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整整一年,一度走到死亡边缘的历史学者李硕,正重获生机。据出版方世纪文景透露,一度生命垂危的《翦商》作者、46岁的历史学者李硕病情好转,并且出了一本新书。2023年春,因突发急病中断了巴基斯坦背包旅行的李硕,在被诊断宣布存活期不超过一个月的情况下,回顾并整理了他自2005年以来思考并写作的文字,最终汇集成一本《历史的游荡者》,2024年3月由世纪文景推出。
当翻开这本书,向死而生的李硕带读者置身时间之中,面对万古江河。他写历史,更写人心,这是他的一场思想之旅,也是一部学术自传。在新书后记中,李硕写到,“幸运的是,借助传统和现代的医学手段,后面几个月里,我的症状逐渐减轻,在胸前插着塑料管引流胆汁的情况下,还有体能完成文稿整理。”
《历史的游荡者》
一年前重病曾发朋友圈提前“告别”
2023年3月,李硕曾发朋友圈,对外透露自己因为重病或将告别此世,“从2月18日,在巴基斯坦的巴瓦小城首次发病倒下,我在当地医院躺了四天被抢救回来。之后,在全球通学弟等帮助下,于2月25日回国,之后近半个月里我被隐瞒了病情,不然处理后事的时间可能更从容一些。相比人各种死法,目前应该算是最好的结局,不需要开大刀受大罪,一切医学手段都已经失去作用。我最满意。大块劳生,息我以死,我活着也很少能享受生活,总忙忙乱乱操心下面写个什么,现在总算能休息了。”消息传出,引来多方关注。
李硕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和清华大学历史系(硕士、博士),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历史地理研究。著有《南北战争三百年》《孔子大历史》《楼船铁马刘寄奴:南北朝启幕战史》等,在《学术月刊》《历史地理》《敦煌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其中历史专著《翦商:殷周之变与华夏新生》(2022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主要讲述华夏文明的萌生与转型,从距今四千年前夏朝(二里头文化)的出现,到三千年前商朝的灭亡、西周建立,时间跨度一千余年。该书因其详实的历史资料和严密的叙事逻辑,得到了众多赞誉,考古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许宏读后曾说“要用‘震撼’二字来形容自己的感觉和心情”,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罗新也曾评价,“王国维之后,商周革命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已深入人心;而李硕则把这一重要性,形象生动地描画了出来。”
李硕和他的新书
病中整理学术论文 被赞“视角和见解独特,显示天赋”
书中收入的文章是李硕,在病中整理自己从2005年以来写作的若干篇学术论文,有些论文的构思时间,始于20世纪末他还读本科时。部分论文尚未刊发过。这些文章以多个朝代为研究对象,不局限于一时一地的研究,也因此,他进入政治制度史、法律史、边疆史、文学史乃至考古学,而他的视野,更是纵横欧亚大陆,东晋江南、华北蠡县、北魏洛阳、上古关中、玉门关外、内蒙古、新疆、西藏,甚至霍布斯时代的不列颠。在他笔下,隐入尘烟的历史被挖掘,层层迷雾在抽丝剥茧的行文中逐渐清晰。他关注帝国的边缘与中心、“内亚”世界的古今变迁,乃至整个亚欧大陆农耕与游牧文化区的互动历程,在文明史观的视野下发现冲突与共容,也由此,他致敬拉铁摩尔孤胆英雄般的北部边疆行旅,认为真正的学问就是要“行万里路”,应避免简单空泛的历史解释模式。
周幽王宠爱褒姒,江山美人的背后暗藏了怎样的王朝政治变局?寒门出身但才智不俗的李彪,时逢重建士族门阀的孝文帝,“门第焦虑”如何酿成两代悲剧?在缺乏退出机制的古代,一个普通女性要为禁忌之爱付出怎样的代价?当拉铁摩尔在大漠中与晋商的驼队同吃同住,他发现了商行怎样的经营密码?以及,游牧与农耕两种文明在同一时空又如何碰撞?
李硕老师在这部饱含人性关怀的著作中一一解答这些疑问,也会抛出更多的问题,跟随着他对更多过往迷思的探索和梳理,我们可以读出宏观历史的变奏、文明之间的碰撞,以及个人命运裹挟在时代之中的种种图景。
不同于以往的文集,李硕特别为本书的12个主题,撰写了12篇导读,坦言自己为什么想到这些题目、这些题目的意义何在,以及如何写出它们。李硕坦承“人性最难写”。在导读中他写道:“我感叹自己的想象力太有限,在真实的历史面前,人类的虚构能力真显得过于渺小。”
对于人性的刻画与解读,是李硕此前20多年学术生涯中矢志不渝的探索。在他笔下,帝王、贵族、士大夫、军官甚至“骗子”,都穿越历史,还原为一个个鲜活的人,他们喜悦、振奋、忧虑、恐惧,有时隐藏自己的情感,有时也欲盖弥彰。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说:“李硕的研究范围远超出我的专业领域,但即便是我比较熟悉的方面,也都能发现他独特的视角和见解,显示了他的天赋和潜力。”
(世纪文景供图)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