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回眸~忆珠江》

《小城回眸~忆珠江》

首页游戏大全何氏汤泉更新时间:2024-06-06

《小城回眸~忆珠江》

文/洪有江

近期,南京全接触、魅力江北和文化浦口等多家新媒体微信公众号都引用和转载了我博客中的《小城回眸》一文,引起我的关注和重视并对原文加以修改和发表。

由于江浦县与浦口区的合并,很多地名都改了,老地名和新地名,原街道名称和现街道名称都要前因后果地解说清楚,这样《小城回眸~忆珠江》一文读者才能看的明白。

老珠江镇是原江浦县县政府所在地。江浦县所辖桥林镇、汤泉镇、永宁镇,星甸、石桥、龙山、陡岗、乌江等乡镇。江浦县与浦口区合并后,珠江镇地区就变成了江浦街道。原来的江浦县就不复存在了。因此,对新媒体所说的“我是老江浦人”这一说,我认为是不准确的。老江浦人应包括桥林、汤泉永宁等乡镇,而老珠江镇就是指现在的浦口区区政府所在地——江浦街道。

  现将原来发表在“老山”杂志上的《小城回眸》文章改名为《小城回眸~忆珠江》我觉得更为贴切。下面是原文:

每当我漫步走在江浦街道新建的道路上,看到周边一幢幢新楼拔地而起的时侯,总有一种触景生情,想竭尽全力地去回忆这个地方的原来面貌,随即脑海中的记忆,象电影一样闪现出一幕幕老珠江镇的景象。我想这些零碎记忆到若干年后,随着区县合并,城市改造和人口增多,现今至少有80%的新浦口人,已经不知道原来的江浦珠江镇是什么样子了,闲暇之际把自己的零星回忆加以整理,留存于自己的博客之中,以博自乐,供大家分享。

http://sxtsg.blog.163.com/

  但我拿起鼠标,敲打键盘的时候,想把原珠江镇的原来模样整体地回忆并用文字表达出来,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借用一句“江浦县破猪圈,老爷打板四门都听见”的当地民谣,来反映出江浦珠江镇是很小的,小归小但总不能东一榔头西一夯,让人听不出头绪吧?想了好久,无从下手,最后还是决定从珠江镇的两条主要街道说起。原江浦县珠江镇街道,主要由中街(即现今的中圣街)和东门大街(现今的文昌路)这两条主要街道组成的,这两条街形成一个丁字形状。我们先从东门大街说起。东门大街是条东西走向的街道,东起老江浦中学,西与中街(现今的中圣街)接壤。在我很小的时候,记忆中的老东门有部分残缺的城墙,老城墙是沿着后山(现今称为凤凰山)至护城河边的,老东门城楼我是没有见过,只是听老辈人说的,老江中与后山接壤处就是珠江镇老东门城楼的遗址。这里,经常有人把残垣断壁的围墙,倒塌的城砖拿回去砌房子,后来,连这一点点残垣断壁的痕迹也消失殆尽了。老东门大街的东门口,是城东公社苏桥、八官庙、黎村、白马寺(白马寺据说是石淮读书的地方)等城外农民进入城区的主要路口。东门大街的街面是用青石条铺砌而成的路面,一样大小的长方形青石条整齐地铺在路中心,而青石条中间有一道清晰可见的被独轮车碾压成形的沟槽,由此可见,当时的东门大街车水马龙,一派繁荣景象可想而知。

东门大街路的南边是店铺人家,路的北边是条石头砌筑的小河,河水清澈见底,街上人家淘米洗菜,过衣裳都在河中用水。一到雨季,大水便从后山(现今的凤凰山)流下,经过山下的“史家大塘”流入东门大街的小河中,水流湍急鱼虾随流而下,街上人家有的拿鱼叉、有的用鱼网,还有的人没有捕鱼工具,就拿家中的菜篮子来回捕捉随流而下的鱼虾,有时还能见到大鱼随着急流跳跃到街面上呢。大人们忙着捕鱼捞虾,小孩却在雨中沿着街道来回奔跑玩耍,一幅雨中小城美景深入脑海,真是童年的记忆难忘啊!

  炎热的夏天,我们经常穿着裤头打着赤脚在街上玩耍,街面上的青石条被烈日暴晒,走在上面真的有点烫脚,所以小孩行走在上面时,给人感觉不是在走路,而是在一蹦一跳地奔跑。东门大街从东向西行,路南边是老江中,路北边是后山脚下蔬菜队和几户人家,向前走没多远有条小路(现今叫‘一条巷’),它是东门大街连接着珠江镇的小东门(现今的文德路),小路的东边是一片菜地,这里的地势低洼,一下雨便成了沼泽地,行人路过这里,都要把裤脚卷的老高老高才能通行。后来江浦建筑公司在此盖房落户。路西是一条围绕县政府的小河。继续沿着东门大街(文昌路)向西走,路北城墙内有座珠江小学(江浦实小前身),珠江小学的东边城墙外是东阳庙,解放后江浦县初级中学就座落这里。江浦实验小学是座百年老校,江浦实小几经易名,因江浦县坐落在珠江镇,最早为“珠江书院”、珠江小学,文革期间叫“五七小学”,现在是省级实验小学更名为南京市江浦实验小学。是我的母校也是我退休的地方。

紧靠江浦实验小学的就是江浦文庙了,也是本地唯一一座古建筑了,本地人称之为“圣宫”,圣宫位于江浦实验小学的西边,座落在县城东北隅的后山(现今叫凤凰山)下。圣宫是供奉和祭祀“德配天地、道贯古今”,被尊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庙宇,因孔子曾被追封为文宣王遂得以称名。据县志记载:“洪武二十四年,知县仇存仁自浦子口城迁建旷口山县治东。其中为大成殿,两翼为东西庑,左右为祭器库、为斋湢房。(大成殿)前为戟门,门右为乡贤祠。(戟门)前为棂星门、为屏门,左右栅栏一座,中为泮池,池南为照墙,墙南为天开楼。(大成殿)以东为门屏,(门屏)右为文明楼,(楼)后为明伦堂,(堂)东为日新斋、西为时习斋。(大成殿)最后为崇圣祠。”解放后,因年久失修,戟门及两庑相继残毁,到了五十年代中期,文庙就仅存大成殿。这座仅存的大成殿先后被用做粮仓库、剧团排练房,十年动乱期间,一度成为武斗场地,嗣后,又成为工厂的车间、仓库。

后期听说要拆除,我找到县文化局的徐老师向他反映,要求保存江浦唯一的一座古建筑,后经徐老师的努力,县文化局呈文县政府提出文庙修复管理的建议。此建筑才得保存与修复,再现它初建时的雄姿和风采。江浦“圣宫”保留至今,可以说是有我们老珠江镇人的功劳,现在已经成为老珠江镇的标志性建筑了。

从江浦实验小学门前继续向前走,大约500米处有条小街,小街向南,通向小东门的路,因为这条小街处在东门大街的中段,穿过东门大街向北也有一条小路通往后山(烈士塔上),因而形成十字型,固而得名“十字街”。我就生长在这里,十字街是条弯弯曲曲的小街,街道是一条南北走向,街的东面住着一排低矮老房子的人家,由于路面高于住宅,这里一到下大雨,路面的雨水流不急,倒灌到人家里,这里的人就用脸盆和其它工具往外排水。街的西边是县公安局和县法院,县法院的南测,是一座高墙耸立的监狱,县中队就驻扎这里,后来,城市改造,拆迁了,就成了现在的市民广场。

沿着东门大街再向前走,在东门大街与中街接壤的南边有一处老珠江镇城内较大的水塘叫“胡家塘”。胡家塘由两口大塘组成,两塘之间有座圆形拱桥连接,塘口呈8字型,河水相互流通。塘的东边有座六角亭,在我印象中,胡家塘的水还是很清的,附近人家淘米洗菜都到这里。我们小时候经常到胡家塘去游泳,塘的北面一排排垂柳随着微风拂着水面,而水面上游着附近人家养的鹅鸭,在柳枝间自由地来回游动,河中的小孩游泳戏水,欢畅地在塘中玩耍,人禽两不干扰的自然环境,形成一幅美丽的画卷,让我至今记忆犹新。(现今胡家塘被填,成了现在的凡星菜市场)。

胡家塘的南边是县人武部所在地,据说,这里是一座忠烈祠。一九四九年解放军攻城时,十九发炮弹有十八发打在里面,仅一发打在墙外,民房一点没受影响,解放军炮兵的命中率很高。当时守备江浦县城的是国民党一个营,营指挥所就设在这里。忠烈祠里的建筑群,高墙大院,楼台榭阁错落有致,琉璃瓦的建筑更显主人的富有,后来不知道就被无情地拆除掉。胡家塘的西面是城东公社供销社后门,供销社里有棵几百年的老树,随着用地需要,被单位的房屋围抱在之间,成了奇特的楼中树了。

东门大街路南向西,珠江医院,李家茶炉,政府幼儿园。东门大街路北向西,张劲夫的父亲就住在东门大街这边,政府招待所,中国人民银行等单位。

以前老珠江镇的集市,主要集中在中街(中圣街),中街的街道是用青砖砌的,两边老式的青砖黑瓦房屋,自然形成一条古老小镇的味道。老珠江镇城里、城外的人,喝茶聊天、吃小吃、购物全都要去中街。当时,中街比较有名的店铺:如“黄家茶馆”是老年人喝茶聊天的地方;“濮家馄饨店”、“王老二馄饨店”,“王老二馄饨店”他家的生意很好,馄饨新鲜可口,文革时被人检举说店主用蚯蚓作为料理放到馄饨馅里,热天不容易馊,做出来的馄饨还非常鲜;“怡园饭店”要算是当时江浦县城里较大的国营饭店了;城里唯一一家照相馆名叫“五一照相馆”;“江浦商场”和“城东商场”是老珠江镇和周边农村集镇购物的主要商场。现在的文峰商场就是原来的江浦商场,现在的大统华就是以前的城东商场。它们都分布在中街的两边,形成了当时的江浦经济商贸中心。

中街(中圣街)是南北走向的街面。北起北门窑厂,北门窑厂在中街路的东面,路北是埋死人的 “乱葬岗”,山岗上一片茂密的竹林,林内坟茔密布,里面还东倒西歪地散落着一些石人石马,山风一吹竹林的叶子哗哗作响,阴森森的怪怕人的。往下走便是江浦一厂(江浦柴油机厂),也有人说它是江浦的母厂,因为后来的“二厂”、“三厂”都是从这里分解出去的。再往南走有一处地名叫“蚕丝楼”,可能是专门收购蚕丝而命名的地名吧。再往南走,东关楼、粮油加工厂、酱油厂、江浦商场都在中街的西边。中街的对面是老工商银行、城东商场、邮电局(那时电信局和邮政局还是一家)。中街的南端至现在的文德路十字路口,再往南就是老珠江镇的南门,南门口有个地方名叫“火巷”,听说这个巷子经常失火,而得名“火巷”。火巷的房子真的与老珠江镇其它地方的房子不一样,火巷的房子都有防火墙,房屋两头山墙顶部砌筑高出屋面的”封火墙”,因形似马头, 故又称之为”马头墙”,青砖粉墙黛瓦,马头墙高高突出屋面,真的有点徽式建筑的味道。从南门火巷的西边向南走,便是江浦纺织厂和江浦供电局等单位,火巷的东边是江浦印刷厂,谢家面店和居民住宅。到了南门桥,就看到城南河东西河流交汇之处,水面颇大。据说这里曾经停靠过千吨大货船,水陆运输空前。过了南门桥就到了现在的珠江小学(后因珠江镇人口逐渐增多,又增加了珠江小学和人民小学),珠江小学下边是教育局木工厂。走出南门口,就看到一条护城河又叫城南河,城南河的河水一直向南流入长江。当时,珠江镇以城南河为界,河的西边叫“上河街”,河的东边叫“下河街”,以河来区分城里城外,上河街居住的是居民,下河街居住的就是农民了。

现在的文德路,以前,老珠江镇人称之为小东门。小东门原是一条小道土路比较荒凉,只是北庄、南庄和扬子的农民进城必经之路。文德路始建于八十年代,成为八十年代老珠江镇最豪华的一条街。文德路东起新建桥,西至西门桥,后来文德路一直向东延伸到烟草局的小圆盘。文德路从新建桥的路南往西走,便是金浦广场,金浦广场这个地方最早是江浦搬运队,后又改为江浦汽车站,再往西走是江浦防疫站、江浦电影院、手工业经理部、余家茶炉等单位。新建桥北面向西走,第一家是江浦交通局、建筑公司,过了一条巷,是县政府(现在是区政府),县政府往西是江浦果杂品公司。过了市民广场十字路口,是沪宁商场,现在南京银行、中国银行等商铺。原来的西门桥,可能是因为地势较低,给我的印象到处水湾湾的,有点名副其实的“水西门”。这里的居民善长捕鱼捉虾。江浦当时有句民谣:“东门人,一根扁担两根绳;西门户,鱼叉鱼网加皮裤”。说的是老珠江镇东门人经常上山打柴谋生;而西门人以打渔摸虾谋生。  

珠江镇旧城很小,早年听老人说,江浦县城是在洪武年间建造的。朱元璋建都南京,每年要去安徽凤阳老家祭祖,江浦这个地方是他祭祖走的必经之路,为了自己的方便,就想起在此建县歇脚,便拨银两安排建县,谁知经办的是一个贪官,把原来规划要建一座穿城五里的县城,建成了环城五里现在这样的小城,有了这样的贪官,心事用在金钱上,还不负责地把县城建的四门不正。“江浦县破猪圈,老爷打板子四门都听见。”就是最好的纪实。当官的为了所谓良心上的安慰,请城隍老爷原谅,又在西门城边建了一座城隍庙,城隍庙西边就是西门城门,西门城门很厚实,每到晚上城门是要关闭的,城门外便是护城河,河上有座木桥叫西门桥。这座城隍庙在50年代被拆除了,听说拆除时还砸死人的。出了西门,西边有座山,是老珠江镇人为了干旱年,祈求上苍施雨的地方,因而得名为“求雨山”。

江浦县城面向长江,背靠的一座山,老珠江镇人都叫它为“后山”,江浦解放后,人们为了纪念解放江浦牺牲的烈士,在山上建了一座烈士塔,人们才改称此山为烈士塔山,改革开放后,政府把烈士塔移至求雨山,此山才命名为“凤凰山”。江浦县城有三座寺庙,最大的是东岳庙,其次是城隍庙,最小的是城内东南角的 观音庵和百子庵,文革期间都被拆了。  

回想起来。江浦到目前没有变动的单位有:老江浦中学、教育局、江浦实验小学、圣宫,还有原来的江浦县政府(现在是浦口区政府),这些单位还在原址没动。区政府的座向没有改变,坐南朝北,大门朝南开,原来的县政府有一条河从北顺着政府边缘向东朝南流入护城河。2002年浦口和江浦合并后,变为区政府。盖起了雄伟壮观的办公大楼,这条河也成了政府内河。由于教育的发展,江浦中学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变化,移址到老山脚下苏桥一带新建新江中,老江中仍保留在原址,形成“新江中”、“老江中”之说。  

前度时间,有旅美何氏夫妇来江浦实验小学看望母校,当日(星期三)正当我值班,小时候的学友几十年未见,沧桑改不掉童年的模样,相见分外感到亲切。母校的原貌早已荡然无存了,只有那几棵老松树还在原地,老树苍枝摆出一幅迎客的姿态,象是早早地在此恭侯儿时的伙伴,让久别游子感到那老树的真诚和候望。何氏夫妇看到我们学校图书馆的门前挂着“南京市教育系统示范图书馆”铜牌的时候,感慨万千,回忆我们小时候的母校连图书室都没有,更谈不上图书馆了。看一本课外书籍都要相互借着看。老同学叙说离别后的家乡变化真是感慨万千!

后续,教育系统要在《老山》杂志出一期专刊,学校要我也写一篇文章,我想起一直隐藏在博客中的《回忆》,但是怕写不好没有信心,所以迟迟不能成稿。通过旅美校友回访母校一事,更加促使我把对江浦的回忆记录公布于众,以对童年的、对老珠江镇的追思情感,博我们老珠江镇人的同忆。 文/洪有江 2022.02.22//12:02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