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第一奇书《山海经》揭秘之浮玉之山:原来是佛教第五大名山

古今第一奇书《山海经》揭秘之浮玉之山:原来是佛教第五大名山

首页游戏大全山海经传说官方版更新时间:2024-06-14

《南山经》的第二部分名曰《南次二经》,描述了从柜山到漆吴之山总共十七座山的地理位置和风物特产,这些山脉应该分布在长江南岸从西向东
直到东海绵延数千里范围内。
《南次二经》写到的众多地理事物中,有两个具有方向标的作用,一个是苕水,一个是会稽山。
先说一说苕水。
苕水发源于浮玉之山,关于浮玉之山的描述如下:


又东五百里曰浮玉之山。北望具区,东望诸毗。有兽焉,其状如虎而牛尾,其音如吠犬,其名曰彘,是食人。苕水出于其阴,北流至于具区,其中多鮆鱼。
这里的具区就是广为人知的太湖,苕水应该就是注入太湖的苕溪。苕溪由东苕溪和西苕溪汇流而成,前者发源于天目山南麓,后者发源于天目山北麓,南次二经中的苕水应该是西苕溪,相应的,浮玉之山则应该是天目山。


水如其名,苕溪是一条美丽动人又充满文化气息的河流。
苕字通常读作tiao,有着丰富多彩的含义,一是高高在上的凌霄花,一是神秘的深谷幽兰,一是如雪飘舞的芦苇花,一是江南田间的野豌豆和紫云英。另外,苕还可以读作tao,是四川人口中的地瓜。
苕菜中的野豌豆又称巢菜,元修菜,还有一个更古典的名字叫薇,伯夷叔齐隐居首阳山所采的薇和《诗经•采薇》中的薇就是这种植物。流经江南腹地,汇入太湖的苕溪可能得名于溪边田野中的苕菜,但更为流行的说法是它得名于溪间水畔舞于深秋的芦苇花,也就是咱们常说的芦花。
那么,苕溪有着哪些美丽动人的故事呢?


六千年前,勤劳智慧的中华先民们在天目山下,苕溪两岸建起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良渚古城。
唐朝中期,先有张志和携渔童、樵青隐居苕溪,写下千古传诵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后有陆羽隐居苕溪,撰成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茶经》,从而被后人尊为茶圣。
北宋后期,宋四家之一的米芾神往苕溪之行,在出发前往苕溪访友游玩之前挥笔写下流传至今的《苕溪诗卷》。


南宋前期,著名学者胡仔隐居苕溪岸边,垂钓自娱之余著称
长达一百卷,五十多万字的《苕溪渔隐丛话》。
苕溪从浮玉之山北麓发源后,北流注入烟波浩渺的太湖,溪中湖内盛产一种名叫鮆鱼的鱼类。鮆鱼就是太湖刀鱼,又叫白鱼、鲂鱼、梅鲚鱼,和长江刀鱼是表亲,和银鱼、白虾并称为太湖三白,乃是可遇不可求的人间美味。
浮玉之山就是浙江、安徽两省交界处的天下名山天目山,天目山之名始于两汉时期,盖因天目山有东西两峰,两峰顶各有一天池,正如天之二目。
众所周知,四大佛教名山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和九华山分别是文殊、普贤、观音、地藏四大菩萨的修行道场,殊不知,天目山堪称佛教第五名山,因为它是韦陀菩萨的道场。


天目山既有青峰绿水,又有佛道文化,自古以来就深受文人墨客的钟情青睐,张道陵、陶渊明、李白、白居易、苏轼、刘伯温、张羽、李时珍、乾隆皇帝、郁达夫、徐悲鸿、胡适、*等古今名人都在天目山留下了珍贵的足迹。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忆江南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