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的网友评论会被笑死,开播当晚有人激动过头,说「喜砸你来了,喜砸没有你我怎么活」,看得出来自从去年这档综艺空降出圈后,今年大家就一直在翘首以盼。
终于等到它悄咪咪开播。
这一季还没进入主题就已经高能不断,五位组委会会长有一个开场即兴表演秀,有人问于和伟听到那英的歌最想跟她说什么,他答:记得交税。哈哈哈哈紧跟时事真有一套哈。
正片开启后更是全程高光,我觉得每一个节目都不错,好笑、热闹、相比之前在内涵和深度上也有升级。
#救命,第一期就是笑点大礼包#
我看舞台喜剧会觉得好笑的原因,首先是他们表演的东西我熟悉,然后是喜剧人用表演能力让那些离谱到姥姥家的段子平稳落地,最后是段子不能停。「不冷场」对整个创作团队的要求挺高的,本子要好,演员要会演,还关乎节奏把控。
《喜剧大赛》第一期就有天马行空的脑洞大开,是那种你完全预料不到下一秒的惊艳感。
第一个节目《虎父无犬子》开场便拿下了高分,它讲的是班主任家访,批评学生在学校的一系列臭毛病,结果惊掉下巴:孩子是有样学样,跟这对爹妈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比如老师吐槽孩子喜欢插话跟捧哏似的,结果这对爹妈先后「嚯」「嗨」「得嘞」,一家三口人均相声演员。
说孩子经常和同学交头接耳,爹妈也是一样的,两个人交流起来仿佛有八百个心眼:
还有这个反手偷偷吃干脆面,一些死去的校园记忆开始攻击我了:
而且这个作品里班主任要素很多,几乎每一个动作我们都能抓住同款:
最好笑的是班主任在跟这对家长极限拉扯的过程中,自己也接到幼儿园老师打来的电话,说孩子在学校喝奶吐茶叶沫子哈哈哈哈,说明孩子对他啐茶叶的动作已经刻烟吸肺。
这个作品全程在讲一个核心主题,父母是孩子的镜子,但直至结束也没有刻意点题,反而用「班主任窗外死亡凝视」做收尾处理,连最后一秒都在让观众爆笑,可以说是点睛之笔。
另一个作品《黑夜里的脆弱》很有意思,讲的是职场社畜无缝白切黑,剧本人物设定是他见到黑色,情绪立刻下头,但切换成白的又恢复满满正能量。这个对比设置很巧妙,暗示打工人的苦只能在夜里偷偷绽放,而且整合了大家在职场会碰到的强制加班、老板的指令是圣旨等吐槽。
我觉得笑点也需要一点戏剧化效果来支撑,比如打工人吹完打火机就算过了生日,好笑又心酸。
再比如主角在关灯时吐槽自己已经三十岁了,下一秒灯亮了,立马改口「依然年轻健康」,灯一关再次改口「充满无限可能~个屁」。
关灯的时候质疑自己做PPT是为了什么,灯亮了:是为了实现人生的价值。哈哈哈哈两种情绪放在了很短平快的反应中,这种大起大落的反差来得急,所以笑点也应接不暇。作为观众呢,情绪很容易被卷进去,这不就是被翻来覆去PUA的我么。
《排练风云》也是职场吐槽向,但不像《黑夜》的情感浓度,它把吐槽的形式做出了新花样。几个演员模拟线上办公会遇到的奇葩事儿,这两年上网课的学生、线上开会的打工人应该都有相同经历。
像是网络延迟,一个演员说完之后,另一个人等好半天才接收到信号,导致三个人明明在讨论一个事情但效率极低,我看到有弹幕频频打出「怎么在我身上安装了监控?」。
再比如网络卡顿和回声模拟,像极了我们线上开会的样子。
这支作品高潮不断,到最后演员们直接来了一段rap宣泄:剧场不开,工作停摆。也是很敢吐槽了,这两年大家或多或少感到不便,情绪都在rap里喷涌而出。
喜剧演到最后,观众能爽到,是对作品最高级的评价。
这一季《喜剧大赛》有了新鲜的喜剧形式,除了常见的sketch(不同于传统小品必须有起承转合,它是围绕一个梗进行爽感升级),第一期还出现了之前没有见过的黑场剧(black out),一幕只抖一个包袱,它的爆笑点在于反套路,并且这种反套路随着推进不断升级。
这个作品叫《全民运动会》,演员轮流上场用夸张的肢体动作表演,让观众猜这是在干什么?下一秒就有声优报幕,完全推翻你的预期答案,但一切又是那么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这是击剑吧?是吧是吧?
——不,这是互捅喉咙核酸检测。
不得不感叹一上来就好勇,「互测」属实是讽刺感拉满了,有笑点帮衬,讽刺也算是能够软着陆。
这是跳街舞还是?
——那当然是显摆刚上脚的AJ。
有一幕直接成了空档,没有演员上台,你们猜这是啥运动?
——放鸽子。
对国足的吐槽也是无孔不入,虽迟但到,演员直接集体躺平,猜中了开头没猜中结尾哈哈哈哈:
《全民运动会》里一共有20多幕,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每一个都是强讽刺意味,直接做成了一个吐槽大礼包。
这一期另一个新形式是独角戏,在《再见》这支作品里,演员李逗逗一个人演完失恋女孩的内心戏。
这个节目全程可以概括为《关于我失恋后不敢见前男友的戏精行为》哈哈哈,我个人太喜欢了,因为它太贴近生活了,女孩子跟男朋友分手之后都有一段内心互博期,明明很低落只想摆烂,但又告诉自己得装得漫不经心的样子,让前任觉得没他明天会更好。
于是女生像戏精一样预演了各种男朋友开门见到自己的画面,想化一个美美的妆吧又怕对方觉得自己在取悦他,啊忒赶紧住手。
又是学英语看文学书又是中英文夹杂办公,包袱一个接一个,一个也没掉在地上。
笑点密集的好处是,尽管每个人的笑点高低不同,但总有戳中你的吧?
《再见》这场独角戏还挺有难度的,相当于演员要一个人控场,台词量很大,搞笑要恰到好处不然会用力过猛,可能因为节奏的原因导致最后得分不高,有点可惜。
我追第一期的过程是笑到头掉的过程,还没看的朋友可以放心冲。发现了吗,这些作品里讲的都是实实在在生活里发生的事儿,所以笑果直接被拔到了新高度。熟悉的东西一旦被夸张化表现出来,就会变得好笑。
好的喜剧,本身就具备吐槽功能,演员台词某种程度上是观众的嘴替。好的喜剧也能让观众深入情境见到另一个自己。
#不说教不煽情,才是它的口碑密码#
这届观众对强行煽情格外敏感,「春晚同款」是做喜剧综艺的大忌,有一种小学生写作文既视感,明明歪到姥姥家但最后一段偏偏要扭回来点题。有的节目呢要么就是把「主题升华」当圣旨,最后弄得惨兮兮才算有笑有泪。
好的舞台喜剧是在哄堂大笑里把该表达的都表达了,雁过留痕却完全不刻意。它的硬功夫都在文本和表演里。
很多节目喜欢进入一种误区:大家一定想从我这儿学到点什么。但真实情况是大家上班挺累的了,既然看喜剧那就轻轻松松。
「上了价值」才算有头有尾完成了闭环,在《喜剧大赛》里是不成立的。
看得出来节目的克制,也看得出创作者的思维变化。除了打破传统的喜剧文本创作结构,另外那些作品高级的地方也是在于懂得留白。只摆事实不讲道理,只负责吐槽不负责说教。至于体会,留给观众。
价值思考主要在于我们自己,作品以呈现现象为主,逗笑观众仍然是最重要的目标,不搞煽情。像《突突突突突围》就把订外卖和送外卖夸张化,通过对话来映射外卖小哥、客户和外卖平台的相爱相*。
像是我们经常遇到的《关于外卖小哥说他进了电梯这件事》:
又或者吐槽平台客服是一群没有感情的AI:
最后真要到上价值的时候,竟然直接来了一段官方吐槽。
第一期的几个节目立意其实都挺好的,作品内容都有明显的话题指向。它把我们生活中会遇到的问题,通过轻松夸张的形式呈现出来,好笑且有足够的回味空间,这是喜剧的张力:好笑,有余韵,这个余韵是靠观众去提炼。
比如《黑夜》里白天精神抖擞夜晚情绪emo的都市人的辛酸;《虎父无犬子》里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排练风云》映射不同行业打工人的相同阵痛;《全民运动会》最想说的事让大家从不同视角去看待生活中的小事,也许会轻松很多。
那些被戳开的社会议题都藏在笑点和包袱里,丝毫不沉重。
《喜剧大赛》两年了,让人最舒心的地方在于,坚持把「好笑」作为最高目标,轻松治愈。
不偏不倚、抓住了做喜剧的主要矛盾以及我们最核心的心理需求,可能是它口碑和热度出圈的原因之一。
喜剧综艺一直不缺观众,从《百变大咖秀》、《今夜百乐门》,后面又有《欢乐喜剧人》以及各种吐槽类单口喜剧......这些年各家都在探索下饭治愈款搭配,也都有让人耳目一新的地方。《喜剧大赛》横空出世便脱颖而出,今年第二季还能保持口碑稳定,也是胜在它的「新」。从形式到舞台上才华满溢的生面孔,都生机勃勃。
众所周知,国内喜剧这条路并不好走,看似嘻嘻哈哈实际上创作门槛很高。年轻一代的喜剧人更是难有出头之日,做原创喜剧需要有源源不断的灵感和素材,那些素材也是基于对生活的观察,能否沉下心来是对创作者的考验,另外走上舞台,还得能合理地让每一个包袱落地,总之要打动观众挺难的。即便在当下收获了好评和知名度,但走下舞台去往哪里又是新的问题。
所以当我看到《喜剧大赛》里的年轻演员扎扎实实创作,每一个人说起喜剧都无比热忱的时候,就特别想感叹还好这个行业不缺真诚有敬畏感的人。
马东说此前考虑过要不要把一年一度调整成一年两度,但事实证明调整后质量会打折扣,最后大家还是认可「内容为王」,自从上次收官之后就开始紧锣密鼓投入到新一季的筹备。好节目精益求精,观众心里也会有一本账。
喜剧大赛可能就像喜剧人的一块试验田,认认真真播种,观众会被这种真诚打动。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