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乡镇中小学,有两个现象特别令人忧心。第一个是学生持续减少,好像已成为了不可逆的一种趋势。另一个是学生成绩普遍很差,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到学校不是去学习的,而是去学校混饭吃的。
我们这里是成都平原上的一个县级市,在离城区15公里远的一个近4万人口的乡镇,现在只有一所小学和一所初中学校了。
在“5.12”地震发生前的那些年,该镇的小学,除了1所中心校外,还辖有8所村小,每个年级的学生总数都在650人左右,全镇小学生总数最高时候达到惊人的近4000人。后来逐步减少,村小不断撤并,到灾后重建时扩建了中心校,村小便全部关停消失,学生人数也随之不断下滑。各年级人数从当初的600往500走,再往400、300走,走到200以下到现在的180、170、160,这才稍稍站住了,几乎是两三年一个坎。现在每个年级勉强招收4个班,160-180人左右,全校总人数也只有1100余人。这与20年前的3000多近4000人比,真的少了太多。
而该镇的中学校,地震前还有高中部,初、高中共六个年级,学生总数也能超过2000人。而现在,早就停办了高中,只招有初中三个年级。近些年,如果每年小学那边毕业180或者160人,最终能够到本镇中学上初一的学生,顶多也就只有百余人,其他的,舍近求远进城上学,或花高价去成都去绵阳入学了。以前能装2000学生的中学校,现在只有区区300余名学生。偌大的校园,却是一片冷冷清清的场景。
乡镇学校生源减少,是大环境促成的结果。年年有农村孩子考上大学走了,毕业后就留在城市工作,也就不再回家乡服务了,他们结婚生子后,后代长大也不会回家乡来上学了;年年又有大量农村青壮年外出经商务工,事业有成的,就在城里置业置产把孩子也接走了;而乡镇学校越冷清,越是令乡镇学校里的在读学生更浮躁,中途转学走了的也不在少数;特别是,现在全社会的新生儿的大量减少,更令乡镇学校学生来源雪上加霜。
现在乡镇学校面临的景况,也即将成为当年乡镇卫生院的妇产科那样,终因无人光顾,而被迫彻底关停。这恐怕真的是无法逆转的现实。
然而,乡镇学校不仅学生人数少,学生的学习成绩还非常非常差。造成学生成绩差的原因,却是多方面的:
一是乡镇学校生源差,这绝对是不能回避的事实。想想吧,经过几十年的选拔,乡镇上优秀的人才大都在一年一年又一年的筛选中陆陆续续离开了家乡。再加上城市化加快,有条件的有能力的也都出来了。剩下来还留在家乡的,便在家乡结婚生子。因其早先就是被筛选后剩留在乡下的人,他们的后代,综合智力水平,总体上肯定是比考起走了的那些人的后代差。
二是乡镇学生的家庭条件普遍比城里学生家庭条件差。这个差距主要体现在家庭教育和家庭学习意识、以及对学习的重视上。
在乡镇学校的学生中,有很大比例的孩子又是留守儿童,他们普遍缺乏有效的家庭管教和课外学业指导。也就是说,这些孩子接受的有效的家庭教育,远远不如城里孩子。往往他们只能依靠来自学校和老师单方面的教育,而缺失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即使学校和老师下再大的功夫,作用也是有限的。特别是青春萌动期的初中生,那些上课睡觉、下课胡闹、到点吃饭、放学浪荡的学生,千万别对他们讲学习、要成绩,不给老师摆事、不给家长闯祸就烧高香了。
三是随着乡镇学校的衰落,又造成了大量优秀师资的流失,这又加剧了乡镇学校学生成绩的下滑。即使政策安排城里的所谓优秀教师来乡镇学校上课,这些老师也会束手无策。有成都七中的朋友去一所乡镇中学支教教了一学期数学回来说:不怕你在讲台上使出浑身解数、恩威并重、软硬兼施、苦口婆心,有的孩子也配合你,但也仅仅是凑热闹,根本就不在一个频道,入不了门道;有的孩子压根就不吃你那一套!
这是一个几乎无解的不可逆的恶性循环:学生越少,学校学习氛围越差,学生成绩更差,师生越难留得住,学校学生就会更少。
对于这样的社会问题,一边是乡镇学校或多或少还有这么一些学生,有学生就要办学,还要千方百计办好。一边又是生源的确在减少,学校和教师又有力使不上。这可怎么办?
现在努力在搞的“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振兴乡镇教育”的这种那种的举措,其实并没有多大实际意义。好些地方的乡镇学校花了不少钱搞校舍、搞设备、搞装备,可生源仍在减少,师资不断流失,搞的这些还有多大意义?说不定哪一刻就会完全停摆,而造成实实在在的闲置,这不是巨大的浪费吗?
面对目前乡镇学校的这种状况,依我看,就应该顺应社会发展大势和现实潮流,该收缩就收缩,该撤并就撤并,该停办就停办,尽量不能让“3个教师教8个学生的小学”和“23个教师教92个学生的中学”这样的学校存留。让那些本就学生已经少得来难以为继的“袖珍学校”的学生,免费就近合并到大学校住校;或者,国家出资,向当地公交客运公司申请定制专班,定点定时专门接送这些学生到上一级学校上学,也不至于造成无端的浪费。而这些学生,来到环境更好、条件更优、师资更强、氛围更浓的大学校上学,更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也许,成绩还能得到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