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是山区,曾是烟台唯一不靠海的县。县内多丘陵,有胶东屋脊之称,自然是交通不便,以前活海鲜很难运进来,民间便有了“臭鱼烂虾,运到栖霞”的说法。儿时能吃到的唯一海鲜就是咸鲅鱼,巨咸,能齁死卖盐的。但河鲜却不少,盖因村西、村南皆有河。村西的河叫西河,发源于牙山,最后汇入白洋河。河水常年不断流,有不少沟沟弯湾,故鱼虾鳖很多。村南的河叫南河,为西河的支流,水流小且浅,有鱼无虾。
西河的鱼以白漂子和泥烂狗子为多。还有一种呆头呆脑的鱼,土话叫"磨拉穗"。这种鱼土灰色,浑身有斑点,很懒,整日爬在水底不动,很好捉,但不好吃。乡人一般捉来给孩子玩。偶尔也有鲫鱼,不多,藏在深水处,很难捉。河边的水草中有虾,个头很小,不值得吃,一般是孩子们的玩宠。拿着绑了提绳的罐头瓶子,往里面放些馒头屑,放在水里,过个十分八分钟,提上来,里面总有几只小虾,孩子们高高兴兴带回家,隔天就能看到孵出许多更小的虾。老鳖则躲在更深的水中,需要捉鳖高手看水纹、辨方位,才能捉拿。
乡人农闲之余皆喜捕鱼,以此为清苦的生活加点“餐”。捕鱼方式多种多样,最初用的是抄网。抄网有一长木柄,木柄前方为一小网。使用抄网是个技术活,需要眼准手快,看准水里的鱼,拿网一抄,老手十拿九稳,新手一般空空如也。抄到鱼后,需要快速将木柄撤回,将鱼用手抓出来,否则鱼很容易蹦跳出来。抄的鱼一般以白漂子居多。抄网捕鱼一般人干不了。于是,就出现了抬网。抬网需三人合作,两人抬着网,一人在前面拿一树枝或木棍拍打水面,将鱼往网的方面驱赶。这种网不需要技巧,捕的鱼也比抄网多。
但还比不上挂网。挂网一个人就能操作,选好河段,把挂网一端固定好,然后拉过河去,再将另外一端固定好,就静等上鱼了。这种捕鱼方式非常简单,好操作。记得中学暑假有一次,下网不到五分钟,网上便到处是活蹦乱跳的鱼,一下子捕到三斤白漂子。挂网最怕挂住泥烂狗子,它不老实且力气大,全身滑腻,一旦挂住,很难从网上弄下来。泥烂狗子其实就是泥鳅,河里很多,浑身粘液,皮肤黝黑,相貌吓人。乡人很讨厌泥烂狗子,捉来一般是喂鸭鹅了。其实,这种鱼味道鲜美,但乡人却从来不吃,什么原因,不得而知。
挂网捕到白漂子。怎么办?打两个鸡蛋,加点面粉,将鱼一裹,接着下油锅煎炸,出锅抓紧吃,又酥有脆。白口吃最好,像小点心,满口腹之欲,又带来莫名快乐。酥脆的小鱼,满满一大盘子,吃不完,咋办?加点葱花,撒点醋,回锅一炖,风味别异。
惜乎!此种岁月不长,近年来,污水盛行,河道干涸,鱼虾早已绝迹,徒留一挂鱼网风中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