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曾经或正在困扰你的“心理卡点”,或许能成为你成长的契机

这个曾经或正在困扰你的“心理卡点”,或许能成为你成长的契机

首页游戏大全G沙盒仇恨13.4.1汉化版更新时间:2024-06-17
一个心理学实验

有一个心理学实验:有人在一张白纸上画了一个圆,有几个孩子经过此地,他们很自然补上几笔,让线条成为一个完整的圆形。

而且大猩猩也有这样的行为,孩子或大猩猩会尽力,使自己画的线段,与原有线段一样平滑。

这个试验体现了心理学中的“未完成事件”

“未完成事件”和“未完成情结”

心理学家Phil Joyce和Charlotte Sills认为:尚未圆满解决,和彻底弥合的既往情境,尤其是创伤和艰难状况情景。同时,也包含由此引发且未表达出来的情感,包括悔恨、愤怒、怨恨、痛苦、焦虑、悲伤、罪恶、遗弃感等,就是“未完成事件”。

完形心理学之父波尔斯认为:相比较于那些已完成的事件,人类更倾向于记得“未完成事件”。并且人类会有完成“未完成事件”倾向,即“未完成情结”。

父母未完成的心愿,寄托在儿女身上,希望他们替自己完成。

很多人都会有的“初恋情结”,得不到的都是最好的,因为心中的情结使然。没有一个完美的结局,即步入婚姻;或者没有好好道别。

形成“未完成情结”的原因

每个人生命中,都有至少一个,或数个“未完成情结”。如何将这种心理困扰转化,就要了解它的成因,即根源问题。

1.蔡格尼克效应。

上世纪20年代,前苏联心理学家B.B.蔡格尼克,做过一项实验研究。让被试做22件简单工作,要求他们一半工作可以做完,另一半在未做完时就被叫停,不让他们继续做下去。

实验过后,立即让被试回忆,做了22件哪些工作。结果显示,未完成的工作平均可回忆68%,已完成的只能回忆43%。

未完成的工作较已完成的工作,记忆相对保持较好,这种现象被称为“蔡格尼克效应”。

“蔡格尼克效应”说明:当人们接受一项工作时,内心会产生一种完成这项工作的需求。完成工作便意味着解除心理紧张,或使需求得到满足;若未完成工作,紧张状态继续存在,需求有待实现。

因此,人们一般对有结果的事,完成的任务容易忘记,而对没有完成,没有了却的心愿,未实现的目标,总是记忆深刻,萦绕于心。

歌曲《故事未完成》中唱到:只要再给我多一点时间,想为你完成所有的心愿,太多的梦想,太多的诺言,等待每夜慢慢实现……让我陪你继续未完的情节。

这首歌曲,唱出了很多人的感情状态,以及希望将故事完成的心愿。

传统文化中追求的“圆满”,根植于我们的集体无意识中。对“未完成事件”,耿耿于怀,将事情做完,成为我们的心理趋向,甚至成为一种沉溺性行为,即“成瘾行为”。

执着追求“圆满”,完美。人生的常态是“无常”,不圆满,才是常态。经常处于“无常”状态,“有常”只是一种期许,可望不可及。

高鹗续写《红楼梦》舒伯特最著名的交响曲只有两个乐章,而非一般交响曲那样,有三至四个乐章,遂被后人命名为《未完成》。有人一再试图续写,都以失败告终。

2.创伤性事件。

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会伴随一些不愉快,甚至痛苦的事件。

一位中年女性,小时候经常尿床。有一次,半夜时尿床,被暴躁的父亲赶到门外。

从此父亲在她心中的形象一落千丈,对父亲有愤怒、怨恨。

成年后,找了一个父亲的“翻版”结婚。她将对父亲没有表达的情绪,完全投射、释放在丈夫身上。动辄言语攻击,甚至严重时会使用肢体暴力,拳脚相加。

曾经地“尿床”,成为她的“创伤性事件”,成为“未完成情结”,让丈夫成为受害者,父亲的代罪羔羊

曾经的“创伤性事件”,有的在我们的意识层面,能感知到;有的却存在于潜意识中,不允许它上升到意识领域。

3.心理压抑。

完形心理学之父波尔斯说:*受到挫折,要满足它就有危险存在,而挫折感造成的紧张,也已经无法忍受。于是,人们便压抑*,以及对这种*的察觉,以避免受苦,远离危险。

用压抑、遗忘将“未完成事件”,排除在意识之外,压抑到潜意识中,形成“未完成情结”。从而丧失了,对形成这种情结的必要觉察,结果形成“解决——无效——再解决——无效”的“强迫性重复”模式。严重的会导致心身疾病。

一个男孩,与女友相恋多年,感情很好。在即将举行婚礼时,女友不幸因脑卒中死亡。悲痛欲绝的他,消沉了几年。

后来与母校的一位女老师邂逅,让他重燃爱火,两个月后步入婚姻。婚后的生活,不尽人意,双方性格不合,生活习惯迥异,导致两人一拍两散。

男孩之所以闪婚,只是因为对方酷似去世的女友。待婚后在共同生活中,发现对方有很多,令自己无法接受的特质时,恍然大悟。此人非彼人,他真正的爱人,已经不在人世,而现在的妻子,只不过是一个替身

之后,男孩的女朋友,都与去世的爱人有相似之处。而他在求而不得的感情中浮沉,“未完成情结”成为心中永远的痛。

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时间是治愈一切的良药。时间未必是良药,我们不会轻易遗忘,那些刻骨铭心之事,曾经的“创伤性事件”,伤口难以愈合。只是为了避免触碰伤口,被我们刻意压抑到潜意识中,不允许它被我们知觉到,也就是不让它进入意识层面,搅扰平静的生活。

因此,形成顽固不化的“情结”,不论是否意识到,它都是牢不可破的存在。成为桎梏,影响我们的行为。

一体两面,“未完成情结”既可以成为一个黑手,关键时刻让自己触动情绪的开关,甚至崩溃,坠入深渊;也可以开创人生的新篇章,“解铃还须系铃人”,怎样解决问题,才是重中之重。

解决“未完成情结”的方法

1. 觉察自己

通过冥想等方式,重新认识、发现自己的“未完成情结”,了解真正的需求。也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小测试,达到此目的。

假如三天后,地球要毁灭,在我们告别世界之前,你最想做的五件事是什么?然后再依次选出,最想做的四、三、二、一件事。

通过这个小测试,你能清晰了解自己最大的心愿,及心理需求,明白什么人,什么事,对自己来说是重要的。

以上的两种方法,仅限于意识层面,能察觉到的“情结”,很多是积压、隐藏在我们潜意识中的。我们根本看不到、不清楚,那么,就需要寻求专业心理工作者地协助,来揭开“谜底”,找到心底最深处,不为我们所知的“未完成情结”。

2. 情景再现。

在知道自己的心理困扰,即“卡点”(未完成情结)的情况下,可以找到一个安全的环境,成长小组,进行心理剧的表演,释放曾被压抑的情绪、情感。即每个人分别扮演不同角色,回到过去的创伤情境中,充分体验。

在一次心理工作坊的培训中,一位大姐因童年时爷爷离世,未能与之告别,成为自己心中无法弥补的遗憾。多年来,一直处于否认爷爷去世的事实,还在冥冥中等待他的回归。因此,每当有亲戚、朋友去世,都会有种幻觉,或许有一天,能在路上看到对方。

老师让她扮演爷爷,另一位同学扮演曾经的她。让她以爷爷的身份,对幼小的自己,进行一个临终告别。她以长辈的口吻,嘱咐了孙女很多话。在此过程中,这位大姐涕泪横流,情难自抑。

几十年的“未完成情结”,在这场心理剧结束后,被打开,大姐宛如涅槃重生,重新焕发光彩。告别过去的自己,迎接新生。

3. 接纳自己,和过去挥手告别。

人生来有趋利避害的本能,“离苦得乐”。对曾经令自己痛苦的情境,采取本能回避、逃避行为。这是一种自我防御(自我保护),无可厚非。

但是如果希望解除“未完成情结”的束缚,必须要面对过往,尝试接纳不完美的自己,甚至有瑕疵、不堪的真实自我。需要勇气,及改变的意愿足够强烈。

首先,需理智看待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可以在纸上写下自己的二十个,或者更多优点,对自己的长板一目了然。

也可以请他人说出你的优缺点,诚恳让对方为你的特质,进行一个总体评价。或许,你眼中的自己,与他人眼中的你,大相径庭,相距甚远。“你以为的只是你以为的”,并非事实。

心理学家荣格说:对于普通人来说,一生最重要的功课就是学会接受自己。

其次,需要与过去道别,以便开启新的生命历程。

可以通过心理学工具,如OH卡牌、沙盘游戏等;也可以写封信,然后将信烧掉。以这些方式,告别一个人,一段感情,一件事情。

也就是举行一个仪式,进行郑重告别。然后,心无挂碍,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

总之,如何借助“未完成情结”将阻碍、牵绊你的“心理卡点”,转化为成长的契机,让它为你所用,为你服务。从而使我们的心理更加成熟,是我们需要做的功课。

最后,祝愿看到本文的朋友、老师,都能做个向内审视的清醒的人,活得绽放、通透。

各自精彩,便是晴天!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