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位于重庆南川金佛山的头渡镇,刚采收的方竹笋堆积成山,待运往山外的世界。
山下不远处的工厂中,一台从日本引进的机器正在轰轰作响,只见方竹笋被送入机器,注入液氮,温度降到零下110度,再放入零下18度的冷库中。等在不产笋的冬季,将冻笋自然解冻,可以卖出高价。
47岁的笋农广聚福没有想到,自己世代坚守的竹笋生意,会被一台机器改变。
往年,他都是卖鲜笋和笋干,鲜笋一斤能卖3元,笋干效益则更低。“听说用这个设备,可以让方竹笋卖出3倍的价格!”广聚福对今年的收入有了盼头。
近两年来,得益于盒马等新零售不断走向上游,金佛山方竹笋产业插上了数字化的翅膀,许多人经历了和他一样喜悦。
上天采笋,生命与生存的较量
世界上有1000多种竹子,方竹唯中国独有,而中国的方竹,也仅青睐重庆与贵州交界的大娄山脉那海拔1400米——2200米的范围。
位于大娄山山脉北麓的金佛山,便是这层层圈选之后的珍稀地带。
每年秋天,家住南川头渡镇柏枝村的笋农广聚福都要上山打笋。因为村里的笋林分布在金佛山金顶,一段垂直距离200米的天梯,是广聚福和村民们的必经之路,每次上去,都要待上1个多月。
天梯其实是三段高耸入天的木梯,用柳杉木制成。上山打笋的笋民,背着刀,朽坏的地方用木块、钉子、铁丝接补,中间修修补补,用到了现在,据说已近百年历史。
上山打笋的笋农
广聚福说,因为长期日晒雨淋,木梯中间的部分还是变得非常脆,有经验的人每次都会踩两边,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
“采笋都会背着背篼,三面悬空,背篓千万不能蹭到悬崖,后果不堪设想。”他说,最难的是下梯时会背着近百斤重的方竹笋,脚踩在梯子上,会抖个不停。
近年来国家林业局对笋林进行了规整,很少有人爬天梯到金顶采笋了,但由于没有租金,广聚福仍然包下了20多亩位于金顶的笋林。
在金佛山当地,广聚福这样的笋农还有5万人。每年秋天整整1个多月的时间,他们吃住在竹林里,晨曦白天采笋,晚上煮笋、烤笋,一日三餐吃的也是笋。就连劳作间隙无聊得发慌时,也是靠唱一首打笋山歌来打发时间。
努力生活勉强生存,日夜不休一月瘦10斤
进入时令的方竹笋,一天能长20公分,晚采一天,口感都会大为不同。
笋农们一点都睡不得懒觉,他们通常早上四五点起床,生火做饭,天一亮就背着背篓、握着刀集体出动。
当广聚福们背着背篓、握着弯刀在林中辛勤采笋时,野猪也在争分夺秒地把鲜笋吃进肚子。
与野猪正面遭遇也是常有的事。“我们人多,手里又还握着刀,不怕。”广聚福说。
采笋不易,销售更难。
方竹笋不易储存,在缺乏基础保鲜设备、道路不通的金佛山,每年只有不到10%方竹笋以鲜笋的形式销售。为避免笋子坏掉,笋农不得不把鲜笋去壳,然后熬制2天1夜制成笋干销售。
57岁的黄洪元从小就在竹林里打笋,白天采笋、晚上烤笋,每年下山时都免不了瘦个十来斤。
笋农黄洪元
据他描述,当天采来的鲜笋,带壳倒进锅里煮。5小时后起锅,再移到烤台上,小火烘烤。36个小时里,大家轮流值班,即便是大半夜,也要有人控火、翻笋,以便受热均匀。直到笋子爆开、变软、表面覆上一层金黄。
但是,待12斤鲜笋炕成了1斤干笋,干笋的价格却只有鲜笋的10倍不到。
“效益不及付出,打笋的中年人多,年轻人更愿意出门打工”。广聚福说,年轻人都吃不了这个苦,不是因为热爱,他也早就转行了。
数字化供应链搭桥,笋农享利吃货享福
笋农的故事在这两年得以改写。
方竹笋产业协会会长、特珍食品董事长陈建说,去年开始,随着盒马等新零售带来了数字化技术,带动方竹笋的产、供、销,最典型的是将进口榴莲的保鲜技术引进,和当地合作开发了一套氮气保鲜系统——秋天刚刚采收的毛壳鲜笋,被注入液氮,然后低温保存。经保鲜处理的方竹笋口感变化极小,使鲜笋的销售可以延续一年。在不产笋的冬季,方竹笋可以卖出3倍的价格,带动农户增收。
工人用液氮给方竹笋保鲜
“今年预计用液氮储存100多吨鲜笋,鲜笋销售可持续到明年秋天。对于喜欢吃笋的消费者,尤其是江浙沪地区,将是大大的福利。”陈建说。
盒马采购鲁小容说,保鲜系统解决了金佛山方竹笋秋收,秋藏,秋卖的尴尬局面,产品价值得以体现。此外,为了凸显方竹笋相比春笋错季的特点,他们还为方竹笋打上了“高山鲜”的自有品牌,帮助其挖掘更高附加值。
门店销售的方竹笋
数字化供应链让南川方竹笋走出去,价更高,同时进一步带动农户增收。
广聚福说,新鲜方竹笋收购价从3.5每斤涨到了5块多,今年他们一家三口,可以通过方竹笋收入5万元。由于笋的价格逐渐走高,他计划放弃悬崖上的笋林,在公路旁承包更多的国有笋林。
上游新闻·重庆商报记者 韦玥 视频/韦玥 摄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