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名枪印象之MG34机枪

国外名枪印象之MG34机枪

首页休闲益智拔出销子更新时间:2024-05-09

不同于如今军迷圈对MG42的高度追捧,笔者认为,MG34才是货真价实的“高配”机枪。

对于“二战最著名枪械”的桂冠,不同的人自然有不同的看法,但如果是评价二战最佳机枪,答案就会变得十分唯一——就是大名鼎鼎的MG42。作为二战时为数不多的通用机枪,MG42的设计概念领先时代,其优秀的性能也给前线的盟军士兵留下了深刻的心理阴影。“希特勒的电锯”、“希特勒的拉链”、“撕布机”等众多直观甚至带有血腥的诨号,擦亮了MG42的赫赫威名。

相形之下,同样作为通用机枪,且作为MG42“前辈”的MG34就显得默默无闻了。笔者对MG42也有巨大的憧憬,后来如愿以偿见到了MG42,也同时见到了MG34。对比之下,笔者发现,其实MG34要比MG42更高级。另外,笔者发现,如今一些对MG34、MG42的看法,实际上是不正确的。

MG34基本知识

在讲述笔者和MG34机枪的故事之前,我们照例先回顾下MG34机枪的基本知识。

一战中,机枪给参战各国都留下了严重的心理创伤。一战后,作为战败国,德国被禁止装备机枪、冲锋枪之类的武器。但作为当年的“大规模*伤性武器”,机枪对德国仍然有着巨大的吸引力。短短十几年后,随着政治走向的变化,德国的机枪就卷土重来了。但在《凡尔赛条约》的束缚下,德国人也不敢贸然行动,而是狂打“擦边球”,开始了自己的疯狂试探。

在MG34之前,德国就装备了一款名为MG13的机枪。从外形上看,MG13更类似于一款轻机枪,而不是《凡尔赛条约》重点限制的“头号大*器”——水冷重机枪。在特殊的国际气氛下,在一战战胜国的“马虎眼”下,MG13最终装备了德国。

但作为一款“限制级”枪械,MG13有很多先天不足。首先它主要配备25发弹匣,少量配备了75发弹鼓,实际性质就是一款标准的轻机枪。对于现代战争而言,机枪要频繁转移阵地,对火力持续性并没有那么高的要求,机动性反而更为重要。但在战场火力没有那么“丰富”的二战时期,火力持续性不足的机枪,注定是难堪大任的。

MG34(上)与MG42,两者最明显的外观区别,就是MG34的散热筒是圆形的、而MG42则是方形的

MG13机枪和75发弹鼓。MG13并不是指1913年的枪,实际上直到1932年才被正式装备

1941年,在乌克兰马里乌波尔市使用MG34的德国党卫军士兵,图中的MG34就处于轻机枪状态

MG34機枪的50发弹链盒,这个弹链盒只是个空盒子,放弹链用的,并不是弹鼓

重机枪状态下的MG34。相比于传统的三脚架,MG34枪身和三脚架的分解结合更为快捷、方便

MG34的马鞍形弹鼓,换装弹鼓时,要对应更换受弹器盖/机匣盖等几个零部件,非常麻烦,且这个弹鼓可靠性也不高,MG42上就取消了弹鼓

解决燃眉之需的MG13充当了德国机枪的“兵小白”,德国人在MG13上验证了可以快速更换的风冷枪管等一系列新设计。最终在1936年,德军装备了一款名为MG34的新式机枪。不同于此前的水冷重机枪,这款新式机枪有点“两不像”。它像轻机枪一样拥有枪托、握把和两脚架,却又像重机枪那样,使用弹链供弹,可以在三脚架状态射击。

其实,这种新式机枪就是所谓的通用机枪,它是轻、重机枪的结合体,要“身兼两职”,担任两种角色。如此一来,军队只需要装备一种机枪,而不是装备截然不同的轻机枪和重机枪,后勤供应和训练都得到了极大简化。

“身兼两职”的想法总是美好的,效果怎么样就另说了。所幸,德军对这种在当时鹤立鸡群的“两不像”机枪非常满意。但德军认为MG34的价格过于昂贵,不久就开始了新一轮廉价机枪的研发工作,其成果就是大名鼎鼎的MG42。MG34和MG42两兄弟在二战中一并服役,大幅度影响了未来机枪设计的走向。

MG34机枪采用8毫米毛瑟弹,也就是7.92×57毫米毛瑟弹,其自动方式为管退式,具体方式为枪管短后坐,闭锁方式为枪机回转闭锁。MG34采用开膛待击,枪管为气冷枪管,可以快速更换,枪管长度为627毫米,初速为765米/秒,射速约为800~900发/分。MG34长1220毫米,重12.1千克,其配套的三脚架重20千克,和当时的众多机枪相比,MG34仍然属于“轻量级”选手。值得一提的是,MG34有两种供弹方式,既可以使用弹链供弹,也可以通过更换一些零部件,使用马鞍形弹鼓供弹。

MG34的小惊喜

笔者在评价Stg44突击步枪时说过,不同于那些难拆难装、设计怪异的二战老古董,Stg44完全就是一款现代枪械,任何一个熟悉现代武器的人,去操作和使用Stg44时,都不会感到陌生和怪异。这些评价同样适合于MG34——它也是一款标准的现代机枪。

MG34的枪托,木质部分和金属部分差异明显,按下红框内的卡扣,就可以把木质枪托(后半部分)取出

ZB26机枪。射手只需要按下枪管固定栓(红框)的卡扣,再转动固定栓,就可以向前取下枪管,注意ZB26也是有提把的。向前取下枪管算是现代机枪的共同“特征”

MG34的枪管更换方式示意。笔者亲自更换过MG34的枪管,操作难度确实要比ZB26大,并且把枪管抽出/倒出的设计也不太合理

MG34坦克机枪,其标志就是较为奇特的散热筒,开孔较少,但在很多历史照片中,德国坦克配备的都是普通MG34,而不是专用的MG34坦克机枪

作为一款现代机枪,MG34的拆装过程自然一帆风顺,唯一让笔者意外的是,MG34的枪托,居然是一分为二的!MG34的鱼尾形枪托分为前后两部分,后半部分是木质的枪托主体,前半部分则是金属的,是一个筒形件,内部藏有MG34的枪尾缓冲簧。

笔者推测,MG34枪托一分为二,很有可能是为了方便调节枪尾缓冲簧。拆下枪托的后半部分时,在前半部分枪托的尾端,就能明显看到一个十字槽,它位于缓冲簧筒的“后盖”上,其形状类似于十字螺钉,利用工具转动十字槽,就可以前后移动后盖,进而调节缓冲簧的预压行程和预压力,以保证最佳的缓冲效果。多转动几圈,就可以取下“后盖”,但要小心缓冲簧弹出伤人。

值得称道的是,MG34的受弹器盖/机匣盖销,设计尤为精巧。一般机枪,比如MG42机枪,机匣盖销就是一根普通的实心销子,机匣盖销把机匣盖和机匣“串”接起来,且配合较为紧密,需要用力敲击才能取下。拆解枪械时,要先拔出销子,才能拆下机匣盖、受弹器座等部件。至于销子的防松防丢,则通过较紧的配合实现。绝大多数机枪的机匣盖销都采用了和MG42类似的设计,而敲出机匣盖销,也成了大多数机枪不完全分解中,最为麻烦的一步,尤其是新枪,机匣盖销更是尤为“紧实”。

MG34的机匣盖销则是一个“半销”,销子固定在枪身上,不用取下,也没有丢失的风险,销内装有弹簧,整个销子酷似一个“按钮”。按下按钮(销子),再把机匣盖转动到合适的角度,就能迅速取下机匣盖。笔者接触的机枪也有几十种了,这种机匣盖销的设计,就使用感而言,是最优秀的一种。当然,这种按钮式的销子,零件数一定更多、成本也会更高。

奇特的更换枪管方式

众所周知,MG34和MG42的换枪管方式与众不同。以二战前的捷克ZB26机枪为例:在更换枪管时,射手先要转动枪管固定栓,再从后向前抽出枪管,完成枪管的拆卸;安装新枪管时,从前向后安装枪管到位,再把枪管固定栓转动的最初位置,枪管的更换就彻底完成了。这种更换方式也是大多机枪的共同设计。

而MG34的更换方式就非常奇特了。在按压枪身卡扣后,反向转动枪身的前后部分,把枪身错开,就可以从前向后抽出,或者说倒出枪管。这种更换方式可谓是十分神奇了。笔者认为,它的便捷性不如ZB26,推测德国人采用如此奇怪的设计,很可能和MG34先天具有坦克机枪的“使命”有关,换而言之,德国人一开始就打算把MG34安装在坦克上使用。

配备MG34机枪的德国“虎”式坦克。MG42的枪管更换方式及散热筒形状,导致其并不适合在坦克上使用

AK47/56-2的枪机框,红圈白框内为平面带动机构(一般称为带动平面)。这个小平面有效配合面积很难超过3平方毫米,但其作用绝不可忽略

首先,MG34的散熱筒为圆形,特别适合安装在坦克狭小的射孔内。当MG34安装在坦克内时,采用转动错开枪身的换枪管方式就变得非常合适了。想想吧,ZB26式的换枪管方式,当枪管固定在射孔内时,射手还怎么向前抽出枪管进行更换呢?因此,MG34奇特的换枪管方式,很大概率是特意为之。

MG34是德语Maschinengewehr34(1934年型机枪)的简称,而德国的一号坦克恰恰也是在1934年装备部队的。坦克同样是《凡尔赛条约》的限制内容之一。如果我们的推测属实,那么除了步兵机枪的“本职工作”外,MG34,包括此前的MG13,很有可能还是德国坦克的“配套工程”之一,至少也有过相应的协同。

平面带动与MG34

MG34最让笔者佩服的一点,就是它的平面带动。

很多文章中都会提到AK47可靠性优良,但大多数文章将原因归结为结构简单,这实际上是大错特错。是的,AK步枪可靠性優秀、日常维护简单方便,但并不意味着设计和结构的简单。对于AK步枪,尤其是AK步枪自动机上奇奇怪怪的小平面、小机构,很多文章从来看不见、也不知道这些小机构的目的何在。他们只能看到,AK有几个零件,但从来不会对零件的奇特外形做出深刻讨论,因此才产生了“AK步枪结构简单”的表面看法。

AK步枪上那些奇奇怪怪的小平面、小机构,没有任何一个是多余的,也绝不是设计师“一不小心留下的”,而是都有重要作用。实际上,AK步枪的结构非常复杂,自动动作非常的精巧,而AK优异的可靠性,正是依靠这些精巧的设计带来的,并不是“简单就可靠”。

在接触了这么多的自动武器后,笔者一共发现了3种没有楔紧问题的、理论完美的闭锁机构。分别是德国P08手枪为代表的肘节闭锁机构、美国BAR机枪和比利时FN MAG机枪为代表的肘节 卡铁混合闭锁机构,以及以AK47为代表的有平面带动的枪机回转闭锁机构。而AK步枪闭锁机构的核心就是平面带动。

平面带动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要讲明白就要理解预转和楔紧,还要相应理解预转让位和闭锁角度损失,这些概念都非常复杂。更不要提平面带动只是AK步枪自动机上一个极小的机构,非常不起眼。

MG34的平面带动机构。MG34虽采用回转闭锁,但闭锁齿为隔断螺纹,自动方式为管退式,而不是AK的导气式,因此自动机和AK47千差万别,但平面带动的设计意图完全相同

德国HK MG4机枪的平面带动。如今,只要枪械采用回转闭锁机构,且存在平面带动,都可以追溯到AK47,无非是“血缘”远近罢了,如FNC、SG550步枪、米尼米机枪

以色列伽利尔ARM步枪就有一个提把,伽利尔ARM不需要快速更换枪管,这个提把只是纯粹的“提”的作用

正在更换FN MAG/M240机枪枪管的美军士兵,士兵右手戴有手套,但并非隔热手套。有了提把后,隔热手套就只是“选修”而不是“必修”了,戴了隔热手套训练会更安全,但战场上就没必要携带

除了MG34/MG42外,美国M60机枪也是更换枪管的“难兄难弟”,M60确实有一个提把,但提把固定在机匣上而不是枪管上,是个“纯”提把,直到1980年代的M60E3上,美国人才修正了这个错误

笔者自己有一个习惯,每当遇到自动武器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我都会问他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什么是楔紧,第二个问题什么是平面带动。如果能答出这个问题,基本上就能认为基本功非常扎实。

笔者并不打算讲解平面带动——这么难的话题根本讲不清楚。毕竟笔者当年在有枪械(实物)可以参考、有老师讲解的情况下,花了很长时间才搞明白平面带动的前因后果。笔者只希望大家记住,平面带动是AK步枪最精华的地方所在。

在接触MG34之前,笔者一直以为AK47是世界上第一款采用带有平面带动的枪机回转闭锁机构的枪械,但当笔者拆开MG34时,我完全震惊了!因为一眼就看到了平面带动机构!尽管MG34和AK47的平面带动“长得”完全不一样。

目前而言,MG34是笔者发现的最早的设计有平面带动的枪械——因为平面带动机构实在是太不起眼了。除了自动武器专业的课本外,笔者没有找到任何关于此机构的介绍,更别提追溯它的历史了。

MG34的缺点

笔者在赞叹MG34设计优秀之余,也意外发现了一些小缺点。

MG34最大的缺点在于更换枪管麻烦,MG42也有这个问题。作为风冷式机枪,MG34/42通过快速更换枪管保障火力持续性。对于二战而言,机枪的持续使用强度很高,枪管打热了、需要更换也是很常见的事情。

在冷枪下,或者枪管温度较低时,MG34和MG42更换枪管还是很快捷的,但在枪管打热的情况下,更换过程就相当不人性化了,究其原因,就是MG34/MG42的枪管少了一个提把。

机枪和步枪的提把作用是不同的。步枪的提把,比如以色列伽利尔步枪的提把、德国HK G41步枪的提把,就是一个“纯”提把,大多位于机匣上,士兵可以提着枪械机动、携行。而机枪的提把往往设计在枪管上,除了身兼提把的“本职工作”外,还要负责充当更换枪管时的“支点”。射手提着提把就可以把枪管移开,避免接触高温的枪管。说白了,打热的枪管就是一个“烫手山芋”,提把就是给高温的枪管加上一个“手柄”。

,枪管散热筒又圆又长,完全包裹住了枪管,根本没空间布置提把。如果非要增加一个提把,又难免对散热筒的设计进行更改,甚至还会影响更换枪管的方式,从这一点看,MG34/42的设计就存在一个明显缺陷了。

MG42的自动机,MG42和G3的滚柱闭锁相近却不同,G3采用了半自由枪机自动方式,滚柱只是延迟,而非刚性闭锁,而MG42则是货真价实的滚柱刚性闭锁

MG34的枪管和枪管携行具,在机动携行时,备用枪管一般由副射手携带,MG42也有一样的枪管攜行具

MG34的枪身卡扣,按下卡扣再前后错开/转开枪身,就可以抽出/倒出枪管。注意必须在开锁/自动机取下的状态下,才能转动错开枪身

MG42的枪管固定栓和翘出的枪管,掰开MG42的枪管固定栓,枪管固定器会像“起子”一样翘出枪管,操作远比HG34简单,但不太适合在坦克上使用

MG42是廉价版的MG34吗?

在传统认知里,我们认为MG42就是MG34的简配版本,除了廉价化外,MG34和MG42区别不大。这种说法有一定合理性,MG42也确实要廉价、易生产得多,MG34和MG42外观也较为相似,整体布局有明显的继承关系,在实际接触MG34与MG42之前,笔者也持有这样的看法。但经过实际接触,笔者发现,严格说来,MG34和MG42区别很大,这个区别不在外观,而在于核心。

对于枪械而言,核心机构为自动方式 闭锁机构,核心零部件则是自动机,对于机枪而言,核心机构还要加上供弹机构。MG34和MG42都采用了管退式自动方式,均为枪管短后坐式。而闭锁机构则完全不同,正如前文所言,MG34采用典型的回转闭锁,而MG42则是滚柱闭锁。对应的,MG34的拉机柄普普通通,而MG42的拉机柄采用类似于G3步枪,带有一定的杠杆职能。

而在供弹机构上,MG34和MG42同样区别巨大。供弹分为输弹和进弹两个部分,MG34和MG42的进弹完全相同,均为一次进弹,两者弹链通用,为不可散式弹链。而输弹方式,MG34为单程输弹,MG42则是典型的双程输弹。其实,这种变化很好理解。

在《枪械基础知识》系列《供弹》一文中,笔者就提到过,双程输弹结构复杂,适用于射速高的武器,而单程输弹结构简单,适用于普通射速的枪械。通过更换更轻的自动机,以及调节膛口助退器,MG42的射速最高可达1500发/分,而MG34的射速不过900发/分,在如此高的射速下,MG34的单程输弹设计是绝对“吃不消”的,MG42必然要更换输弹机构。在这一点上,廉价版的MG42反而比MG34更为“高级”。

在闭锁机构、输弹机构等核心机构完全不同的情况下,认为“MG42就是廉价版MG34”的看法显然不合适,但持这样看法的媒体和个人不在少数,甚至包括了一些最权威的官方媒体,毕竟,两款枪械外观相似,整体布局几乎完全一样,太容易产生误会了。

总结

MG34是笔者非常喜欢的一款机枪,二战时期就有如此先进的现代设计,德国人的功底可见一斑。下一节,笔者将再讲述一款著名的德国二战名枪——MP40冲锋枪。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