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贪官轶闻录(之八)
斗蟋神手贾似道
标题提示:混在蟋蟀圈◎“蟋蟀宰相”的嘴脸◎前方告急后方斗蟋◎趣聊《促织经》◎“多宝阁”的奇珍异宝◎蒙羞含耻死得惨
南宋多奸相,贾似道是继秦桧之后的又一个败类,专权达16年。期间,除了擅权贪赃,还是个空前绝后的“蟋蟀宰相”。
欲问这个蟋蟀玩家,痴迷到何等地步?
当他还是混混时,引领都城玩虫新时尚,“贾虫”绰号圈内尽知。
他爬上相位玩赏依旧,那次隐藏蟋蟀上朝堂,一不小心蟋蟀蹦临皇帝胡须,百官面前出尽了洋相。不料妙语解颐,转怒为喜。
尽管他忙得屁滚尿流,仍不忘为小小蟋蟀著书立说,《促织经》是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第一本介绍蟋蟀的专著。稀奇古怪,精彩纷呈。
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他躲进西湖别墅,趴在地上兴致勃勃逗蟋蟀。美妾、妓女和尼姑围圈观赏,笑语杂沓,乐而忘忧。
贾似道如此溺爱和恩宠蟋蟀,然而当兵败斩首时,可怜虫们却不能为之哀鸣,难道不是个绝妙而辛辣的讽刺?
混在蟋蟀圈贾似道的发迹颇具戏剧性。他生于官宦之家,其父任台州一个小官,家境颇为殷实。贾似道的母亲胡氏不过是个下堂妾,贾似道作为庶子不受待见。
5岁时,贾似道离开亲生母亲回到贾家,受到父亲贾涉和正室史夫人的虐待。家庭环境的冷漠无情,严重地扭曲了他幼小的心灵,从小就贪玩,不思学业。
就在贾似道11岁那年,其父病逝,天性浮滑的他,一下子失去管束,成天浪迹街头,与一些地痞流氓鬼混,最大的嗜好是斗蟋蟀,用史志说法,“酷嗜此戏”。
小蟋蟀有大背景。
宋理宗年间,虽朝政日衰,民不聊生,但朝中奢糜之风却日益浓郁,特别是斗蟋蟀,本是达官贵人闲暇之时逗趣作乐之事,然而,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这种玩赏蟋蟀之风很快在民间流行开来。
西湖老人在《繁胜录》载,南宋时都城杭州人极喜斗蟋蟀,“促织盛出,都民好养”。而且街上专有蟋蟀市场,供爱好者选购,“每日早晨,多于官巷南北作市,常有三五十人火斗者”。因为玩者众多,城外农民也有人捕来卖给城里人,“乡民争促入城货卖,斗嬴三二个,便望卖一两贯钱;若生得大更会斗,便有一两银卖。每日如此,九月尽天寒方休。”
街上也有人专卖用来蓄养蟋蟀的各种笼具,并出现了专以驯养蟋蟀为职业的所谓“闲汉”。
那时,杭州城内外一些颇具规模的茶舍等都增设蟋蟀斗场,以供南来北往的人玩赏娱乐。顾逢在《负曝杂录》说到,“万金之资付之一喙”,可想而知,赌注之大。
京城杭州得天独厚的赏虫环境,不啻给贾似道提供了一方大展拳脚的天地。
贾似道似乎与小小蟋蟀有缘,自从踏入斗蟋蟀一行,竟然胜多败少,久而久之,在圈子里小有名气,“贾虫”绰号无人不知。
为贾似道赚足面子的是一只叫“重牙”的雄蟋蟀,是他用重金购得的。一般蟋蟀只有2只大牙,而“重牙”因为天生4只利齿而得名。
那天,贾似道听说同行一位虫友蓄养一只勇猛的蟋蟀,名叫“寿星头”,斗遍天下无敌手。于是以“重牙”约战“寿星头”,决一雌雄。一时闻讯前来观战的虫友,围得里三层外三层。
两只蟋蟀拿出“一山不容二虎”的架势,从掌灯之时,打斗至天明色薄时还未罢休。到后来双方精疲力尽,两腿无法站立,但还是撑着身子互咬,最终双双力竭而亡。
行家裁定,“重牙”在临死之时,使出全身最后一丝力气,竖起双翅,成了获胜的一方。为此,贾似道悲喜交集,命人打造了一副嵌金“棺材”,隆重安葬了这位功臣。
贾似道玩虫,既有“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困惑与绝望,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幸运与欣喜。
蟋蟀又称“百日虫”,一般寿命活不过百天。贾似道除了斗蟋蟀,别无所长,何况投在蟋蟀上钱一时收不回来,眼看秋尽冬来,蟋蟀寿限将至,贾似道愁得辗转反侧睡不着。
贾似道有个同父异母的姐姐,名叫贾玉华,见他愁眉苦脸,便问缘由。贾似道无话不可对姐言,姐姐劝他别愁,教他如此如此这般,贾似道一听转忧为喜。
原来,前些日子,贾玉华去城外寒水寺做佛事,听到高僧鸿蒙的禅房里传出蟋蟀的鸣叫声,声音高亢响亮。时下已是深秋季节,蟋蟀的生命本该处于强弩之末,而鸿蒙蓄养的蟋蟀振翅有力,必有妙招。
贾似道拜访鸿蒙高僧,谦恭求教,终得蟋蟀延寿秘诀。
这一年隆冬,贾似道的家里传来蟋蟀动听的鸣叫声,好神奇呀!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传遍街头巷尾。
不久传到朝中,贾似道时来运转,朝廷看在父荫的份上,这个不学无术的市井无赖,居然被授予嘉兴县管理仓库的小吏,俸禄虽不多,但足夠供他衣食。
“蟋蟀宰相”的嘴脸贾似道从一个管理县级粮仓小吏,步步升迁,直至登上宰相之位,是沾了姐姐的光。
宋理宗娶了他同父异母的姐姐贾玉华,封为皇后。理宗没有儿子,贾氏为他生下一个女儿,即瑞国公主,理宗视为掌上明珠,贾氏盛宠之隆自不必说。贾似道作为“国舅”,因此为所欲为。
贾似道竟然捎着蟋蟀笼上朝。这一天,他将蟋蟀笼藏在长袖里,蟋蟀钻出笼眼,三跳两蹦登至宋理宗的胡子上,吓得他哇哇叫。文武百官忍住笑,不敢出声,等着看贾似道的笑话。
贾似道丝毫不觉尴尬,笑嘻嘻地对理宗说:“皇上不愧是真龙天子,连一只小小的鸣虫都被龙气吸引了,想要顶礼膜拜哩!”宋理宗本欲龙颜大怒,听了此番奉承话,也就一笑了之。
贾似道玩物丧志又丧财,于是在捞钱上动起了心思。那时,贩盐是最赚钱的行当,贾似道打着家用的愰子,派人从盐场“贩盐百船”至京城加价倒卖,从中牟取暴利。有人赋诗嘲讽道:
昨夜江天长碧波,
满船多载相公鹾。
虽然要作调羹用,
未必调羹用许多。
冷言诮语,一时巷陌争传。人虽如此嘲讽,贾似道仍横行无忌,亳不知改,有人又愤然写道:
收拾乾坤一担担,
上肩容易下肩难。
劝君高著擎天手,
多少旁人冷眼看。
国不可诳,民不可欺。贾似道“弄权勒索,倒买倒卖”的恶行,人们怎么不“冷眼”旁观呢?
贾似道贪财又贪色,他时常打着为皇帝选妃的旗号,糟蹋了无数的良家妇女。除此,他还有着雄性蟋蟀的斗狠心肠,见不得小妾倾慕“小鲜肉”。
那一回,他与小妾游西湖,听到小妾对同伴悄声说:“你瞧,那小伙子长的多帅呀!”
刚回到府上,这位小妾即收到一只精美的礼物盒,正在疑惑,贾似道笑咪咪说:“不妨打开看看嘛,或许是心爱的人赠送的珍贵礼品呢!”
小妾慢慢打开礼品盒,只听“哇”地一声,吓得晕了过去。原来盒里盛放是在西湖景区见到的那位小帅哥血淋淋的头颅!
前方告急◎后方斗蟋宋理宋驾崩后,由侄儿宋度宗继位。《南宋杂事诗》载,宋度宗不喜处理朝政,整天泡在美女堆里,甚至一夜临幸30余人。
贾似道用斗蟋蟀的招数捉弄宋度宗。据《宋史◎贾似道传》记述,南宋末,蒙古大军围逼,长江沿岸守将纷纷告急。贾似道常以此唆使党羽吕文德向朝廷谎报军情。
直面朝廷内外交困,宋度宗把贾似道当作靠山。贾似道见皇上软弱无能,将他玩弄于股掌之中,频繁以“乞退”相要挟,以攫取更大的权力。
宋度宗担心这位股肱之臣不告而辞,每隔十天就派人送去大批金银财宝,还派大臣轮流去贾府守候。
除此,度宗为他建造了一座前所未有的庄园,奇花异草,占尽胜景,取名“后乐园”,贾似道则称“半闲堂”。当地百姓俗称“蟋蟀堂”。
度宗让贾似道三天上一次朝廷,贾似道提出五天一来,后来甚至十天一来。史书载,“五日一乘,湖船入朝,不赴都堂治事”。
“半闲堂”与皇宫隔湖相望,早晨听到上朝钟声,贾似道才登上湖船前往。船系在一条粗缆绳上,绳端连着一个大绞盘,行走不必划桨,由十几个壮汉用力推转绞盘,船行如飞,一会即到宫前。
平时,送至贾府上的军国大事文档,贾似道懒得审批,索性交给门客廖莹中、堂吏翁应龙阅处。
贾似道平时到底忙啥?《宋史》揭秘:“襄阳围已急,似道日坐葛岭,起楼亭台榭,取宫人娼尼有美色者为妾,日淫乐其中。”
前方战况十分火急,贾似道每日依然在西湖庄园尽享其乐,娼妓、尼姑、旧宫女都被召来日夜饮酒,玩斗蟋游戏。用史书的话说,“尝与群妾踞地斗蟋蟀”。
这里丑陋、糜烂的一幕是绝不允许外人泄露出去。平时,只有贾似道年轻时结识的酒朋赌友才畅行无阻。陌生人误入则认为偷窥,必死无疑。
有个小妾的哥哥前来贾府看望妹妹,守门人拒绝其入内,来人不识好歹,依仗妹妹是贾似道的心上人,无所顾忌硬闯入内。贾似道闻知,令人将来人投入火中活活烧死。从此,“人无敢窥其(府)第者”。
那天,一个熟悉的赌友见贾似道趴在地上,正在和一群姬妾斗蟋蟀,拍拍他的肩膀,笑着说:“这就是平章的军国重事吧?”平章,即宰相别称。贾似道听罢大笑。
从此,“朝中无宰相,湖上有平章”的俗话在民间流传开。尽管贾似道懒政,朝廷无人敢于问津。
趣聊《促织经》撇开贾似道为政功过且不谈,就其对蟋蟀的研究而言,有着重要价值。
贾似道所撰《促织经》,堪称我国历史上,乃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蟋蟀研究的专著,全书分上下两卷,计14000余言。
《促织经》详细介绍了捕捉、收买、喂养、争斗、医伤、治病、繁殖等方面的知识。
小小蟋蟀,其貌不扬,殊不知是一种古老的昆虫,在地球上已存在1,4亿年。
谈及“蟋蟀文化”,必从名称聊起。
蟋蟀,古称促织、蜻蛚、吟蛩、螅蟀;俗称蛐蛐儿、夜鸣虫、将军虫、灶鸡子、地喇叭、秋虫、斗鸡、土蜇、蟀子等。
古时候,蟋蟀之所以称叫“促织”,来自叫声。晋人崔豹在《古今注》:“谓其声如急织也”。形容蟋蟀鸣唱如织布机的声音,时高时低,仿佛是催促织女飞梭速织。古代曾有“趋织鸣,懒妇惊”的民谚。促织,又有趋织、催促、纺纱娘别称。
蟋蟀善鸣,被誉为“田间歌手”。科学之剑挑开了它鸣叫的奧秘,原来是双翅摩擦发出的声音,不过,较之其它鸣虫更清脆且婉动听而已。
关于蟋蟀的赏玩历史,贾似道在《促织经》中说:“盖自唐帝以来,以迄于今,于凡王孙公子,至于庶人、富足、豪杰,无不雅爱珍重之也。”
即是说,唐代时,斗蟋已成为一种极具民俗特色的赏玩游戏,在民间已流行了。
唐代《开元天宝遗事》:“每至秋时,宫中妃妾辈皆以小金笼提贮蟋蟀,闭于笼中,置之枕函畔,夜听其声。”自上而下成为时尚潮流,“庶民之家皆效之也”。
宋代《负暄杂录》介绍唐代斗蟋之风时称,唐玄宗天宝年间,斗蟋盛行于京城长安一带,长安富人“镂象牙为笼而蓄之,以万金之资付之一喙”。
人们斗蟋蟀游戏是利用它好斗的习性。蟋蟀好斗并非是天生一对冤家,而是因为自然界中,雄性蟋蟀为了保护自己的领地,或为了争夺配偶,彼此之间会发生的打斗。
蟋蟀虽为“微虫”,却有似解人意的灵性,尤其是二雄相争的英猛之态,是其它小生物所不具备的,而正适应了寻胜猎奇的人之所好,故君子“取而爱之”。
再者,两虫斗架必定有胜有败,战败者垂翅而逃,狼狈不堪;夺胜者则昂首展翅,自鸣得意。故此,古人将斗蟋蟀演绎为博彩游戏,各下赌注,以决输赢。
史书有载,“斗蛩之戏,始于(唐代)天宝间,至宋风气逐盛”。
南宋此游戏大行其道,那时尚无“赌博”一词,民间称之“秋兴”、“斗蛩”、“斗促织”。
南宋词坛名流姜白石在《齐天乐◎咏蟋蟀》云:“蟋蟀,中都呼为促织,善斗,好事者以二三十万钱致一枚,镂象齿(牙)为楼,观以贮之。”
古人在赏玩蟋蟀中,发现了该虫与物候学的关系。《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生动也描绘了热风之下,动物们的敏锐反应。
蟋蟀是古时人们判断小暑到来的重要标志。暑热难耐,它们从田野躲到阴凉的庭院、墙角下蛰居。因此,民间流行“小暑小捉,大暑大捉,近秋(立秋)乱捉”的捉蟋俗语。也有小暑“蟋蟀寻凉,蓄能争霸”之说。
民间获取蟋蟀大致三条途径,一是自己动手捕捉;二是出资雇人捕捉;三是花钱求购。
古人称蟋蟀为“阴虫”,大都栖息在郊外田野、草丛、坟岗,以及院落、墙角等阴暗潮湿处。
即使掌握了蟋蟀的习性,捕捉蟋蟀也是一门学问。《促织经》介绍:“凡捉促织必将着竹筒过笼,初秋时于绿野草莱处求之。果是促织所在,用手启其门户,以尖草忝求其出,若不肯出窝者,或将水灌于窝中。”
行家捕获蟋蟀,往住先置于预先准备的竹管内,便于携带,每支竹管只贮一只,以防咬斗致残。
识别蟋蟀的功夫并非常人所拥有。蟋蟀通常分二尾和三尾,三尾为“棺头蟋”,俗称“棺材头”,亳无战斗力,捕获亦弃之。
蟋蟀的斗线、体色、体型与斗性有密切联系。斗线,即蟋蟀脑袋顶上有4条以上白线,斗线须连贯不断、粗细均勻,中间两条线越直斗性越强,6根斗线俗称“麻头”,8根斗线视为上品。
就蟋蟀体色而言,民间有“白不如黑,黑不如赤,赤不如黄”及“头大足长为贵”等说法。
何谓蟋蟀中的极品?与蜈蚣同穴,俗称“百脚看门”者,可遇不可求。这种蟋蟀具有蜈蚣的特性,十分凶猛。稍加调训,便会咬住对方不松口,拼命一搏直至大获全胜。一旦成为赢家,便振翅发出连续不断清脆悦耳的鸣声。
“多宝阁”的奇珍异宝贾似道特别爱好珍宝古玩,他将搜刮来的好玩意集中起来,特意建造“多宝阁”用以收藏。几乎每天都去赏玩一番,用史书说法,“日一登,玩其间”。
谁曾想,“多宝阁”的每件藏品都有一段肮脏的来历。譬如那根温润无瑕的玉带,原是兵部尚书余玠的心爱之物,价值连城。
贾似道听说后,派专人前往访求。当他得知玉带已随余尚书殉葬,居然命人掘墓,打开棺槨,终于搞到了手。
他对名家字画亦情有独钟,于是广搜博采。那时,著名画家赵孟頫、钱选的画作难求,贾似道则以皇上之名索要,要脑袋就得拿画来。为此,“家藏名迹多至千卷”,藏品数量之丰,质量之高,堪与宫廷珍藏相媲美。
后来,从贾似道家产籍没中,就有《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展子虔游春图》、《欧阳询行书千字文卷》等58幅之多。
“多宝阁”最具独色的收藏,莫过于与赏玩蟋蟀相关的器具,通常叫蟋蟀盆。
有史料载,它的制作和使用始于南宋,当时并无模具,全凭工匠手工揑造,始制盆式深大高厚,形体方圆不一。
贾似道对蟋蟀盆制作日益精致,起到推波助澜作用,后来便有了金玉珍宝镶嵌的精品盆问世,“雕镂极工巧”。
蟋蟀盆制作分南北两大流派,北方称作“罐”,南方叫作“盆”。
南盆以陆墓(今称元和)烧制的蟋蟀盆为第一。陆墓由三国东吴名将陆逊的墓地得名,位于苏州娄门外五里许。
贾似道使用的蟋蟀盆,均由陆墓余窑和庙前窑所制。两窑所烧制御用品,专供朝廷喂养蟋蟀之用。
贾似道“多宝阁”珍藏的蟋蟀盆,成为后世收藏家搜寻的珍异之物。
乾隆时,《蚟孙鉴》一书载有收藏贾似道蟋蟀盆的轶闻:“余尝闻当湖延陵氏家藏一盆,系贾平章半闲堂遗物,金饰郑重,完美精致,足称雅玩。时有好事者,数欲购致之终不能。后阋墙致毁,深足惋惜。”
清代学者吴翌凤编选的《卬须集》所载长诗《半闲堂蟋蟀盆歌》,不啻是唱给贾似道蟋蟀盆的一支挽歌。
蒙羞含耻死得惨咸淳十年(1274),元军攻占鄂州,贾似道领兵出征,率军13万,战船2500艘。宋军大败,贾似道乘小船逃至扬州。
朝廷上下要将误国殃民的贾府似道斩首。垂帘听政的谢太后则传旨将他贬往僻远的循州(今广东梅州)。
循州偏远难行,叫谁押送都叫苦连天。这时,会稽(今浙江绍兴)县尉郑虎臣自告奋勇担当此任。
原来,郑虎臣欲报贾似道的*父之仇。郑父郑埙原任越州同知,因遭贾似道陷害,流放至死。郑虎臣受到株连,被充军边疆。
启程那天,郑虎臣早早来到葛岭起解人犯贾似道。他见贾似道带了近百名婢妾仆从,流放仍想讲排场。便喝令驱散,只准带两名侍妾在身。十几箱金银财宝,准其随行。
然后,郑虎臣在贾似道所乘的轿旁竖起一面帘旗,上写“奉旨监押安置循州误国奸臣贾似道”。又命人撬去轿盖,此时正值流火七月,一路上晒得老家伙汗流浃背,不敢吱声。
郑虎臣还让轿夫边走边唱杭州歌谣,句句皆指名道姓斥骂贾似道卑鄙与无耻,骂得他以袖掩面,如坐针毡。
贾似道每经一地,围观百姓骂声不绝,纷纷向他扔石块、秽物。
这一天,他们来到福建漳州木棉庵歇脚,郑虎臣见墙壁有前宰相吴潜南行时的题诗,便将贾似道拉来阅览。贾似道愧不能言。
当晚,贾似道服毒自*,可能毒性不强,腹痛难忍,在地上乱打滚。郑虎臣见状,抡起金瓜锤砸得老贼脑浆迸裂,尸体抛于古寺厕所中。终年62岁。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