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棋作为一项纯脑力运动,除了常规赛以外还特地举办了女子赛,如女子围甲、女子名人战等,那么明明对体力没有过高要求,为何还要特地区分性别呢?让我们来看看知乎棋迷们的看法吧。
知乎作者:三观正Lady
这个问题让我来回答。
举个例子,我参加我大学中国象棋协会比赛的时候,只有一个我一个女生去比赛了。黑压压一片男生。
女生根本不爱好这个,或者说爱好了她们可能谦虚觉得自己菜也不愿意来比赛,或者她们有很多其它事更重要需要忙,但是总之在女性中象棋的普及率比较低。
久而久之,越来越少的女生来参加比赛,学习象棋的女生也越来越少,就更不普及,更少人玩逐渐走向小众化。
为了鼓励支持更多女生来参加比赛,那么比赛就会给参加的女生一些优待,按特定种类分类会使参赛人数少,人数少意味着名次更靠前,所以拿到了好名次从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参加女生的激励,使她们更有信心更有期待去学象棋,去普及象棋。
我是女子冠军,但是当天我们新生比赛就来了我一个女生,我拿到奖很惭愧,并跟协会说不必再给我这么一个单独奖项了,但是后来我想明白了,这个奖不是对我个人的激励,主要是为了让其它女生看看,像我这种菜 都能拿女子冠军,你凭什么不来参加把奖牌拱手相让?所以我拿一张看似无用的奖状吸引更多女生来参加,这是一种好事,也是为什么要单独设立女子组的原因。
知乎作者:云端浅蓝
围棋作为一项体育运动,对于性别是没有限制的,各大赛事也没有做出规定对于“性别”这一项有准入门槛。比如2020年9月的三星杯上,分组名单上也只看得到“一般组”而看不到所谓的“男子组”。
第25届三星杯中国预选赛分组名单
但是有的赛事会划分出单独的女子组,这样做的出发点是对女子参赛者的一种保护,原因在于,从各大赛事最后的8强甚至是16强名单就可以看出,几乎是清一色男性棋手占据席位,而女性棋手更多的是在之前的轮次中就早早出局了。
2020年第9届应氏杯32强,没有女性棋手入围(图:毒奶菇)
这样的划分并没有强制性,如果有女棋手不愿意参加女子组比赛,也尽可以报名“无性别组”,与组内其他棋手展开交锋,这样她所碰到对手的性别就未可知了,然而事实上是,由于男女对围棋关注度的差异较为悬殊,也造成了围棋赛事的男女比例相当不均衡,在无性别组中也是大概率是会碰到男性对手的,这样就不得不涉及到男女围棋实力差异的讨论。
“围棋女神”黑嘉嘉
关于实力的差异,无需多言,有各大赛事数据作为参考,男女棋手的实力差距是有目共睹的,这一点从世界等级分排名上就可以看出端倪,无论是各大比赛世界冠军的归属,还是等级分排名前十的兴衰更替,都很难看到女棋手的影子。
2020年9月22日世界等级分排名(数据来自Go Ratings)
造成这样结果的因素有很多,不能简单归结到智力的差异上,因为围棋从来都都不是一个单单比拼智力的体育项目。
比如日本围棋称霸世界的时期,就出现了很多“长考大师”,代表人物有岩崎健造、木谷实等等,他们的坐功十分了得,常常为一手棋殚精竭虑,思考长达十几个小时之久,从这一点来看,没有一个良好的体力,是很难笑到最后的。
更不必说还有赤星因彻“吐血名局”,为了一局争棋血洒枰上看似夸张,实际上对局双方拼*到最后,已经不仅仅是一局棋这样简单了,更多的是气势上的较量与对决,也就是所谓的“气合”。这对棋手的心理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吐血之局”(黑:赤星因彻 七段 VS 本因坊丈和 名人 白中盘胜)
而心理层面的波动也会对生理层面产生影响,“耳赤之名局”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发生的,棋局中本因坊秀策祭出第127手大局观卓绝的妙着,幻庵看到此手,表面八风不动,心中却已是风起云涌,一时两耳发赤,最后果不其然这局棋被逆转落败。
“耳赤之名局”:黑127一石三鸟,侵消中央白阵,呼应上方模样,声援下方孤棋(黑:本因坊秀策 VS 幻庵因硕 黑三目胜)
从上述的种种影响因素来看,女性棋手难免在这样的心理生理双重对抗中处于下风,这些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女棋手的战绩很难到达独步天下的境界(反观吴清源、李昌镐、李世石和柯洁都可以算作是统治过棋界的“孤独求败”式棋手),如果女性棋手在大赛中一直得不到问鼎的机会的话,无论是对于女棋手这个圈子本身还是对于后来者,她们的积极性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到影响,试想,一个赛事如果夺冠概率寥寥,参与者还会积极踊跃地去准备吗?那些想要让女孩子进入职业领域的家长们会不会徘徊观望、心生顾虑呢?这就如同中国乒乓球一家独大,其他各国夺冠概率渺茫,甚至无法从奖牌中分一杯羹,他们长期生活在中国队的“压制”下,处境是相当尴尬的,所以中国队制定了“养狼计划”,向国外输送了很多乒乓运动员,从大局来看,这对保持各国整体竞技水平是有所裨益的。
即使抛开上面提及到的种种对女性棋手不那么有利的因素,仅从当前的大环境而言,女性棋手本来就少,基数自然就小,这就相当于两个金字塔,一个塔底大,一个塔底小,塔底大的基数大,相当于男性棋手,反之亦然。那么这两个金字塔所能达到的高度会是一样的吗?结果不言而喻。
当然,从战绩上来看,近代围棋的几十年里,不乏厉害的女棋手,比如当之无愧的棋界木兰芮迺伟就是这样一个巾帼不让须眉的典范,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女九段,参加高手云集的“围棋世界杯”应氏杯,一路过关斩将,*入四强,这样的佳绩至今无人超越,甚至没有女棋手再度追平过,顺带一提,那届输给她的棋手中,包含有一位17岁的小将,这位年轻棋士在黯然离场时向父亲哭诉“不想再下围棋了”,他就是日后的“石佛”李昌镐。
年轻时的芮迺伟
当前棋坛的女棋手佼佼者诸如崔精、於之莹等,虽然成绩可圈可点,也不乏亮眼表现,却难言能和超一流棋手平分秋色。
在百名上下徘徊浮动的崔精、於之莹
近来很火的“令和棋圣”仲邑堇则有被媒体炒作之嫌,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日本围棋衰落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井山裕太在国内赛事上风生水起,到了国际赛场就归于沉寂,所以日本围棋亟待一个可以担当起“中流砥柱”的棋手,媒体热捧也可以理解,希望她可以排除干扰,潜心精进,成长为一颗棋坛新星吧。)
“天才少女”仲邑堇
综上所述,一方面是受棋界大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男女在各个层面上存在天然差异,造成男女棋手的竞技水平并不在一个起跑线上,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单独设置女子组也就成为了一个合情合理的选择。
知乎作者:无为
昨天刚跟我们主教练讨论过这个问题,最终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并没有某项决定性的因素。
首先,前提的问题有人说过了,实际上是“公开组”和“女子组”,出于对女棋手的保护而额外设立女子比赛。
至于女棋手弱势的原因,首先是人口基数上,从事竞技体育项目的女性远远少于男性,自然顶尖棋手的比例也会收到影响,这也是许多研究支持的观点。
其次在生理上,女棋手相比男棋手性格上更情绪化,更容易冲动,因此在如教师、护理、心理咨询等行业更具备优势,但在要求绝对理性的围棋上就处于劣势。
再然后是行业以及社会层面,女棋手入行第一天就会被教育不需要跟男棋手比,一般的社会期望也会更看好男棋手,这样的思想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人的行为。而对于成年人,女性相比男性更容易分心,需要更多的操心家庭、子女生育等问题,这也限制了女性的事业发展,不仅仅局限于围棋领域。
如果克服了上述三个问题,女性同样可以成为顶尖的棋手,芮迺伟、张璇就是这样的例子,芮老能够击败巅峰时期的李昌镐取得韩国国手战冠军,*入应氏杯四强,这是绝大多数男子顶尖棋手也无法做到的事。
知乎作者:hjkggy
性别和旗力有关系吗?
撇开过程看结果,有关系。但是不确定关系因素在哪里。
没有经过科学的、全面的研究与阐述,想来大家的答案都没办法统一。
总结了前面人的观点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点:
体能差异、基数、社会历史原因、与性别相挂钩的思维方式不同(对虚的处理方式不同)
性别。以前看过很多文章,对男女大脑进行很多的分析,大致理论为大脑髓质比例与思维方式有关、男女髓质比例有差异。2020年11月写下,不清楚理论是否又被更新或者颠覆。从这个角度看,性别对于思维方式(例如:3D空间的分析能力、2D空间的分析能力,从本人就读的设计专业看,男女在2D设计和3D设计的存在偏好、能力差异,不清楚是否参杂社会因素)影响了棋力的强弱。因为棋对抽象能力比较看重。本意不是评判智力问题,男女从远古时期生存关系的角色责任(男性通过体力狩猎、女性不清楚通过什么特质[我忘了]维持对内关系,由于生育与照顾的需要锻炼出了同理心和什么能力),然后就好像科技树和魔法树一样,大家开始了不同的分支,但不意味着谁比谁高贵。只是在棋力这一点上,大概率上存在着与性别的相关性,仅此而已。在设计行业,同理心、色感等方面一般来讲女性有优势。个人认为只是单纯的性别导致了技能点不一样导致棋力这方面男性占优。
体能。不知道各位有没有试过,思考一道题目,想了很久,然后脑子晕晕沉沉,这就是大脑内缺氧。大脑的剧烈思考需要消耗大量的高浓度葡萄糖,虽然表现上没有跑步那样需要大口喘气,浑身出汗,但是不代表耗氧量并不高。跑步对一般人来讲,全速奔跑只要十几分钟可能就累得不行。也许动脑耗氧的速度不比跑步(未查证),但是下棋通常需要数个小时火力全开,大脑长时间负荷过重,供氧量如果没有跟上,就会有“脑子不够用了”的问题。体能这一项我认为是相关的,而且男性占优。
社会原因与基数。我想把这两个原因放在一起。也许因为社会原因,舆论认为“围棋是男人的天下!”“女子应当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此处琴棋书画的棋是鼓励女子懂棋但潜意识应该是不能超过男子棋术的感觉)等原因导致了社会鼓励男子学棋,女子无用。进而导致了男性与女性对棋的态度分歧明显,导致女子学棋人数少。可是万物有其因,脸上爆痘表面上看是皮肤不好,可是有可能是长期熬夜导致身体的激素分泌失衡所显现的表征。
我是这样猜测的,下面观点为我的推测,因为我没办法给出证据:在历史中,男性由于能够打猎,体力强悍,于是男性觉得体力之上,影响逐渐扩大,社会进入父系社会。在围棋中,同样的,因为发现一般规律上(或者说统计上)男性棋力比女性棋力强,于是言论逐渐传播,影响逐渐扩大,更多男子进入棋局,更多女子被劝退棋局,然后男性在棋局上更加占优势,形成了现在的局面。
这里面的重点在于,没办法确定是A男性棋力占优导致社会影响扩散进而形成恶性循环,还是B男女棋力相当但是由于男性话语权大导致女性被压制。
但是从我对自己上述写的观点来看,我更倾向于:仅谈论棋时,性别对棋力有影响。
我认为:性别>体力>社会原因,虽然社会原因最小但不意味着没有影响。
最后,利益相关,本人男性,试图尽可能的靠近客观在写,看官们可以不同意。
欢迎大家跟我一起改答案。
知乎作者:sa yu
作为一名男性、象棋业余棋手、女权(平权)主义者,这大概是我第三次回答类似问题了……
首先,棋类竞技单列女子组,无疑是因为女子平均竞技水平远逊于男子。但很显然背后的深层原因不是性别生理或心理差异,因为在类似的智力竞争领域(如数理奥赛)中,并不存在如棋类一般巨大的性别间成绩差异。同时,也有围棋答主提到了女围棋手往往更偏好选择激烈战斗,按我的印象来说女象棋手也有类似偏好。
我在几年前的答案中指出过,女棋手的竞技水平偏低是由于选拔基数小、竞争压力轻。然而,又是什么导致了女棋手的选拔基数小、竞争压力轻呢?
因为,选择成为一名职业棋手,通常需要从十岁开始赌上自己全部人生……按社会常识推断,十岁小孩当然是不太可能完全独立作出赌人生的决策;而对主导决策的家长来说,孩子的性别则是影响决策方向的重大因素,女孩的家长往往更厌恶风险。我举个更广为人知的例子,丁俊晖在10岁前就走上了赌人生的道路,13岁已经在职业圈取得一席之地(相当于冲段成功?),而潘晓婷直到15岁考学未果才打算往职业球手方向发展(相当于进入北京较好的道场求学?)。
突然想到,前些年王天一在象棋圈被孤立甚至被质疑作弊,可能也有类似的内在原因,凭什么别人赌上人生才能达到的高度,你王天一悠哉悠哉一边正常上学一边就超越过去了……放在围棋里,大概是鲍橒一边没耽误读书一边把棋下到了柯洁的高度吧……这还不得开颅验狗。
实际上,不止围棋比赛,在很多竞技运动中都是对性别有所区分的,我们要正确看待男女性别间的差异,不能单纯地扣上“歧视”的帽子。
(棋牌深度报道组 跳跳)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