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升职称的艰辛道路

晋升职称的艰辛道路

首页体育竞技艰难道路中文版更新时间:2024-05-11

2024年3月12日 星期二 晴

我都要到五十岁了,职称还是副高职称,在很多单位工作过的我,往往因为职数的限制而导致自己晋升受阻,中级职称、副高职称都是耽误了几年才聘上。弄得我现在这个年纪都只想躺平,不愿再费尽心思和力气去评正高职称了,说实话,这种体制内的职称评价确实麻烦,一个普通医生的职称晋升之路的确非常艰辛。

还是纯市场化简单,不需要什么职称,给多少工资,由老板和员工谈判即可。不过,医学行为不是简单的市场买卖行为,绝对交给市场是不可能的,不过,人的因素占比过多,那么暗地可操纵性就越大,目前制度的设计尽量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

以前评审首先就是要国家级的科研论文,其实,我们基层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不能以科研论文来评价医生的临床水平。不是说科研论文不重要,而是应该区别对待。对大型教学医院里负责科研教学的,应该评价科研和论文;而对于基层纯粹临床医生,尤其是非教学医院,论文与职称挂钩,根本就没多大的意义。

因为基层医院根本就不具备科研的条件、资源和能力。现在的基础研究都是分子水平的,大多数基层医院没有这样的实验条件;高质量的临床研究也需要大样本随机对照双盲,绝大多数基层医院也不具备相应的资质。

更何况,基层医生绝大多数也没有受过严格的科研训练,没有严密的科研思维,不具备基本的科研能力。因此,大量的文章其实都是一些小样本的非随机对照的临床观察和总结,在循证医学时代,这些论文可以说几乎都是毫无价值或价值可以忽略不计的。

而且职称评价仍然需要年资,但年龄与水平并不完全成正比。很多人认为年龄越大,经验越足,水平也就越高。但在循证医学时代,这是一个错觉。医生经验当然很重要,但医学发展一日千里,很多新技术、新业务的开展需要医生不断学习,而很多年纪大了的医生接受这些新东西很难,容易故步自封,因此,所谓的经验在新形势、新时代下不一定管用了。

最高水平的医生应该是长期在临床摸爬滚打的同时又坚持学习,紧跟学科最新进展的医生。没有终身学习的习惯,一味啃老本,年龄再大,水平也高不到哪里去。成长为优秀医生最关键的不是经验,而是不断学习的能力,并把这些学习上的得到的成果转化到工作中去。

国外的职称晋升和我们不一样的,美国医生大致到住院医生后就不再评“职称”,但教学医院评教授也要看科研论文。这样挺好的,让医务人员不为提升职称而活着,把精力用在临床上,用在治好病人上,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医生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

会搞科研、会写论文的人专门去做研究,从事临床工作的医务人员就把精力用在救治病人身上,这样有着不同发展方向的医务人员就能各自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了。

当前职称评价科研论文的占比已经有所降低,它只是加分项,关键还是临床工作量,其他还有医德医风、援藏援疆、支援基层、抗疫以及各种荣誉和社会学术地位(学会委员等)。这个体系可能比以前有所进步,但依然有很多问题。

最大的问题就是,它仍然是为“能者”准备的。比如各种荣誉真的名副其实吗?学术任职真的德配其位吗?临床工作量数据真实吗?医德医风评价客观吗?这些考核对于很多有关系、有背景的人来说不过是打个招呼而已,对于那些老老实实在临床一线工作的人来说却是难于上青天的。

医德医风的考核,也就是口碑的考核可靠吗?我觉得最大的问题在于,它无法真实呈现,无法量化。像诺奖那样,靠权威人士推荐,然后经过专家组评价,而不需要自己提供各种材料,这样可能更好。

每次晋升职称搞一大堆的材料,完全可以弄成一本书了,对临床一线医生来说真的很麻烦,那厚厚的材料准备就令人心惊胆寒。但是,它对推荐者和专家组的要求很高,不能私心太重,而这是很难的很难的。人为因素太多,晋升职称对于缺乏人脉和资源的普通医护来说就更难了。

而患者不具备专业评价能力,多数是凭个案人云亦云跟风随大流的,与医生的实际水平往往不符,因此,患者的口碑也不是专业评判标准。但是,患者满意度可以反映医生的服务质量,是一个可以信赖的指标。

与过去不同,现在对所有指标都要进行数据验证和溯源,以真实性为最高标准。这一套体系和方法非常复杂,所有的数据都得在平时的工作中留下佐证材料。说句老实话,真的太麻烦了。

前几年我曾尝试着准备过一次晋升正高职称的材料准备,对每一个指标进行数据验证和溯源,确保其真实性,这其实需要很高的信息化水平,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头皮发麻,实在是太难了!因此,对于晋升正高职称我已经不抱太大的希望了。不就是每个月多几十元钱吗?有什么必要为此拼了老命?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