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
随着寒意一同到来了。
秋已尽,在闽北大地上,有趣的“秋俗”却并不鲜见。早在古代,秋天就被人们视为“宝藏”季节,古人们在秋日的不同阶段,以不同的方式,庆祝秋的丰收。而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特色民俗旅游也因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浓郁的本土气息,以及朴实、神秘、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对游客产生了较大的吸引力。
迎 秋
在闽北,迎秋始于立秋那天。
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暑气渐收,自然界的万物由茂盛生长到萧瑟成熟。自古以来,就有祭祀土地、庆祝丰收的民俗,还有贴秋膘、咬秋、晒秋等有趣的民俗。
稻谷丰收。
要贴秋膘,懂吃的南平人怎会落于人后。在南平,人们会吃一些传统的美食来庆祝立秋。比如,吃桂花糕、马蹄糕等。而农历八月初,若逢白露时节,定会有热情好客的闽北人招呼游人“吃龙眼”,因为“白露吃龙眼,眼睛会亮的”。
秋 收
秋收,因之俗语“重阳过、谷惶响”,告诉人们进入秋收大忙了。秋风飒飒,闽北大地稻香四溢,满目金黄。
被喻为“福建粮仓”的浦城有耕地面积53.7万亩,“浦城大米”获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品牌价值达354.32亿元。粮食产业作为浦城主导产业之一,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稳定渠道,也是当地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这些,造就了农人在稻谷丰收季的“仪式感”。
农历八月初一,去往浦城县,能看到传统民俗节日“开路节”。每年秋收开镰前,当地村民会一同修整道路、开挖沟渠、铺设便桥,迎接新秋农忙时节。男人“开路”,女人们在家准备丰盛的宴席,一同庆祝修路顺利,预祝秋季有个好收成。“开路节”始于唐末宋初,至今已有千年历史。
念山的开镰节上,在田里齐心协力拔河的农民。(杨则生 摄)
松溪的“开路节”也在同一天拉开序幕,松溪县花桥乡、渭田镇、茶平乡、祖墩乡等乡镇“开镰”了!当地的人们拿起锄头,一同修整道路、开挖沟渠、迎接新秋大忙之季。随着社会发展,文明进步,需要开荒除草的路越来越少,松溪的“开路节”也转变为环境卫生整治,成为乡风文明的一种体现。
政和县的念山梯田是福建省最大片的梯田之一,每年八月初,当地的人们和游人聚集在念山梯田,稻谷黄灿灿似黄金,人们拿起农具,授镰、割稻、打稻……传统的农事活动融入游人的旅游项目中,谱出一曲农文旅融合的“流行曲”。
农历八月初四,政和县铁山镇凤林村走古事、抢溪洲等独特民俗再现了古战场上将士们在溪流冲锋陷阵的场景,展现了铁山小文化的独特魅力。
政和县铁山镇凤林村再现走古事、抢溪洲等独特民俗。(杨则生 摄)
凤林村每年走古事、抢溪洲是一项“两栖”民俗活动,陆上巡游,水上冲锋。相传唐末乾符五年,黄巢农民军星夜兼程抵达浦城县后,分兵三路,挺进政和。唐僖宗为加强防守,派福建籍御史中丞李彦坚回建州剿灭黄巢。李彦坚兵败后,又派福建招讨使张谨率偏将郭荣狙击,在铁山一带,与黄巢农民军激战。最终,张谨和郭荣等将士血洒溪水。唐僖宗褒奖和封赐了阵亡的张谨、郭荣等将帅。当地村民在他们牺牲地和驻扎地溪边修庙祭祀,并以走古事的形式表达对将帅们的缅怀哀思和崇敬,由此慢慢形成走古事的特色风俗。活动时,抬轿队伍在溪流中奔跑,众壮汉高喊“走啊……”,水花声、叫喊声连成一片,令人热血沸腾。
祭 月
八月十五,月正圆,迎中秋。中秋节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闽北人民如何迎中秋?
中秋节源自古代对月神的祭祀。祭月,是中国古代重要祭礼之一。近几年来,每年中秋,南平延平、建阳、武夷山等地都有开展祭月。在祭月活动现场,您会看到身着各朝汉服的同袍们诵读祭文,以古礼祭月。
八月十五夜,武夷山宋街景区内,身着汉服的同袍开展祭月仪式。
在顺昌县下窠村里,也有古老的拜月习俗。村里的人们会在各自的家门口摆上一张桌子,点上香烛,备好茶酒,摆上月饼、西瓜、红枣等供品。全家人穿上节日的盛装,依次下跪拜月,同盼团圆、保平安、求食粮、消灾难。
中秋夜,若您在延平区西芹镇禾村,或许能看到一项独特风俗——“赤脚过火焰山”。活动开始,一名头系红巾、光着膀子的大汉会赤脚冲进炭火通红的“火路”,惊得四周观众尖叫连连,而大汉却毫发无伤。禾村村民古时以打猎为生,当地逐渐形成猎神信仰。因火焰能消灭毒虫,村民以赤脚穿越火焰的形式,祈求猎神保佑猎队平安。
此外,在建瓯吉阳玉溪村头,每逢中秋节,本村及近村的群众便自发汇集带着自制的各色纸灯笼到桥中聚会乘凉、赏月,表示纪念。
建阳水吉村里,中秋夜有“拖石”的民俗活动。活动开始,用棕绳将一块数百斤重的方形巨石拦腰捆牢,两边各接一根数丈长的粗棕绳,由几十名青壮年分列两排沿街拖跑。各街坊出动一到两队人马,以十五晚最为壮观,多达二十多对拖石队伍。石头撞击声响彻云霄,观者高呼助威。
延平区樟湖、太平、巨口等乡镇还流传着“中秋抱金瓜”的习俗。在镇上,最近一年来结婚的,但还没生孩子的新夫妇,都是抱南瓜的对象。金瓜,方言指南瓜,亲朋好友抱着“金瓜”送给新婚夫妇,寓意为来年生一个“金娃娃”。
闽北不少农村过中秋,有一项“烧宝塔”的娱乐活动,光泽一带俗称“烧瓦子角”。即在村庄空地上用碎砖瓦垒成空心宝塔状,内藏茅柴。到了晚上赏月时,在塔内烧火使塔通红,再喷上煤油或红酒、或食盐,乃至硫磺,以为助燃,使之噼啪作响,火焰腾空,活像火树银花,为赏月的人们增添乐趣。据老人传说,“八月十五烧宝塔”是吴地的旧风俗,原为以瓦叠成七级浮屠,就是宝塔,里面供地藏菩萨,四周燃灯,谓之塔灯。
月圆之夜,夜游闽北,品美食,看民俗,闽北“土味十足”的风情尽藏其中。
寻 鱼
五谷丰登,瓜果飘香,在素有“扣冰故里、鱼米之乡”美誉的武夷山北路吴屯乡,每年都能迎来大量的“寻鱼”饕客,而“稻花鱼文化节”也应运而生。每年九月至十月之间,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闻风前来参与“稻花鱼文化节”,看鱼、捉鱼、捕鱼、吃鱼,来此听古刹钟声、观美丽梯田、游百丈瀑布,节日渐成民俗。
稻花鱼
抢 酒
农历九月,邵武抢酒节飘香四溢,粉墨登场!就在今年的10月15日,邵武市洪墩镇举行以“‘醉’美洪墩 千年传承”为主题的抢酒节活动,欢庆该镇第1432个抢酒节的到来。
活动现场,开坛、注酒、抢酒、封坛等项目,将抢酒节活动引向深入。开始“抢酒”了,只见当地村民们争相把自酿的红米酒运来,倒入特制的两个大木桶中,争相舀酒,将抢到的米酒泼洒向天、地、群众,抢酒节活动被推向高潮,瞬间酒香在村子里弥漫,欢快洋溢在每个观众的脸上、陶醉在心里。
洪墩镇河坊村上热闹的抢酒节。(黄杰敏 摄)
洪墩镇河坊村抢酒节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相传隋文帝杨坚派兵部尚书冯世基率万人南下开发蛮荒之地,冯世基相中了邵武市河坊村这片土地,便在此屯兵驻扎,安顿下来。当时恰逢农历的九月初一,百姓抬出自家新酿的米酒招待将士,冯世基刚好在奉祀赵子龙的将军庙里祭拜,便把这第一碗美酒献给了神像,将士和村民见状,也端起酒碗,争相从酒坛里舀酒献给了神像。奇妙的是,大家这一次无心的举动就这样被流传了下来,并成为了当地一年一度的重要节俗。抢酒节于2008年被列入福建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秋尽冬来,一年将尽。
元旦、春节来临时,
一批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也将拉开序幕……
来源:闽北日报、南平文旅、时空政和、今日松溪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