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俅,蔡京等人主章诏安梁山好汉,并非出自真心,而是情非得已。
梁山好汉被诏安之后,一则当时除了梁山这一路义军之外还有田虎,方腊几只义军。第二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高俅,蔡京一伙对梁山义军本无好感,所以不断的安排梁山好汉去打战,征完田虎征方腊,以达到借刀*人,持续消耗梁山实力,最后灭掉宋江的目的。
有读过《水浒传》的读者,相信诸位都会有一种感觉,越是往后读就越是感到无趣,尤其是在宋江等所有梁山好汉都上了梁山之后,这本书的节奏就变成了打仗打仗再打仗的情况。
这个时候一直到结束,梁山好汉们都是在打仗,期间估计是施耐庵觉得这样写没什么意思,所以在其中添加了燕青打擂这个情节,相对来说将整本书的节奏都给放缓了。
说起水浒不知道你会想起什么,是武松打虎还是鲁智深倒拔垂杨柳,亦或是林冲风雪山神庙?在七十一会之前,也就是所又梁山好汉聚齐之前,无论发生怎么样的事,都是一些相当有趣并且算是脍炙人口的故事,虽然其中有一些夸大的情况,就比如说武松打虎和鲁智深倒拔垂杨柳,这显然就很不现实。
你想一想能够把几十年的垂杨柳给拔出来,那得需要多大的劲阿,搁现在估计得拿个起重机才能做到,虽然古代人的身体素质比现在好很多,但是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倒拔垂杨柳那不是武功,那简直就是在修仙。还有武松打虎,也是有些夸张,老虎一掌的力量能够达到一吨左右,跳跃起来能够达到七八米的高度,你说人类和这样的猛兽搏斗,而且还赢了,恕在下孤陋寡闻,这种事情实在是没听说过。
但就是这些略带有浮夸的情节,反而写得十分生动,就好像施耐庵当时就在旁边观察过一样,这个时候水浒传里面的人物形象是最丰满的,虽然说有很多人都是急躁的性子,例如李逵,鲁智深等等,但是这些人急躁的细节方面不一样,只要你写出他的举止,自然就可以猜到他是谁。
所以说施耐庵在这一部分写的的确非常精彩,但是到后面就开始变味了,开始无尽的打仗过程,偏偏这些打仗写的那是相当无趣,通篇吴用这个狗头军师都没有提出什么亮眼的计策,情节当这是一个枯燥无味。
在这里有一点要和大家说一下,众所周知,罗贯中是施耐庵的徒弟,就是写《三国演义》的那个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将战争与谋略写的那叫一个精彩,偏偏到了他师父这一块就写得这么差劲。
其实对于水浒传的作者,早期还是很有争议的,有的人认为水浒传是施耐庵和罗贯中一起起写的,这个观点一度在人群中很是流传,如果你的家里有老版本的水浒传,在作者一栏,就会写着罗贯中和施耐庵著的样式。也就是说罗贯中其实是多多少少参与了水浒传的编纂过程,我当时就在想,为什么后面战争写得这么差呢,想来一方面是可供参考的史料较少,不像罗贯中写三国演义一样,多少还有一些野史正史甚至于民间传说可供参考,这个水浒传在历史上绝大部分其实是虚构的,当时的确有以宋江
为首的强盗,但也只有36个人而已,不像现在所看到的108个梁山好汉,所以很多东西都不好写了,前面写的精彩的部分其实很多都根据民间传说改编,比如武松打虎,的确有个人叫武松,他也的确打死了一头老虎但这头老虎是一个人,是当时蔡京的一个亲戚,由于当官之时过于残暴,被人以“蔡虎”号称,武松当时就将其行刺*死,但是后面也被人*掉了。
而在这后面梁山和朝廷打大规模的仗根本就没发生过,事实上在当时宋朝朝廷的军队过来后一下就把宋江他们给俘虏了,后面虽然也招安他们了,但是并没有重用他们,他们也没有如同水浒传一样替朝廷打仗,所以后面真的是纯属虚构,所以不太好写,自然也就写得一塌糊涂。
有名的才子金圣叹认为水浒传到七十一回就可以了,他从这里断去,认为后面写的那是太糟糕了,所以真正的值得看的水浒传也就是前七十一回,所以现在有不少水浒传都是在前七十一回就结束的,至于后面招安去打方腊就没有收录其中了。
其实就这一点我还是很赞同他的想法的,如果按照我个人来看,其实就在宋江上梁山之前就可以断去了,自从宋江上梁山之后才发生了许多战争,而之前所写都是一个任务接着一个,有些巧合,但是刚好大部分任务都出场了,写的也很精彩,这部分才是水浒传中的精华,其中的那种侠义精神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