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多一点|冰蹴球来源于历史上什刹海冰上“踏鞠”游戏

知道多一点|冰蹴球来源于历史上什刹海冰上“踏鞠”游戏

首页休闲益智冰场竞赛更新时间:2024-04-16

1月10日,北京市第一届冬季运动会群众项目冰蹴球方形场地比赛在什刹海后海冰场举行。共有来自全市16支代表队,共计180余名运动员、教练员和裁判员参加。图为参赛选手在比赛中。千龙网记者 戚连民摄

2019年1 月10日上午,“2019年北京市第一届冬季运动会群众项目冰蹴球(方形场地)比赛”在西城区什刹海冰场开赛。共有来自本市15个区及燕山地区的16支代表队,近200名运动员、教练员和裁判员参加了比赛。

自2014年以来,西城区体育局在西城区委区政府顾问团成员、民俗专家赵书老师提议下,大力支持冰蹴球项目的恢复和发展,并将冰蹴球运动列为西城区冰雪运动发展规划重点项目。2015年1月,西城区率先举办了冰蹴球比赛。至今,冰蹴球比赛已经成为西城区全民健身冰雪季的主打项目,规模逐年扩大,并辐射京津冀,京津冀冰蹴球邀请赛已连续举办四届。2017年5月,冰蹴球项目被列为西城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8年8月8日,西城区将冰蹴球带入“奥林匹克博览会”,小萨马兰奇先生亲自参加了体验。

1月10日,北京市第一届冬季运动会群众项目冰蹴球方形场地比赛在什刹海后海冰场举行。共有来自全市16支代表队,共计180余名运动员、教练员和裁判员参加。图为参赛选手在比赛中。千龙网记者 戚连民摄

目前,冰蹴球项目无论是场地器材还是竞赛规则,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竞技特点:场地不大,天圆地方;红蓝对垒,斗智斗勇;规则简单,悬念丛生;易学易懂,益智健身;老少咸宜,安全有趣。“冰蹴球”虽是传统体育,但是具备了竞技体育的一切特征,很容易普及和推广。广泛宣传普及冰蹴球可以扩大参加冰雪运动的人群,达到体育人口大幅增加的非凡效果。

1月10日,北京市第一届冬季运动会群众项目冰蹴球方形场地比赛在什刹海后海冰场举行。共有来自全市16支代表队,共计180余名运动员、教练员和裁判员参加。图为参赛选手在比赛中。千龙网记者 戚连民摄

冰蹴球来源于历史上什刹海冰上“踏鞠”游戏。踏鞠又名“踢球”,在北京有悠久历史,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自古就受到来京的国际友人的注意。1896年意大利男爵卫太尔为了“明白懂得中国人日常生活状态和详情”,于是对北京的民俗进行调查。他在调查中收集了一首流传在胡同中的歌谣:“小孩儿,小孩儿,跟我玩,踢球打尜(gá)逛二闸儿。”此歌谣收录在卫太尔所著《北京童谣》一书中。除此之外,在小说《红楼梦》第28回、《北京民间风俗百图》64图等书中均有记载。这说明,踢球(踏鞠)是老北京城中非常普遍的体育游戏活动。

1月10日,北京市第一届冬季运动会群众项目冰蹴球方形场地比赛在什刹海后海冰场举行。共有来自全市16支代表队,共计180余名运动员、教练员和裁判员参加。图为参赛选手在比赛中。千龙网记者 戚连民摄

北京的踢球(踏鞠)活动一年四季全有发展,尤以冬季大寒季节什刹海的冰上活动最有特色。据清康熙年间的李声振在《百戏竹枝词》中的一首诗中写到:”踏鞠场中浪荡争,一时捷足趁坚冰,铁球多似皮球踢,何不金丸逐九陵。”作者在注释中说:“踏鞠,俗名踢球,置二铁丸。更相踏墩,以能互击为胜,无赖戏也。恒于冬月,冰上逐之。”进入民国以后,成人在冰上用铁球赌博的情况少见了,代之而起的是在大寒开冰季节的儿童“踢冰核儿”的体育游戏。踢冰核儿所用的器材是开冰时遗留在什刹海冰面上的冰块儿,但游戏规则与在土地上“踢石球(踏鞠)”是完全一样的。

1月10日,北京市第一届冬季运动会群众项目冰蹴球方形场地比赛在什刹海后海冰场举行。共有来自全市16支代表队,共计180余名运动员、教练员和裁判员参加。图为参赛选手在比赛中。千龙网记者 戚连民摄

上世纪80年代,北京市民族传统体育协会对踏鞠这一古老体育项目进行挖掘整理,并根据其技法特点定名为“蹴球”。1995年蹴球作为表演项目参加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引起大会重视。后经北京体育大学科研处组织有关专家,从竞赛的角度历经3年的研究和整理,制定出了比较完备的蹴球规则。1999年,蹴球被列为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正式竞赛项目。由于全国民族运动会未设冰上体育项目,所以“蹴球”只有土地上的竞赛,尚未在全国范围内恢复冰上蹴球(踏鞠)比赛。现在蹴球已在全国26个省市中得到推广,是全国民族运动会中参赛省市最多,竞赛时间最长的运动项目。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