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抗日军民总结出经验教训,地道功能日趋完善,到1943年,已经出现“三通”,“四能”和“五防”的战斗堡垒,地道里有秘密会议室、厕所、给水处,还有大量的粮食,并有防毒、防火、防烟等设备,犹如地下村庄。地道还与地上工事连接。所以在地道中生存和在地上一样的生存。
村里的地道挖在街道下面,跟别村相通的地道挖在庄稼地下面。地道有四尺多高,个高的人弯着腰可以通过;地道的顶离地面三尺,不妨碍上面种庄稼。地道里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大洞,洞顶用木料撑住,很牢固。大洞四壁又挖了许多小洞,有的住人,有的拴牲口,有的搁东西,有的做厕所。一个大洞容得下一百来人,最大的能容二百多人。
洞里经常准备着开水、干粮、被子、灯火,在里面住上个三五天,不成问题。洞里有通到地面的气孔,从气孔里还能漏下光线来。气孔的口子都开在隐蔽的地方,敌人很难发现。人藏在洞里,既不气闷,又不嫌暗。有的老太太把纺车也搬进来,还嗡嗡嗡地纺线。
那时的日军为了消耗我抗日力量,会不定时的突然扫荡,人们就要迅速钻进地道,日军有时会呆好久,他们有充足的给养供给,可是我军在地下如何获取给养呢?当然没有办法,这就需要准备充足的食物,而且要求食物既能耐腐、耐饿又能止渴,“所以吃生的红山药、萝卜、柿子饼、花生饼、枣及其他干粮。这些东西平时可以放到自己洞里去,钻进去就可以吃。”残酷的斗争形势催生了抗日军民特殊的果腹方法,地道战充分发挥了我军民的聪明智慧,最大限度的保证了我抗日武装的牺牲率,使得日军虽然有先进的武器,也是重拳打到棉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