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子转轮手枪系列之六
纳甘M1895型“七星子”转轮手枪在中标后,立即成为了沙俄的制式手枪。在一开始的时候,该枪是由在比利时的纳甘工厂所制造的。到了1898年的时候,俄国政府购买了生产权,开始由本国的图拉兵工厂自产,当时的年产量就达到了每年20000支。
该枪由于优秀的气密性和独特的埋头子弹,在日俄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表现尚可,展现出了俄式轻武器惯有的坚固性和可靠性。当时一位俄国军官甚至说:“如果M1895出了什么问题,你可以用锤子修好它!”
一、并不受欢迎的七星子转轮
但是实际上,除了相对可靠和坚固之外,这纳甘转轮缺点很多。其实在装备部队不久之后,很多现役军官就对其很不满意。特别是在1904年日俄战争之后,该枪的诸多缺点暴露无遗。所以在此之后,俄国政府公布了自选手枪的采购计划,允许军官们自费购置自己心仪的手枪。
这一开始自由恋爱,原来的包办婚姻自然就不香了。而相比于当时自选手枪推荐榜上,那排名第一的毛瑟驳壳枪,纳甘转轮在各方面都被压过一头。而在至关重要的价格上,号称昂贵的驳壳枪也不过40卢布,只比纳甘转轮手枪贵10卢布而已。这小命毕竟是自己的,这时候谁还差区区10卢布啊?
所以实际上,这纳甘转轮手枪在沙俄军中并不受欢迎,真正大规模列装也不过是在1895-1905这短短十年而已。而它之所以能够生产到200万支的巨大数量,主要是因为1914年一战爆发,需要大量武器的俄军自然不可能再进口德国敌人的毛瑟手枪了。而到了1917年十月革命以后,这俄国的红白内战爆发,列强支持白军并供给其武器弹药,这个时候能够自己生产的纳甘转轮手枪和莫辛纳甘步枪,就成为了红军战士的主要武器之一。
而到了1930年代,随着更加先进的托卡列夫TT半自动手枪的列装,纳甘转轮更是立刻失宠了。但是让它第二次峰回路转起死回生的,同样是战争——随着1941年6月22号德国全面入侵苏联,红军损失了大量的部队,急需补充堪用的装备。
因此该枪就在二战时期,得以老树开新花,再次继续生产并广泛使用,直到1952年马卡洛夫手枪全面列装后,纳甘七星子转轮手枪才最终退出苏军现役武器行列。而因为可以安装消音器的特性,依然在警察和保卫部门中服役,法警甚至一直用到了2009年!
所以这纳甘转轮手枪之所以有那么大的产量,服役了那么多年,其实并不是因为它有多么优秀,只是由于连续发生了几次大规模战争,军方特别需要武器而已。这就像前几天那俄版马克沁重机枪和转盘轻机枪出现在战场上一样,只是因为战时需要饥不择食了而已。
二、纳甘转轮手枪退壳太慢
而纳甘七星子转轮之所以不受待见,本质原因就是它装弹太过麻烦。这本来自动手枪淘汰转轮手枪的原因,就是因为转轮手枪换弹太慢。而比起普通的转轮手枪来,纳甘转轮更是慢出天际来。
这转轮手枪有两种装填方式,早期的多是中折式,从中间打开后把转轮倒过来,就可以把所有的弹壳倒出,然后迅速装弹。而现代流行的,则是更方便地摆出式转轮。这种结构是1893年由柯尔特公司推出的,优势是可以单手操作摆出转轮,倒出弹壳后再用快装器一次性的装填枪弹——而由于转轮一般都是向左摆出,所以又叫作“左轮手枪”。当然了,其实也有向右摆出弹轮的“右轮手枪”。
所以这转轮手枪其实只是个统称,它主要包括中折转轮、左摆转轮、右摆转轮等几种。而纳甘手枪则属于其中最特殊的一种——不可摆出弹轮的转轮手枪。
这纳甘转轮手枪创造性的气密性设计,不仅让它扳机力过大,而且由于使用的是埋头弹,射击时弹壳前端受压膨胀,会导致弹壳卡在转轮前方,根本就倒不出来。这个时候在不借助工具的情况下,压根无法将弹壳从弹巢内退出的。
所以纳甘兄弟采取的办法,是在枪管下方安装一个退弹杆,打完子弹后一发一发地把卡住的将弹壳逐一推出,然后再一发一发地重新装弹。而既然压根不能倒弹壳,那无论是中折式枪身还是侧摆式转轮,都没有必要了。所以这纳甘转轮自成一派,就成了独树一帜的“不摆轮”转轮手枪。
三、纳甘手枪装弹也慢
而这样一来,也进一步恶化了装弹缓慢的问题。在战场上一旦枪弹耗尽,射手就需要抽出推弹杆,然后一发一发捅出弹壳,再一发一发把新弹装进去。这种慢得急死人的装弹方式,毫无疑问是非常落后的,在紧张的战斗中,哪有时间让你一发一发退弹装弹?
这打完了7发子弹,恐怕最好的选择就是拎着枪管拿“纳甘”当锤子去凿敌人了。真正要想快速换弹,那唯一的办法其实就是更换转轮——可是当时沙俄政府视士兵为“灰色牲口”,哪有那个闲钱给他们装备多余的转轮?
所以那个时候的俄军,一开始是把纳甘手枪给骑兵用的,这马上三四十米开枪,七发子弹也足够用了。而后来的契卡拿它来抓人或者暗*的话,则是基本没有换弹的要求。而对于俄国步兵来说,无法可想之下就干脆给它加装了斧托。在打光子弹后压根不重新装弹,而是直接握住枪管,把它当作斧头来用。
但是在实战中,纳甘手枪这种退壳慢、装弹也慢的缺点,几乎让它成为了妥妥的一次性武器。在战场打光子弹甚至只剩一两颗子弹的时候,基本上就没用了。
在名著《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之中,华斯柯夫准尉就是使用的M1895纳甘转轮手枪,最后他把仅剩两发子弹的纳甘转轮交给了女兵丽达,而丽达则在受伤后,为了不连累准尉直接用纳甘转轮自*了。
所以该枪这装弹慢的缺陷,在实践中是造成了不小的损失的。我们前文提到的那位善用“七星子转轮手枪”的抗日老英雄张永言,就是因为这个问题而牺牲的。
四、“七星子”老英雄的壮烈牺牲
那是在1940年,当时绰号“七星子”的张永言老英雄正担任着枣强县委委员兼肖张区委*职务。他带领民兵和群众积极抗日,由于积劳成疾而病倒。在3月中旬的一天,正在家中养病的张永言接到通知,3月15日县委要在县城东面的唐林村召开会议。当时从刘家纸坊到唐林村有60多里路,需要走五、六个小时。
而张永言老英雄当时已经51岁,在平均年龄37岁的旧中国,那是妥妥的老人了。而且他大病初愈,路上还要过几条敌人的封锁线,只有趁着晚上才能冒险通过。种种困难之下,大家都担心他身体受不了。所以这区里来的同志就说:“替你请个假吧!”
可是张永言老英雄却非常积极,他出言反对道:“每开一次会就有一次进步,要做好工作,不参加县委会议怎么行呢!”面对这反复劝阻的同志,老英雄说:“同志们,困难没有办法多,危险没有我去开会的决心大。我都50多岁了,怕什么?活着打日寇,牺牲了就革命到底了!”
既然决心以下,大家就立刻动身。当时区里决定派5个同志和张永言同行,其中就有日后《平原枪声》的作者李晓明。他们是在3月14日黄昏在张永言家集合的,半夜时分就上路了。到了拂晓的时候,已经走出了40里地。
那时候大家都穿着一身棉衣,冒出了大汗,脚步不由地慢了下来。张永言大步跨到队前,给同志们鼓劲说:“今天我这‘老青年’,要和你们小青年比试比试,看看谁走得快!”说着,就大步流星地向前奔去,不一会就到了大王均村。过了王均再走8里路就是唐林,甚至可以到了以后和县里领导吃个早饭呢。
但是就在他们准备路过大王均村的时候,却正好碰上了扫荡的鬼子。当时数百名鬼子和日伪军下乡扫荡,在天刚亮的时候悄悄包围了大王均村。这冀中平原的3月庄稼还没长高,空旷的田野一望无际。这敌人看到从村北走来一行人,估计是八路军的游击队,就把岗哨撤回村里隐蔽起来,想把这6个八路军一网打尽。
当时张永言走在最前面,把其他同志们都甩下了一截。结果他刚来到村东口,一群敌人突然就围了上来!老英雄身手敏捷,立刻就势一躲,顺手拔出七星子转轮“当当”两枪,敌人们立刻吓得趴在了地上。他为了引开敌人,掩护其他同志,就主动向着村东方向跑去。上百名鬼子兵在身后嚎叫着追赶!
而这时候,埋伏着的敌人也被惊动,右边路上有鬼子的骑兵包抄,左边路上有汉奸的自行车队追赶。张永言老英雄毕竟是50多岁的老人了,又连续走了40多里地疲累不堪,跑了一里多地就被敌人包围了。
在最后的关头,老英雄钻进路边一个看菜园的小屋,用七星子转轮手枪吸引敌人的注意力,好掩护战友们突围。当时张永言是尽量把敌人放到近距离再打,好一粒子弹消灭一个敌人。但这“七星子”装弹慢的缺点,这时候就成了致命伤!
当时的七星子转轮手枪,除了枪膛里的7发以外,皮质枪套上还有14发子弹的弹袋。张老英雄打完七粒子弹后,就要逐一退出子弹壳,再一发一发的装上七粒,才能继续射击。可是正在他装子弹时,几个凶恶的日本兵端着刺刀冲进了小屋。就在敌人的刺刀刺向老英雄的一刹那,他拼尽最后力气骂道:“小鬼子,老子活着没把你们赶出中国,死了也要看着同志们彻底消灭你们!”
1940年3月15日,“七星子”张永言牺牲于枣北县大王均村,终年51岁!据张永言的儿媳回忆,烈士的遗体运回时,还保持着怒目圆睁的状态。烈士这是壮志未酬,死不瞑目啊!
致敬先烈,治史铭记!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