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丘》作者的魔魅人生:吃软饭吃成科幻大师

《沙丘》作者的魔魅人生:吃软饭吃成科幻大师

首页休闲益智吃软饭大师游戏更新时间:2024-06-03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沈寂

与靠丹尼斯·维伦纽瓦的唯美主义长镜头和“甜茶”查拉梅摄魂的深情眼神撑住的电影不同,《沙丘》原著复杂得难以言喻、不可名状。

翻开《沙丘》读客版的译本扉页,有一段“献给沙漠地生态学家”的献言。作者第一稿的主角并非复仇王子保罗·厄崔迪,而是行星生态学家凯恩斯。他最初关注的是生态与人类终极命运的关系。

电影开场时,一支军队突然撤离沙漠行星厄拉科斯,这是导演在影射美军从阿富汗败乱撤退的同时向原著作者致敬。因为原著作者本人就热衷于影射政治,厄崔迪家族与哈克南家族的千年恶斗,喻指曾经美国与苏联的对垒。

《沙丘》电影剧照 图源:视觉中国

豆瓣读书上的《沙丘》,电影刚上映时只有167人评价,现在已经有10513人评价。微信读书上的《沙丘》,电影上映前只有两万多人在读,现在已有八万人在读。

这说明,很多人看电影没看懂,企图通过阅读原著找补。但事实会告诉他们,这是徒劳的。排在点赞榜前三的评论分别是“不知所云”“莫名其妙”“充满疑惑”。

原著作者并不打算囫囵讲完整一个太空编年史故事,而是借写科幻来浇自己的块垒。作者野心勃勃,企图通过科幻包装的预言来表达他对宇宙的理解。也许在致幻剂“穿越过去未来所有时空”的作用下,他将一千年前的封建中世纪与两万年后的黑暗未来、大乘佛教、伊斯兰教、禅宗与天主教、生态学、政治学、后殖民主义、巫术、阴谋论统统揉杂了起来。

原著作者在接受电视采访时说,《沙丘》更像是哲学小说而非科幻小说。貌似严谨的思辨篇幅与貌似荒诞的设定,都是他在似幻似真的亢奋状态下即兴写作,充满了悖论和自我否定。他构造了英雄人物和弥赛亚形象,最后又否弃了他们。

这种文学的张力和矛盾性,使普通读者陷入了难以卒读的困境。

1984年,大卫林奇版电影上画后,赫伯特接受电视采访

要读懂这部电影原著,很可能先得了解作者弗兰克·赫伯特的一生。

稿酬仅几百美元

1920年10月8日,一个男婴在美国华盛顿州港口城市塔科马呱呱坠地。他生性聪敏,五岁前读了家里大量的报纸杂志,八岁就跳上餐桌对家人宣布:“我会成为一名作家!”他外公觉得这小家伙太聪明了,“有点可怕”。

这个聪明得可怕的小孩,就是后来史上最受欢迎的科幻作家弗兰克·赫伯特。度过了露营、打猎、钓鱼和挖蛤蜊的快乐童年后,大萧条期悄然逼近,他父母成为酗酒者。17岁的赫伯特担心,仅5岁大的妹妹留在酗酒父母身边不安全,毅然带着她离家出走,投奔姑姑和叔叔。

高中毕业后,赫伯特与弗洛拉·帕金森结婚,并育有一女。看着人生似乎要一帆风顺,珍珠港事件发生了。赫伯特报名参军,当了一名随军摄影师。当他因伤退伍回家时,却惊愕地发现妻子和女儿失踪了,只留下了离婚律师函和赡养费清单。

被妻女抛弃后,赫伯特进入华盛顿大学念写作课,以完善写作技巧,圆自己的作家之梦。

他的邻桌贝弗利是一个黑发漂亮姑娘。他们是班上唯二正式发表过作品的学生,颇有共同话语,很快就谈起了恋爱。一年后,他们举行了婚礼,在华盛顿州海拔近2千米的喀斯喀特山上度蜜月。将近三十年的婚姻生活里,这对夫妇生下了两子一女。

赫伯特与第二任妻子贝弗利

婚后,赫伯特为多家报纸当编辑记者,但经济收入依然不稳定。为了躲避前妻律师寄来的赡养费催收单,全家还得不断变换居所。据赫伯特儿子布赖恩回忆,在他童年,一家人曾前后在20多间房子里住过。

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夫妇俩与所谓的荣格心理学家们关系密切,由此产生了对第六感、遗传记忆、集体无意识等概念的兴趣。丈夫热爱禅修,妻子学会了占星成了“女巫”,自称可以预测未来。这些体验,成为《沙丘》系列小说里的关键元素。

五十年代下半叶,贝弗利决定放下自己的写作梦想,在加州找到了一份工作——百货公司广告经理,薪金颇丰,足以支持全家开销。她告诉赫伯特,他可以放弃日常工作,投入全职写作。那会,赫伯特刚从悬疑小说转型写科幻小说,每年只有可怜兮兮的几百美元稿酬。

藏在小说里的隐喻

39岁时,赫伯特开始构思小说《沙丘》。

最初的灵感来自于1956年,美国农业部在俄勒冈海岸种植欧洲海草,以治理吞没房屋、威胁高速公路的浩瀚沙丘。当时,赫伯特对此十分好奇,还包了一架小飞机在空中俯瞰这一景象。

为此,在小说《沙丘》里,他想象出一个被沙漠覆盖的行星,在这发生采矿、战争、阴谋、弥赛亚及其教义的传播、人类的灭绝的故事。该背景明显影射现实中的阿拉伯地区(汉斯·季默为电影所作的阿拉伯风情配乐完全忠实于原著)。

这与50年代中东地区大变故有关。20世纪初,中东发现了当地有占全世界80%的石油储藏,但开采权和定价权被英美法等国垄断。1948年阿以战争爆发,出产石油的阿拉伯国家同仇敌忾,以提高油价作为对支持以色列的欧美国家的报复手段。

苏联借机大量输出石油赚取外汇。油价持续上涨,经济大幅下滑,导致60、70年代美国国力衰退,在与苏联的冷战中渐呈败象。

赫伯特预见了这样的走向,以寓言的方式曲折表现在小说中——沙漠星球厄拉科斯,喻指中东;至关重要的物质“香料”喻指石油;厄崔迪家族与哈克南家族争夺沙漠星球上的香料开采权,寓意北约国家与华沙集团国争夺石油资源。

共和党参议员约瑟夫·麦卡锡是赫伯特的表亲,赫伯特也是共和党人,以记者身份参加麦卡锡听证会,对所谓的“苏联阴谋”颇有戒心。当他从电话薄里翻找到“哈克南”(Harkonnen)这个姓氏时,觉得它念起来有点像“苏联”(Soviet),决定以此为小说里的大反派哈克南男爵命名。

男主角保罗的家族厄崔迪(Atreides,意为阿特柔斯之子),是古希腊史诗里阿伽门农王的称谓,寓意“悲剧笼罩之下”的西方精神,与苏联展开了决定人类命运的战争。

三大宗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诞生于沙漠环境中,这个想法使他着迷。所以,小说里关乎人类终极命运的救世主和“圣战”都发生在沙漠星球厄拉科斯上。

除了石油之外,“香料”还喻指迷幻剂。这与赫伯特的个人经历有关。

在一次墨西哥之旅中,他吃了含大麻的饼干和牵牛花籽茶,从此他开始在家里种植仙人掌和蘑菇。他告诉一位真菌学家,在即兴写作时他会服食裸盖菇激发想象力,体验穿越宇宙的感觉,这就是小说男主角服食大剂量“香料”后,一举成为超脱时空的救世主“魁萨茨·哈德拉克”的由来。

艰难的成功

从构思到完成《沙丘》,赫伯特足足花了六年(1959~1965)。他为此殚精竭虑,甚至把照顾孩子的家庭责任都抛诸脑后。

据他的儿子回忆,当时赫伯特经常把三个孩子赶出屋并反锁家门,免得他们干扰写作。脾气上头时,还会把两个儿子绑在海军废弃的测谎仪上,问问题再怒斥他们撒谎,扬起皮带就是一顿抽。对小女儿,他倒是没打,但有次女儿没把甜点吃完,暴躁老爹顺手拿起糕点就往女儿头发上狂擦乱涂。

赫伯特在书房工作(1979年9月11日)

赫伯特当了六年“软饭男”,自己和三个孩子全靠妻子养活,心理压力可想而知。所幸,《沙丘》已完成的部分由他的经纪人找到一家杂志《模拟科幻与事实》于1963、1965年分两次共八期连载。这家杂志在科幻圈内相当有名,曾连载过阿西莫夫的《基地》三部曲。

但当经纪人企图独立出版《沙丘》时,却遭到了23家图书出版商的拒绝。当时流行篇幅短小的科幻作品,他们认为这部晦涩的长篇小说不会受读者欢迎。

蹉跎多时,只有一家汽车手册印刷公司的编辑斯特林·拉尼尔愿意出版。这是赫伯特写作生涯中最重要的转折点。

《沙丘》出版后,虽然马上斩获了1965年度雨果奖和1966年第一届星云奖,但却一直畅销不起来。主要原因是当时流行巴克·罗杰斯( Buck Rogers)式的动作类科幻小说和影视作品,节奏明快,主角身穿花里胡哨的紧身衣飞来飞去,一言不合拔出激光枪炫丽对射。

《沙丘》电影剧照 图源:视觉中国

而《沙丘》则充斥着冗长的心理描写、哲学思考,拖了半天终于打起来,用的竟然是中世纪的刀剑。作为一部“太空歌剧”,处处洋溢着封建时代的乡愁,与科幻的未来感相忤,这大大败坏了科幻读者被长期培养出来的胃口。

卖不动的另一个原因是定价高达5.95 美元(约合今天的50美元、人民币320元),及其令人敬畏的厚度——精装本厚达400页,平装本近900页。

倒霉的出版编辑拉尼尔为此被炒了鱿鱼。而《模拟科幻与事实》杂志亦拒绝发表续集。所以,在《沙丘》出版后整整八年,赫伯特还需要打工维持生计——既然书写好了,就不能再让妻子一个人挑起生活的大梁了。他在报纸写教育专栏,当大学讲师,给一档电视节目担任过导演兼摄影师,甚至去越南和巴基斯坦当生态顾问。

意外的流行

《沙丘》最终得以流行起来,缘于六七十年代美国民权运动和反战运动沸反盈天,大批年轻人成为反主流、反文化的嬉皮士。他们反对越战,在大街上高呼“Make love,No war。”以愤世嫉俗的姿态挑战主流社会。他们的私生活呈现精神分裂般的两极化,一边是沉迷吸大麻和各类迷幻剂、荒淫的性解放,一边则是超脱的东方禅修、静坐冥想(如披头士和大卫·林奇都是长期的禅修者)。

也许由于赫伯特是在“垮掉的一代”影响下成长的作家,笔下充斥着对“香料”(致幻剂)的描写、对英雄人物的否定、神秘主义氛围、禅宗打机锋式论辩句式,这样的笔触恰好契合了年轻人的嗨点。他们喜欢一边听迷幻摇滚,一边大声朗读《沙丘》的段落。就这样,《沙丘》成了地下室和秘密派对的时髦读物,被他们奉为“地下室圣经”。

赫伯特夫妇在家中

1972年,赫伯特有了足够的钱不必再工作,便在华盛顿州一个港口买了房子和几英亩土地定居下来,安逸地写作《沙丘》的续集。1976年,沙丘第三部曲《沙丘之子》*青。

此书一出版销量就超过75000册,是当时最畅销的精装科幻小说。赫伯特终于成名了,被邀请到21个大城市作图书巡演和签售,还出现在电视脱口秀节目上。

赫伯特在西雅图签名售书(1979年12月5日)

然而,没来得及享受迟来的成功喜悦,灾祸忽从天降。

1974年,妻子贝弗利患了癌症,即便是手术后也一直健康欠佳。这位赫伯特成名的幕后功臣,除了支撑全家生活之外,还是《沙丘》系列的创意提供者,还参与了对丈夫作品的编辑工作。

患病十年后,贝弗利溘然谢世。三年后,赫伯特也因胰腺癌手术后并发症去世,享年65岁。原定的《沙丘》七部曲只来得及完成了六部,而这六部曲在全球售出逾1200万册,被誉为有史以来最畅销的科幻小说。

星球大战“剽窃”疑云

在赫伯特生前,《沙丘》系列就销售了几百万册。很多投资者都觊觎着将其拍成影视作品,但由于小说卷帙浩繁、意旨精微,没什么导演敢上手。

赫伯特与1984年版《沙丘》男主角凯尔·麦克拉克伦合影

1975年,一个法国财团买下了《沙丘》的电影版权,交给前卫导演佐杜洛夫斯基拍摄。佐导拍板由自己儿子出演保罗,请来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演皇帝,滚石乐队主唱米克·贾格尔演菲德-罗萨,卓别林的女儿演杰西卡,阿兰·德龙演邓肯。可惜,最后资金链断裂,电影拍了一半便胎死腹中。

两年后,也就是1977年5月,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在美国公映。不久后,赫伯特接到了儿子布莱恩的电话,他告诉赫伯特:“你最好亲自看看,这部电影与你的作品相似之处多得令人难以置信。”

两部电影近战格斗的剧照

他真去看了。据布莱恩回忆,“爸爸看电影时脸色铁青……他在沙丘与星战之间找出了‘绝对一样’的十六点。”

其实,只要看过《星战》电影与《沙丘》小说的人就会发现,两者相似之处何止十六点:

天行者家族出身的沙漠行星塔图因,俨然就是厄拉科斯星球(别名“沙丘”)的翻版;

厄拉科斯有两颗卫星,塔图因有两颗恒星;

厄拉科斯有恐怖的沙虫,1983年的《绝地归来》里也有一模一样的沙拉克蛇;

《沙丘》有香料,《星战》也有香料,两种都是致幻剂;

《沙丘》与《星战》都在太空高科技时代设定用刀剑近身格斗——《沙丘》用中世纪的刀剑,《星战》用光剑;

《沙丘》男主角保罗·厄崔迪发现大反派哈克南男爵是自己外公,《星战》男主角天行者卢克发现大反派黑武士是自己亲爹;

《沙丘》有战力惊人的帝国萨多卡军团,《星战》有帝国冲锋队。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随后几个月,赫伯特接受了大批记者的电话采访,均被问及有无打算起诉卢卡斯。他回答:“我讨厌卷入这些该死的事情,我会非常努力地克制着不起诉。”

乔治·卢卡斯本人也接受了采访。他拒绝透露电影的灵感是否来自《沙丘》,认为两者的相似之处在于“它们都有沙漠”。

1977年版星球大战剧照,一般用来比较与沙丘设定的相似性

布莱恩回忆道,他父亲组织了一个名为“我们太大了,不能起诉乔治卢卡斯”(‘We’re Too Big to Sue George Lucas Society’)的搞笑协会,“通过幽默,爸爸试图掩盖痛苦。”

《沙丘》小说虽然畅销美国,却迟迟未能改编成电影,以至于被《星球大战》后来居上,将其创意、设定、情节全部“借鉴”一空,

跃然成为狂卷全球票房的超级大IP。而留给《沙丘》的只有1984年大卫·林奇的失败之作和2000年代初的两部迷你剧。

这次丹尼斯·维伦纽瓦的电影改编虽算成功,但毕竟比《星球大战》晚了44年。迟到如此之久的成功还算不算成功,假如赫伯特还在世,这对他或许是一个问题。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