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荀子·儒效》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也就是说,西周初年诸侯国有71个。但是另有记载,西周初年的国家有800个。到了春秋初年,还剩下170多个。到战国之初,只有几十个了。反正不会只有18个。
春秋战国时期,比较著名的诸侯国有:
晋:山西及周边地区,中原诸侯霸主,春秋时期第一强国,前403年分裂韩赵魏三国,仍然都是战国七雄中的三雄。
楚:湖北一带,后来向东扩展到吴越之地。春秋时期第二强国。进入战国后仍然是强国。
秦:陕西地区,后统一全国。春秋时期第二集团两强之一,商鞅变法后成为战国第一强国。
齐:山东北部东部一带。最早的春秋霸主。后衰弱成为春秋第二集团两强之一。战国后也是七雄之一。
燕:河北北部和辽宁南部。老牌国家。春秋时衰弱,但战国后逐渐强大,成为七雄之一。
陈:河南淮阴县。后成为楚国的附庸。亡于楚。
郑:河南地区。春秋时期中等国家,比较活跃。战国被韩国灭亡。
鲁:山东南部。春秋时期中等国家,文化大国,军事弱国。被齐吞并。
宋:河南东部。春秋时期中等国家,战国时期被齐灭亡。
卫: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春秋时期中等国家。逐渐衰落。最后亡于秦。
中山:河北灵寿、唐县。春秋末期新兴的狄人国家。先后被魏赵灭亡两次。
曹:山东定陶县。小国。
吴:长江下游一带。春秋末期一度崛起称霸,灭亡于越。
越:浙江一带。灭吴后继续称霸,后衰弱,亡于楚。
蔡:河南上蔡县和新蔡县一带。曾是中等国家。被楚征服后成为楚国附庸。后亡于楚。
邾(邹):山东邹县一带。小国。
许:河南许昌县东。小国,亡于郑。
还有徐、许、莱、杞、虢、邶、庸、藤、郇、皖、郜、滑、豳、莒、巩、邠、褒、申、缯、焦、霍、蓟、祝、管、虞、芮、成、徐、荆、巴、蜀 等等很多诸侯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