅20个,1957年,增长到759个。及至1966年,竟有1718个之多。

峨影厂三座摄影棚(图片来源:四川在线)

解放之初,成都主要有7家电影院。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电影院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也在全国范围内培训了第一代专业放映员。这期间,不少旧影院都换上了新的名字,国民电影院成了胜利电影院、蓉光大戏院变成人民电影院、新明电影院更名青年宫电影院……1958年11月,“成都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成立。1959年7月1日,大名鼎鼎的峨眉电影制片厂成立了。峨影成立一周年,就交出优秀成绩——故事片《嘉陵江边》。1962年,峨影拍摄的川剧电影《乔太守乱点鸳鸯谱》上映,深受观众欢迎,还输出到了东南亚等国家放映。据当时的四川省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统计,“仅成都、重庆两市,《乔》的上座率就仅次于20世纪50年代上座率最高的《白毛女》影片。”这部影片为峨影厂盈利20多万元,极为可观。

那时,一条街上要是开了一家电影院,就能养活一条街的生意人。1956年3月,草市街和平电影院建成。那条街上的糖果店、小餐馆,逐渐随着人气聚集而来的小吃、零食摊位......都随着和平电影院的红火而生意兴隆。

小书大观 跳伞风流

在父辈的记忆里,铁环一定是绕不过去的物件。上世纪六十年代,滚铁环风靡于成都大街小巷。铁环是当时几乎所有男孩子都极为钟爱的炫技宝物,推着铁环上学,你就是街上最亮的崽。

1967年冬天,成都娃玩滚铁环(图片来源:成都地方志)

那会儿,孩子们最喜欢看的是连环图,也就是小人书或连环画,一分钱租两本书,坐在街头,就能美美地看上半天。如果没有钱,就坐在别人旁边看“巴片”。《西游记》《三国》《水浒》《铁道游击队》《林海雪原》......是多少老成都人的启蒙老师呢!

1966年,正在读连环画的少年(图片来源:成都地方志)

在成都后子门,如今还开着一家“小人书”店,仅10多平米的书店,存有数千册连环画。刘高是这家店的老板,在这里开店已经22年,他说顾客清一色都是1950-1980年期间出生的人。大伙来到这,更多是为寻找一份记忆和情怀。

刘高(右)为62岁的“连友”推荐新到店的连环画(图片来源:四川日报)

在上一辈成都人记忆里,60年代成都的第一地标当属跳伞塔。1965年,成都跳伞塔开始修建,次年落成。红白相间的跳伞塔有60米高,矗立在南郊一片农田中,是成都当时最高的建筑。塔身上,四支钢架长臂伸向空中,附属设施有浪桥,虎伏,旋梯等地面运动器械。

“跳伞”在今天是极限运动,在当年可是盛行全国。成都市跳伞运动员常在此进行训练。据老成都人回忆当年情景:初涉跳伞训练的运动员最初升至一半高度,有的运动员在半空中就“咿咿呀呀”一个劲地乱喊乱叫,附近一环路上都听得到。几上几下反反复复地磨合十几次后,将运动员升至最高处,适应一段时间后,运动员才敢在最高处打开跳伞的开关。每当运动员跳伞时,天幕中的伞像朵朵蘑菇,煞是好看。围观跳伞,也是那个年代人们的一大娱乐。

苦里寻欢 自得其乐

1971年,成都重新组建了跳伞队,在这里进行专业训练,1977年又建起了成都市伞塔跳伞运动学校,成都的跳伞运动员曾多次在国内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1972年10月,成都市跳伞俱乐部更名为成都南郊体育场,增建了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网球场等,后来又增加了武术、田径等方面的训练,这里便成了南郊为数不多的综合体育训练和比赛场地。

70年代的成都跳伞塔(图片来源:地方志)

对大人来说,上世纪70年代,棋牌不准打,电影就是最流行、最大众的娱乐形式了。“1976年那会儿,两毛五分钱看场电影。我和老伴谈恋爱第一次见面就是约在东风电影院门口。”成都退休工人何秀娟至今还记得,他们看的第一场电影就是《红色娘子军》。“当时谈恋爱,都兴约在电影院门口见面。”但电影票却是一票难求。每天一大早,从温江、郫县、双流等郊县赶来买票的观众已经在售票窗口外排起了长龙。早上6点就有人在门口排队买票了,不到中午近千张票就卖完了。不仅一票难求,片子也是难求,四五个影院经常一起放一部电影,所以,电影院得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送片”。一部片子往往刚看了半小时,银幕上就打出了“送片未到”的字幕。不中场休息几次,都看不完一部电影。

孩子们玩什么呢?小孩子手里捏着的多半是铁皮玩具。铁皮青蛙、铁皮火车、铁皮手枪及铁皮机器人等,是当时孩子们的最爱。铁皮青蛙是多少“70后”挥之不去的童年记忆!随着铁皮玩具的流行,木制玩具就慢慢退出江湖了。

铁皮青蛙(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音影潮涌 茶香复来

1984年3月21日,伴随着“轰”的一声巨响,耸立了二十多年的跳伞塔在人们的最后一次围观中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几年后,规模庞大的四川省体育馆在这片区域拔地而起,在成都人的生活中谱写新的篇章。

随着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中国电影发展迎来了春天。

成都青年宫电影院(图片来源:成都地方志)

那时情侣们谈恋爱,都兴约在电影院门口见。“1979年,我和男朋友从温江赶到成都和平电影院看电影,那之后我们就开始恋爱了。”老成都刘文英回忆,邀请心仪的人看场电影,是当时确定恋爱关系的流行仪式。

1988年,经过改造后的和平电影院设置了镶木发光地板的豪华型舞厅,增设了酒吧、台球、电子游戏等服务项目。这时候的电影院就不单是一家电影院了,而是集多种娱乐方式于一身的休闲场所。

20世纪80年代和平电影院(图片来源:四川在线)

这一时期的峨影厂可谓星光熠熠,潘虹、张丰毅从这里走出去,李雪健因为出演了峨影作品《焦裕禄》获得金鸡奖、百花奖,葛优出演的电影《顽主》则是由峨影导演米家山执导。

电影《红衣少女》剧照(图片来源:四川在线)

同一时期,随着港台流行音乐“吹”进盆地,交谊舞随之复苏。1983年,文化宫将原来的溜冰场改为坝坝舞池,虽然以现在的眼光看来,设施非常简陋,在当时却极受追捧。“一场起码五六百人,经常跳着跳着就‘撞’到了。”郜宇和乐队的老伙伴,在文化宫为舞会伴奏了30来年,“那阵的九眼桥还是些偏偏房子,文化宫才是年轻人的娱乐胜地。”这里承载了太多他们难忘的回忆。

1983年文化宫,露天舞会乐队伴奏(图片来源:成都日报)

曾有民谚曰:“茶馆是个小成都,成都是个大茶馆。”成都素以茶馆奇多而闻名,据1935年成都《新新新闻》报载:当时成都茶馆已多达599家,每天茶客估计超过12万人众,而当时成都的人口不过才60万左右。上个世纪50年代初,受政治环境、经济政策、生活方式、社会风气等综合影响,成都茶馆大量歇业、转行。70年代末政策松动,大批老茶馆逐渐恢复恢复生机,蓬勃发展。很快,成都的茶馆数量恢复到600余家。

成都茶馆的盛况,给改革开放后来华的外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日本人内藤利信在其关于成都的书中这样描述茶馆:“在那里,人们不停地进进出出,喝闲茶、吃零食、聊八卦、议政治。”京都大学教授竹内实说过:“我一直想去四川成都的茶馆。”后来竹内实有机会来到成都,当他去到青羊宫的茶馆时,尽管这间茶馆里有上百张茶桌,他却没能找到一个座位。

1983年,人民公园的茶馆里坐满了茶客。(图片来源:成都地方志)

茶馆的娱乐功能也随之复苏了。随着20世纪80年代初茶馆的复兴,还出现了棋园等有特色的茶馆,其中最著名的在繁华商业区提督街,茶馆还举行国际象棋比赛,出售门票,500个席位几乎天天爆满。成都最古老的茶馆戏园,1984年扩建后,增设宾馆、舞厅、商店、餐厅以及影院,川剧玩友协会每周都来到这里排练。

成都人好打麻将,有茶馆的地方必有麻将桌。就是喝茶摆龙门阵、搓牌“三合一”,成都人最常见的乐子。只要麻将桌子上开牌了,啥子事情都得边上站着,只要有人一起打,大小都不计较,宁可辜负三顿饭,不要辜负三个人,三缺一在成都是最要不得了。

80年代打麻将的四川大爷大妈(图片来源:地方志)

走出国门 球迷之城

上世纪九十年代,人们对游乐场所的需求日益提升。但那时能出国的可是极少数,于是,缩微世界景观风靡一时。成都世界乐园建于1994年,曾经创下一年入园游客超过100万人次的纪录。雄伟壮丽的匈牙利英雄广场、神秘的埃及金字塔、气势磅礴的美国尼亚加拉大瀑布……40块就可以看遍世界,很多成都人在这里第一次“走出国门”。

1995年,世界乐园前的玩偶(图片来源:地方志)

那个时候,谁家有台游戏机也是十分洋气的。上世纪90年初,成龙大哥捧着“小霸王学习机”的广告一上电视就风靡了整个中国。超级马里奥、魂斗罗、忍者神龟……在那个电脑尚未普及,网络极不发达的年代,它为不少成都人的童年带来了欢乐。

小霸王学习机(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爱耍游戏的那些少年逐渐成长,这一代人如今已把游戏耍成了事业。现象级影游联动产品《花千骨》、全球收入最高游戏产品《王者荣耀》、魔幻网游革命之作《永恒魔法》都诞生于成都。手游产业的逐渐壮大,也让成都享有“手游第四城的美誉”。

不过,提到90年代的娱乐生活,成都人最不能忘记的必定是足球。1993年,随着四川全兴队成立,成都开始兴起球迷文化,“雄起”响遍全国。1995年赛季,四川全兴队到了降级的边缘,球迷们喊出“保卫成都”的口号。为了能够亲眼见证川足留在甲A,成千上万的球迷通宵排队,只为求得一张小小的球票。最终,能容纳四万人的体育场,硬是坐进了六万人。

1995年,四川全兴主场3-2击败青岛海牛(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古城新乐 幸福成都

2005年,选秀节目“超级女声”大热,成都粉丝纷纷走上街头在“地推”拉票。当年,成都妹子李宇春获得“超女”全国总冠军,并登上了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成为全名偶像。随着李宇春、张靓颖、何洁、张杰、李易峰等一大批成都籍选秀明星的爆红,成都也被誉为“选秀之城”。

2005年,李宇春粉丝在街头拉票(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李宇春登上《时代周刊》(图片来源:地方志)

2005年,明星版话剧《雷雨》来到成都。首场演出当天下午,因扮演四凤的田海蓉生病演出被迫取消,只能顺延到两天以后。没想到的是,得知情况后全场观众却用热烈掌声表达他们的谅解和对艺术的支持,仅有一位外地观众退票。从那时起,成都观众热爱话剧、懂话剧的名声,就在全国话剧圈传开。如今,四川大剧院已建成开放正式“接班”锦城艺术宫,占地面积有6万平方米的大剧场,可以举办更大型演出。

2005锦城艺术宫演出《雷雨》(图片来源:成都商报)

“爱乐之城”成都,早在唐代便成为杜甫笔下的“喧然名都会”。对于成都人而言,音乐是生活的必需品,更是一种休闲娱乐方式。大型演唱会、户外音乐节、国际音乐会……在这里,丰富多彩的音乐演出和音乐活动,每天都在上演。同时,随着成都露天音乐公园、成都城市音乐厅、成都大魔方等国际一流场馆的落成,成都人也将看到更多的世界级的音乐表演。

2018草莓音乐节(图片来源:图虫视觉)

成都人晚上的娱乐生活,有音乐、有艺术,也离不开酒吧。2002年,九眼桥河边有了第一间酒吧,由此开始不断有商家入住。后来,培根路附近拆迁的酒吧陆续搬过来,于是这里变成了酒吧一条街。还有玉林、少陵路、锦里、339......都是酒吧较为集中的区域。目前,成都已拥有超过2000家酒吧。

夜晚的九眼桥(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2019年初,成都人的夜生活又多了一个新选择——“夜游锦江”。“夜游锦江”串联起锦江夜市、夜食、夜展、夜秀多个场景,可以身临其境地观赏“门泊东吴万里船”“花重锦官光影秀”的盛景,感受天府文化的魅力。当夜幕降临,坐上乌篷船,体验锦江水悠悠,听古乐悠扬,看沿岸美轮美奂的光影秀,岂不美哉!

夜游锦江(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除了吃喝玩乐,成都人对健康的追求也日益提升。2017年9月,一条全世界最长的城市绿道在成都启动建设。而绿道除了健身散步,还可以逛展览、吃火锅、喝咖啡……随着1.69万公里的绿道渐渐铺开,绿道已经成为如今成都人的娱乐生活的新时尚。

天府绿道(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成都人有多爱吃火锅,就有多爱运动”。此前公布的一份“抖音成都热力指数”显示,“体育”以10亿的阅读量,关注度首次超过“火锅”。而在最受关注的成都赛事排名中,2019成都马拉松排名第一。可见成都人对于体育运动的热爱。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成都马拉松已正式成为中国首个世界马拉松大满贯候选赛事。10月27日,来自全世界各地的97283名跑友将从灿烂的古文明(金沙)跑向澎湃的新时代(天府新区),体验成都的历史底蕴和“国际范”。据了解,本次马拉松,报名年龄最长者已经有81岁了!

2018成都国际马拉松(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今年8月,成都成功举办世警会,成都人第一次在家门观看大型国际赛事。未来几年成都还将举办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世界乒乓球团体锦标赛、第12届世界运动会......天府奥体城、凤凰山体育公园、东安湖体育公园等大型体育场馆也在加快建设中。未来,成都人会有更多的观赛机会和全民健身机会。

8月8日,成都世警会开幕式(视觉中国)

从沉寂单一到丰富多彩,娱乐最能见证生活轨迹的变化。目前成都正在推进“三城三都”建设,音乐、赛事、旅游、会展、美食、文创,这些关键词正逐渐浸润成都人的生活。我们在惊叹着城市日新月异的同时,也对城市的未来充满着期盼。

(本文写作得到成都地方志办公室大力支持,特别致谢。)

参考资料:《建国初期成都电影业发展述论(1950年~1966年)》、《茶馆 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公共生活的恢复:改革开放后的成都茶馆、民众和国家》,以及成都晚报、成都日报、成都商报、四川在线、封面新闻等媒体报道。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