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工的「地图」,无尽藏也

何工的「地图」,无尽藏也

首页游戏大全林中路更新时间:2024-06-05

1620年11月11日,第一批清教徒搭载五月花号,从英国普利茅斯抵达了今天美国的马萨诸塞州,美国的历史根基,由此而起

而在2022年3月12日,何工的作品《圣·玛丽·五月花·波托西·标准箱》来到麓山美术馆一楼展厅,一场当代艺术的新航海之旅,也正扬帆起航。

《圣·玛丽·五月花·波托西·标准箱》

船边巨大的银矿暗示着宝藏的存在,其夺目程度让每一个路过的人都忍不住驻足欣赏,并对其身后的船舱内,充满探索的渴望

这件作品的灵感正是来源于曾经的五月花号,整个船舱模拟了五月花号的布局。

走进木屋,狭窄的空间内灯光稍显昏暗,登上楼梯,美国历史上第一份政治性契约——《五月花号公约》就在眼前,似乎在某一刻,我们也回到了400多年前的船上,成了见证公约签署的船员之一。

海浪翻滚、乌云遍布,被浪拍打而不停晃动的船舱内,煤油灯忽暗忽明。缺水、缺粮,因为迷失最初目的地,长期未上岸的船员们矛盾四起、争执不断,这次航行的未来,成了一个未知数……

而在船舱内,看展的各位将自己心中的希冀留在了船壁之上,尽管前途迷茫,暂时迷失方向,但决不能放弃最初的目标和信心,心中的船舵不掉头,前方就总会亮起希望之灯

在路上的生活,就是不断地探索未知,解决危机,继续上路,用一次又一次旅程,填满专属自己人生的地图

在过去的30年,何工“漫无目的”地去过了很多地方,他就像是一个生活在地图上的人。这次展览也是以“地图”为主题,通过影像、绘画和大型装置,向我们传达出他“在路上”的游牧生活方式,以及近年来的创作状态。

何工

艺术家,1955年生于中国重庆,1985年获得四川美术学院硕士学位,1986年赴美。自2005年任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现生活工作于成都、洛杉矶。

多年以来,何工在跨文化的语境中展开对东西方社会、地缘政治、权力话语、身份差异等问题的比较学思考,这些思考也成为其艺术活动的观念基础,以知识考古方法建构叙事逻辑,以质疑和批判的态度进行创作,作品以绘画和装置为主要形态。

01/

那些「地图」

从船舱中走出,路过银矿时,金光不偏不斜地映射在中央,追溯源头,为这艘航船亮起明灯的,是一张地图

《羊皮卷上的英特亚雄耐尔未来游牧主义》

何工有个习惯,每次旅行都会自制一张地图,规划好每趟旅程的起始、终点,而在这张巨大的羊皮卷上,画着他2023年的环球旅行计划。张开的大手似乎正向观众自豪地介绍着自己的这趟旅程,在诸多的途经之处,还做好了详细批注

地图的中心写着这么一段话:“我于现在时代只能是个旁观者,我于未来无关,我只想借道将来的一段路,回到过去。”

何工的游牧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漫无目的,他所选择的地方总是与他过去所知的地方有关,他对过去的兴趣远远胜过于现在和未来,隔着时间的距离,重识往事

· 滑动可查看更多

在之前的几段旅程中,他开过摩托车,驾驶过越野,展览当天,曾经的“伙伴”——一辆绿色越野也来到现场。而这一次的出行伙伴也出现在地图之上。

没错,为了接下来的旅行,何工买了一辆破旧的房车。“美国有好多人放弃定居生活,买个房车一直在不同的环境中了此一生,我觉得这也是挺有意思的。”

地图的出现,不仅是一个工具,更是游牧的伙伴。在漫长的岁月当中,地图早已贯穿了何工的创作过程,他在路上游牧,也在地图上穿行

出行前,作为攻略、向导的地图已经完工,但也许每趟旅程结束的那一刻,才是让地图真正完整的画龙点睛之笔

· 滑动可查看更多

看过了未来,何工更感兴趣的过去,也在地图上清晰可见。绷直的羊皮卷悬挂空中,《羊皮卷上的考古学》像一片大陆一般漂浮于海面之上。

《羊皮卷上的考古学》

诸多的历史人物剪纸立在地图表面,脚下密密麻麻的文字介绍也很难分辨。

这个时候,眯着一只眼睛,举起展览准备好的单筒望远镜,一眼就能瞅见詹天佑,蔡绍基——洋务运动第一批赴美留学的幼童,似乎你我正在他们对面的航船上,与这过去的历史相望

02/

「鞋子」们

如果说地图是旅程中指明方向的伴侣,那么鞋子就是服侍左右的贴身书童。对于经常远行的人来说,鞋子的存在至关重要。

它们不仅是舒适的必备工具,更是记忆每趟旅程最直接的媒介。因为旅途中的每一步,都是由它们来踏出。

展厅中何工的地图记载了他的过往,而工作室里四处都能看到的鞋子,便是未能展出的见证

何工工作室的鞋子们

虽然何工的鞋子未能集体展出,但在作品当中,鞋子们也是得到了恰到好处的亮相。

《华阳造》这组作品包含两架飞机、一个潜水艇。一架由牛皮做机身外壳,一组穿着迷彩装的人身下肢作为支撑,犹如一队军人抬着飞行;另一架把材料换成了烟叶配鸟爪(或是鸡爪)。而在旁边,一架真实飞机的零件做成了一个潜水艇,鞋子和不锈钢锅铲变成了支撑和船桨。

《华阳造》

长了爪子的飞机让我联想到《哈尔的移动城堡》,笨重的机身在爪子的衬托下显得格外轻盈,而穿靴的人身支撑着机身,更似靠人力跑起来魔幻飞机……这些看似毫不相关的物件组装在一起,独属于何工的荒诞与幽默,油然而生

这份幽默感,同样也存在于作品《林中路》。站在高高的梯子上向下望去,红泥土地上遍布了各类物品,而在它们中央,一个发着光的无底洞勾起着人的无限好奇。

让人想起初中课本中日本短篇小说家星新一写的《喂——出来》,似乎所有的烦恼和琐事,都能扔入其中,逃离现实抵达另一侧的世界

这一切,都来自于他的一段往事。

《林中路》

95年的时候,他已经拥有了绿卡,学生们随即提出想去美国看看询问他前往的方法,他便在自己任教的学校操场篮球框下,挖了一个地洞,并留给学生一张纸条:“我去美国捡篮球了”。

这一次他在绿色的树林地面挖了一口通向地球另一端的圆形地洞,洞中发出一道仿佛来自地心深处的光芒,照在林中,吸引着无数渴望“逃跑”的探险者

《拉布维亚》中通往另一世界的巨坑,图源/网络

这股“逃跑”的劲儿,在何工看来,不仅是他的一种生存策略,也是自己对抗困难的方法

但这一次,作品向观众展示着土壤深层掩埋的人体白骨,光的出现,便更像是一场陷阱也许是指引的光,也许是让人陷入另一层危机的诱惑,让《喂——出来》中所有被抛弃物的降临,变成现实。

03/

还有「喇叭」

何工早期的时候,生活的状态相对封闭,单一的声音、单向的声音传达,几代人对世界的认知由此塑造。而这些声音,都是通过喇叭传递而出。

那段时期,在喇叭中的声音围绕之下,人们活在单一认知的世界里,而何工渴望着听见不同的声音,见到不同的世界。

《声音考古学》的现场,直径最大6米的巨型喇叭,与对面一组喇叭墙相对而立,代表着单一与多样的不同。

《声音考古学》

当我第一眼见到巨大喇叭的时候,工人师傅们正奋力将其拼接完整,站在喇叭面前,无声的环境中一种无形的巨大吞噬感迎面扑来,似乎从中发出任何声响,都能立刻震慑住所有生物。

而现场唯一的声音,是展厅中间的海浪。两组喇叭中间隔着一屏海浪的影像,海洋这自然的屏障将它们区别开,浪声虽小,但在感知上,被两种巨型喇叭的视觉无限放大

行走在海浪当中,两侧黑压压的喇叭从视觉余光中袭来,视与听相转换,两种差异极大的声音共同涌入身体,此刻,我们感受着世界上所有中间地带的处境

声音的源头,由两侧变为两面,作品《The Wall》是一道由牛粪方砖砌成的装置,在它的两面,100多部手机正在播放着不同的视频。

《The Wall》

对于何工而言,《声音考古学》中的声音是一种记忆,那这里的声音便是对当下态度的一种表达。声音是听觉上的信息,在信息时代,这里的两面便是信息传播的不同方式。

视频循环播放,装置的一面传来各种不同的声音,而来到另一面,单一的声音一成不变

另一侧墙面上是一部被拆散的收音机零件,展示了过去人们用来听外面世界的设备。想听到更多声音的何工曾经和朋友们想办法改装收音机,用来收听一些海外节目,70年代就偷听到了邓丽君的节目,还让当时的他久久不能自已。

在路上的游牧生活,是逃离,也是自我的选择。就如大航海一样,每一个个体都是探索者,游走世界的路径和出发点都不相同,而何工正是希望来此的人们,能够在《地图》展览中探索这样的一个新世界,或许也能发现一些新的思路。

与作品相比,何工一直“在路上”的游牧人生更耐人寻味,当我问起出发原因时,他回答道:

当面对一个几乎没有选择的时代,一个特别困顿的时代,要重新上路,恢复到那种在路上的状态。”

何工——《地图》

3月12日-6月12日

麓山美术馆

free

※温馨提示:

1.展览具体开放情况请咨询麓山美术馆;

2.请大家出行务必做好自我防护,避免人群扎堆聚集。

● ● ●

编辑丨不睡觉

未标注图源丨不睡觉、麓山美术馆

CONTACTS

找到小都

APP丨微信公众号丨新浪微博丨今日头条丨一直播

小程序(YOU点咖啡/YOU成都)丨抖音(游成都)

合作添加微信号

YOUCHENGDUDU

· 欢迎把小都分享给更多的朋友哦 ·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