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初心担使命的赤水河畔追梦人

守初心担使命的赤水河畔追梦人

首页游戏大全易发斗地主旧版更新时间:2024-05-09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当年,*四渡赤水出奇兵的神来之笔,一半是在古蔺县的二郎、太平两镇完成的。告别古蔺时,一位中央红军的首长,将一本《中华苏维埃法典》作为特殊礼物,赠送给当地一位王姓老百姓,为乌蒙山区播下红色法种。

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在赤水河谷的叙永县石厢子彝族乡召开会议,完成博古与*的权力交接。红军在石厢子彝族乡虽然只停留了两天半时间,却给彝族乡人民留下丰富的红色故事,代代相传。

80多年过去了,当年红军播下的红色法种,早已在乌蒙山区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古蔺、叙永两县双双摘掉了“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两县的政法干警和群众守初心、担使命,在传承红色基因、守护青山绿水、为群众办实事、促进民族团结等方面,以山里人特有的方式,在法治中国的建设进程中追寻着他们的梦想

红军四渡赤水(太平)纪念碑

01

老党员叶顶文:

传承红色基因,一干就是近十年

“中央红军在叙永县石厢子彝族乡虽然只停留了两天半时间,却是长征途中安下心来过的唯一一个春节。”在石厢子会议“一园六址”(红军长征纪念园、“鸡鸣三省”石厢子会议旧址、*等*居住地旧址、红军造币厂、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银行兑换处、中央红军没收委员会旧址、红军电台旧址),无论刮风下雨,一个佩戴着麦克风、扩音器的老人——68岁的退休老党员叶顶文,总是日复一日地向游客们讲述着同一个故事:“这是*当年住过的房间,这根木柱中镶嵌的3个铜板,是当年*支付给房东的房租。”

“红军到达石厢子彝族乡的第二天,恰逢大年三十,红军斗地主开仓放粮、与群众一起*猪过年的盛事,几十年来一直在彝族乡人民中广为流传。”叶顶文说。

退休前,作为石厢子社区监委会主任的叶顶文,在当地老百姓心目中口碑极佳。2018年,当地连续数月干旱,自身肢体二级残疾的叶顶文首先想的是社区里的孤寡老人、留守儿童,他每天走街串巷查看灾情,组织年轻人给困难群众送水。80多岁的水潦铺村村民唐光文,智力一级残疾。无论多忙,叶顶文每个季度都要抽空帮唐光文到银行取钱,并将其送回家。

红军长征纪念园建成开放后,前往石厢子彝族乡旅游的人越来越多。由于不了解那段历史和红军在此短暂停留的故事,游客们看到的只是少量老旧房屋和狭窄的街道,很多游客围着石厢子场镇走一圈后面带着遗憾离去。叶顶文看在眼中,便主动向政府提出申请,愿当一名石厢子会议“一园六址”的义务讲解员。从此,每次有团队来参观,他都热心地为大家讲解,有时一天就要讲解七八场。叶顶文这一干就是近十年,累计义务向15万余名游客讲解5000余场。

老党员叶顶文向孩子们讲解红军故事

为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红军在石厢子彝族乡两天半的故事,年近古稀的叶顶文一有空,便全身心投入到对石厢子红色文化的收集研究中。他自己花钱买来相关书籍研究,走访乡里的老人和老红军的后代,尽可能地还原当年的历史。同时,他还慷慨地将自己的讲解技巧和服务经验传授给年轻讲解员,发挥“传帮带”作用。

近十年的无私奉献,叶顶文早已成为石厢子会议“一园六址”讲解员的不二人选。“最多的一天,先后讲了8场,站了十来个小时。一天讲下来,嗓子都哑了,腿也肿了,但我无怨无悔。” 叶顶文坦言,“长征精神是红军的魂,这个魂不能丢,也不能忘,这是我们现代人的精神支柱和精神财富。作为一名老党员,我希望尽自己的全力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让后人铭记这段历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02

执行法官陈攀:

护航绿水青山,拒绝法律“白条”

长江二级支流、横贯乌蒙山区、川黔分界线的赤水河,不仅因红军四渡而名满天下,更因出产茅台、郎酒两朵名酒金花而被世人贯以“美酒河”桂冠。国家立法保护长江全流域生态环境的号角吹响后,川黔两省司法部门更是加大了保护赤水河的力度。

赤水河不仅是长江上游终端的生态屏障,也是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的自然保护区。然而,赤水河两岸少数居民长期以来养成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旧习惯一时难改,总有个别人抱着侥幸心理偷捕赤水河特有的野生鱼类,以谋取高额的经济利益。

最近发生在古蔺县椒园镇的一起盗捕案件,便是其中一起典型个案。古蔺县法院执行法官陈攀智斗“老赖”的故事也极具代表性。

2020年8月,68岁的彭某请来帮手李某,在赤水河新渡口河段,以安放地笼方式非法捕鱼71尾,其中3尾为长江上游特有鱼类宽体沙鳅。后来,彭某、李某被古蔺县法院分别判处5至3个月的拘役,并处在赤水河进行补偿性增殖流放宽唇华缨鱼2700尾。

“我才捕了71条鱼,却要我买2700条来赔,没门!”对法院的判决,彭某产生了较大的抵触情绪。“为做彭某的思想工作,我给他打了不下50个电话进行沟通,到后来他一见我的电话号码就关机。”执行法官陈攀回忆道,“我与彭某第一次交流时,认死理的他说‘我从小长在赤水河边,几十年来一直都在赤水河钓鱼、打鱼,今天怎么就犯法了嘛?即使我犯了法,你们把我判也判了,关也关了,还叫我出钱买鱼来放,我没钱!’”

司法保护赤水河,决不能让法律打出一张“白条”!面对陷入困境的执行案,陈攀反复思考认为,彭某的想法绝非个别,他的家庭情况又很特殊,如果采用对付“老赖”的常规手段,对本案非但起不到想要的作用,还可能带来负面效果,更起不到以案说法教育一片的社会效果。为顺利将本案执行到位,陈攀抽空来到彭某所在村,请村组干部出面,苦口婆心地做彭某的思想工作。功夫不付有心人,在村社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彭某认识到错误,并答应出钱买鱼修复赤水河的生态环境。

“7元一条的大鱼苗太贵了,2700条要1.9万 ,能不能买4元一条的小鱼苗来放?”得知鱼苗的市场价后,彭某打起了退堂鼓。面对彭某的思想变动,陈攀为他算了另一笔账,“你想过没有,法院判令你增殖流放的目的,是为了修复被你破坏的赤水河生态环境。小鱼苗虽然能让你减轻一小半经济负担,但放到河里后的成活率极低,根本起不到修复生态环境的效果。”面对固执的彭某,陈攀和村社干部们启动了第二轮思想工作,不知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才最终将其说服。

“6月2日晚上,彭某再生变故。为节约200元运费,他拒绝我们为他联系好的专业运鱼车,他要租一辆长安面包车到鱼种场自己运鱼苗。”陈攀坦言,“那晚,我担心鱼苗在运输途中缺氧死亡,与他通电话直到深夜12点,都没能改变彭某的固执,导致我彻夜未眠。第二天一大早,他打电话给我说,2700尾鱼苗全部安全运到流放点,我一颗悬着的心才算落地。”

彭某等人增殖流放现场

今年6月3日,为迎接第50个“世界环境日”,古蔺县法院在椒园镇赤水河段举行“传承红色基因,守护绿水青山”为主题的增殖流放活动。彭某和李某在县农业农村局专业人员指导下,在法院、村社干部、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当地群众的共同监督下,将2700尾宽唇华缨鱼流放赤水河中,为这起拖了10个月的生态环境保卫战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03

政法干警驻网格:

为民办实事,提升群众安全感满意度

**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必须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要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各领域全过程。

为认真贯彻落实**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转变政法干警作风、密切干群关系,进一步推动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深化平安古蔺建设,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促进政法干警带着深厚的感情和政治责任,访民情、察民意、保民安、解民忧、建平安、促和谐,3月26日,一场轰轰烈烈的“真心为民办实事,政法干警驻网格”活动,在乌蒙山区的古蔺县拉开序幕。

活动以“真心为民办实事,努力提升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为中心目标,以“政法干警+网格管理员”2名成员为核心,建立县领导包联4个片区、科级领导包联23个乡镇(街道)、政法干警包联285个村(社区)319个网格的三级包联工作体系。入驻网格的各政法单位干警,肩负联络员、服务员、指导员、调解员、宣传员“五大员”工作职责,完成收集民情民意、宣传法律政策、化解矛盾纠纷、参加群众例会、办成好事实事、撰写民情日记六项工作任务,每月到网格工作时间不少于两天。

据古蔺县委常委、政法委*吕刚介绍,“政法干警驻网格”将与深化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深入推进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党史学习教育、乡村振兴战略、扫黑除恶斗争等工作结合起来统筹推进,切实提升古蔺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通过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暖民心,解民忧,做群众的贴心人。

4月22日,派驻德耀镇的政法干警王选华,风风火火下沉到凤凰村四五组,走访农户开展问卷调查时,收到一条事关春耕和环境的民意;

5月6日,古蔺县公安局民警同彰德社区网格员实地走访辖区内的“五类人员”,赢得社区群众一致好评;

5月11日,古蔺县委政法委驻金兰街道王堂网格干警,会同古蔺县检察院干警前往古蔺交通小学,开启他们首堂法治宣讲课……

截至目前,古蔺县政法干警共深入网格开展活动806次,发放调查问卷3687份,收集民情民意102个,宣传法律政策75次,化解矛盾纠纷30件,参加群众例会21次,办成好事实事27件、撰写民情日记88篇,充分展现了新时代政法队伍的新风貌、新担当。

04

“石榴籽”调解工作室:

让“枫桥经验”在民族地区落地生根

在乌蒙山区,素有“鸡鸣三省”之称的叙永县,是我省最大的少数民族杂散居县,有苗族、彝族等30个少数民族7.8万人,呈大散居、小聚居形态分布于25个乡镇。为破解少数民族间的矛盾纠纷多发易发、且群体性特征较为明显的难题,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叙永县法院创新“枫桥经验”,以摩尼法庭为试点,以诉源治理为抓手,在全县9个少数民族村寨设立“石榴籽”调解工作室,让“枫桥经验”在民族地区落地生根,有效将少数民族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走出了一条乌蒙山区民族大团结的创新之路。据叙永县法院摩尼法庭庭长李忠林介绍,仅今年上半年,“石榴籽”便成功调结化解各类民族纠纷100余件。

法官和“石榴籽”调解员共同开展调解

其中,最近调结的两起民俗纠纷极具代表性。

叙永县水潦彝族乡村民魏某和杨某平日关系挺好,前不久,杨某坐魏某儿子驾驶的三轮车途中侧翻导致杨某受伤,产生医疗费等损失3000余元。杨某索赔不成,一气之下便把魏某家的一头耕牛牵走,双方闹上法庭。

本案事实清楚,法院完全可以明确作出返还耕牛的判决,但办案法官明白,如果简单一判了之,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反而给执行环节留下很多后患。于是,承办法官前往彝乡彝寨“石榴籽”调解工作室,邀请“石榴籽”调解员赵开华(当地族长,彝族调解员“德古”)参与调解。族长出面,双方心结解了一半。

经过几轮谈话说理交心解怨,双方很快达成一致意见:由魏某赔偿杨某3000元医疗费,杨某归还魏某耕牛,所有纠纷一笔勾销。双方重归于好后,老族长让杨某拿出三碗酒来,按民族风俗习惯,三方各端一碗喝干后把碗朝地上用力摔碎,代表事结案了,谁也不许再提此事。

前不久,李乙家里老人去世,在李甲家门口空地处烧纸钱,李甲认为李乙烧纸钱的行为严重违反当地风俗习惯,并给其造成精神折磨,遂诉至叙永县法院摩尼法庭,要求李乙书面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8万元。

因案涉死者安息等家庭重大事情,如处理不当,不仅不能化解矛盾,反而有可能激化矛盾,引发“民转刑”事件。于是,“石榴籽”调解员项文昌出面组织双方进行调解,同时邀请资深少数民族老法官杨传彪参与和指导。按当地民族风俗,如有人在别人家里或正对门办理“烧纸钱、挂旺山钱、放路烛”等丧事,必须给别人家里“挂红”。

项文昌从本土化调解入手,当事双方均表示要尊重当地的民族风俗习惯,自然不好节外生技,当即达成一致意见:李乙从微信上给李甲发红包1.2元作为“挂红”,李甲自愿撤回起诉,两家纠纷就此了结。

法院为何要利用“石榴籽”调解员来化解民族纠纷?

李忠林认为:全国各地风俗各异,各族儿女习惯不同,法律不可能在每一个方面、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细节都详尽规定且处理完美。在国家法治体系下,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正是对国家法律规定的一种补充,仔细甄别、充分尊重、融合运用,才能更好地处理少数民族地区矛盾纠纷,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和谐稳定、经济健康发展提供更高质量的司法服务。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