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成都商报报道:5月27日,江苏省的小篮球连云港赛区爆发家长群殴事件,该媒体视频显示,家长在篮球赛场打成一片,紧张刺激,小篮球队员远远避开,站在场外围观。估计小家伙都纳闷了:我们打得好好的,怎么换家长上场了?这到底是赛篮球还是赛拳头?
教育人在江苏省篮球协会公号上找到一份处罚文件。文件显示,当时是两支小篮球队在比赛,比赛过程中,小篮球队员之间发生身体碰撞,有家长表示不满,导致互相谩骂,引发双方家长上场群殴,双方教练也参与其中。组委会及时劝阻,比赛继续进行。
无论当时比赛哪支队赢了,可以说没有赢家,参赛的队、教练、家长都输了。
处罚文件显示,两支队所属俱乐部今后参赛资格被取消,相当于砸了俱乐部的饭碗;涉事的两名教练,被吊销江苏省篮协C级教练员资质,且没有带队资格,相当于砸了教练员的饭碗。
输得最彻底的是参与群殴的家长
一是参与斗殴的家长,已被公安机关介入调查。一旦被认定为群殴,等待的是处罚,交罚金或拘留,如果留下案底,将会给自己的孩子将来从业带来限制。
二是家长用自己的行为,为孩子们做了恶劣的示范。
不尊重比赛规则。比赛中,会出现双方运动员身体碰撞这样的现象,这是不可避免的,只要不是恶意的,比赛允许其存在,也是赛场的规则。家长出于心疼和护犊子心态,出现不尊重赛场规则的行为,是非常错误的,给孩子树立了一个冲动和不理智的示范,一个不遵守规则的示范。
暴力解决问题。比赛当中偶发情况,应该由裁判和组委会来解决。现在家长下场,企图通过谩骂和群殴来解决问题。家长在孩子面前表现出过度的冲动、暴力和不理智,孩子可能会误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的行为方式,从而也会模仿这种行为。
这种恶劣示范,家长要用很长时间来弥补。
教育人结语
一起小学生的篮球比赛,本应是比拼篮球技术和比拼综合素养的赛场,因为家长的冲动、不理智和暴力,变成了一个没有赢家的暴力场面。代价惨重,教训深刻。
这起家长群殴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家长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学校需要加强家长的家庭教育指导,让家长明白自己的职责,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孩子的教育意义,当好父母,为孩子作出正确的示范。
这件事,你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
(图源网络,图文不相关,侵联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