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

犯罪心理学

首页游戏大全犯罪大师祸根苗更新时间:2024-05-02

什么样的人容易犯罪?他们为何会犯罪?

犯罪人的基本类型在学术界并没有统一标准,不同的学者他们的分类不同。著名的犯罪心理研究专家李玫瑾将犯罪人分为了两大类,分别是危险人格犯罪和危险心结犯罪。

我们先来说危险人格犯罪,危险人格犯罪又分为先天与后天两类,先天性的危险人格又称为反社会人格,光听这五个字就让人感觉不寒而栗。

很多人看字面意思会以为反社会人格就是仇恨社会、报复社会,其实他们对社会几乎没有概念,他们就像误入了人类社会的猛兽,冷酷无情,肆意妄为。

反社会人格都是先天形成为主,很早就开始犯罪,很早的意思是10岁以前就开始犯罪。那为什么说以先天为主呢,是因为它也有后天形成的可能。

先天形成的反社会人格有受到良好的教育,父母也没有任何的管教不当,但是在他们的大脑里早已存在着犯罪的祸根,生来就有人格障碍。

著名的犯罪论之父龙勃罗梭在解剖了300多具死刑犯的尸体后,发现大部分死刑犯的头盖骨都出现了类似原始人的返祖现象。他在1876年发布了《犯罪人论》,提出了天生犯罪人的概念,他认为天生犯罪人具有一定的身体及精神的特征,与社会或个人的生活条件无关,具有不可抗拒的必然性,导致不得不陷入犯罪。

龙勃罗梭

不久前发生的事情,一位叫梅根的姑娘要嫁给英国的哈里王子,对于这位梅根姑娘,民众、媒体甚至是王室都不满意。因为这位叫梅根的姑娘,她祖上出现过*人犯,而且现在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明,与*人、暴力有关的基因是可以遗传的。如果梅根嫁入了王室,那么很可能英国王室以后就存在了这种危险的基因。

我们之前发布过的一篇文章叫《变态心理学》,也有讲过类似的观点。《天生变态狂》的作者詹姆斯·法隆发现心理变态者的大脑与普通人有显著的区别,比如心理变态者的大脑额叶和颞叶脑功能低下,这导致了他们缺乏道德判断和抑制自身冲动的正常能力。

詹姆斯·法隆还发现血清素的分解酶单氨氧化酶A的基因有一长一短两种形式,其中较短的一种与好斗的行为有关,所以又被称为“战士基因”。

反社会人格缺少基本情感,后天难以教化。比如吴若甫绑架案的王立华,王立华9岁开始当“老大”,12岁逼母亲离婚,17岁就因抢劫被判刑9年,出狱后计划要 “干大事”, 甚至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打算连母亲也*了。

反社会人格因为缺失了基本情感,所以又称为无情型人格障碍,他们不仅无情,而且毫无羞耻感,法律惩罚对他们几乎没有威慑作用,他们会以犯罪为乐。

有一部电影叫《十二宫》,改编自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加州发生的多起凶*案,罪犯被称为十二宫*手,案件至今还未侦破,没有人知道他的真实面目。

十二宫*手在犯罪以后还沾沾自喜,给媒体与警方寄出了多封加密信件,挑衅道只要警方能破译加密信件,就能知道他的真实身份。

十二宫剧照

危险人格犯罪后天成因有两种,一种是生而不养,另一种是养而不教。

生而不养是从童年时期就失去监护,没有与父母一起生活,被遗弃或者厌恶,没有得到任何的关爱,成为了流浪儿,导致很小就开始以盗窃为生。成年以后,会产生更多的需求,比如产生了性需求,那么他们的犯罪又会升级恶化。

犯罪人格的特点简单,但手段残忍,他们以犯罪为生,等于说他们每活一天,所有的需求基本都靠犯罪来解决。比如说最近热播的漫威电影《复仇者联盟3》中的反派角色约翰·施密特(即红骷髅),生于德国一个小村庄的他从小饱受贫苦折磨,父亲因为妻子难产去世,试图淹死自己的儿子。之后施密特被送进孤儿院,不甘寂寞的他在7岁时逃走,从此便开始了以乞讨和偷窃为生的日子。

红骷髅

危险人格犯罪的第三种成因缺陷人格,由于养而不教。无原则的放纵与宠溺,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任性冲动的性格,当任性与自私成为自我基调时,人格缺陷就形成了。比如歌唱家李双江和梦鸽之子李天一就是人格缺陷的代表,可谓慈母多败儿,娇惯忤逆子。

回顾上述的三种危险人格,其中反社会人格是最高危人群,由于先天基因缺陷,缺少了基本情感,以犯罪为乐,而且善于谋划,会给社会制造系列暴力恶性案件。

但实际上反社会人格并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什么?

最可怕的是一个平日里老实本分,甚至与人交好的人突然犯罪,因为他颠覆了我们的认知,让人感觉匪夷所思,无法理解。经过调查,大约60%的犯罪人,都是属于这种——危险心结犯罪。

危险心结与危险人格区别在哪呢?

简单的说,危险人格的形成时间比较长,影响更加持久稳定。而心结呢,是某个时刻或某个点受到刺激,形成创伤无法消化,埋下了隐患。如同定时炸弹埋藏在心底,一旦内部外部时机成熟就会引爆。

危险心结犯罪又分为三种,分别是意结类犯罪、知结类犯罪和情结类犯罪。意结类犯罪就是从意识层面产生的犯罪,简单的说是意识和潜意识之间产生的冲突,意识中的道德法观对潜意识的真实*进行压抑与拦截。

这里的*指的是性欲,就像流行语说的“嘴上说不要,但身体很诚实”。不仅嘴上说不要,大脑也觉得不该要、不能要。通常这一类人平时都具有保守型人格,往往表现得老实正派。

比如马加爵案,当时全社会都对马加爵的*人动机感到好奇,匪夷所思于他因为打牌就有预谋的*害了4名同学,所以许多的媒体猜测,马加爵是由于贫穷带来的自尊问题产生了*心。

而著名的犯罪心理研究专家李玫瑾认为马加爵*害4名同学是为了灭口,因为有些事情他不想让别人知道,这些事情与性有关。

在唯一一次的直面采访中,马加爵承认自己平时有浏览黄色网站,并且在校外有多次的性体验。虽然*促使他有所行动,但从小在闭塞环境长大,受到保守性格与传统观念的影响,无法正视自己的*和行为,难以面对被同学知道后的议论和嘲笑。这种羞愧难当的感受和内心巨大冲突激发了他走向了犯罪。

佛洛伊德说:人,是善恶同体的兽。

每个人心里,都住着天使和魔鬼。

认知的偏执或扭曲会导致一个人产生知节类犯罪,他们在生活中遇到了挫折后,不能正视问题,而是将责任推开,不愿意承担。

一则多年前的新闻:

那年夏天的暴雨夜,一辆货车撞倒了一位孤寡老人后逃逸,妇女碰巧看到,将老人送进医院。她不但垫付了药费,还细心照料老人。

媒体知道后,大肆宣扬,都说老人有福气,捡了一个好女儿。

两个月过去了,老人病情不见好转,甚至还要截肢,以后生活无法自理。

这时候女人流泪的,一是因为老人要截肢,二是因为她后悔了,她不想再照顾老人了,一股痛苦感油然而生:“为什么要让我看见……为什么……”

痛苦的她用被子捂住老人的头,直到老人一动不动,毫无气息。

在女人的认知中,被贴上好人的标签,但是她已经不想再照顾老人了,在大众媒体的压力下又担心愧对了好人的称呼,这样的认知偏差导致一个善良的人做出让人感觉匪夷所思的事情。

对于潜意识压抑和认知扭曲,一般人可能难以体会,但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感受到过孤独还有痛苦。

试想一下,如果生命中的底色都被孤独和痛苦占据,这样的人是不是更容易走向变态,这就是第三种危险情节,也就是情结类犯罪。

这类犯罪人因为早年在养育的过程中受到过情感创伤,和亲人在情感和语言交流存在障碍,所以他们内心封闭,情感孤独。而这种创伤也一直郁结在心底,始终没有办法摆脱孤独的感受,当这种痛苦积压到一定程度,又无法解开,就会以犯罪的方式来表达。

最近的空姐遇害案中的刘振华就是其中代表,根据同村的村民和父亲的口述,刘振华与父母的关系并不好,沉默寡言,而且还存在暴力倾向,不仅打骂父亲,妻子也因为受不了他而离婚。

情绪类犯罪,属于发泄性犯罪,基本是逮到谁就向谁下手。在受害人李某珠身上的刀伤,刀刀致命,每一刀下去都像在宣泄着什么,很明显在行凶的时候刘振华是相当愤怒的,似乎在呐喊,让你知道我的厉害。

虽然我们无法再还原事情的真相,但是我们可以预防类似的事情发生,了解人为什么会犯罪,他们犯罪都有什么动机。同时能够把握自己不良的心理状态,防止自己产生犯罪情结,这就是犯罪心理学存在的意义。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