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器乐曲——万载得胜鼓,是民间唢呐曲牌与民间锣鼓经有机结合的杰出代表,已在民间流传上千年,在宜春乃至江西独树一帜,极富地方特色,节奏明快、旋律优美、气势非凡,深受百姓喜爱。
据得胜鼓第9代传承人张芳翼(1910~2007)介绍,万载得胜鼓取材于唐朝平定“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775年,安禄山同部将史思明在范阳发动叛乱,安禄山在洛阳自封皇帝,在登上
皇帝宝座之后,出兵攻打潼关,与唐将哥舒翰交战,哥舒翰兵败,唐明皇李隆基被迫出逃四川,后来唐王朝重新部署,重用郭子仪等武将,一举平定安史之乱,将士们凯旋而归。得胜鼓以此为历史背景,唢呐曲牌和锣鼓经形象地表现古代将士出征、交战、凯旋、庆功等内容,整个器乐曲分为9个乐段,表现请战、四将、二将、皇帝登台、游兵、下战、进城、登台退位、大小圆台等情景。它因用民间唢呐、长号和民间锣鼓以吹打乐形式反映古代将士鏖战获胜的壮观盛况,故取名为得胜鼓。
其演奏乐器主要有:大禁鼓、大腰鼓、战鼓、花鼓、云鼓、班鼓或梆子(俗称箸子)、正副钹、大锣、小锣、云锣、大钹、唢呐(上、下手)、长筒号。传统乐队编制由6~10人组成,大体分工如下:司鼓2人(1人演奏大禁鼓、战鼓;1人演奏花鼓、云鼓、梆子)。大锣1人(兼演奏腰锣)。正副钹2人(兼演奏大钹)。小锣1人兼司云锣。上、下手唢呐2人兼司长筒号。
乐曲的引子先擂禁鼓三通,长筒号、腰锣齐鸣,唢呐依次演奏出《牌面》(出兵牌)、《大开门》、《急三枪》、《长牌》、《进城牌》、《得胜令》;锣鼓演奏出《长换》、《短换》、《急急风》、《上架子》、《三阴三阳》等曲牌和下战锣鼓乐段。其艺术特征十分鲜明:唢呐运用独特的单指抖音技巧,摹仿战马嘶叫,形象逼真传神;锣鼓运用节拍、节奏、旋律、调式、音色、力度、速度的大幅变化,表现将士请战、四将二将点兵、皇帝登台下令、将士出征游兵、两军对峙下战、交战取胜进城、皇帝退位与将士共贺胜利等内容。唢呐与锣鼓同步结合,小打行云流水、欢快流畅,大打气势磅礴、庄重热烈,禁鼓、战鼓重击铿锵有力,场面非常壮观,震撼人心。
得胜鼓演奏活动是万载民俗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项目之一,也是当地民众文化娱乐的主要形式之一。在民间,凡娶亲嫁女、生日祝寿、楼宇落成、开业庆典、欢庆佳节及其他纪念活动,无不请民间艺人演奏得胜鼓以平添祥瑞喜庆氛围。
万载得胜鼓乐队鼎盛时期有50多支,活动范围主要分布在潭埠、株潭、黄茅、岭东、双桥等乡镇以及周边袁州区部分地方,群众基础十分扎实。由于时代的变迁,演奏队伍呈减少趋势,一些乐班演奏人员已青黄不接。现存乐班中,真正能完整保存得胜鼓传统风格的要数潭埠镇潭埠村得胜鼓乐班。该乐班属于家族式传承,其张氏家族是明清时期从赣南迁入万载潭埠,并一直从事得胜鼓演奏活动,第9代传承人张芳翼(客籍)老艺人出身唢呐世家,其祖父张甘妹、父亲张端牙不仅是出色的唢呐手,又是多才多艺的鼓手,他们世代居住在潭埠镇,由于生活艰辛,他们以吹唢呐谋生,世代相传,在漫长的唢呐演奏和打击演奏活动中,把前辈早期的客家吹打乐与万载当地的民间吹打乐兼收并蓄,借鉴戏曲的唢呐曲牌和锣鼓经,融会贯通,对万载得胜鼓演奏风格的成熟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万载县文化部门不断帮助乐班更新乐器、添置演出服装,组织专业人员对民间得胜鼓乐班进行业务指导,举办学习培训,并深入乡村认真做好得胜鼓普查工作,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对其曲牌进行了记录整理,建立了专门档案。同时,万载县组织业务骨干和专家指导县文化馆得胜鼓乐队在继承传统得胜鼓演奏风格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在保留原有精华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二胡、弹拔、低音等乐器,使整个乐曲增添了色彩,从而又丰富了乐曲的气氛。另外,扩大了演奏队伍,使其演奏更加流畅,气势更加雄浑,表演效果更加精彩。并以图片展览、非遗陈列、举办“中华神韵”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国摄影大赛为平台,以中国教育电视台等重要媒体为载体,举办万载得胜鼓宣传推介活动,把得胜鼓打造成万载县的一张文化名片,为提升万载知名度产生了积极影响。20世纪90年代,万载得胜鼓入选《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江西卷》,并多次参加全市调演活动,获得广泛好评。1993年在宜春地区“特色文化”展演中,万载得胜鼓一举夺冠,荣获编排奖和演奏奖;2002年全市首届艺术节和全省音乐舞蹈艺术节上,又旗开得胜,连连获奖,赢得了观众阵阵掌声,并得到了省内外艺术家的一致赞赏。2006年,潭埠镇潭埠村得胜鼓乐班在宜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中荣获一等奖。2008年6月,万载得胜鼓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2009年,万载得胜鼓在婺源参加全国民间鼓舞鼓乐大赛,荣获全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并荣获宜春市宣传文化特别贡献奖,重新绽放出耀眼的光彩。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