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歌行》主题为何发生巨大变化,高适的《燕歌行》因何成型

《燕歌行》主题为何发生巨大变化,高适的《燕歌行》因何成型

首页游戏大全燕歌行官网更新时间:2024-06-13

南北朝时期的《燕歌行》虽然在主题上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原本的“燕乐”之“燕”开始渐渐地变成了“燕地”之燕,不过可以看出,在诗歌的创作之中,还是有不少的闺怨情节的描写的。而到了唐朝,高适的《燕歌行》则在主题上蜕变成了一首边塞诗,在主题上出现了巨大的变化。

高适的《燕歌行》开篇就写“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这样的句子展现了一种驰骋疆场的豪杰气,让人感觉仿佛看到了旌旗招展、鼓角争鸣的壮阔场面。而“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等诗句则主要描写的是战争的场面,这几句诗写的是面对强悍的敌人,唐军的伤亡十分惨重,于是,在士兵疲惫不堪的时候必须退兵,但是即使战局如此不利,唐将却依然还是歌舞升平,十分昏庸无能。

当然,在高适的《燕歌行》中其实也有类似思妇的描写,但是高适的描写和曹丕等人缠绵悱恻的描写并不相同,更多的是体现一种悲壮、激愤之情。“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在这里高适用了对比的手法,用征人和少妇相互思念的描写来反衬战争的残忍。而且在诗歌的最后话题再次转移到对战争的评价上面,“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这几句借用和士卒同生共死,令士卒“咸乐为之死”的李将军来和刚刚的那些醉心歌舞的唐将形成对比,深层次地反映了封建统治者不能知人善用,体现了诗歌的讽刺意义。

由此可见,高适的《燕歌行》中,思妇的内容只是点到为止,这首诗歌主要还是讲述了边关战争的场景,是一首正宗的边塞诗。由于高适的影响,唐人在写《燕歌行》的时候也更多地沿用了“燕地”的说法,以描写北地的战争为主,比如贾至的《燕歌行》就是其中的代表,如果说高适的《燕歌行》中还含有少妇和征人相互思念的内容,算是对曹丕《燕歌行》题材的一种继承,那么贾至在写《燕歌行》的时候就纯粹只写战争的场景了。“国之重镇惟幽都,东威九夷北制胡……”这首诗歌开篇就介绍了燕地的风物,并讲述了“黄金台”等具有燕地特色的典故,下文书中也详细地描写了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战斗的场景,鲜明地体现了边塞诗的特点。

另外,唐朝屈同仙的《燕歌行》“君不见渔阳八月塞草腓,征人相对并思归”,陶翰的《燕歌行》“出身为汉将,正值戎未和”等诗句,也都体现了这样的特点。

看一下究竟是什么原因才促使了《燕歌行》主题的变化。

还是先来看高适吧,高适所创作的《燕歌行》之所以存在着题材上的巨大变化,这和高适本人的创作风格是分不开的,高适是盛唐时期边塞诗的代表人物,在唐朝高适所生活的历史时期,唐朝国力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很多人的心中都存在通过戍边立功而封侯的想法,而高适被封为渤海侯,他是唐朝为数不多被封侯的诗人,在他的诗歌中自然大量体现了不畏艰险、戍边卫国的思想。

另外,当时的唐朝虽然很强大,但是也存在一些社会矛盾,高适看到了天宝后期唐朝政治腐败的现象,所以自然也在诗歌中有所体现,《燕歌行》中“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等诗句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通过研究高适的《燕歌行》我们可以发现,高适的这首诗歌并非闭门造车而来,而是有着生活背景的,是他根据现实生活中所看见的场景,经过艺术加工而来的。在《燕歌行》之前有一段序言,内容是:“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也就是说,高适的这首《燕歌行》创作的背景是在开元年间,是他有感于征戍之事而写的,那么令高适有感的又是什么事件呢。在开元二十四年的时候,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一件事情,幽州节度使张守珪使安禄山讨奚、契丹,但是结果由于安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高适的这首诗歌很可能就是影射当时的这场战役而创作的。

由此可见,高适的个人创作风格悲壮慷慨,这和他的个人经历,和他所看所感是分不开的,而正是他的这种个人风格促使了他在创作《燕歌行》的时候,融入了自己的想法,这才造成了《燕歌行》题材的重大改变。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