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5点半,杨翠华从位于城南的家中出门,骑上电动车,迎着冷风穿梭在昏黄的路灯和迷蒙的晨雾里。
按照雇主一家的生活作息习惯,她要在7点钟前做好早饭。
离春节还有一周,杨翠华的工作量并未减轻,反而随着各种过年事项的增加变得更加繁忙。虽然每天要忙碌到晚上8点钟才能下班,杨翠华却不觉得累,想到分别多年的母亲和大儿子将来到东阳过年,自己将拥有一个完整的除夕和春节,她就浑身都是劲。
这一幕大团圆,对杨翠华而言,是生活对她奋斗了10年的奖励。在东阳10年,每个春节,杨翠华在出租房里,面对的都是“草草杯盘”和“昏昏灯火”,有时甚至和丈夫相对垂泪。幸运的是,她在东阳遇到了许多好心人,让一度几乎走投无路的她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漂泊和离散,也将在这个春节划上休止符。
图文无关
“我们平凡人,只希望孩子少吃点苦”今年48岁的杨翠华来自四川广元,远嫁到河北张家口后,和很多人一样,拖家带口开始北漂。北漂的日子显而易见的艰难,杨翠华一家四口住在郊区简陋的群租房里,每天的通勤时间是2个小时。
2006年,听同乡说浙江嘉兴毛织产业成熟,满地是机会,杨翠华便独自带着两个儿子来到了嘉兴。谁曾想在嘉兴不仅没有挣到钱,还赔光了所有积蓄。
人到中年的杨翠华决定最后搏一搏。3年后,杨翠华卖掉了毛织加工的机器,和小儿子来到了浙江东阳。此时,多才多艺、成绩优异的大儿子面临中考,由于户籍问题却不得不回到张家口。
从此,一家四口分居三地。
“大儿子回张家口以后,没人照顾他,跟人学坏了,天天打游戏,隔三岔五骗零花钱,连高考都没有参加。”谈及大儿子,杨翠华不断叹气,“我感觉对他特别亏欠,在他最需要我们的时候把他一个人扔在了外面,一扔就是3年。他成绩那么好,如果当时好好培养,现在一定会更优秀。”但,为什么不带着小儿子一起回张家口呢?
面对疑问,杨翠华苦笑道:“没有钱怎么敢回去?出门在外,都是哪里挣钱去哪里。”
初到东阳的杨翠华依旧干着老本行,在毛织厂每天工作12个小时,常常连着一礼拜上夜班。一年下来,她拿着微薄的收入,身体却累垮了。那一年春节,杨翠华一家的年夜饭里只有一道荤菜。
所幸两年后,杨翠华就遇到了自己的“伯乐”王太太。
2011年的东阳家政服务市场还不够成熟,杨翠华经朋友介绍来到了位于艺海北路的王太太家。初次尝试家政工作的杨翠华勤勤恳恳,第一个月的薪水就加了500元。杨翠华猛然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在王太太家一直干了下去。
直到2012年的暑假,大儿子高中毕业,背着一把吉他来东阳找杨翠华。杨翠华知道自己即将面对什么,看着他一言不发。
“我们打工的,哪里供养得了孩子的歌星梦?”杨翠华很无奈,在听完了大儿子唱的3首歌之后,她擦了擦眼角的泪。
在一个极其短暂的瞬间里,杨翠华动摇了。但紧接着,她让儿子亲手砸掉了自己的吉他。
杨翠华在十八九岁的时候也有过明星梦,但没多久她就嫁人了。在她眼里,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不如踏实挣钱来得实在。“在什么位置,就该做什么事。”杨翠华轻描淡写,“我们都是平凡人,只希望孩子少吃点苦。”
“心里难受就更拼命挣钱”2013年,全国各地都撞上了50年一遇的酷暑,但那个8月对杨翠华一家来说格外寒冷。
杨翠华的父亲常年有疾,习以为常的杨翠华一家以为父亲的那句“我快不行了”是无异于往常的哀叹,没想到这却成了父亲留给杨翠华的“遗言”。
没有见到父亲临走前的最后一面,让杨翠华至今懊恼不已。“结婚以后就从未回家过年,在外打工更没机会和父母见面。”杨翠华一边用力地擦着桌子,一边说道,“到了我这个年纪,身不由己。”
每逢佳节倍思亲。丧失伴侣后的母亲异常想念杨翠华,但杨翠华从未打消过在东阳过年的念头。
“最开始想回家却没钱买车票,做家政服务后实在不舍得。”春节期间,服务行业的薪水基本是平时的3倍,劳动市场招工总是“僧多粥少”,虽然春节期间不到晚上10点不下班是常事,但杨翠华不忍心就这样放弃挣3倍工资的机会,一干就是7年。
“我们眼前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家、自己的孩子。就算母亲再想我,我也实在无能为力。心里难受,就更拼命挣钱,想她了就买点吃的、穿的寄过去。”杨翠华坚持每周给母亲打一次电话,嘘寒问暖,报告近况。“只有当自己成为了母亲,才知道做母亲有多不容易。”
2015年,杨翠华的婆婆过世,全家回张家口奔丧只用了一天时间,她坦然得令人惊讶:“等你活得久一点,生离死别也都能习惯了。”
“漂泊了大半辈子,终于有了安定的感觉”虽然不能回去,但每年春节眼巴巴看着别人团聚,杨翠华心里难过,总是早早地给雇主家做完年夜饭,又急匆匆地赶回家做自家的年夜饭,然后给母亲和孩子挨个打电话问候。
丈夫从北京回来,大儿子却不再出现。
对杨翠华而言,这10年来最灰暗的春节在2013年,那年大儿子因为赌气独自留在张家口过节,“爷爷早已过世,他和奶奶待在家里,也不知道吃得好不好,穿得暖不暖,看着别人团圆他心里又会不会想我,会不会恨我。”杨翠华很后悔,“当时我们的生活已经开始好转了,却因为忙碌和害怕丢失机会而没有回去和他一起过年。”
如今,杨翠华的大儿子在北京某知名蛋糕店做面点师,春节期间正是旺季,常常抽不开身,就算好不容易得到了年假机会,大儿子也会把机会让给新来的实习生。“知道他忙,就跟我们一样!”杨翠华虽然欣慰,但更自责。她把对大儿子的亏欠,全部转移在了小儿子的身上。
得益于政策变化,在我市居住3年以上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可凭暂住证、户口本等在本地公办学校就学。小儿子很争气,考上了市外国语学校,今年即将迎来高考。因为小儿子的一句“我想留在这里”,杨翠华和丈夫咬了咬牙,去年7月在城南买了套三居室的房子,9月又买了一辆轿车。
说到新房,杨翠华难掩兴奋,尽管每个月还有4000元的房贷等着还。
“漂泊了大半辈子,终于有安定的感觉了。以前总是担心丢了工作,无处可去,在哪里都是一个外来者。现在不是了,现在我有自己的家,有自己的车子,终于有了实实在在的依靠!”杨翠华激动不已。
虽然新家的装修非常简单,最贵的家电就是客厅那台50英寸的液晶电视机,但一想到全家都能围坐在一起看春晚,杨翠华就相当满足,“钱可以慢慢挣,不想再因为挣钱而忽略对家人的关心,不想让自己再后悔了!”
过去,春节对杨翠华而言只是一顿年夜饭、难得的休息和3倍工资。而今年春节,杨翠华把远在四川的母亲接到东阳,让母亲看看自己工作、生活的地方,看看外孙就读的学校,看看自己在市区新买的房子,大儿子也即将回来过节。
这将是杨翠华一家10年来的第一个团圆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