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ssily Kandinsky
“持微火者·女性文学好书榜”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张莉教授及“持微火者·女性文学工作室”发起并主办。榜单分春、夏、秋、冬四个书单,每隔三个月发布一次,由张莉教授携研究生团队阅读该季度文学现场出现的女性作家作品,反复讨论并写下推荐语。每季榜单推荐华语原创好书及国外翻译类好书20部左右。次年年初,女性文学工作室将推出女性文学好书榜年榜。
“持微火者·女性文学好书榜”致力于为读者发现和推荐国内公开出版的女性文学好书,它鼓励和表彰那些文笔优美、卓有见地,深具想象力、理解力、表现力和社会情怀的女性创作者,关注我们时代的女性文学、女性生活和女性生存,希望以此记录我们时代女性精神、女性气质的变迁。
过去一年,女性文学好书榜已经推出了春、夏和秋季榜单。以下为2022年冬季榜单,包含11部华语原创好书及11部国外翻译类好书,并特别推荐近期出版的2部女性文学好书。希望朋友们喜欢。
持微火者·2022年女性文学好书榜
冬季书单
○华语原创好书○
01
书名:《宝水》
作者:乔叶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11月
“采野菊花也是正当时,到处都是,梯田边,草坡上,灌木丛里,干沟畔,在哪儿都能看到它。它的花株又细又高,却并不因为细高而易折,丛丛蓬蓬的,倔强得很。花朵不大,却不单薄,堆得满满的,颜色黄得往深里去,气息也往浓烈里聚。一闻你就会知道,这是山野里的菊花才能有的苦香药味。这味道锁得很牢实,直到来年春天,都还会在。一直到新的菊花苗从老根儿里长出来,也还在。”
推荐语
《宝水》是70后作家乔叶的最新长篇力作。小说写患有失眠症的地青萍重返乡村,帮助友人管理宝水村民宿,从而深度观察、参与宝水村的现代化建设,并治愈自身的故事。
《宝水》是令人信服的当代乡村书写。作者为美丽新乡村宝水村作传,结合“跑村”“泡村”的实践经验,聚焦乡村干部、村民在今天如何面对新旧之变,客观再现了中国乡村的现代化建设。同时,《宝水》书写乡村的生存智慧、社会风俗和广袤风景,描摹出既热络又包容的中国乡村形象。
《宝水》的写作深具女性意识,是近年来书写乡村女性形象、表述乡村女性经验的重要作品。小说塑造了居于不同处境的女性:村支书大英性格爽快、泼辣,同时兼具以情理服人的工作能力。香梅长期忍受丈夫家暴,但在故事最后以强大主体性反抗丈夫。患有失眠症的主人公“我”则既有女性知识分子对乡村的复杂态度,又有人过中年后的宽容和冷静。这些人物生动、鲜活,操持着各自的语言和性格,呈现出女性形象的多元与多彩。同时,小说的女性叙述者不断追溯记忆:“我”奶奶的秘密情书,蕴藏着少女最珍视的情感;“我”与前夫看似相爱,实则尚有尴尬和隔膜。这些幽微情感被识别、被书写,召唤起更多女性读者的记忆与共鸣。可以说,《宝水》以女性视角关照乡土中国,照见当下乡村女性的生活,照见她们的丰饶与深刻。
——曹译(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
2021级硕士研究生)
02
书名:《乖呀乖:为爱狗的你和我》
作者:万方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9月
“正如这平凡的名字,乖乖的一生也很平凡,我之所以敢说一生,因为她已经在世上度过了十五年的岁月,如果换成人,应该是个九十多岁的老太了。此时这位小老太正蜷缩在自己的窝里眯着,所谓眯着就是闭着眼歇息,偶尔眼睛微微睁开,瞟一瞟周遭的世界:嗯,不错,都还在。”
推荐语
《乖呀乖:为爱狗的你和我》是剧作家万方最新出版的非虚构作品,也是她写给宠物乖乖的一封情书。本书从作者收养乖乖的缘由写起,讲述了一个生命和另一个生命彼此照护的十六年。当得知丈夫身患绝症无力回天时,如何面对生离死别带来的痛苦,如何面对未知的独居生活背后隐含的恐惧?万方在友人的建议下收养了小狗乖乖。是乖乖的陪伴让她逐渐走出丈夫去世的阴影,对漫长的日子重拾希望与热情。十六年后,乖乖已垂垂老矣,再度面对可以预见的死亡,她有了新的认识。
《乖呀乖》既能够唤醒有相似经验的读者的情感记忆,也具备让所有读者动容的能力。在这本书里,万方将那些难以忘却的日常转化为柔软的文字,书写出个体与动物之间相依相伴的亲密关系。女性视角让她对生活的触角更加敏感,丰富的生活细节使得她的文字更加真挚动人。在展现出写作这一行为本身的亲和力和治愈力的同时,《乖呀乖》更是能够拓宽我们对女性文学的理解——女性文学从来不是单一的,而是开阔的。它可以讲述女性和女性、女性和男性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讲述女性和其他生命之间的关系,并借助这张关系网打通我们身上的情感神经,通向更丰饶的内心世界。
——吴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
2020级硕士研究生)
03
书名:《上海爱情浮世绘》
作者:潘向黎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9月
“男子出色,女子也出色,而且男子像一个黑色的瓷碟子,托着荷花姜的尖、俏、艳,格外显出她的醒目,而荷花姜也反衬出他的不动声色和深不可测。”
推荐语
《上海爱情浮世绘》是鲁迅文学奖得主潘向黎的最新小说集,收录了九篇与都市爱情相关的短篇小说。潘向黎以爱情为切口,讲述了上海人的情感波澜、婚姻态度与精神困惑。
小说中所写的爱情多具传奇色彩,如病房前破镜重圆的恋人、咖啡馆内从天而降的真命天子、觅食时一见钟情的“饭搭子”,诸多意外的相遇与浪漫的重逢帮助恋人顺利地步入大团圆结局。此外亦有许多爱而不得的爱情悲剧,如餐馆老板悄悄观察一对男女顾客走散的爱情、三个男人因恐婚而生的梦魇、一段闹出洋相的网恋、超凡脱俗的女摄影师与初恋的必然错过,爱情不成功的原因有种种,物质的不富裕、*的不满足、命运的偏差等等,其中都或多或少潜藏着都市人的精神迷惘。
潘向黎将“人”与“城”的特点巧妙编织在了一起,作家笔下男女爱情的每个细节都附着了上海这座现代都市的气质。爱情发生之初的距离感,背后是现代都市人与人交往的分寸与界限,人物对食物的讲究与对穿衣打扮的注重,是上海人精致到丝丝入扣的生活态度。潘向黎以绵密的针脚将爱情写为日常饮食生活的一部分,并穿*年轻一代上海人对于爱情与婚姻的看法,这本小说因而可以称得上是一幅当代都市青年情感画卷。
——胡诗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
2022级硕士研究生)
04
书名:《春光好》
作者:黄佟佟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1月
“母亲在唐草的记忆里就是一头缓慢而瘦弱的大象,她站在她自己故事里,偶尔看他们姐弟一眼,就垂下眼睛忙她自己的,她的家务做得马马虎虎,菜做得马马虎虎,带孩子更是马马虎虎,她有发不完的呆,看不完的电视剧,和父亲躲在房里嘀嘀咕咕聊不完的话……远远地,淡淡地,对一切都漫不经心,对一切都提不起精神,好像没有什么大事能激发起她的热情。”
推荐语
《春光好》是资深媒体人、“蓝小姐与黄小姐”公众号联合创始人黄佟佟的中短篇小说集,收录了她创作的十九篇小说。
读这本“写了20年的小说集”,很难不被黄佟佟的真诚打动,她就像一位说书的女子,把几十年来的际遇和所见一一道来,如她所说,“它甚至有点像非虚构写作,因为全部都有活生生的原型……他们都是普通人”。
在“小镇·乡村”里,她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绘了白沙镇七位普通人的一生,他们中,有收养了一个男孩的还俗尼姑文先生,有等候了丈夫一生的护士吴桃花,有埋葬了前半生记忆的“漫不经心的母亲”,他们的一生没有大事发生,却演绎着湘地的小镇传奇。在“厂矿·小城”里,黄佟佟的笔转向厂矿里的男男女女,比如小戴奶奶、栀子姐姐、阿俐……他们的一生都紧绕着工厂起起落落。到了“都会·流年”,我们看到了身怀秘密的公务员龙艳华、大罗,看似完美的欧阳一家,看到了表面光鲜的“名媛”白桃……
黄佟佟的语言既有湖南人特有的活泼霸蛮,又有粤地的清淡和娓娓道来,在一个又一个略带传奇色彩的家常故事里,我们得以回顾小镇、厂矿、都会的兴衰,也可以窥见1970年代出生的人们经历了怎样的人生起落。
——阿依努尔·吐马尔别克(北京师范大学与鲁迅文学院
联合举办文学创作硕士班在读,民族出版社编辑)
05
书名:《寻常百姓家》
作者:么书仪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9月
“在我自己经历了五十岁之后,我才明白了五十岁下乡‘做农民’对于一个老人来说意味着什么;在我年届六十岁的时候,我才知道了,父亲六十二岁辞去临时工,改做个体户、七十四岁开始做股票,需要怎样的勇气——父亲一生的勤勉努力和超常的勇气,都不是我们这一辈任何一个人可以做到的。”
推荐语
《寻常百姓家》是学者么书仪为纪念父母而写作的个人家族史。么书仪以学术的严谨姿态,细心搜集整理了父母的口述实录、账本和信件等私人档案,细致讲述了自光绪年间祖父、叔祖父经商发家,到父母一生勤勉操持,以及兄妹各自奋斗的家族历史。
一如书名,全*述的多是日常生活的细节。这些真实鲜活的细节,以寻常人家的角度,折射出了中国社会从四十年代到二十世纪末的变迁。对父母的回忆是本书的主体。么书仪的父母生于河北丰润,后迁往唐山,四十年代定居北京。母亲生于官宦世家,后来一直是家庭妇女。父亲年轻时做过证券,跑过行商;五十年代因为“历史问题”接受过劳动改造,做过临时工,也扫过大街;改革开放后,又乘着时代浪潮做了十二年的个体户和十一年的股票。么书仪父母虽经历诸多磨难,却始终坚持勤勉认真、诗书传家的准则。其一生的经历,既显示了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脆弱,也显示了中国传统情感伦理和普通人生存智慧的坚韧。
么书仪讲述父母往事时娓娓道来,笔调温情而克制。阅读此书,能够感受到“讲述者因这种讲述,使自己的思绪有所落实,有一个安慰自己的相对稳固的居所”(洪子诚语)。这也是个人史别样的精神价值。
——周燕琪(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
2021级硕士研究生)
06
书名:《档案》
作者:黄咏梅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10月
“我们这里人将嘴巴里最上腭最嫩的那个地方称为‘天堂’,一直说惯了,当我给广州的同事用起这个名词的时候,他们都觉得很不可思议。农村里也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个最虚无、最美好、最不可解释的地方叫天堂?在他们眼里,农民从一出生到长大,就只会指着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一路认识过来,一路认识到老。”
推荐语
《档案》一书收录了广西作家黄咏梅的七篇中短篇作品。七篇作品讲述七则不同的故事,缀连起一幅日常而不凡俗的生活图景。黄咏梅以女性视角面向不同的故事,笔下洞察深刻人性与摹写细腻生活并行,完成着对日常生活驳杂现实的观照与精神价值的发掘。《骑楼》里“我”执着地爱小军,将自己去爱别人的权利毫无保留地投诸多变的生活;《蓝牙》《金石》《翻墙》《档案》都在生活的绵延中寻找父辈也寻找孤独的自我;《跑风》赋予一个主人公两个名字,正是城乡两种生活样态中自我的多重映照;《暖死亡》直面现代生活中个体的钝感与这种渐强的钝感带来的不安。
面对从细处透出的彷徨无措,故事主人公或探察、或反抗、或坚守、或思索,造就着世俗生活中的不凡俗。每一则作品都以自然的留白或是延宕结尾,行文已止,可供想象的故事与呼之欲出的情感仍处在当下性强烈的余味无穷之中。由此编织起来的生活图景,不再局限于柴米油盐,而是在人与人之间的繁复关系中寻求日常生活表层之下一处又一处的异动。恰是这些同生活细部的较量与相持,最能打动人心。
——刘溁德(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
2022级硕士研究生)
07
书名:《同乐街》
作者:吴君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9月
“她不明白,为什么同乐每天都被四周的繁华和喧闹包围,却顽强地长成了一个自己的样子而没有被同化。同乐是一个怪胎吗?外面越是繁荣,他们越发要守住自己。钟欣欣在日记本里写了这一句。”
推荐语
《同乐街》是深圳作家吴君的第三部长篇小说,小说以一个叫做同乐街的社区为背景,主线是90后社区干部钟欣欣带领钉子户陈有光一家脱贫、成长的故事,反映出深圳发展的历史轨迹。
在吴君的笔下,不论人物大小都有弧光,故事冲突的设置也十分自然。小说看似描写了两大阵营——社区干部和落后户陈有光家的矛盾,但同时也写出了两个集体内部的矛盾。拿女主角钟欣欣来讲,吴君对这个女干部的刻画不同往常,她写出了一个在都市诱惑和个人价值中权衡、成长的公务员,她不仅要和帮扶对象斗智斗勇,还要面临基层干部队伍中的性别歧视和年龄歧视,个人生活中的长辈催婚、同龄人的比较等等。对于钉子户陈有光一家,吴君挖掘出了这一群人落后、躺平的根本原因,这一群被时代甩下的老派深圳人站在断裂处无比失落、茫然,想要迫切回到过去,因此才会坚守自己的房产和生活方式——只有处理好这批人的“历史遗留问题”,同乐街才能真正同乐、得到发展。
或许是为了增强人物的真实感,小说中的许多对话使用粤语白话写作,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读者理解的困难。如何处理好文学的地域性与公共性,如何才能让深圳故事作为一个窗口反映中国的改革开放或新时期的发展,这是作家应当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赵浩宇(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
2021级硕士研究生)
08
书名:《草原十年》
作者:安宁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9月
“我在草地上站立片刻,凉意沿着脚踝蜿蜒而上,侵入我的每一寸肌肤,直至细胞和血液。那一瞬间,我仿佛重新成为一个胎儿,躺在母亲的子宫里,世界不复存在,一切回归虚无。夕阳,只有这金色静谧的生命之河,化作羊水,温柔地流淌过我,包裹着我。”
推荐语
《草原十年》是作家安宁的非虚构散文新作,全书共六章,以作家从都市到草原的六次往返作为章节划分,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了十年之间,有关呼伦贝尔大草原西苏木小镇的吉光片羽。
往返草原的这十年中,作者经历了从妻子到母亲的身份转换,但不变的是她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在作者真挚的笔触下,草原小镇的琐碎日常也散发着迷人光彩,正如作家本人而言:“它们无足轻重,又闪烁光芒。”这片肥沃富足的土地上散居着乐天安命的蒙古族、精明能*达斡尔族以及离群索居的布里亚特人。这里既有水草丰茂的美景,也面临着荒芜偏僻的艰苦现实。新生一代的歌舞、青春与爱情在此上演,老一辈辛勤、朴质的品质在这里传承。一个个个性鲜明而又同样沉默善良又有尊严的草原女人们操持着家务,维系着草原上的一个个家庭……
本书具有深层的文化反思,然而并不锋芒毕露。十年之间,这片包容万象的土壤里滋养了安宁的文字,使她的语言具有了温柔平和、内敛疗愈的特质。同样的,深入家庭细节让本书真实而动人。家庭是本书的写作圆心,从圆心向外辐射呼伦贝尔大草原,小镇牧民的家常里短、牛羊的新生与死亡、猫狗的陪伴与衰老,都成为这片土地留存下来的珍贵记忆。
时间流转,草原仍在变迁,而伊敏河会承载着安宁无尽的乡愁记忆,继续蜿蜒流向远方。
——余梁映雪(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
2021级硕士研究生)
09
书名:《开场:女性学者访谈》
作者:新京报书评周刊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11月
“我最有感触的是学术真好,因为它可以给我们解释,让我们不要陷在一个非理性的受害的愤怒情绪之中,而能将这些感性的生命体验化为一种前行的力量。而且不仅仅局限在性别问题之中,它也让我们能对更广泛的类似社会处境有同情、共情与关切。”
推荐语
《开场:女性学者访谈》是由《新京报·书评周刊》出品的人文社科女性学者访谈合集。关于上野千鹤子、戴锦华、贺桂梅、梁鸿、张莉、包慧怡……全书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对11位不同国族、代际、领域的女性学者展开深度访谈,由此展现她们的学术历程、性别经验和富有行动力的思考。
或细水长流,或电光火石,或亦庄亦谐,通过坦率的自我表达,会看到每一位认真生活的女性如何充满兴趣地探索世界的未知疆域,认出她们深深扎根时代的主体力量。面对媒体人颇具“在场感”的提问,她们拒绝被流量“折叠”,在言辞之间迸射出智慧的火光;谈及切近的鲜活文化现象,她们直面内心的困惑,和读者一起分享富有历史感的思考。因为诚挚,因为清醒,这部女性学者访谈集就像火种,将在某天,在心底倏地燃烧起来,它激励着人们不断激活常识、建设自身,以书写和行动照见那些幽暗的生活。
在无数目光汇聚处,我联想到以赛亚·柏林所说的“多元价值”。书中关于学术、性别、社会等话题的观点在终极价值上的无法化约,也为女性视角敞开了更为深邃、更为充盈的观照的可能性——视阈的微妙参差并非让彼此成为孤岛,而是通过互相碰撞、自在生长,让毛茸茸的日常生活与我们时代的公共情感空间更好地连接在一起。
——易彦妮(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
2022级硕士研究生)
10
书名:《她们和她们:〈人物〉杂志女性报道集》
作者:安小庆 林松果 李斐然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10月
“人终究可以通过个体的努力,超越时代,去做一些事情。记录人类中的一部分人曾经怎样活过,在那些故事被遗忘之前,记录、写作和行动,让它们水落石出。”
推荐语
《她们和她们》是《人物》杂志于今年十月出版的女性报道集,收录了安小庆、林松果、李斐然三位女作者的十二篇文章。如序言中主编张寒所言,2013年,《人物》有了女性栏目,近十年来,如果女性报道有深水区,《人物》早已跋涉其中。十二篇文章,就像十二个坚定的足印,伸向无数的人们、无穷的远方。
这些报道关注到女性的事业与理想,但最主要的视角,还是聚焦于生活在农村、县城的平凡女性,以及基层关于女性权利、性别平等的实际行动。农村妇女刘小样和央视女性栏目《半边天》的缘分际遇,接受采访时说“我想要一个拥抱”的张玉环前妻宋小女,作为性别平等项目试验地的安徽小县城长丰、逐步建立宫颈癌三级预防体系的鄂尔多斯……这些故事关于女性,却不止于性别,最终抵达的是人性和人。
《她们和她们》还收录了三位作者的三篇自述。她们是不同的民族,来自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三条分岔小径,汇合于新的起点,采访与写作,促使她们打开了女性主义的眼光,发掘到采访对象生命的幽微与光泽,更照亮了自己的人生。女性的故事和书写故事的女性,彼此心意相通,灵魂共振。看见她们,照见自己,“她们”连接起“我们”。
——万婧(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20级本科生)
11
书名:《世上的果子,世上的人》
作者:秀英奶奶 吕永林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9月
“地上的植物长得各式各样的,它们的果子也各式各样。我写的人,也各式各样。连头带尾,我总共上了一年半学。母亲对我说,没让你念书,把一辈子都毁了。我说,也许这就是命。咋也没想到,六十几岁的我又开始重新识字、学文化。2015年,我出了第一本书《胡麻的天空》。如今,我又在写书了。”
推荐语
本书由只读过一年半小学的秀英奶奶写作并绘图完成。秀英奶奶生于内蒙古河套平原农村,从65岁开始重新识字、画画,做自然笔记和社会生活笔记。本书将平原上的特色植物和奶奶坎坷人生中形形色色的人相联系,“画的是原野上不知名的果子,写的大多是世上像草芥子一样被忽略的人”。
秀英奶奶记叙了26位家乡相识,其中有技艺精湛的手艺人、为虎作伥的上位者、命途多舛的民间好汉、治水一方的历史英雄,更多的是被欺负了一辈子的老实人、被偷走一生的妇女、被时代愚弄的可怜人。秀英奶奶的话语不卖弄技巧,不渲染悲情,单凭朴素平实的白描之笔勾勒出千姿百态、有血有肉的平民生态,简单的叙述性文字里凝铸了深沉的感情。
——张馨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21级本科生)
○国外翻译类好书○
01
书名:《思考就是我的抵抗 : 伍尔夫日记选》
作者:[英]弗吉尼亚·伍尔夫
译者:齐彦婧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9月
“1940年,6月9日,星期天
一些来历不明的怒号惊起了杜鹃和另一些飞鸟:天空尽头仿佛一只火炉。我有种奇特的感觉,好像‘我’这个字眼突然消失了。没有听众,没有回响。这也是部分的死亡。”
推荐语
《思考就是我的抵抗》是英国现代女作家伍尔夫的日记精选集。编者挑选了自1915至1941年中兼具思辨与文笔,且最能表现她精神状态、文学审美、生活观念和女性气质的日记段落,为读者还原了一个多面向的伍尔夫。
日记选始于1915年1月1日,面对“一战”,33岁的伍尔夫烦闷地写道:“我们在新年的钟声中彻夜未眠。起初我还以为它们是为胜利而鸣。”而在日记结束的1941年3月24日,第二次世界大战席卷全欧,战争的阴霾弥漫了整本日记,世界一片狼藉。
在战争的侧面,透过文字,我们看见一个鲜活、有趣的伍尔夫:她与丈夫的拌嘴和相互依赖,对烹饪的痴迷,对周遭朋友的“毒舌”评论,以及无时无刻都在进行着对时代、人类、两性和生活的研精覃思。当战争恐慌与精神焦虑肆虐人间,伍尔夫用思考教会了我们抵抗;如她所言,“我已经尽到了人类的一切义务,用笔和话语。”
当我们沉迷于伍尔夫精心构造的小说和振聋发聩的“一个人的房间”的演讲时,或许也该从这二十余年的日记中,去窥觑一个行思坐忆的女性,一个真实、可爱的弗吉尼亚·伍尔夫。
——谭镜汝(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19级本科生)
02
书名:《一个女孩的记忆》
作者:[法]安妮·埃尔诺
译者:陈淑婷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10月
“我们是如何影响他人的人生、记忆、生活、行为方式的呢?与这个人共度的两个晚上对我的人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我对他的人生的影响却微乎其微。
我不羡慕他,是我在写作。”
推荐语
《一个女孩的记忆》是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安妮·埃尔诺的自传体小说,讲述了她18岁时的一段有些不堪回首的恋爱经历。在这部小说中,安妮将那个18岁的自己完全他者化了。她以一种冷静到残酷的笔触去分析“她”、否定“她”,解构“她”,通过对过去的“她”否定实现一个新的“我”的生成。“我”并非是自然生长的,而是在社会里生成的。戴高乐的政令、阿尔及利亚的战争、波伏娃、《追忆似水年华》……这些事件、作品、话语,与这个女孩的初恋看似无关,却又息息相关。我们能看到流行歌手、电影、文学、哲学,是怎样塑造了她对恋爱和自我的认知。知识和经验又是怎样层层累叠,导致今天这个“我”成为了和当年那个女孩截然不同的主体。虽然安妮的写法是意识流的,但是我们却能从中看到一条清晰的历史线索。通过这个女孩的初恋,整个20世纪法国社会变革、思潮运动、历史事件一一浮现。这是个人记忆和集体经验的互动,是一种关于“我”的知识考古学。
一直以来,安妮·埃尔诺的小说都是在忠诚地写“我”,把自己作为方法,把自己的身体、记忆、思想作为衡量世界的尺度。作为一位女作家,这样的写作天然地具有女性视角和女性精神。
——霍安琪(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
2020级硕士研究生)
03
书名:《始于极限——女性主义往复书简》
作者:[日]上野千鹤子 铃木凉美
译者:曹逸冰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9月
“人的好与坏取决于关系。恶意会牵出恶意,善意则会得到善意的回报。权力会滋生揣摩上意与阿谀奉承,无助会催生出傲慢和自大……也许大家都有狡猾卑劣的一面,若想让自己心中的美好成长壮大,远离计较得失的关系才是明智之举。”
推荐语
《始于极限——女性主义往复书简》是日本女性主义理论及运动领军人物上野千鹤子和作家铃木凉美的十二次书信往来。话题涉及恋爱与性、婚姻、工作、女性主义等多个方面,内容紧贴日本女性的生存现状,充满各种女性生活细节。由于其书信体的形式,书中的对话氛围经历了从有些针锋相对到互相坦诚、理解的转变,对话内容也随之愈发深刻。
铃木凉美的人生经历颇为丰富,她曾就读于庆应大学和东京大学,鉴于其在日本“夜世界”的真实经验,书中的核心议题基本围绕铃木对于两性关系的困惑和思考展开。其间,上野一方面运用社会学的知识,以“结构-主体的矛盾”等方法阐释女性困境,另一方面将亲身的经历与铃木与读者真挚地分享,启发铃木获得了许多新的思考。
纵观两位相差35岁的女性对话,虽然上野鼓励铃木作为受害者要“痛了就喊痛”,铃木一开始也直言对男性的失望,但是她们也勇于剖析自己,理性地思索、讨论如何推进性别平等,而不是一味地讨伐和指责。上野认为,对于男性的绝望也是一种亵渎,“人性中的卑劣和嗜虐永远都不可能消除。但社会的原则正在改变。”书的最后,两位女性都鼓励本书的读者重拾性别之间的信任,保护好自己的同时,“超越种种抵触,去更广阔的天地尽情表达。”
——程舒颖(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
2021级硕士研究生)
04
书名:《女孩,女人,其他》
作者:[英]伯娜丁·埃瓦里斯托
译者:魏立红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10月
“一路田野苍茫,林场葱茏,羊儿成群,山峦绵延起伏,村庄仍在沉睡
她感觉在走向地球的尽头,又像回到她的起点
回到她开始的地方,在妈妈的子宫里”
推荐语
2019年,尼日利亚裔英国作家伯娜丁·埃瓦里斯托凭借《女孩,女人,其他》摘得布克奖,成为该奖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女作家得主。
《女孩,女人,其他》以英国为背景,在100多年的时间跨度内,以多声部的方式讲述了十二位英国黑人女性的成长与挣扎,从激进前卫的剧作家,到严肃古板的中学教师,从打扮精致的都市金领,到非二元性别的社交网红……她们生活在不同时代,分属不同阶级,具有不同信仰,她们经常会面临女权主义和种族主义等各方面问题,但她们从未失去爱人与爱己的能力,也从未放弃与苦难抗争的决心。
作者擅长在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情绪之间自由切换,小说一个章节讲述一位女性的故事,每位女性在各自的章节里是“主角”,而故事之间各自独立又相互交叠,这一章节的“主角”在其它章节里就会变成了“配角”,使读者能从不同视角了解每一位女性,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自由诗体般的语言、代表人物特点的非洲插画、括号内的注释、社交媒体聊天表情等,这些都构成了小说丰富的副文本。通过对英国黑人女性群像的描绘,作者为我们展示了在多种文化、种族和性别之间建立平等和独立关系的可能性。
——冯文娟(北京师范大学与鲁迅文学院
联合举办文学创作硕士班在读)
05
书名:《寻获与失落》
作者:[美]厄休拉·勒古恩
译者:周华明 胡绍晏 王侃瑜 陈楸帆
胡晓诗 江波 李特 姚人杰 慕明 三丰
出版社:河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9月
“他感知到词语有不同的大小、密度和深度,就像是黑暗的星星,一些渺小、暗淡、坚固,一些巨大、复杂、微妙,有着强大的引力场,吸引着无限的意义。自由是最宏大的黑暗之星。”
推荐语
《寻获与失落》是美国颇负盛名的“科幻新浪潮”代表作家厄休拉·勒古恩的中篇小说集,收录了她写于不同时期的十三篇科幻作品,涉及“海恩宇宙”“地海传奇”等五种世界观。
本书中,勒古恩的笔触时而柔软时而坚毅,却始终沉静、缓慢、充满哲思。作者以其细腻、具象的想象力,缓缓地描摹一切温度、湿度、气息、声响、触感……建立了一个个质地丰沛的全息世界。然而,这些迥异、复杂的世界却并非刻意吸睛的奇观,而是作者所建构的精巧的微缩生态系统,是其进行思想推演与人类学观察的培养皿。大幅的动作、刺激的冒险在她的科幻作品中并不常见,取而代之的是作者放置的一个观念、一种思维,或是一种性格、一些情绪,以情感的生长变化牵引故事的发展。书中那些陌生化的外星世界,最终成为不同的参照标尺,引我们检视人类社会的规约,重思性别与族群、野蛮与文明、自由与存在等常识。在这位女作家的笔下,科幻最迷人之处不再是全景式的宏大史诗,抑或是新奇硬核的科学构想,而是人类脑海与心底那片易被忽视的,深邃、幽远的秘境。
——田园(北京师范大学儿童文学专业
2021级硕士研究生)
06
书名:《白》
作者:[韩]韩江
译者:胡椒筒
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8月
“冷空气涌入漆黑的肺部,经由体温加热后呼出白色的水汽。我们的生命,是一种以虚白且清晰的形态散布于虚空的奇迹。”
推荐语
《白》是韩国青年女作家韩江的中篇小说,小说以意识流的形式讲述了“我”在华沙旅行的所见所感。华沙残骸与新建共存的景观,无言诉说着二战时期抵抗纳粹又被纳粹摧毁的战争历史。异国的白色残骸使“我”联想到,多年前与“白”有关的往事:出生两小时就死去的姐姐,如果此时此刻也看到这座在摧毁中顽强重建的城市,会有怎样的感悟?于是,“我”将身体与人生借给死去的姐姐,看其所见、闻其所听,思其所感。
华沙的雾、白石残骸、街角的蜡烛;母亲的奶水与骨灰、姐姐出生时的霜雪、包裹姐姐的白布、青春期生长的骨骼;韩国的白鸟,公交车翻车与军队事件后祭奠的白木兰……姐姐与“我”在一个身体与灵魂里的交流与诉说,借由白色物品的意象,将个人成长、人类共同的记忆创伤与对现实政治事件的隐喻勾连起来。
韩江借由“白”将二战历史、韩国现实融入个人叙述,小说的历史反思性、现实隐喻性得以突显。作为生命与历史的幸存者,“活下去”既意味着忍受,也意味着要看到明亮、具有尊严的一面。韩江从一位女性写作者的视角,重新看待暴力与美丽混淆的世界。
——王禄可(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
2020级硕士研究生)
07
书名:《幽女出没的地方》
作者:[日]松田青子
译者:陈晓淇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10月
“你被吓到了吗?你是不是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事?可是啊,所有女人,从小就知道这重天花板的存在了。她们时刻都能看见这重天花板。大家都是看着这重天花板长大,最后顽强地挣扎上去的。”
推荐语
《幽女出没的地方》是日本女作家松田青子据民间传说创作的故事集,以彼此独立但相互关联的十七个短篇创设了一个属于幽女的故事空间。幽女是在古老传说中压迫致死的女性,在松田青子的笔下,她们穿越时空走进现代都市,改写了自身命运,温柔而强大、自由而叛逆,展现出充沛的生命力。
小说具有鲜明的女性主义立场。松田青子怪谈式的改编是对女性力量的发现和书写,也是对古老传说的审视和批判。小说对女性处境进行了古今勾连的观察,从传说诞生的历史语境延伸至当下生活,作者细腻的笔触深入社会性别秩序,并将其戏剧性地体现在幽女截然不同的今昔命运中。
松田青子的小说活泼灵动,诙谐幽默,具有奇幻瑰丽的想象和疏淡的日式风格。从故事后附有的原型故事中,我们得以窥见幽女惨淡的前世,而这“幽女出没的地方”就更弥足珍贵。书末插画师一川月白浮世绘风格的配图也以较强的视觉效果展现了女性力量。
——苗琛宇(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
2022级硕士研究生)
08
书名:《烦人的爱》
作者:[意]埃莱娜·费兰特
译者:陈英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9月
“那个男人会用一个新姓氏覆盖她,会擦除她之前的生活。”
推荐语
《烦人的爱》是意大利作家埃莱娜·费兰特于1992年发表的首部作品,曾获意大利文坛重磅奖项艾尔莎·莫兰黛奖。小说主要讲述了母亲阿玛利娅在海边离奇死亡后,“我”回到故乡那不勒斯调查母亲死因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故事与相关联想。
小说以“我”作为叙述者站在女性的视角进行叙述,回溯了母亲阿玛利娅这些年的生活状态,表现她遭受父亲、舅舅以及邻居卡塞尔塔的暴力、管束或压抑的同时,刻画出隐秘挑战男性权威的不屈女性形象。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这一视角虽然详尽讲述了阿玛利娅生前的经历,但却呈现出一种不可靠性。相关回忆与论断完全基于“我”个人的判断与勾连,切实的证据并不存在,这使得故事变得扑朔迷离,小说的多解性随之浮现,难度与趣味丛生。
在此基础上,《烦人的爱》没有局限在男女对立的二元论调中,也在女性内部的母女关系下,叙述了童年的“我”想要占有母亲的阴暗心理及其对母亲造成的伤害,孩童对母亲的嫉妒与渴望与男性的暴力联系在一起,女性习焉不察的生活困境由此展现。
——张雪妍(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
2021级硕士研究生)
09
书名:《温柔的确定性》
作者:[波兰]哈丽娜·波希维亚托夫斯卡
译者:李以亮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9月
“我们更轻柔地亲吻——更小心地
用智慧的手抚摸不能动弹的身体
烈火温顺如小狗蜷缩在我们脚下
火焰里有一种温柔的确定性闪耀
在灰烬之上——我们计划着分别
随雨水的溪流,我们流入深渊。”
推荐语
病痛、爱情、死亡与诗歌是波希维亚托夫斯卡一生的四个关键词,这位波兰女诗人在她短暂的生命历程中持续与严重的心脏疾病抗争,她所遇的爱情总是布满死亡的阴影,诗歌则是她向死而生的契机。《温柔的确定性》选录了诗人创作的两百余首诗篇,展现强烈抒情性的同时迸溅着些现代色彩。
波希维亚托夫斯卡大多诗中有一个明确的女性抒情主体,她对身体的感知敏锐,因而与世界的连接、对爱情的抒发都经由身体触动:“世界的未来存在于我们的怀抱”“我在你手心的太阳下取暖”“很快我将宣告一个世界/画出边界/为我的双脚和头发”。读她的诗令人想起阿赫马托娃,但不同之处在于前者诗中强烈的生命力,处处是对悲观主义的抵抗,即使写令自己饱受痛苦的心脏,诗人也赋予其重新思考与想象的空间,“心脏肯定是一个发明……也许只是一个思想,一个指尖上的温暖,一缕飘逸的空气,一种噪音的温润的色调”,祛除了“疾病的隐喻”,生命在这样的诗中也获得了本真的凸显。如译者所言,“较之读到一些不错的诗歌文本,读一个真实而富于魅力的人,似乎更值得期待。”诗成为一把钥匙,波希维亚托夫斯卡由此向我们传递的正是一位女性如何认知自我、对待爱情以及面向死亡的思考与勇气。
——郑祖龙(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方向
2022级硕士研究生)
10
书名:《激情耗尽》
作者:[英]薇塔·萨克维尔-韦斯特
译者:沈矗 孙芸珏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9月
“她想知道,所谓的‘自己’,究竟为何物——一介老妪,回望自己的锦瑟年华?此番消遣最是温柔,饱含眷恋,却毫不悲伤,倒也可算终极的奢侈、最后的放纵;她等待一生,只为老来沉醉其间。趁作古升天还有缓期,尚有时日纵情沉湎。”
推荐语
英国作家薇塔·萨克维尔-韦斯特曾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亲密伴侣和文学缪斯,也是伍尔夫小说《奥兰多》的主人公原型。《激情耗尽》面世于1931年,是薇塔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享有“小说版《一间自己的房间》”之誉。
这的确是一个女性找寻自己房间的故事。小说从斯莱恩勋爵逝世那日展开,世人都将视线聚焦在他八十八岁的妻子——斯莱恩夫人身上,等候着她去兑现黯然凋零的晚年。毕竟过去七十多年,她始终乖巧顺从地扮演着勋爵夫人的角色,就连子女们也将她视为没有主见的母亲。但正是这样的她,果断拒绝了子女们的安排,只身前往独属于她的房子度过最后一年。至此,斯莱恩夫人已逝,德博拉重生,“激情耗尽”成为一种永不完结的状态。
故事开篇的斯莱恩夫人,没有姓名,没有自我,一生皆由他人言说。当她开始为自己言说,旁人才得以洞见她不成体统的秘密:关于被迫牺牲的自我,关于全部失去的隐秘生活。当斯莱恩夫人追忆起为婚姻所不容的画家梦想时,她慨叹:“如此体系之中,哪里容得下一间画室?”这是薇塔赋予斯莱恩夫人的觉醒瞬间,也是薇塔对话无数斯莱恩夫人的珍贵瞬间。百年后重审这部经典之作,依然会被薇塔超越时代的思想力触动,甚而意识到斯莱恩夫人的困境,并非只在彼时彼刻,更在此时此刻。
——田丽媛(武汉大学文艺学专业
2021级硕士研究生)
11
书名:《壮游中的女性旅行者》
作者:[意]阿蒂利奥·布里利 西莫内塔·内里
译者:董能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9月
“对女性世界来说,尽管十分渴望,但她们并不只是出于教育和消遣的目的才开展旅行,相反,当她们处于人生的关键时刻,旅行常常被转化为一种寻求解脱的举动。”
推荐语
《壮游中的女性旅行者》是意大利文学批评家和翻译家、旅行文学领域权威研究者阿蒂利奥·布里利,和合作者西莫内塔·内里所撰写的一部18-19世纪知识女性旅行小史。
本书以壮游中的女性旅行者为主角,讲述了1757-1854年间16位杰出女性的旅行故事。从安娜·米勒到玛丽·雪莱,这些走在时代前列的女性觉醒者,摆脱了长久以来只能从自家花园的绿脊上观察世界这一单调的视角,勇敢地走向了更高耸的山地,获得了更广阔、更遥远的观察世界的视野。
这些女性壮游者不仅以区别于男性的敏锐性写下了旅途中诸多有关地形学、历史学以及人类学的珍贵文本,还编制了从文献记录角度而言相当重要的绘图册。另外,讲述旅行也使得她们得以投身旅行文学等相关艺术门类。
壮游不止是文化养成的机会,更是代表自身存在的关键时刻,并常常象征着戏剧性的解放之举。这些壮游中的女性旅行者在历史、爱情和冒险中,开创了女性独立的先河。
——马亿(北京师范大学与鲁迅文学院
联合举办文学创作硕士班在读)
○特别推荐○
01
书名:《我看见无数的她》
作者:张莉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11月
“女性主义是一种视角,一种立场,但也是价值观和方法论。它使我们更丰富,更有独立性,它使我们远离狭隘和盲目。女性视角的解读,最终是成为有同情心理解力的人,更重要的是,成为有质疑能力和批判能力的独立思考者。”
本书简介
当耳熟能详的故事,用女性视角重新讲述,会发生什么变化?30个夜晚,鲁迅文学奖得主、女性文学好书榜发起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莉老师和女孩们开始了阅读和观看的冒险,用女性视角重新解读大众熟悉的20部文学和电影:鲁迅、波伏瓦、杜拉斯、三毛、毕飞宇、娄烨、贾樟柯、《秋园》《鄙视》《山河故人》《推拿》《黄金时代》……20个大众熟悉的故事,在女性视角下演绎出新的故事,亲切的随笔式写作也时时闪现机锋。
女性视角并非与生俱来,它是一种价值观,也是可以学习的方法论。它跟女性和所有弱势者、边缘人站在一起:外出打工不能哺乳的母亲,在爱中反复被骗的失婚女人,被幸福家庭隔绝自由的主妇,对什么是美感到绝望的盲人……站在低微处,注视弱势者和边缘人的命运,看到他们的光泽与力量;打破经典话语的单一视角,在暗处发现新故事,让我们成为不驯服的读者。
02
书名:《不被理解的玫瑰:十一位女性的率性人生》
作者:[法]劳拉·埃尔·马基 皮埃尔·格里耶
绘者:[法]阿提克·拉希米
译者:黄荭
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10月
“她们是黎明的曙光,而非黄昏的微光。”
本书简介
《不被理解的玫瑰:十一位女性的率性人生》中的十一位女性,存在于不同的年代和国家,有着不一样的出身与际遇、追求与才情。阿黛尔·雨果,西蒙娜·薇依,艾米丽·狄金森,玛丽莲·梦露……她们不被他人和时代理解,她们也有迷茫和挣扎,但始终遵循内心的召唤,勇于寻找并忠于自我。
本书作者马基女士丰富的广播稿写作经验使其善于为读者营造与主人公直接对话的氛围,另一位作者格里耶为知名词作家,在本书独白部分赋予了人物二次生命。书中一章一人,将传记、评论、心理分析、小说独白、文化和社会背景融为一体,生动还原了十一位女性的原生家庭、成长环境、奋斗历程、命运转折、爱情故事、生活轶事等令人玩味的细节,从而为读者绘成了一卷为活得真切、自我而积极探索的燃烧女子群像。
假如你活在傲慢与偏见之中,与其接受劝导,不如积极地寻找自我、真实地表现自我,以最大限度去发现人生的可能性。可以说,本书既是一本人文观赏集,一份女性启示录,也是一册坦白与呼唤理解之书。
本文转载自 女性文学工作室 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