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田坑 30多个老人和一个古村

高田坑 30多个老人和一个古村

首页游戏大全赏金侦探夺命网红民宿更新时间:2024-04-22

7月23日,浙江开化高田坑村。晚上9点左右,山村就睡着了。细细的涧水穿过影影绰绰的树木和屋子,流水的声音,在静谧的夜晚格外响亮。85岁的余贞武坐在大堂中,旁边是他60多岁的女儿余坤花,这是村里唯一的一间小超市,也是关灯最晚的一间房子。

高田坑村,一处藏在山中的小山村。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拍摄 制作

44代人建成一个村子

高田坑,一个位于浙江开化县长虹乡山区的古村,从开化出发,沿着乡村公路一直往北,进入山区后,在盘山公路上蜿蜒而上,高田坑村就是公路的尽头,一个藏在山中的村落。

余坤花就出生在这个村子中,长大后又嫁了本村人,年轻的时候,曾外出打工,后来回家开了一个小超市,给生活在这个山间小村的人们,供应日常用品。

对余坤花来说,这几乎算不上生意,这些年来,村里的人越来越少了,买东西的自然也少。她的小超市,更多是村里的留守老人们消磨时光的场所,余坤花准备了许多扑克、麻将,每天中午,老人们聚集到这里,打牌、聊天,一直到夜色降临,才各自归家。

85岁的余贞武(右)坐在大堂中,旁边是他60多岁的女儿余坤花。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

高田坑是一个单姓的村子,余贞武告诉记者,村子是一家余姓人繁衍而来,数百年来,只多了两家外姓人。余家传到他,已是第41代。祖先们设立的辈分表用光了,没有再循环,后来的子孙们,也不按照辈分起名字了。村里最小的孩子,是余贞武的重孙辈儿,也就是第44代。事实上,第44代人,已经有很多不是出生在村子里了,余贞武不知道,村里还会不会出生第45代。

很多年来,年轻人一个个走出山村,在城市里工作、生活,也在城市里落脚、扎根,偶尔回来看看山里祖祖辈辈留下的老屋,也都是匆匆而来,匆匆而去。

村里还留着祖祖辈辈居住过的老屋。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

余贞武告诉记者,这些年来,村里的年轻人基本上都走出去了,许多老人也随着儿女进了城,原本500多人的村子,现在只剩下30多个老人,“都是50岁以上的”。

网红山村里的留守老人

高田坑村位于半山腰的一个山坳里,一条小溪穿村而过,村口狭窄,村民们在弯弯曲曲的小溪两侧,挨着溪水盖房子,黄墙黑瓦,简单但古朴,房屋间隙种满梨树。村民说,春天的时候,雪白的梨花开满山村,村外的梯田上,是金黄的油菜花,有很多外面的人来村里住,看花、赏金,感受山居生活。

村外的梯田上有金黄的油菜花。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

不仅春天,夏天、秋天,也有很多人慕名而来。在开化,高田坑算是一个网红村,尤其是半山腰的民居,空气清新,到了夜晚,可以仰观宇宙星河,这吸引了很多喜欢观星的人。在村后山上,就有一处观星台,遇上晴朗的夏夜,那里是观星者们云集的地方。

在网上,可以搜到很多和高田坑村相关的信息,关键词很多,古村落、油菜花、梨花、观星……留守在高田坑的人们,或许不知道自家的村庄,成了网红村,但他们可以感受到,络绎不绝的游客给这个山村带来的变化。

不过,游客的增多,给村里留守的老人们,提供了一个新的生意,开民宿。余坤花自己就有两间客房在经营,她告诉记者,村里有好几家可以接待游客住宿吃饭。外来的游客,和他们同屋而居,地里有菜,门前的池子里有鱼,不论哪里来的客人,都能感受真实的田园生活。

一位村民在溪边打水,不少游客都是来村里感受田园生活。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

往来的游客,为老人们带来收入,也带来热闹,但仍留不住村里的人,还是有人在不断离开,“这里风景好,但城里方便,能住在城里,谁愿意留下呢,”50岁的程苏云告诉记者,她的孩子在杭州工作,丈夫在县城打工,并不是每天都回家,更多时候,她一个人住在村里,他们也在县城买了房子,正在装修,她还没想好,未来要留在村里,还是去城里和孩子们一起。

有人想走也有人想来

山村的夜晚,安逸但不寂静,山风吹动树枝的声音,涧水流过石头的声音,狗吠的声音,牛哞的声音,山村的人们睡在各种各样的声音里,很快就天亮了。

早晨6点,60岁的余智英就已经吃过早饭了,她住在一个独立的小院中,院子里的梨树,结满了梨子,透过梨树枝,可以看到山涧对面成片的民居。梨树下,则是一个紧挨着山涧的池塘,池塘上用竹子覆盖了大半,留出窄窄的一条缝隙,里面养了很多鱼。

开化特有的清水鱼。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

这是开化特有的清水鱼,渊源可以追溯到宋代,以明清为盛。傍水而居的村民们,在房前屋后,挖出小池塘,引入山涧水,每个池塘绝不多养,最多放二三十尾,这样鱼清洁、健康、美味,不仅在当地负有盛名,还是“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余坤花告诉记者,来村里的人,总是要吃清水鱼的。

余智英并不想走,她的房子也接待游客,每年总有一些收入,她习惯了养鱼、种菜的山居生活,不想去山外适应陌生的世界,“村里很多人都走了,我还是想留在这里。”

想留在村里的,不止余智英一个人,就在余智英的隔壁,一栋新的二层小楼刚刚盖好不久,但家里并没有人,余智英告诉记者,房子是主人自己箍窑烧砖盖的,也打算开民宿。

即将改变的古村落

余智英邻居的新房子,还没有开始营业,因为村里最近在建设,路不好走,来的人少,主人也在工地上打工。

正在进行的建设,是一项古村保护和开发项目,由高田坑村所在的长虹乡推动,将村里空置的房子流转过来,并引进了多家民宿开发者,在村里打造山间民宿。

正在修建的民居。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

一位当地干部告诉记者,项目按照修旧如旧、原址原建的原则,计划重点改造44栋民房,建成以“星宿”为主题的多种场所,有文化艺术交流馆、书屋等公共设施,也有民宿。目前,部分民居已经开始改造。

记者在村里看到,正在施工的道路和民居中,不少村民在干活,有本村留守的老人,也有外村来务工的,对他们来说,这既是份在家门口就能获得收入的工作,也是改造自家村庄的劳动。

古朴的高田坑村。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

在城市化仍未结束的今天,像高田坑村这样有村民回来的越来越少,有的村落甚至几近荒芜。然而,究竟要怎样保护一个居住者越来越少的村落?怎样重新发掘它的价值?

高田坑留守的老人们,或许并不会考虑这么多,在他们看来,村子修得更好了,人来得更多了,这里的生活,或许会和以前不同吧。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王心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