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之前,每天早晨上班,我都要看一看院坝里那块石头。倒不是那块石头有些似狗似象模样,而是因为它来自我当知青的那块土地,一看到石头就想起那年那月,想起那送石头的人。
四十年前,下了城市户口,卷起铺盖,高一脚低一脚,来到紫云自治县猫云公社当知青,落脚最边远小寨子。那里群山环抱,莽莽苍苍,不远处还有个水库,水清澈透亮。几十年前,说是青山绿水,世外桃源,百分之百的准确。
青山绿水民风淳朴,寨子虽小人气旺。汉族、布依族、苗族杂居一寨,相处和睦,谁家有个大小事,全村响动,人人上前。更难能可贵的是,乡民不欺生,来这里谋生避难,也热情相迎。当年,就有安顺孙家庄李瓦匠、四川岳池于瓦匠,前后带着全家老小来投奔谋生。那“落户”也很简单,牵线搭桥的村民给生产队干部讲讲,队长叫几个人开会通通气,大家没有不同意见,就算定夺,全村人还帮助他们安家立业。这些外来人员平平常常,也平平淡淡,少有故事。
但,那个叫王大成的,经历复杂,颇有些故事。
初来乍到的一天,寨子有个中年人来看望我们,他40来岁,个子不高,衣裤补巴摞补巴,脚上套草鞋。“我叫王大成,也是安顺老乡,到我家认认门吧!”看他诚恳又老实巴交的样子,我们知青三男二女跟着王大成去了他家。
王大成家住在寨子中间,门前有几道石坎,房子破旧,家里最醒目的是箩筐、镰刀、锄头。同其他村民家一样,灶台上两口大铁锅,一口煮饭,一口煮猪食。灶台下是一个做菜兼烤火的大火坑。寨子不通电,也没有煤,柴火熏得屋子一片灰黑。
俗话说,不是那家人,不上那家门,王大成的妻子和他一样,和气、低调,说话做事小心下意。见我们来了,赶紧做饭做菜。那天,在王大成家吃的这顿晚饭,虽尽是包谷,菜是不见油水的白菜煮红豆,但很是喷香。“亲不亲,故乡人”,王大成同我们讲起安顺的许多往事,话头很多,也很新鲜,一直聊到夜深人静,柴火加了好几次,才依依不舍离开。临走,他家还送了我们几大碗糟辣椒。
但,从那以后,我们很少去王大成家了,那两个女知青,更是“望而止步”,从此“拒脚”了。
因为,听到寨子吹来一阵风:生产队知道我们几个知青去王大成家吃饭的事了,有人说为什么不和贫下中农打成一片,而去同“四类分子”打得火热?搞不好要给公社和带队领导反映。
我们几个真想不通,王大成是“四类分子”,我们根本不知道,生产队也没有告知过。况且这顿饭是人家上门相邀,有请不避啊!但那阶级斗争弦绷得最紧的年代,谁听你解释这么多,去“四类分子”家吃饭,倘反映到公社和带队干部那里,上纲上线,吃不完兜着走,后果不堪设想啊。谢天谢地,虚惊一场,从未有人过问此事,后来听说只是个别人议论而已。否则,以后上大学、进厂工作,政治鉴定就多了个尾巴。
虽然少迈王大成家大门,但田间地头,交道照样打,玩笑照样开,有烟一起抽。王大成也经常手把手教我们干农活,时不时还送些菜菜脑脑来。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我们从安顺回来,也常常给他带些酱油等山区稀罕物。我还干了一件“大逆不道”之事。那年回家过中秋节,寨子里两个人突然造访,一个是生产队工分员老杨,一个就是“四类分子”王大成。我向父母介绍时,老杨的身份是实打实地讲,而且还大讲特讲工分员的重要性、厉害性。王大成呢?我岂敢有“如实”二字,“四类分子”这个名词,讲出来只会吓倒胆小怕事的父母。“这是生产队王副队长”,我违心向父母“正面宣传”,说这位“王副队长”对我们如何关心如何帮助,父母信以为真,家里虽穷,也倾尽全家之力,赶紧好酒好肉招待。上山下乡年月,谁家敢得罪生产队头头脑脑?我们有个女知青,父亲堂堂县领导,听说生产队长生病住院,也屈尊从安顺赶到猫云医院看望,还送了好些不菲的“营养品”。
活了这么多年,如此“欺骗”父母,第一次也是仅有的一次。昧良心出于无奈,到今天也无半点后悔。
以后,我们知道了王大成“四类分子”的来龙去脉。他原在安顺一家企业工作,1960年困难时期,利用在食堂工作之便,用衣服悄悄兜了些大米回家,让几个饥肠辘辘的弟妹解解馋。此事被发觉后,单位要当成“盗窃国家财产”整治,王大成一看势头不对,赶紧溜之大吉,躲到最边远的小山村,上门招亲,成为寨子女婿。谁知那企业紧追不舍,还是在这穷乡僻壤找到了他的下落。从此,工作打脱了,还戴上“四类分子”帽子,交当地群众管制。
确实,拿公家的东西,不管多少都不应该。但,一小点大米“照顾”饥饿中的兄弟秭妹,算什么啊?算运气不佳。哎,不管什么时候,窃钩者窃国者大有人在,只看东窗之事发不发!
王大成心地善良,待人真诚,在寨子里很有人缘。所以,尽管戴着“四类分子”那顶帽子,村民们也没有当回事,“管制”只是流于形式而已。春耕秋种,犁田打耙,他干得起劲;村里红白喜事,他照例在场,同大家一道忙前忙后。也有别扭的时候,公社开会办伙食,王大成这样的“四类分子”,得“义务送柴”,自己上山砍,还要按时送到公社,一百斤只能多不能少。20多里陡上陡下、弯弯拐拐的山道,大冷天也要扛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几次在半路遇到扛柴的王大成,他大汗淋漓,却若无其事叼着纸裹“喇叭烟”,那苦中作乐情景,令人忍泪不禁。
以后,听说,老王被摘掉"四类分子"帽子,更以后,王大成的为人做事,被上上下下认可,村民们选他当村委主任。一个曾经受管制的“四类分子”,成了带领大家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领头雁”,真应了那句老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他去世几年后,群众又选举他女婿当村委主任,将村子里的事办得有章有法,红红火火。
王大成还当村主任时,在山上挖得一块石头,他觉得有点怪怪的,就费气八力转送给我。这些年,玩赏奇石成一时兴,大成认为我可能也是如此。我呢,恰恰无此雅兴,但还是将之放在宿舍院子里。不管咋,这块石头来自曾经磨炼过我的那个小山村,更是王大成的心意,情义无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