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相信微表情了!|心理学:FBI真正使用的5种测谎方法

别再相信微表情了!|心理学:FBI真正使用的5种测谎方法

首页游戏大全揭穿说谎的男人是谁更新时间:2024-04-16

人类是爱说谎的动物,也就使得能够识别谎言的能力变得格外有吸引力。诸多电视文学作品提到微表情在测谎中的应用,“微表情”真有这么神奇吗?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真正的FBI探员究竟如何“测谎”。

首先需要戳破的一点是 ——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其实真看不出来别人是否在说谎

有多项实验的结果显示,绝大部分普通人辨识出谎言的准确率大概是50%——跟瞎猜没什么区别。一项针对超过2万人的研究显示,他们当中只有50人(千分之二点五)能够依靠肢体语言或微表情,做出准确性超过80%的判断,大部分的人只是如同掷骰子一样碰运气而已。

研究说,“微表情”并没有什么用

上世纪70年代,行为学专家第一次发表了关于“微表情”的研究。“微表情”指的是那些无法用肉眼观察的表情,它十分短暂,往往只持续0.04-0.07秒,如果要观察的话,需要通过高速摄像机。他认为,这些细小的表情可以泄露人们的欺骗行径。

我们都知道,不善于说谎的人,往往会在撒谎时不自觉地眼神闪烁、脸红、结巴、手心出汗。但心理学家认为,即便是那些看似镇定、有一张“扑克脸”的人,在说谎时也会不自觉地产生紧张、愧疚、有时甚至是愉悦的情绪,这些情绪是很难隐藏的,总有那么一个瞬间,你脸上的微表情或者肢体语言会泄露天机。

那么,学习这些微表情的判断方法真的有效吗? 很多人都看过美剧 “别对我说谎” (Lie to Me),剧中痞痞的男主擅长通过脸部微表情和肢体语言来识别谎言,比如他提到,男性说谎时的典型动作是摸鼻子。该剧由行为学专家、“微表情”理论的发明者指导制作,似乎提高了不少可信度。不过,剧中的这些关于“微表情”的技巧,真的能帮助我们识别谎言吗?

一个2010年的实验专门调查了收看Lie to Me 的观众,对比了他们和一般人的测谎能力是否存在区别。结果表明,在所有的被试中,那些努力运用从Lie to Me学到的测谎技巧的观众,判断对方是否说谎的平均准确率达到60%,而一般人的准确率为65%。这两个数据说明,通过Lie to Me自学测谎的观众,与普通人的测谎能力并没有什么不同。(所以,大家最好还是抱着娱乐的心态,看看就好。)

为什么辨别微表情并不可靠呢?这是因为,这些技巧大多聚焦于肢体语言或面部表情的异常特征,譬如脸微微泛红,局促地笑,或者较高频率的眨眼。

但实际上,心理学家们后来发现,每个人说谎时的特征不太一样。有的人说谎就紧张得笑出声,有的人却会脸部紧绷;有的人说谎时会与你对视,有的人却眼神闪烁。——也就是说,从来都不存在一部有关肢体语言的辞典,能够在普遍意义上定义出人们的表情代表了什么。每个人说谎时的小动作都是不一样的。而且,在一些特殊的情境下(譬如在警察局接受审讯,或者面临多人质询时),人们可能会表现出异常的肢体语言,只是为了减轻心理上的压力。因此,那些通过微表情来识别谎言的技巧其实太过绝对了。

那么,真正的FBI是如何测谎的?

研究者认为,尽管我们不能通过微表情和肢体语言来看穿谎言,却可以用谈话的方式来得到我们想要的答案。伍尔弗汉普顿大学的学者列出了以下几种可以用来识别谎言者的谈话技巧,这些方法都已经在实际的FBI和警方的审讯过程中得到运用。

1. 多问一些开放式的问题。

因为撒谎者只是暗示了一个广泛的故事框架,他们的描述往往缺乏细节,因此,让他们开放地描述更容易露出破绽。不要使用是非题,一段故事中的漏洞会比单纯的“是”或“否”更容易被识别。

比如说,当你怀疑男朋友晚上去打游戏时,不要问他:“你晚上去打LOL了吗?”,而是换一种方式来问:“你晚上都干了些什么?”。当对方说自己在xx大学工作,而你表示怀疑时,你可以让对方介绍一下自己每天去上班的路途,和在大学工作的经历。 假如对方打算说谎,那么接下来他就必须得编故事。而在编织谎言的过程中,他极有可能会被自己的谎言给绕进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一个谎言要用千百个谎言来修补”。

2. 问一些让对方出其不意的问题,或让对方使用倒叙。

英国朴次茅斯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运用了“认知负荷”理论来改良审讯方法。这一理论是说,无论人类大脑能处理的信息量是多么巨大,对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在某一时间点都只能进行有限的思考,在同一时间段内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我们很难“一心二用”。

应用在测谎上,撒谎者在应对他人的询问时,就处在“一心二用”的状态,不但要编造故事,还要考虑措辞,他们非常担心所编造故事的一贯性,所以倾向于反复使用那些考虑好了的字眼和语句。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问一些无关的、在对方意料之外的问题,这些问题能够分散对方的认知资源,增加对方的认知负荷,从而使得对方难以维持谎言的逻辑性。譬如,跳出案件过程本身,突然询问嫌疑人在案件发生时的感官体验,或者了解案件之后所做的事。这些技巧会让对方更容易原形毕露。

关于增大认知负荷,还有一个很好用的技巧就是:让对方用倒叙的方法来叙述事件的经过。这对说谎者来说是一种陌生的叙事方式,会极大地增加认知负荷,当对方费劲地倒叙时,再去编织谎言就显得很困难,容易自相矛盾。

3. 观察对方的自信度,适时发出挑战。

当说谎者认为他们掌握了主动权的时候,他们往往会长篇大论。然而,一旦他们感觉到不对劲(或许你问到了关键的地方),他们就会变得沉默或者支支吾吾,这是因为,他们开始感觉到无法继续掌控对话的发展方向,所以不愿意多说。

所以,在谈话过程中,如果对方出现了比较明显的态度转变,我们就要考虑对方是否在说谎了。在谈话的最后,你可以尝试挑战对方的信心:“为什么我该相信你?”无论对方说了什么,再问一遍同样的问题,“你还是没有回答我,我为什么应该相信你?”接下来,再仔细聆听应答。有人可能会表示,自己所说的都是真相,而撒谎者极有可能会表现过度,气急败坏地指责你不愿意相信他们,甚至扬言用人格担保。这时,你就可以进行进一步的细节追问。

4. 关注和确认对方叙述中微小的细节。

你可能还记得,当警察想知道嫌疑人与一个案子是否有关时,一般会问:“xx日xx时你在什么地方,干了什么”,然后通过查证证词的真实性,来判断嫌疑人的可靠性。如果嫌疑人在一些细节上出了错,那么他的证词就会露出破绽。

而在生活中,当你的男/女朋友说晚上在加班的时候——你就可以问:“谁在陪你一起加班?你们叫了哪家外卖?加班从几点到几点?”这些细节很容易就能通过调查来证实。

5. “放长线钓大鱼”,不要急于拆穿。

有研究者认为,撒谎者是否能够欺骗成功,依赖于他的听众是否愿意相信他。因此,如果你很快就发现了一处逻辑上的矛盾,也可以不要立即拆穿或纠正,而是假装自己已经相信,这样,撒谎者可能会抖露出更多的破绽,出现一个接一个的矛盾。

研究者认为,说到底,有效运用这些技巧的关键要求的是提问者保持开放的心态,切勿跳入预先设定的结论之中。仅仅因为有些人看起来手足无措,或是极力回想起某些细节,并不能够证明他们有罪;相反,更普遍的不一致性和矛盾之处才是我们考察的重点。

不过,有趣的是,很多老练的撒谎者更有可能识别出别人的谎言。研究证明,那些平日里关于扯谎的人更能发现谁在吹牛,可能是因为他们更熟悉那些撒谎的把戏。

你觉得哪种识别谎言的方法最有效? 单选
0人 0%
多问开放式问题
0人 0%
问一些出其不意的问题,让对方使用倒叙
0人 0%
挑战对方的自信
0人 0%
关注和询问细节
0人 0%
不要急于拆穿

关注头条号“知我心理学”——2017年度健康头条号、悟空问答最佳干货科普答主获得者。400万用户信赖的心理学社区,在这里找到你的幸福生活。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