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的文章涉及了一些赛车内容,这期我就简单的从热门到冷门的给大家介绍几个赛车赛事相关的内容。
作为目前世界上知名度最高,观众最多,盈利性能最好的汽车赛事,我就不详细介绍F1到底是啥了,无论从速度,观赏性,性能来说,F1都代表了赛车运动的最高水平。
F1的前身是欧洲的grand prix,这个赛事我提过很多次了,在二战后的1947年,现在看那时的赛车条件,土路,草垛防护,没有路肩,选手带着风镜,简直和现在的除草机大赛差不多,然而以当时战后的条件,能顺利举办已经是谢天谢地了。
战后随着军工事业的余热逐渐向民用领域扩散,许多技术被用在了赛车上,这也导致F1变得越来越“疯狂”,汽车消费的高涨和贯穿人类DNA的更快的追求,导致F1的发动机越做越恐怖。甚至曾经有过红线达到19000转的神机。
然而随着发动机和ecu的限制逐渐缩紧,V12已经是不可能的了,V8都已经是过去式,现如今的发动机已经是奔驰,法拉利,雷诺,本田4家专供的1.6L 90度V6混动了,虽然性能依然强悍,但是声音听起来怪怪的。
得益于最顶尖的科技理念,和放弃了公路车外形的车辆设计,F1的速度可以比gt赛车快很多,快到看不清,快到出残影。
但是我想要强调的是,赛车运动20%靠发动机强力,80%却是靠着刹车强力和车手的大心脏。踩油门谁都会,踩刹车才是要练一辈子的技术,到弯心之前的刹车点在哪,更是无数汗甚至血的积累,你晚比别人刹车0.5秒,就比别人快了0.5秒,50圈下来就是25秒,几乎套了半圈。当然,如果再晚0.5秒,也许就生死两隔了,赛车运动,其实就是技术与勇气结合,不断突破自己的极限找到最晚的刹车点的过程。所以迈凯伦还曾经玩过2刹车踏板分别控制前后刹车,以控制车辆转向和下压力的猫腻。(当然后来被ban了)。
前面我夸了一堆F1,可能wrc的车迷不服,wrc受众也很广,各种能不能拉力的车上都有好事者没事贴个wrc的标,当然他们的车跟wrc肯定没关系,他们也许也不知道wrc的全称是啥。
WRC的前身是世界拉力锦标赛(international rallies),而世界拉力锦标赛的前身又是国际制造商大赛(IMC,International Championship for Manufacturers),所以正规来讲第一场WRC比赛是在1973年从蒙特卡洛拉利赛开始.
关于WRC,如果看过韩寒的飞驰人生应该有所了解,因为是间隔发车,所以你看不到对手,你的对手是路,赛车,和你自己。因此为了战胜“对手”,WRC的赛车就变得越来越“疯狂",于是1982年wrc引入了B组,即无限制改装组(当然也是有一点点限制的)。这一切应该是从奥迪引入quratto四驱开始的。奥迪获得了82-84大部分的车手和车队冠军。
传统拉利强队,土场吸奖器标致和雪铁龙,在wrc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比如 Peugeot 205 T16
我们曾经介绍过的富康的原型zx,在wrc上曾经是令人胆寒的对手。虽然现如今的wrc比赛车辆和其原型车几乎可以说完全没什么关系,不过那时zx还是和量产车共享了一些技术的。
1986年蓝旗亚的delta s4大发神威,之前我们曾经介绍过这款车的发动机,在碎石路上可以以2.3秒的时间加速到100kph,这对于拉力赛来说有些过于疯狂了,同年福特的rs200也出了一起重大观众*伤事故,所以b组在1987年就被取消了。
当时欧洲正处于颜色革命前期,人民生活水平很高,群众作死*也很强烈,wrc的观战现场往往是这样的。
这样的观战方式,观众是找到了刺激,对于车手来说可能有点太刺激了,试想一下以100kph以上的速度驾驶一个1吨的车辆行驶在看不到下一个弯在哪的路上,两边都是无辜的观众,一碰就完蛋,能信的也只有自己的领航员了,1986年rs200就发生了一起3死30余伤的重大事故,这也是b组取消的原因之一。
相对于f1来说,wrc的的技术下放似乎更亲民一些,我们现在驾驶的车辆有很多技术就是得益于wrc的,尤其是在操控性和悬挂方面,我们经常在wrc镜头里看到各种飞跃和飘移,实际上那是车手所不希望的。在曾经的b组时代,即使土路爬坡也是可以做到如履平地的。
悬挂方面的很多先进技术现在也下放到我们的车辆中了,比如全轮转向,高端避震技术等等。还是那句话,wrc是希望所有车轮时刻贴着地面的,飞跃只是迫不得已。
印第安纳波利斯500赛事,简称印地500,参赛赛车一般也称作indy car。
印地赛场建设于1909年,这是一条总长2.5英里,4公里的圆角赛道,简单朴实,开在这条赛道上甚至只需要一个方向。
1911年第一届indy 500开赛,这个赛事是效仿勒芒24小时的比赛,车手要在赛道上逆时针跑200圈,跑足500英里,这也是indy500中500的含义。对于早期的汽车来说,拼速度并不重要,能不能坚持跑下来反而是关键。第一年的获胜者是Ray Harroun,如果你看过我关于后视镜的文章,应该还记得这个名字。
和F1不同的是,所有的indy car现在都是一样的,都用雪佛兰或本田的2.2l v6 双涡轮发动机,功率可以设定在550-700马力(410-520千瓦),由Dallara作为独家底盘供应商。 凡世通是独家轮胎供应商。虽然就我们来看这种绕圈的比赛有点无聊或者诡异,然而indy500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和重要的汽车比赛,也是最大的单日体育赛事,indy赛车场也是最大的体育运动建筑,奖金也是最高的之一(总奖金千万美元以上,冠军200万美元以上)
所以说indy500更多的是比拼驾驶员的操作水平,技战术意识,耐力和把握机会的能力。和F1冠军喷香槟不同,indy赛后的传统是给冠军发牛奶。1933年Louis Meyer在第二次获得indy500冠军后要求来一杯buttermilk,1936年他第三次夺冠时又要了一杯,不过这次主办者直接给了他一瓶。看到商机的牛奶厂商从此以后为获胜者提供一个瓶装牛奶,冠军可以选择是全脂,2%还是脱脂。
虽然勒芒比赛初始的时间非常非常早,但是那时汽车可靠性非常低,大家只是比谁能跑的更久一点。
直到1923年5月,真正的24小时耐力赛才首次召开,比赛主要比的内容是24小时内谁开的更远,这种需要在速度和耐久性之间平衡的比赛方式也是赛车界独一份的,对车手的考验也同样非常严峻。
勒芒的赛道几经整修,目前全长为13.626公里,1988年 法国车手Roger Dorchy驾驶P88-Peugeot在6公里长的直线段跑出了405 km / h,导致FIA拒绝2公里以上的直线赛道,所以目前的长直线上加了两个弯,勒芒的最高时速一般也只能到330kph。
勒芒对现代汽车的影响同样非常大,尤其重要的是空气动力学,勒芒赛车为了开出更长的路程,最高速度和加速能力显得至关重要,考虑到能耗和耐久性的限制,良好的空气动力学外形就很重要了。勒芒上也出过很多传奇车型,比如马自达的转子神车。
然而目前勒芒赛会的最长纪录是24小时跑了5410km,因为一辆车需要3个车手开,而车为了尽可能地轻,空调是肯定没有的,三个人忽冷忽热的轮着开24小时,而且平均时速超过200kph,其难度可想而知。
勒芒,indy500,和摩纳哥大奖赛,号称赛车三冠王,这几项赛事从19世纪初开始举办到现在,Norman Graham Hill是唯一一个这三项赛事都获得冠军的人。
现役车手中蒙托亚和阿隆索获得过2项冠军,还有希望成为历史第二人,而即使只取得1项冠军并参加过3种比赛的也只有19人。
纳斯卡,又一个绕圈的比赛,似乎美国人看赛车就是喜欢看绕圈,nascar创办于1948年,发展到现在每年都会在100多条赛道上进行1500场以上的比赛。
nascar的赛车甚至真的只需要朝一个方向转弯就可以了,在相同的赛车设定下,比拼赛车手实力的量更多一些。赛车看起来花里胡哨的,其实都是贴的花,格栅,大灯等等都是假的。
车身外形也是要按照模板严格制造的,赛前也会有检查。
包括车身曲线,为了避免产生不同的下压力导致不公平的竞赛,赛前也都要经过模板检查。
而车壳子下面其实都是钢管车,至于为什么要用钢管车?
因为nascar的规则是允许合理的推挤碰撞的,而nascar的超高速度,导致比赛状态非常极限,所以各种危险频发,一个变道超车不小心就是同归于尽。据说nascar是起源于30年代私酒贩子飙车躲警察,所以这种粗暴的比赛方式也算是情有可原。
即使自己开得好好的,也有因为超过了极限失控的车辆拉着大伙鱼死网破。所以nascar往往看的就是心跳,因为所有车都运行在极限状态下,这种紧张刺激感还是比较符合老美的胃口。当然nascar的汽车技术含量其实是极低的,即使车辆有擦碰,往往用锤子锤回符合模板标准就可以接着比赛了。
怪兽卡车,这个知名度就稍微低一点了,现在的怪兽卡车比赛叫做monster jam,如果你家有小孩子玩风火轮的话应该也有几个这一系列的车吧。
怪兽卡车同样起源于兴趣使然,和nascar有点像,70年代末大家在观看其他赛车比赛的同时会有一些卡车压碎普通车辆的表演,于是谁是最大的卡车的竞争就逐渐流行起来,鲍勃钱德勒作为大脚车的开创者和唯一神,在制造更大的卡车(尤其是轮胎)领域一枝独秀,目前最大的大脚车依然是他的bigfoot5号。
1982年美国hot rod协会(USHRA)牵头规范大脚车的比赛,不过那时因为大轿车还是板簧悬挂居多,主要还是进行一些飞跃和碾压的比赛,直到1988年鲍勃钱德勒开发出了大脚8号,使用了但其悬挂和螺旋弹簧,三角形四连杆,奠定了现代怪兽卡车的基本型。直到今天比赛用的怪兽卡车基本都是遵照这种结构设计的。
93年开始怪兽卡车增加了自由表演环节,比赛流程和现在的基本相似,怪兽卡车与其说是比赛,其实表演性质更强一些,巨大的(往往3吨以上)大脚车在场地上旋转跳跃,现场感官非常刺激。
随着轮胎和悬挂技术的进步,大脚车在自由表演环节的动作变得愈发”诡异“,倒立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2010年Cam McQueen完成了史上首个大脚车后空翻,2017年Lee O'Donnell完成了史上首个前滚翻。
当然,这么高危险的比赛,选手的保护是很重要的,大脚车首先车身结构就是全钢管结构,选手穿戴的ppe也堪比f1,全车有内部,外部,远程3个电源切断接口防止失火。但是对于观众的防护就不那么安全了,2009年发生过一起解说员被卡车压死和一起观众被迸溅的碎片击*事件,2013年和14年分别发生一起死亡8人和3人的卡车失控碾压人群事件。
目前来看怪兽卡车除了标准比赛型,还会有一些特殊型号用于表演,可以理解为NPC,其周边衍生物非常受欢迎。主办方似乎有意将怪兽卡车运营成类似wwe的形式,以点带面,让大家有一个轻松又刺激的观看感受。这种比较容易入门,比较偶像化的赛车活动对于汽车文化普及还是非常有用的。
这个是drag racing 不是drug racing,不要搞错了,其实就是直线加速赛。这个直线加速赛是NHRA组织的,是美国的另一个hot rod协会。
直线加速赛的历史似乎和汽车的历史一样长,1951年得益于NHRA的成立,直线加速赛有了正规的组织,脱离了非法赛车的境地。目前drag racing有多达100个以上的组别,从最顶级的专用特制赛车,到普通量产车,到老爷车,到各种邪门歪道的搞笑车,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比赛一般在一条四分之一英里的赛道上进行,史上最高速度曾经达到过500kph以上。
因为一些组别使用硝基甲烷燃料,再加上为了极致减重去掉了排气部分,喷火是直线加速赛的家常便饭。
同样将引擎逼到了极限,也可能分分钟爆给你看,焦臭的轮胎味,燃料味,还有可能有车身燃烧的味道,再加上刺耳的引擎声,现场观看比f1还要刺激。
当然,看美女也是其中的乐趣之一。
直线加速赛有的甚至放弃了刹车,一般都用减速伞,这一战斗机配置也配得上直线加速赛,空气动力学做不好的车直接take off也是很常见的。
当然也有直接用飞机引擎的,这种一般属于funny car。
因为过于凶猛的加速速度,对于轮胎,悬挂的调教尤为重要,稍有不慎就是冲出赛道起飞,在直线加速赛中甚至引擎的扭力转向都要计算在内。
当然,在国内目前是没有合法的直线加速赛的,如果眼馋,可以从娃娃抓起。
卡车拖拉机牵引大赛,这个就更冷门了吧,毕竟已经离开了乘用车的领域,不过这个比赛还是很好玩的。1969年,来自八个州的代表聚集在一起,制定了统一的规则手册,成立了NTPA。NTPA早期是使用标准农用车辆进行比赛的,其座右铭是“Pull on Sunday, plow on Monday”。在整个70年代NTPA都只允许原装拖拉机和单引擎改装拖拉机两个组别比赛。
在拖拉机发明之前,农是由马匹拉动的,农民会夸耀自己团队的实力,并试图相互比较和竞争,看看谁家的马比较猛。这也是horse pulling运动的起源,直到现在还有这项运动,而马力这个词也是因此而得来。直到1929年,机动车辆才在密苏里州沃恩斯维尔和俄亥俄州鲍灵格林举行的horse pulling中参赛,这一活动获得了农机厂家的青睐,不过因为一直没有统一的组织和规则,tractor pulling比赛一直比较混乱。
随着80年代俄亥俄州的两个兄弟卡尔和保罗·博斯(Carl and Paul Bosse)引入了多输入齿轮箱技术,多发动机拖拉机成为可能,拖拉机牵引赛的改装组走上了越来越变态的道路,不装他个三五个引擎都不好意思跟别人打招呼。
90年代初,随着苏联的解体,大量退役军火流入市场,见到马力如打鸡血的tractor pulling爱好者和军火贩子勾结在一起做出了很多变态的牵引车,比如装了Zvezda M503,42缸143L排量引擎的dragon fire,8000匹
比如装了Continental AV1790坦克发动机的flying hawk,这发动机v12的缸比较少,所以车主整了俩。
比如Klimov TV3-117,米24的涡轴引擎,整3个上去,要知道8吨多的米24才装了2台啊!
还有一些找不到苏联军火的,把黑手伸向了2战航空发动机,比如罗罗的格里芬,以至于很多二战历史博物馆的飞机发动机都流向了tractor pulling市场,一些有良知的博物馆主甚至拒售他们的藏品抵制这种暴殄天物的行为。
4发涡轮机,可能是买不到涡轴,破罐破摔了。
当然,现在的比赛分组更加细致,对于发动机缸数,排量,增压类型,燃料类型等都有要求,参赛多受众广的组别一般都是用单引擎多级增压的方式提高马力,多引擎等玩法已经逐渐倾向于funny car的方向了。
牵引比赛是在一条11米宽100米长的土路赛道上进行的,参赛者需要牵引一个带29吨配重的滑橇向前行进,滑橇的前面是阻力板,后面是轮子,初始状态滑橇上的配种在后轮轴位置,随着滑橇前行,一套复杂的齿轮组带动配重向前面的阻力板运行,以实现开得越远阻力越大的效果。
如果成功拉到终点,则称之为full pull,如果一次比赛有多人达成fp,则所有牵引距离超过91米的选手都将加赛一次,比谁拉的更远。
对于变态改装组的车辆来说,full pull是很轻松的事,对于低组别来说,开到爆缸的也是很常见的。
综上我们可以了解到,在欧美地区赛车文化是贯穿汽车文化始终的,而且赛车形式多样,专业性和趣味性兼顾,甚至超出乘用车领域也有很有意思的比赛,当然有意思的比赛很多我这里只是简单介绍几种,目前在国内受限于经济形式和改装禁令,赛车文化还处于比较萌芽的状态,这也是很遗憾的一件事,希望以后能看到越来越多的国内比赛。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