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态描述法
技巧点拨
神态描述法是人物描写的一种基本方法。神态,即神情、姿态,它可以是人物的音容笑貌,也可以是人物的风度姿态;神态描述,就是通过描述具体的、富有个性的外形而体现出人物内心世界的活动。出色的神态描述,既能把人物的外形描绘出来,给读者以清晰、深刻的印象,又能把人物的时代、职业、年龄、生理等方面的特点表现得更充分,使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表现得更鲜明。比如,在鲁迅先生笔下,一句“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便形象地写出了孔乙己生活困窘却又硬充体面读书人的微妙心理。所以,作家果戈理说:“外形、神态是理解人物的钥匙。”
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富有个性的神态描述是不可或缺的。它可以直接显示出人物性格的主要特点,比如《三国演义》第一回中对于张飞的神态描述“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就突出地表现了张飞性格中“勇猛过人”的主要特征;它还可以连接人物的经历遭遇及命运结局,比如《红楼梦》第三回中关于林黛玉的神态描述“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名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不仅形象地刻画出了一个伤春悲秋的贵族少女形象,更把她后来悲剧性格的发展,乃至她焚稿断痴情的最终结局都连接起来。
对人物的神态进行描述,要捕捉描写人物神态的时机,选择人物神态最富特征的方面进行描写,避免千人一面、千人同声。在这一点上,《红楼梦》第四十回里那段精彩的神态描写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言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出来了,上上下下都哈哈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座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姐妹换衣裳的。
这段文字抓住刘姥姥出洋相的时机,运用精练的语句,选择了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特征、身份地位的方面来进行描写:湘云性格豪爽,笑至喷饭;黛玉娇气,笑岔了气;宝玉娇贵,最受贾母宠爱,所以笑得“滚到贾母怀里”;王夫人矜持,知道是凤姐弄鬼,因此“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寄居贾府,一向持重,讲究礼节,此时也笑得“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是一时的失态;探春精明,笑到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最是可信;惜春年幼且身子骨娇嫩,故而“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至于丫鬟、媳妇,则碍于身份,或“躲出去蹲着笑”,或“忍着笑”上来替主子换衣裳。
范例导引
妈妈的爱
外面雨花纷纷,室内寒气袭人,我们这些有家难归的姑娘都穿着单薄的衣衫,浑身冻得发抖,可怜巴巴地蜷缩在被窝里。真是“不听妈妈言,出门受艰难”。
上星期回家,妈妈叫我把毛衣绒裤带上,以防天变。我执拗地说:“没事儿,下星期我回来再拿。”可老天爷偏偏作对,星期六一阵雷雨,挡住了归路。离家30里泥路,还要翻岭越沟,怎么回去?我气得只有骂自己发昏,不听妈妈的话,真是自作自受!
忽然,一个熟悉的声音从门外传来:“红云在这个寝室吗?”
啊,像是妈妈!妈妈来了?像久旱的大地上听到一声春雷,我一骨碌从床上跳下来,猛地拉开了门。啊,果然是妈妈!妈妈一身泥巴,湿漉漉地站在我面前,喘着粗气,眼里溢着惊喜的光。我一把接过妈妈用塑料纸包着的包袱,把妈妈按坐在床上。
妈妈的衣服湿透了,正往外冒热气,满头银丝挂着一串串晶亮的水珠,满是皱纹的黑红的脸颊上水津津的,不知是汗水还是雨水,一双旧胶鞋上粘满了红泥巴。我不敢想象,那30多里泥巴路,那岭那坡那沟那河,妈妈是怎样过来的。
“你这寝室好难找,问了几个同学才找到。”妈妈动手解包袱。
“妈,路这么远,又难走,你咋过来的?”
“妈一步一步走来的嘛。只要长有脚,啥路也能走。妈走了30里,走了大半天。”妈笑着说。
“你怎么不打伞?看叫雨淋的!”
“来时雨下得不大,伞给你哥放羊拿去了;披块塑料纸,后来雨大了,我包了你这衣服。”
我心头一阵发热。啊,为了让女儿衣服不淋雨,用塑料纸包着,自己却淋了一路寒雨!
“妈,天这么冷,你就不怕淋,不怕冻着了?”我鼻子有些发酸。“没事儿,”妈妈笑着,抿了下湿湿的鬓发,“妈走路身子热,一会就暖干了。”说着,打开包袱,“给,这是你的毛衣,这是绒裤。上回叫你带你不带,死妮子!”
“妈,”我热泪盈眶,“你就不会等天晴再送!”
“死妮子!”妈嗔怪道,“你总是爱感冒,天一下子变冷,我能放下心吗?”
“咋不叫我哥来送……”
“你哥放羊喂牛,活也离不了。再说,妈就不该来看看女儿?”
“妈!”我热泪滚下来,滴在妈妈双脚带来的红泥巴上。
我掏出一卷纸,弯腰为妈妈擦去胶鞋上的泥巴。啊,就是这双脚,在寒风冷雨中,翻过两座岭,越过三道沟,过两条河,那是一步一粘、一步一滑、一步一陷的几十里泥路,是怎样过来的啊!为了给女儿带来温暖,你带着一腔炽热的母爱,就这样艰难地跋涉过来了。你叫女儿说什么呢?
妈妈饭也不吃,要回家了。我把她送到校门口附近的汽车站。忽然一辆往东去的小四轮拖拉机停在路旁。妈一问是顺路,便要搭乘拖拉机,说是这样可以省两元钱。我要搀扶妈妈上车,妈说:“司机还未开车,你去教室看书吧。”
我走到校门口,扭回头。啊,妈妈要上车了。我永远忘不了母亲上车的那一幕:
她先用一只脚艰难地蹬着车轮,上身爬到车帮上,然后缓慢地挪动下身,猛一用力,那只脚也蹬住了车轮,然后再往上爬。她先将左腿跪在车帮上,一用力,抬起了右腿,再一用力,两条腿都跪在车帮上,整个身子都落在不足一尺宽的车帮上,两只沾满泥巴的胶鞋底,在车轮上颤动着。妈妈稍喘一口气,才把左腿伸进车厢里,然后是右腿,然后是全身。终于,妈妈站在车厢里了,扭回头看我,一粒晶莹的水珠从那斑白的鬓发上滴到车帮上,不知是汗水还是雨水……
我呆呆地看着妈妈上车,看着那老年人特有的笨拙,竟忘记了上前扶一把。等醒悟过来要扑上前去的时候,拖拉机发动了。妈站在车厢里,微笑着朝我挥挥手,我一阵心潮翻滚,热泪涌了出来。车子嘭嘭地开动了,走远了。妈妈那花白的头发在寒风中狂乱地飘着,飘着,很快消失在雨雾迷蒙中。
只有妈妈送来的毛衣和绒裤,在我身上散发着温馨的暖意……
(佚 名)
秘诀解读
这是一曲献给母亲的颂歌。虽然本文所写的主旨很常见,题材并不新颖,语言也朴实无华,但作者却写得细腻委婉,催人泪下。这其中的关键,就是作者饱蘸深情,为妈妈进行了几处精心的神态描述。
首先是妈妈冒雨步行30里山路为女儿送来御寒衣物时的神态描述,“衣服湿透了,正往外冒热气,满头银丝挂着一串串晶亮的水珠,满是皱纹的黑红的脸颊上水津津的,不知是汗水还是雨水,一双旧胶鞋上粘满了红泥巴”,写出了妈妈对女儿深沉的爱!其次是妈妈雨中登车时的神态描述,老年人特有的艰难而又缓慢的登车动作,在作者的笔下,描写得纤毫毕现,生动感人,“一只脚艰难地蹬着车轮,上身爬到车帮上,然后缓慢地挪动下身,猛一用力,那只脚也蹬住了车轮,然后再往上爬。她先将左腿跪在车帮上,一用力,抬起了右腿,再一用力,两条腿都跪在车帮上,整个身子都落在不足一尺宽的车帮上,两只沾满泥巴的胶鞋底,在车轮上颤动着”,读着读着,不由自主地想起了朱自清先生笔下那催人泪下的“父亲的背影”,写出了女儿对妈妈真挚的爱!正是由于这两段体现母女深情的神态描述,文章才产生了如此撼人心魄的力量!
动作描述法
技巧点拨
动作描述法是人物描写的一种基本方法。它就是通过人物具有典型意义的具体动作来刻画人物形象。文学作品中成功的动作描述,可以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充分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生动,更富有自己的个性特征,也就更富有文学感染力。
“能把个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地表现出来的是动作,人最深刻的方面只有通过动作才能见诸现实。”黑格尔在《美学》中的这段话,强调了动作描述对于描写人物的重要性。比如,巴金在《家》第三十七章中,有这样一段动作描述:“觉新知道大祸临头了,他不敢多想。他又把拳头拼命地在门上擂,擂得门发出更大的响声,但是这也没有用,没有人理他。他嘶声叫着‘珏’,又叫‘放我进来’,然而两扇油漆脱落的木板门冷酷地遮住房里的一切。它们拦住他,一点也不肯退让……愤怒和悲哀混合在一起,紧紧地抓住了他。他更厉害地捶着门。然而两扇小门如今也好像有了千斤的重量……他绝望了。他突然跪倒在门前。他伤心地哭着。这个时候他不是在哭她,他是在哭自己。”从这段动作描述可以看出,觉新虽然悲痛难忍,但到底无能为力。他那擂门、嘶叫、捶门到最后跪倒而痛哭的动作,表现了在旧的封建礼教和新的“作揖哲学”的愚弄下,觉新懦弱可怜的性格特征。
恩格斯在写给斐迪南·拉萨尔的信中曾经说过:“我觉得一个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么做。”这个“做什么”和“怎么做”,就包括了人物动作描写的全部内容。为此,成功的动作描述,不仅要写出人物有什么样的行动,而且还要写出他是怎样完成这个动作的。比如,在小说《药》中,鲁迅先生就不仅写了华老栓买“药”、康大叔卖“药”,而且分别写了他们是怎样买药、卖药的,从而有力地表现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接过华大妈交给他的洋钱时,华老栓的动作是“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见到康大叔手中的“药”时,华老栓的动作是“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简洁的动作描述生动地勾勒出了一个谨慎、懦弱、善良的贫苦老人的形象。与此同时,刽子手康大叔卖药的动作则是“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当老栓踌躇不决时,康大叔的动作是“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这些富有个性的动作描述,准确地表现出康大叔这个刽子手拿钱、数钱的熟练及粗野蛮横、不耐烦的性情,从而反映出他凶残、贪婪的嘴脸与灵魂。
范例导引
背 影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甚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两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真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拍拍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朱自清)
秘诀解读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广为传诵的名篇,其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便是父亲那蹒跚的“背影”。尽管只有短短的几句话,却写出了父亲为了买橘子而爬上爬下的艰难,充分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和爱护,也寄寓了作者对于父亲深沉的思念。可以说,正是由于文中传神的动作描述,使父亲关心儿子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仔细研读这段动作描述的文字,就可以感受到作者笔下,父亲那富有个性化的具体动作,同时,把这些动作再细化为几个小动作进行具体描述,从而使得人物的动作令人久久难忘。比如,作者把父亲爬月台的动作描述为“两手攀着”、“两脚向上缩”、“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就是把一个动作分解成三个部分来描述,使父亲的动作行为如同连续的电影画面一样呈现在读者眼前,催人泪下,感人至深。
语言描述法
技巧点拨
语言描述法是人物描写的一种基本方法。它包括人物的独白和对话。独白,就是人物独自抒发个人感情和愿望的话语。对话,可以是两个人的对话,也可以是几个人的相互交谈。成功的语言描写总是能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获得深刻的印象。
“言为心声”,不同思想、不同经历、不同地位、不同性格的人,其语言也是不同的。鲁迅曾说过:“如果删掉了不必要之点,只摘出各人的有特色的谈话来,我想,就可以使别人从谈话里推见每个说话的人物。”能够让读者从“各人有特色的谈话”中来“推见每个说话人”,这便是成功的语言描写。
语言要能显示人物的身份、职业、地位、经历等。俗话说“三句话不离本行”,“行话”运用适当,人物的身份便自然而然得到了介绍。诸如阿Q的精神胜利法,孔乙己的贫寒迂腐,周朴园的虚伪冷酷,吴荪甫的狡诈恃强,觉新的委曲求全,虎妞的泼辣粗野,三仙姑的装神弄鬼,李双双的热情爽直等,便是通过恰当的个性化的语言来展示的。要做到从“有特色的谈话中”来“推见每个说话人”的具体性格,就千万不能把街头乞丐的语气写得傲慢无礼,或是把老人的语言写得太过“儿童化”。
语言描写要能够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语言是思想的直接体现,读者应该从人物独白中清楚地看到人物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行为的动机、追求的目的、行将采取的措施等。而人物之间的对话,则应该随着情节的开展逐步表现不同性格的人物不同的感情,显示人物之间的内心交流。它虽然不如独白那样直接、爽快,却同样应该使人感受到人物的情感变化,触摸到人物的心灵深处。比如在孙犁的小说《荷花淀》中,当水生嫂得知丈夫第一个报名参军后,说了一句“你总是很积极的”。这几乎是不可更易的一句话:一方面,写出了一个农村妇女对自己丈夫即将离家的依依不舍;另一方面,又体现了水生嫂识大局、明大义的性格。也正是这种感情与品格,为她以后的迅速成长奠定了可信的基础。
范例导引
选 择
“有钱是多么快活!”坐在茶几旁的肖夫人,当她拿起古色古香的精细的银茶壶倒茶时,心里也许是这样想的。她身上的穿戴,屋里的陈设,无不显示出家财万贯的气派。她满面春风,得意之情溢于言表。然而,由此而认定她是个轻浮的人,却是不公平的。
“你喜欢这幅画,我很高兴,”她对面前那位正襟危坐的年轻艺术家说,“我一直想得到一幅布吕高尔的名作,这是我丈夫上星期给我买的。”
“美极了!”年轻人赞许地说,“你真幸运。”
肖夫人笑了,那两条动人的柳眉扬了扬。她的双手细嫩而白,犹如用粉红色的蜡铸成似的,把那只金光灿灿的戒指衬得更加耀人眼目。她举止娴静,既不抚发整衣,也不摆弄小狗或者茶杯。她深深懂得,文雅能给予人一种感染力。
“幸运?”她说,“我并不相信这套东西。选择才是决定一切的。”
年轻人大概觉得,她将富有归于“选择”两字,未免过于牵强。但他什么也没说,只是很有分寸地点点头,让肖夫人继续说下去。
“我的情况就是个明证。”
“你是自己选择当有钱人的啰?”年轻人多少带点揶揄的口吻。
“你也可以这样说。十五年前,我还是一个拙笨的学生……”
肖夫人略为停停,故意给对方说点恭维话的机会。但年轻人正在暗暗计算她在学校里待的时间。
“你看,”肖夫人继续说,“我那时只知道玩,身上又有一种叫什么自然美的东西,却有两个年轻人同时爱上了我。到现在我也搞不清楚他们为什么会爱上我。”
年轻人似乎已横下心不说任何恭维的话,但也没有流露出丝毫烦躁的神色,虽然一直在考虑如何将谈话引到有意义的话题上去。他太固执了,怎么也不肯逢迎。
“两个当中,一个是穷得叮当响的学艺术的学生,”肖夫人说,“他是个浪漫可爱的青年。他没有从商的本领,也没有亲戚的接济。但他爱我,我也爱他。另外的一个是一位财力显赫的商人的儿子。他处事精明,看来前程未可限量。如果从体格这个角度去衡量,也可称得上健美。他也像那位学艺术的学生一样倾心于我。”
靠在扶手椅上的年轻人赶忙接住话茬,免得自己打呵欠。
“这选择是够难的。”他说。
“是的。要么是家中一贫如洗,生活凄苦,接触的尽是些蓬头垢面的人。但这是罗曼蒂克的爱情,是真正的爱情。要么是住宅富丽堂皇,生活无忧无虑,服饰时髦,嘉宾盈门,还可到世界各地旅游,一切都应有尽有……要是能两全其美就好了。”
肖夫人的声调渐渐变得有点伤感。
“我在犹豫不决的痛苦中煎熬了一年,始终想不出其他办法。很清楚,我必须在两人当中作出选择,但不管怎样,都难免使人感到惋惜。最后……”肖夫人环视了一下她那曾为一家名叫《雅致居室》的杂志提供过不少照片的华丽的客厅,“最后,我决定了。”
就在肖夫人要说出她如何选择的这相当戏剧性的时刻,外面进来了一位仪表堂堂的先生,谈话被打断了。这位先生,不但像一位时装展览的模特儿,而且像一幅名画里的人物,他同这里的环境十分协调。他吻了一下肖夫人,肖夫人继而将年轻人介绍给她的丈夫。
他们在友好的气氛中谈了十五分钟。肖先生说,他今天碰见了“可怜的老迪克·罗杰斯”,还借给他一些钱。
“你真好,亲爱的。”肖夫人漫不经心地说。
肖先生稍坐了一会儿就出去了。
“可怜的迪克·罗杰斯,”肖夫人喟然叹道,“我料你已猜到了,那就是另外的一个。我丈夫经常周济他。”
“令人钦佩。”年轻人略略地说,他想不出更好的回答。他该走了。
“我丈夫经常关照他的朋友,我不明白他哪来这么多时间。他工作够忙的。他给海军上将画的那幅肖像……”
“肖像?”年轻人十分惊讶,猛然从扶手椅上坐直了身子。
“是的,肖像。”肖夫人说,“哦,我没有说清楚吧?我丈夫就是那位原来学艺术的穷学生。我们现在喝点东西,怎么样?”
年轻人点点头,似乎不知该说什么才好。
([英国]罗伯特·库克著 吕炳华、陈锡添译)
秘诀解读
小说中,肖夫人面对爱情的选择时,选择了穷得丁当响但浪漫可爱的年轻艺术家,这就一下子拓展了小说的内在空间,也拓展了肖夫人的一生。通过出乎意料的小说结局,我们可以联想到肖夫人如今平静生活的背后曾有过多么不平凡的经历:她当初艰难的选择,她和年轻艺术家超越尘世的爱情,他们当年的共同奋斗,但这些隐藏在肖夫人与年轻人之间精彩的对话中了。
这篇以人物对话为主的小说中,对话起着关键作用。它不仅将肖夫人的人生浓缩为短短的、却也惊心动魄的一幕,同时也使小说顿生光彩,令人难忘。与其说肖夫人在向年轻人讲述自己的选择、自己的故事,倒不如说她沉浸于对往事的回忆,在自言自语,在欷歔自己的命运:当她面对真正爱情和诱人财富的两难选择时,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她选择了“罗曼蒂克的爱情”,“真正的爱情”,也收获了幸福的人生;而当初拥有那诱人财富的“迪克·罗杰斯”却因为自己的各种各样的选择,成了受人施舍的可怜人。掩卷沉思,我们不能不叹服作者胜人一筹的语言描述能力。
心理描述法
技巧点拨
心理描述法是人物描写的一种基本方法。它就是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心理活动、内心世界的直接描述。人物的心理活动,包括人物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欲念、愿望、性格等一切心理现象和心理能力。描写人物的神态描述、动作描述、语言描述等方法,虽然都能展示人物的心理活动、内心世界,但都比不上心理描述这么直截了当、畅快淋漓。所以,心理描述在人物刻画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心理描述有多种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心理剖析。这种方法是作者充当“无所不知的叙述者”,由作者直接描写和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在具体描述上,一般是用“他想……”、“他觉得……”、“他暗自决定……”等句式展开。比如,司汤达的《红与黑》中,这样描述德·瑞那夫人对于男主人公于连的爱:“对于她来说,她不能不看他,看他又不能不脸红,一直红到眼角。假如有一分钟不看他,这一分钟她便没有了生命。她觉得自己在战栗,并且觉得越努力要掩饰她的狼狈,反而越觉得增加了她的战栗。于连仅仅抬起眼睛来看了她一次。起初,德·瑞那夫人很钦佩他如此谨慎;后来看见这唯一的凝视不再来了,她心里又感到辛酸了。”这段心理描述就是作者客观地以第三人称的身份来直接展示德·瑞那夫人此时此刻复杂细腻的思想和情感。
内心独白。它不同于独白,独白是指人物的自言自语,属于人物语言表达的一种形式;而内心独白是以话语的形式来揭示人物内心深处没有说出来的话语,揭示的是人物内心的隐秘活动。比如,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第二十九章中,对于安娜有一段心理描写:
(安娜)看见两个男孩拦住一个冰激凌小贩……“我们都愿意要甘美可口的东西。如果没有糖果,那么就要不干净的冰激凌!吉蒂也一样,得不到渥伦斯基,就要列文。而她嫉妒我,仇视我。我们都是互相仇视的。吉蒂恨我,我恨吉蒂!这倒是事实。……”她想着忽然笑起来,但是马上又回想起来她现在没有可以谈笑的人了。“况且,又没有什么有趣的赏心乐事。一切都是可恨的。晚祷钟声响了,那个商人多么虔诚地画着十字,好像唯恐失掉什么似的!这些教堂,这些钟声,这些欺诈,都是用来做什么的呢?无非是用来掩饰我们彼此之间的仇视……”
上述语段中引号内的文字,都是安娜的内心独白。它表现出安娜在遭到渥伦斯基的遗弃、吉蒂的轻蔑及上流社会的压力后极度的怨愤和绝望,她在精神恍惚中把冰激凌、理发师、吉蒂、晚祷的钟声、画十字的商人等毫不相*事情联想在一起,又归结为人们之间的相互仇恨和虚伪。作者就用这种内心独白的方法,形象地表现出安娜自*之前的心态。
通过幻觉、梦境、意识流等特殊形式的描写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比如,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中,通过小女孩先后五次擦亮火柴后出现的美丽幻境,表现了她对温饱的渴求、对亲情的渴望。
范例导引
最后一次爱你
这是发生在一对小夫妻身上的一个真实而悲凉的爱情故事。
他原本是一家油漆店的小老板,与妻子结婚三年了,有一个可爱的女儿,日子过得很幸福。
没想到,在一次意外中他的油漆店着火了。顷刻之间,店内价值10万元的油漆和近万元的现金化为灰烬。当他和妻子挣扎着从火海中跑出来后,均已被严重烧伤。所幸的是,他们一岁多的女儿在油漆店着火前被邻居抱去玩了,无意中躲过了一劫。他全身烧伤面积达90%,只有两只脚上的皮肤是完好的。妻子全身烧伤面积也达60%。
躺在医院烧伤科的病房里,他心如刀绞。住院才5天,就花去了近6万元。而这些钱,都是家人向亲戚朋友借遍了,才筹到的。尽管社会上一些知情的好心人也多少不等地捐了一些钱,可这与夫妇俩治疗烧伤所需要的几十万元相比,无异于杯水车薪。
他的家在农村,家里最值钱的那个小店已被大火吞没了。而他治疗需要的金额实在太大了,是任何一个农村家庭都难以承受的。
他意识到,是该自己做出抉择的时候了,与其两个人一起死,不如集中钱款救一个。他想,女儿还小,不能没有妈妈……
于是,他开始请求医生,停止对他用药,让他回家,而且事情的真相不能让他的妻子知道。家人在一次次地努力筹钱失败后,不得不含泪答应了,医生也流下了无奈的眼泪。
就这样,年轻的他突然要面对死亡,要永远离开他深爱的妻子和女儿!他感到于心不忍,但又毫无办法!他觉得自己被烧伤的不是肌肤,而是心脏,但他又为用这样的方式换回妻子的生命而感到欣慰,毕竟这是自己唯一能为她做的事情啊!
临走之前,他向家人和医院提了最后一个要求,再见自己心爱的妻子一面,再触摸她一下,就一下。
重度烧伤的他躺在担架上,颤抖着,伸出手……那只烧伤的手,仿佛穿越了几个世纪,终于放到妻子同样伤痛的腿上。咫尺天涯,这感人而揪心的一幕,让在场的人不忍看下去。
在他事先的精心安排下,妻子以为他只是需要转院治疗,而这只是一个短暂的分别。尽管如此,她还是止不住地失声痛哭起来,在场的人全都掩面而泣。只有他异常平静地安慰妻子:“不要哭,我会好的,你也会好的,我们都好了,再去开店,过日子……”
他的哭泣是在离开医院回家的那一刻开始的,一路上,泪水就着血水,浸湿了整个枕头。
四天后,他匆匆而去,年仅28岁。
他的妻子目前正在医院接受治疗,她现在仍然不知道丈夫已经去世,而以为他“正在好转之中”,她仍然期待着与他重新开始新生活的那一天。
(徐连祥)
秘诀解读
这是发生在一对小夫妻身上的一个真实而凄美的爱情故事。大难来时,一个贫寒的家庭里一对卑微的小人物向人们展示了一场悲壮而深沉的生死爱情。对他们而言,在那严峻的时刻,爱已不再意味着浪漫的鲜花和美酒,而更多的是一种责任,对于所深爱的家人的责任。男人最后用放弃生命的方式完成对家庭的最后一次挽救,履行了自己对爱的责任。年轻的他虽然走了,但他救起了“爱”。
尤其感人的是文中关于丈夫的两段心理描写。“他意识到,是该自己做出抉择的时候了,与其两个人一起死,不如集中钱款救一个。他想,女儿还小,不能没有妈妈……”这短短的几句话,对于他来说,却是意味着生命的放弃,意味着用生命承担起父亲、丈夫的责任!“他觉得自己被烧伤的不是肌肤,而是心脏,但他又为用这样的方式换回妻子的生命而感到欣慰,毕竟这是自己唯一能为她做的事情啊!”这段心理描述则是饱含着血与泪的爱的诉说,直接表达了他对妻子的真挚感情,也正是这份真挚的感情使得他做出这样的抉择。
细节描述法
技巧点拨
细节描述法是人物描写的一种基本方法。它是指对人物的细微神态动作、生活中的细微小事等进行细致入微地描写,以表现人物性格、体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写作方法。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可以说,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没有细节描述,就没有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个性的人物形象。
运用细节描述法,要为表现人物性格、发展故事情节以及直接、间接揭示作品意义或主题思想服务。首先,细节要真实。真实是艺术的生命。细节的真实,是艺术真实的前提条件。典型环境、典型性格,必须建立在细节真实的基础上。离开了真实的细节描述,就会失去感人的艺术力量。其次,细节要尽量典型,富有表现力,能起到以一孕万、即小见大的作用。再次,细节还要新颖独特、有生命力。阅读下面的例文和点评,我们可以具体地认识细节描述法。
(1)动态造型。运用动词,对描写对象作动态造型,是细节描述中常见的方法之一。比如,孙犁的小说《荷花淀》“话别”这一情节里,有一个细节,当水生嫂听到丈夫说“明天我就要到大队上去”时,“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作者用“放”、“吮”这一举止,来揭示人物瞬间心里复杂微妙的情感活动。手指可以“伸”到嘴里,手指上的血可以“擦”或用口“吸”,但这不符合水生嫂的个性。突然听到丈夫已参军,她没有思想准备,心灵“震动”,既高兴,又有些舍不得,此时多少复杂的情感涌上心头。因此,作者用“放”和“吮”,给水生嫂作了生动的造型,传达出水生嫂无限的情思,显示出人物的立体感,使这一形象显得真实、丰满。
(2)简笔勾勒,是细节描述中常用的叙述方法。比如,鲁迅的《孔乙己》开头部分刻画孔乙己的形象时写道:“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下腰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着豆,自己摇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群孩子在笑声里走散了。”这一段细节,寥寥几笔,一个穷困落魄却又虚荣心十足的科举制度的牺牲品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这种简笔勾勒的方法,就是鲁迅所说的“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的集中体现,虽着墨不多,却生动传神。
(3)前呼后应,是细节描述中常用的结构方法。比如茹志鹃的《百合花》中,描述小通讯员衣服挂破的细节,前后有三次:第一次,他借被时“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第二次,在前沿阵地,“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膀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第三次,在包扎所里,“我看见一张十分稚气的圆脸,……军装的肩头上,落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三次描写,其效果是全篇气脉贯通,首尾照应,对小通讯员的印象一次比一次加深。这样的细节安排,自然而巧妙,初看时,不一定感到它的分量,可是后来,它就嵌在我们的脑子里,成为人物形象的有机的、不可缺少的部分。
范例导引
本土“留学”散记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和中国人眼中的外国人,同是大家感兴趣的话题。因为从异族的角度,往往容易发现本民族习焉不察的东西。
大学四年中,我有三年半的时间与留学生住在一起,颇为有趣地体味到这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认真的日本人。日本人的做事认真与刻板,在世界上是有名的。与我同居一室的W君有件小事便颇能说明问题。
一天半夜,我被一阵“咔嚓、咔嚓”的按快门声吵醒,发现W君正举着相机对着纱窗上的一只蝉照个不停。
“三更半夜你干吗呢?”我不无愠恼地问。
他用食指挡住撅起的嘴唇,示意我别吵,然后小声说:“快起来看吧,蝉正脱壳呢!”我很不以为然:“这有什么好看的!”听了这话,他倒是放下了相机,一本正经地问:“你看过蝉脱壳?”“没有。”
他便不再理我,转身又盯着那只蝉,每隔上三五分钟,就“咔嚓”一张。大约过了半个小时左右,蝉脱完了壳,W君兴奋得像个孩子似的对我说:“本人记录下了蝉脱壳的全过程,我很可能是记录这一过程的第一个日本人!”我被他的情绪感染,也有几分兴奋。我忽然觉得,这午夜的“儿戏”,虽然与我们学的哲学专业关系不大,倒可能与战后日本的迅速崛起有某种内在的联系呢。
“什么时候去?”在我以往的印象中,许多外国人讲究客套,惯于寒暄,而实际接触起来也不尽然。
一次,有位中国学生对法国同窗说:“有空到我家来玩!”这或许只是咱们中国人告别时随口说的一句话,不想那位已经准备走开的法国同学马上转回身来,热情地回应道:“我很高兴到你家里去,什么时候去?”中国学生显然缺乏准备,虚应了一句:“哪天再说吧。”
“哪天?明天行吗?”法国同学又问。
“明天恐怕不行。”中国同学答。
“明天到底行还是不行?”法国同学穷追不舍,脸上始终挂着诚恳的微笑。
“明天不行。”中国同学已面有难色。
“那么后天吧?”“那就后天吧。”无奈的回答。
这是一件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小事。我们毕竟在“模模糊糊”、“模棱两可”中生活惯了,突如其来的“较真”不免让我们措手不及。我发现多数国外留学生是避免使用诸如“也许”、“大概”、“差不多”之类模糊词语的,这是否反映了一种直率、认真、诚实的处世态度呢?
耐人寻味的致谢。记忆中有两次接受致谢使我铭心刻骨。
一次是我在足球比赛中受伤,撕裂了大腿肌肉,疼痛难忍,夜不能寐。大约后半夜两点左右,我的房门被轻轻叩响,一位瘦削斯文的英国同学出现在门口,手中拿着一个精致的小木盒。他用还不熟练的汉语对我说:“很对不起,这么晚来打搅你。我刚从外面回来,听说你受了伤,我想你现在一定很难受。这里有一盒我从英国带来的专治肌肉撕裂的药,效果不错,请你试试吧。”
尽管他的发音不准,讲得也并不流利,可在我听来,却是世界上最美妙最动人的表达。我不知如何表达内心的感受,只是机械地重复着“谢谢!谢谢!”不想这位英国“绅士”在感动之上又给了我新的感动,他说:“其实,我应该谢谢你。”
“为什么?”我万分不解。
他似乎有些激动地说:“因为,你是第一个不问价钱接受我帮助的中国人。”
说完,便带着十足英国式的自豪与满足转身走了,留给我一个全新的“致谢观”和对人生、金钱、社会的深深思考。
另一次接受致谢则是使人尴尬和惭愧的。在宿舍楼门口,一位法国女同学紧随我之后进入大楼,我马上拉住门,待她进来后才放手。没想到这样一个极平常的举动却引来那位女同学十分夸张的致谢。
“这还用谢吗?”我笑着问。
“当然!当然!”她强调着。
“就为拉了一下门?”我觉得她未免太大惊小怪了。
“也是,也不是。”她模糊了一下。
“谁都会这么做。”我说。
“你说得不对!在商店,在食堂,在许多公共场合,我看到许多人不这样做,他们一脚把门踢开,或使劲把门推开,然后像小偷一样闪身进去,不管后面跟上的是老人,还是孩子。可你不是这样,所以我当然应该谢谢。”
我受到了真诚的感谢,却丝毫也高兴不起来。
(朱铁志)
秘诀解读
这篇文章没有惊心动魄的激烈场面,也没有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但我们读完之后,却觉得耐人寻味、令人深思。这显然应当归功于文章真实而细致的细节描写。
文章共选用了四个细节:日本人给蝉脱壳照相;法国人对“有空到我家来玩”的刨根问底;我受伤时,英国同学对我的帮助以及对我“不问价钱接受我帮助”的感谢;法国同学对我“拉住门,待她进来后才放手”的致谢。这些细节具体入微地表现了“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同时,也带给我们更多的思索:与那些留学生相比,我们该怎样反思那些“本民族习焉不察的东西”。
对比描述法
技巧点拨
对比描述法是人物描写的一种基本方法。它是通过人与人之间某一方面或全方位的对比、衬托来突出人物鲜明个性的一种写人方法。用对比描述法刻画人物,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完美,可以使塑造的人物具有区别于其他人物的独特性格。
对比的具体方面是相当丰富的。从对比物的内容和横向联系来看,有人物对比、事理对比、场景对比等;从对比物的变化和纵向发展来看,有前后对比、逐层对比(在多层对比中逐步深化文章中心)等;从对比物的性质来看,又有长与短、大与小、红与黑、急与缓、美与丑、善与恶等的对比。因此,对比是一种运用得非常广泛的手法。进行对比描述,须注意以下三点:
(1)对比描述要能突出事物的性质、状态、特征,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成功的作品在这一点上往往是做得很好的。比如,契诃夫《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对一条狗的态度前后发生了好几次变化,从“疯狗”到“名贵的狗”,再到“野狗”,再到“怪伶俐的小狗”,又到“下贱胚子”,最后到“娇贵的动物”。作者在逐层深入的对比中,通过奥楚蔑洛夫对一条狗的前前后后、反反复复的态度的变化,有力地突出了他善于察言观色的这一性格特征,使人们读后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奥楚蔑洛夫——变色龙也就因此成为世界文学中的典型形象。
(2)对比描述要能有力地突出文章的中心。写作手法的选用是从中心的表现出发的,对比描述法用得好对中心的表现是很有力的。比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淫雨霏霏”的岳阳楼之观,与“春秋景明”的岳阳楼之观形成了鲜明的景物对比,这一雨一晴、一暗一明、一险一夷、一媸一妍、一悲一喜的对比描述,为后面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情的抒发,即为中心的表达作了有力地铺垫。
(3)对比描述要注意多角度地设置对比点。由于客观事物的对立性具有普遍的意义,因此,我们在文章中,要尽可能地围绕中心多设置对比点,使文章的层次和中心逐步深化。比如鲁迅的《一件小事》,作者从几个方面安排了对比点:“国家大事”与“一件小事”;“我”与“车夫”对“老女人”的不同态度;“子曰诗云”与“一件小事”;“我”对“车夫”和“老女人”的前后看法。这些对比点,有力地说明了“车夫”人格的伟大和“一件小事”对“我”的深远影响及其在“我”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同时对军阀们的“文治武功”也作了极微妙的讽刺。
范例导引
新年枞树①
为什么我的心情这么坏?为什么我全身无力,疲惫不堪?昨天喝过了头?还是由于昨天的废话连篇,心绪还在不安?
我的老天爷呀,老天爷!大家聚在一起迎接新年,就该开心作乐,撒疯发狂,就该像香槟酒那样狂涌!正常的人都是这样迎接这个一年一度的最美好的节日的。可是我们却对我们俄罗斯的乱七八糟不成体统的现象发了一夜的高深莫测的牢*。假使发发牢*能有点什么好处,那也算好;假使能使我们自己的公民责任感再一次得到磨砺,能在来年里增添勇气豪情那倒也罢了。然而实际上又是怎样呢?大家谈了各种各样的事情,一件比一件更令人厌恶——我们谈到了官僚主义独断专行,谈到了贪污受贿营私舞弊,但是没有丝毫的反对和抗议声,没有听到一句愤慨的呐喊声。大家都习以为常了,都容忍妥协了。可怕就可怕在当时聚在桌旁的人并非等闲之辈。是些什么人呢?有著名的导演,大名鼎鼎的演员、画家,还有作家。总之,都是些通常被誉为导师、精神牧师的人。
我浑身无力,疲惫不堪地在床上躺了很久很久。昨天聚会的情景在脑子里一次又一次地翻腾着,我那忧郁的目光环视着房间的每一个角落,光滑的餐具橱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水晶玻璃器皿,还有我出国时带回来的一些穿着民族服装、衣着讲究的淑女雕像……
咦,新年枞树在哪儿呢?妻子和侄女通常都是在元旦除夕夜里给我送到房间里来的,鲜灵灵的,还冒着寒气,几乎是不加任何的修饰,完全是一副天然的姿容;到了次日清晨,满房间都是它散发出来的林间的馥郁清香。
原来是因为这个缘故,今天我还没有过节的心情啊。我对自己心绪不佳的原因作了新的解释:家里没有新年枞树。昨天,妻子和侄女在城里奔波了两个小时也没弄到。没有枞树还算什么新年呢?
前室里响起了门铃声,想必是邮件来了。
果然不错。从那“斯”和“师”不分的发音和气喘吁吁的说话声音,我听出来是邮递员奥丽娅。奥丽娅向我妻子祝贺新年,我妻子也向她表示了祝贺。后来,听她们继续谈话我才明白了,妻子想送她十个卢布,算是对她辛辛苦苦的工作略表谢意,因为我家的信件特别多,有时候奥丽娅一天要来五六次。“不,不。”我又听见那急促的“斯”“师”不分的发音,“这是我的工作,干工作是有薪金的。您这是在羞辱我……”
羞辱?这是在羞辱她?上帝呀,干这种苦役般的工作,一个月挣那么八十来个卢布,整天背着特重的邮包,出东家进西家,上楼下楼,可还说“您这是在羞辱我”……
我连忙跑过去给妻子帮腔。只见,那位我早已很熟悉、不很年轻的姑娘围着一块厚厚的头巾,兔毛皮领已经磨损,脚上一双旧的“罗马尼亚姑娘”式的呢面鞋,鞋面上没有那种齿状的饰物。为什么没有,不用猜就知道:用她那几块钱是讲不了什么排场的。
我就和妻子两个人一起劝说奥丽娅接受我们送的礼。可她还是说:“不,不。”
我又加上了五个卢布,这回或许容易说通了?
“您这是在羞辱我!”奥丽娅又这样说。口气十分坚定,毫无商量的余地,但是从声音里可以听得出她在强忍着眼泪。
我望着她那双安详的灰蓝色的大眼睛,忽然一下子明白了:我确实是在羞辱她。我企图夺走她那最宝贵的财富:一个劳动者的正直和廉洁。
我感到羞愧,羞愧地落下了眼泪。但是就在这时,一缕阳光涌进了我的心房。
我家的节日开始了。
([前苏联]费·亚·阿勃拉莫夫著 刁传基译)
【注释】①新年枞树:相当于西方的圣诞树。
秘诀解读
这篇小说的构思、布局非常巧妙。首先是赋予“新年枞树”以特殊的含义,它“鲜灵灵的,还冒着寒气,几乎是不加任何的修饰,完全是一副天然的姿容”,而长着一双“安详的灰蓝色的大眼睛”的奥丽娅,就是我的“新年枞树”——有了她,才是新年的开始。其次,作者开篇便以一连串的问号紧紧抓住读者的心,从而好奇地顺着作者的情感而起伏。再次,作者在前半部分反复渲染自己的不快,为奥丽娅的出场进行铺垫。
在巧妙的构思、布局中,本文最有特点的当属对比。首先是人物对比,前半部分写的是被人们誉为导师、精神牧师的大人物,有著名的导演、演员、画家、作家;后半部分写的是作为普通劳动者的小人物:邮递员。大人物空谈,小人物实干。大人物精神空虚,小人物内心充实。其次是心情对比,前半部分,“我”心情很坏;后半部分,“一缕阳光涌进了我的心房”。通过这样的对比,我们看到了如新年枞树般的奥丽娅闪烁出夺目的人性光彩。
衬托描述法
技巧点拨
衬托描述法是人物描写的一种基本方法。它就是利用事物之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甲物为陪衬来突出乙物的一种写作手法。俗话说:“牡丹虽好,也需绿叶扶持。”有了绿叶的衬托,牡丹花才显得更加鲜艳夺目。成功地运用衬托手法,可以更加鲜明地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衬托法分为正面衬托和反面衬托两种。
正面衬托,就是用与所写对象相似或相近的人或物来从正面衬垫烘托所写对象的写作方法;反面衬托,就是运用其他事物与要突出的事物之间的相反特点或不同情况,从反面来衬托主要事物的写作方法。与正衬相比,反衬更能突出和表现主体,使其更鲜明,更具有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赞扬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鲁迅先生在刻画藤野先生时,就通过正面烘托和反面衬托来突出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鲁迅先生写他在仙台所受到的优待——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他的食宿操心,反映出日本人民善良的心地和友好的情谊。这是从正面来衬托藤野先生。藤野先生这朵“鲜花”,有了“绿叶”即这几个职员的衬托,更加的光彩照人。“匿名信事件”,日本“爱国青年”,这些受狭隘民族主义、军国主义毒害和嫉妒心很重的部分日本青年。他们对藤野先生无私关爱和热忱鼓励鲁迅极端地妒忌和不满。他们对我“寻衅”,怀疑我的考试成绩,托辞检查我的讲义,看是不是藤野先生漏了题,极大地伤害了我的民族自尊心。这些有着民族偏见的“爱国青年”,从反面衬托了藤野先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
范例导引
明湖居听书
及至回店,已有九点钟的光景,赶忙吃了饭,走到明湖居,才不过十点钟时候。那明湖居本是个大戏园子,戏台前有一百多张桌子。哪知进了园门,园子里面已经坐的满满的了,只有中间七八张桌子还无人坐,桌子却都贴着“抚院定”、“学院定”等类红纸条儿。老残看了半天,无处落脚,只好袖子里送了看坐儿的二百个钱,才弄了一张短板凳,在人缝里坐下。看那戏台上,只摆了一张半桌,桌子上放了一面板鼓,鼓上放了两个铁片儿,心里知道这就是所谓梨花简了。旁边放了一个三弦子,半桌后面放了两张椅子,并无一个人在台上。偌大的个戏台,空空洞洞,别无他物,看了不觉有些好笑。园子里面,顶着篮子卖烧饼油条的有一二十个,都是为那不吃饭来的人买了充饥的。
到了十一点钟,只见门口轿子渐渐拥挤,许多官员都着了便衣,带着家人,陆续进来。不到十二点钟,前面几张空桌俱已满了,不断还有人来,看坐儿的也只是搬张短凳,在夹缝中安插。这一群人来了,彼此招呼,有打千儿的,有作揖的,大半打千儿的多。高谈阔论,说笑自如。这十几张桌子外,看来都是做生意的人,又有些像是本地读书人的样子,大家都嘁嘁喳喳的在那里说闲话。因为人太多了,所以说的什么话都听不清楚,也不去管他。
到了十二点半钟,看那台上,从后台帘子里面,出来一个男人:穿了一件蓝布长衫,长长的脸儿,一脸疙瘩,仿佛风干福橘皮似的,甚为丑陋,但觉得那人气味到还沉静。出得台来,并无一语,就往半桌后面左手一张椅子上坐下。慢慢的将三弦子取来,随便和了和弦,弹了一两个小调,人也不甚留神去听。后来弹了一枝大调,也不知道叫什么牌子。只是到后来,全用轮指,那抑扬顿挫,入耳动心,恍若有几十根弦,几百个指头,在那里弹似的。这时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却也压不下那弦子去,这曲弹罢,就歇了手,旁边有人送上茶来。
停了数分钟时,帘子里面出来一个姑娘,约有十六七岁,长长鸭蛋脸儿,梳了一个抓髻,戴了一副银耳环,穿了一件蓝布外褂儿,一条蓝布裤子,都是黑布镶滚的。虽是粗布衣裳,到十分洁净。来到半桌后面右手椅子上坐下。那弹弦子的便取了弦子,铮铮锉锉弹起。这姑娘便立起身来,左手取了梨花简,夹在指头缝里,便丁丁当当的敲,与那弦子声音相应;右手持了鼓捶子,凝神听那弦子的节奏。忽羯鼓一声,歌喉遽发,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每句七字,每段数十句,或缓或急,忽高忽低;其中转腔换调之处,百变不穷,觉一切歌曲腔调俱出其下,以为观止矣。
旁坐有两人,其一人低声问那人道:“此想必是白妞了罢?”其一人道:“不是。这人叫黑妞,是白妞的妹子。她的调门儿都是白妞教的,若比白妞,还不晓得差多远呢!她的好处人说得出,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她的好处人学的到,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你想,这几年来,好顽耍的谁不学她们的调儿呢?就是窑子里的姑娘,也人人都学,只是顶多有一两句到黑妞的地步。若白妞的好处,从没有一个人能及她十分里的一分的。”说着的时候,黑妞早唱完,后面去了。这时满园子里的人,谈心的谈心,说笑的说笑。卖瓜子、落花生、山里红、核桃仁的,高声喊叫着卖,满园子里听来都是人声。
正在热闹哄哄的时节,只见那后台里,又出来了一位姑娘,年纪约十八九岁,装束与前一个毫无分别,瓜子脸儿,白净面皮,相貌不过中人以上之姿,只觉得秀而不媚,清而不寒,半低着头出来,立在半桌后面,把梨花简丁当了几声,煞是奇怪:只是两片顽铁,到她手里,便有了五音十二律似的。又将鼓捶子轻轻的点了两下,方抬起头来,向台下一盼。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左右一顾一看,连那坐在远远墙角子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看见我了;那坐得近的,更不必说。就这一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跌在地下都听得见响!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哪知她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千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
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山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她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停了一会,闹声稍定,只听那台下正座上,有一个少年人,不到三十岁光景,是湖南口音,说道:“当年读书,见古人形容歌声的好处,有那‘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话,我总不懂。空中设想,余音怎样会得绕梁呢?又怎会三日不绝呢?及至听了小玉先生说书,才知古人措辞之妙。每次听她说书之后,总有好几天耳朵里无非都是她的书,无论做什么事,总不入神,反觉得‘三日不绝’,这‘三日’二字下得太少,还是孔子‘三月不知肉味’,‘三月’二字形容得透彻些!”旁边人都说道:“梦湘先生论得透辟极了!‘于我心有戚戚焉’!”
(节选自刘鹗《老残游记》第二回)
秘诀解读
本选段的中心是描述说书艺人白妞精湛绝伦的说书技艺。刘鹗以其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和精巧厚实的铺垫,把一个民间说书艺人烘托成艺苑的一朵奇葩。为了达到这一效果,作者在白妞出场之前,利用各类衬托为其造足了声势。
首先作者介绍说书场之大:有几百张桌子,却是座无虚席。再说听书人之多,来晚的人从袖子里送看座的二百个钱,才得一条凳“在人缝里坐下”,再晚者只好从“夹缝”里坐下,可见其拥挤之状,凸显了白妞说书艺术对听众的吸引力。再看作者对听书人到场时间的描述,以老残看来,十二点的书,九点吃饭,十点到书场已是很早,却只见书场已人满为患;十点半连“抚院”等官员也已到了,十一点正是人山人海拥挤不堪,“搬张短凳,在夹缝中安插”一语就体现了这种拥挤。再者听书人的身份,作者特意指出,听书的有官员、生意人、读书人和普通市民。这一笔看似无奇,细细品来,却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功力:白妞的说书吸引了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前来听书,足见其说书艺术的无比魅力;也可见白妞的说书雅俗共赏:既可下里巴人,也可阳春白雪。
作者还通过两个说书艺人来正面衬托白妞的说书艺术。首先出场的是一个丑陋的琴师,听众的失望从闹哄之中可见一斑。而琴师的几声调弦却也引来了几多掌声——琴师技艺非同一般。而琴师只是一个配角啊!真正的说书人——黑妞出场了,但作者从老残的角度看并不知此人不是白妞,但听乐声如新莺出谷,如乳燕归巢,“觉一切歌曲腔调俱出其下,以为观止矣”。哪知那并非白妞,“黑妞的好处人说的出,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黑妞的好处人学的到,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
在层层衬托之下,读者终于等来了白妞的说书。此一段描写,作者调动多种语言手段驾轻就熟,信笔写来,其铺垫之势,设悬之招,让读者心神随之而动,其对音乐的描写令人荡气回肠,心旷神怡。
虚实相生法
技巧点拨
虚实相生法,是指把直接的具体有形的描写与间接的虚幻无形的描写结合使用的写作方法。叙事散文、抒情散文都常常借助“虚实相生”的手法。虚写,即文中真切的抒情、恰当的议论、巧妙的联想、入微的心理刻画等;实写,即生动、形象的描写,客观、具体的叙述。实写是叙事写人之作的主体,是一文之“本”;虚写既可以补充、丰富文章的表达,又有助于提升文章境界,从而彰显、深化主旨,更好地抒发作者的情感。只有虚写与实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相辅相成,才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思维和想象空间,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从而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艺术上的“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眼见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既然是相对的,就可以通过某一面,生成与之相对的另一面。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中,书堂站战斗、马玉祥火中救小孩、吃雪战士一席谈是实写,而每个故事后作者由此生发的议论抒情即为虚写;当然,全文也可视为首尾是虚写,中间为实写。没有实写,虚写无触发点和着落点;没有虚写,感情不能升华,事物的本质特征不能得以体现。二者紧密结合,诚如古人所言:“文到入妙处,纯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运用虚实相生法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虚写以实写为基础。要在扎实的实写的前提下进行虚写,否则容易变成无病*;二是虚写要略,实写要详。否则平分秋色,易给人泛泛之感;三是虚实互化时要注意它们的相通处,否则生硬不自然。
范例导引
收 获
秋天的田野是一幅浑金璞玉的画,无需浓抹,无需淡妆。它虽朴实无华,但很美。高昂的向日葵是秋天金色的笑脸,摇曳的芦花是秋天欢乐的情怀,金色的稻子是父辈立体的夙愿。
收获季节,天高云淡,我回来了。我从屋檐下取下那把雪亮的弯镰,把腰弯成父亲的姿势,把镰刀挥成母亲的麻利,收获着黄金一样的果实。秋天的田野,是一腔火热的激情。那浓浓的稻香呀,驱散了我所有的疲惫。
“辛勤的汗水是它最明媚的诗眼”。
收获的季节,父亲的背弯成一帧壮美的画,我看到了岁月毫不留情地在他的额头上刻下的皱纹,父亲额头上晶亮的汗珠诠释着收获与付出之间简单而不容置疑的真理。
收获的季节,母亲的脸笑成一朵盛开的菊花,这是最令她欣慰的日子。收获的季节,我有太多的感慨。踏着朴实的大地,我不会徒发感慨要求得到空洞的繁华。收获的季节,父母用实际行动教会我在真实的田野上播下种子,浇灌、耕耘后,才会有收获。
我和父亲并肩走在田垄上。天上有大雁飞过,它们有金色的收获吗?我陷入了深思。父亲慈爱的微笑给了我最好的回答。我大彻大悟。
我很快要回学校了。父亲用粗糙的大手拍了拍我的肩膀。“爸,相信女儿,这个季节,你收获的不仅是稻子。”我对父亲说道,说出的每一个字在我的心头里掷地有声。
这个季节,我收获了很多:家乡凉爽的秋风,颗粒饱满的稻谷,父母用爱的经纬纺织的希望,还有关于生活的深深浅浅的道理。我一定要用金色的微笑去回报秋天,回报一个天高云淡、有大雁飞过的季节……
(佚 名)
秘诀解读
本文在虚实结合方面做得较好。实写的是叙述和描写,如:“收获季节,天高云淡,我回来了,我从屋檐下取下那把雪亮的弯镰,把腰弯成父亲的姿势,把镰刀挥成母亲的麻利,收获着黄金一样的果实。”“父亲的背弯成一帧壮美的画,我看到了岁月毫不留情地在他的额头上刻下的皱纹。”“我很快要回学校了。父亲用粗糙的大手拍了拍我的肩膀。‘爸,相信女儿,这个季节,你收获的不仅是稻子。’我对父亲说道,说出的每一个字在我的心头里掷地有声。”
虚写的是议论和抒情,如:“辛勤的汗水是它最明媚的诗眼。”“这个季节,我收获了很多:家乡凉爽的秋风,颗粒饱满的稻谷,父母用爱的经纬纺织的希望,还有关于生活的深深浅浅的道理。我一定要用金色的微笑去回报秋天,回报一个天高云淡、有大雁飞过的季节……”
有的地方作者化实为虚,如:“高昂的向日葵是秋天金色的笑脸,摇曳的芦花是秋天欢乐的情怀,金色的稻子是父辈立体的夙愿。”有的地方作者又化虚为实,如:“父亲额头上晶亮的汗珠诠释着收获与付出之间简单而不容置疑的真理。”“收获的季节,父母用实际行动教会我在真实的田野上播下种子,浇灌、耕耘后,才会有收获。”有的地方简直分不清哪里是实写,哪里是虚写,如:“秋天的田野是一幅浑金璞玉的画,无需浓抹,无需淡妆。”“秋天的田野,是一腔火热的激情。那浓浓的稻香呀,驱散了我所有的疲惫。”正是作者虚实结合,巧妙构思,才把“我”在秋天的劳作,秋天里的情思和秋天里的收获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