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自律问题上,很多家长的表现是矛盾的,一边想要孩子变得自律,一边又觉得孩子要管着,但被管着的孩子是不可能变得自律的。
什么叫自律?自律就是自我管理、自己控制自己的行为。自己以外的人来控制自己那都叫他律,而他律不可能提升孩子们的自我管理能力。
那自律应该如何培养呢?那些无法让孩子变得自律的家长,都是因为踩了哪些坑呢?其实自律的培养主要就是两件事:放手加鼓励。
他律不会变成自律。
自律是怎么来的呢?自律等于自由加自信。想让孩子变得自律,家长首先要做的就是给他自由。自由怎么给?其实就是家长放手。
安排、控制、监督是不可能让孩子变得自律的。这样的方式叫他律,而他律的结果就是孩子会变懒,不仅行为上懒,思维上也会变懒。
这是很多家长容易踩的坑。为什么很多孩子会懒、遇到难题不会自己去动脑思考?就是因为他习惯了他律,习惯被要求、被监督,习惯了等靠要。
什么叫自律?自律就是自我管理,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自律的前提是有自主权,如果孩子连管理自己的权力都没有,怎么可能做好自我管理?
所以家长要放手,要把自主权还给孩子。起床、写作业、玩手机,无论生活学习娱乐,这些孩子自己做的事情,要让他自己去安排、自己去执行、自己去负责。
一开始可能他做得不好,但好不好都是孩子的事。他做得不好,然后你变得焦虑,那是你的事情。家长不要把你的情绪波动和他的行为绑定到一起。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格,他的行为好坏不会受你控制的。尤其是大孩子,无论你怎么说,不想听的话他就是不会听。所以家长还不如早点放下想控制孩子的执念。
控制下隐藏的问题
想让孩子变得自律,家长一定要放手。但肯定也有家长会觉得,我管着他他还会学习,但不管着他就不学了,管着他还能考到九十分,不管他可能就不及格了。
这是很多家长不敢放手的原因,也是很多家长正在做的事情。那控制有什么问题呢?问题就在于孩子那个九十分的成绩不是他自己主动学来的。
这个成绩是因为家长给了孩子加成,是虚拟的繁荣,并不是孩子真实的成绩。而且这个成绩会让家长对孩子有不切实际的期待,让孩子无法建立清晰的自我认知。
什么时候这个虚假繁荣的泡沫会破碎呢?早一点可能是在三四年级,晚一点会在初二上学期。这时候家长会觉得孩子突然像变了一个人,但其实孩子的真实水平一直是那样。
这时候孩子也会因为现实与理想的落差,导致自信心倍受打击,学习的主动性也会受到影响,然后陷入恶性循环,最后可能就变得自卑躺平了。
更严重的是,因为家长的控制,导致孩子没有自己经历失败和挫折,没有锻炼起面对失败的心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能遇到一点失败他就一蹶不振了。
由内而外的自信心
失败是人生的常态,不完美才是真实的世界。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一定会犯错、会走弯路、会有很多事情做不好,这不会因为家长喜不喜欢而改变。
很多孩子现在就是说到做不到,认知和行为就是割裂的,他的能力就是不够,但也会有他的闪光点,家长要对孩子有比较清晰的认知,并且要接纳孩子的不完美。
家长的不接纳,会让孩子也讨厌不完美的自己。这样的孩子是无法建立起内在自信的,而一个不自信的孩子不可能变得自律。
什么叫内在自信?内在自信是建立在清晰的自我认知上的,他知道自己有哪些特点和优缺点,能接纳自己的不足,也会欣赏自己的优点和进步。
与之相对的是外在的自信,是别人说他好、说他可以,他才相信自己能够做好。这样的自信是非常不稳定的,孩子可能会因为别人的一句话而骄傲自大或妄自菲薄。
有内在自信的孩子,会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内核,遇到问题他也会处变不惊,会考虑到自己的特点去应对,而不是因为别人怎么说就盲目挑战或放弃。
想培养孩子由内而外的自信,家长要做的就是看到孩子的闪光点,并发自内心地认可,让孩子也看到。内在的自信有了,孩子的主动性一定会有。
什么叫自律?自律就是自我管理,自己控制自己的行为。自己以外的人来控制自己去做什么那都叫他律,而他律是不可能让孩子变得自律的。
自律等于自由加自信,想让孩子变得自律,家长首先要放手给孩子自由,然后是去帮助孩子建立起清晰的自我认知,建立起由内而外的自信。
父母说话的语气,真的能决定孩子是否聪明,是否更争气。例子:“你怎么拿筷子的呀,你怎么吃饭的啊?”
“宝贝,筷子拿不好,你就吃不了饭了。”
你们对孩子试一下就能知道,同样的一句话,用不同的语气说出来的话,这个效果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经常用以下四种语气跟孩子说话,孩子都能养成一个特别好的习惯。
第一种,商量的语气
例子:孩子不想要去上篮球班。
你可以说:“儿子,如果你不想上篮球班,那我们可以不上,但是我发现打篮球,确实可能会让你长高不少。”
然后再说:“你看一看,有没有什么办法,既可以让你有更多的时间去玩,还能够让你讲的更快呢?我们想想别的方法也可以。”
如果你这样说的话,肯定是比你用非常硬的态度说好很多的,而且你这样说,不仅能让孩子独立去思考,还能提高他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种,信任的语气
家长就一定要去相信孩子,遇到困难孩子不知道如何选择的时候。
我们可以跟孩子说:“没事儿子,就按你的想法来,我相信你能把时间安排好的。”
你这样说,能让孩子更加自律,还能够培养出他骨子里的那种自信。
第三种,鼓励的语气
篮球课例子:
我们还可以说:“宝贝,别气馁,只要出现了问题,那么就一定要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再想想其它想法试试看。”
再结合一些坚持就能成功的小故事跟孩子说。
比如莱特兄弟发明飞机,爱迪生发明灯泡等等,你这样说能够让孩子不怕失败,而且越挫越勇。
第四种,尊重的语气
比如,阿姨家的孩子想要借自家孩子的玩具玩。
可以跟孩子说:“儿子,你阿姨儿子想要借你玩具玩一会儿,妈妈想听一下你的意见。”
再说:“你愿意的话我就拿过去给他玩,那这是你的东西,你说了算。”
你这样说,能够培养出孩子的自主感,孩子反而能更加大方的愿意去跟别人分享。
你是否经常思考如何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提高情商,
增强抗挫能力,并树立自信心?
事实证明,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极大,而家长们的选择
更是关键。
分享三个经常带孩子去的地方,让他们在玩中学,长
中成。
1. 图书馆
很多家长可能会觉得这个建议很老套,但图书馆或书
店的魅力永远不会过时。
当孩子沉浸在书的海洋中,他们会遇到不同的人物、
情境和故事。
这不仅增加了他们的知识和阅读能力,而且有助于培养同情心、理解力和批判性思维。
此外,与其他孩子或大人交流书籍的内容,可以提高孩子的沟通能力和情商。
他们学会表达自己的看法,理解他人的观点,这对于未来的社交交往至关重要。
2. 大自然
不论是公园、山地还是海边,大自然总是充满了未知
和挑战。
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不仅可以锻炼他们的身体,更
能培养他们的抗挫能力和冒险精神。
在大自然中,孩子会遇到各种不可预测的情境,如突
然下雨、迷路或踩到一个不稳定的石头。
这些经验教会孩子如何面对困境,寻找解决办法,并从失败中站起来,更加坚韧和自信。
3. 运动场
身体和精神的发展是相互联系的。参与各种体育活动,
不仅有助于孩子的身体发育,更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竞技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参与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运动,孩子不仅
需要运动技能,还需要学会与队友配合、制定策略和面对失败。
在体育活动中,孩子还会接触到各种挑战和困难。
他们可能会摔倒、失败或面对强大的对手。
但正是这些经验,会教他们如何振作、重新站起,培养他们的抗挫能力和自信。
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家长的选择与陪伴都至关重要。
无论是阅读、探索大自然,还是体育锻炼,都能为孩
子的成长提供宝贵的资源和机会。
真正的健全教育,并不是避免所有困难,而是帮助孩子学会面对和解决它。三方面的“苦”,反而有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
一、阅读的“苦”
阅读不仅仅是获取信息的手段,更是脑部活动的有益刺激,有助于逻辑思考能力的提高。
从早期的启蒙读物到后期的深度学术,阅读伴随着孩子的每一个成长阶段。分阶段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1. 启蒙时期:在孩子尚未识字时,家长和教育者可以为其朗读,使其对书籍产生兴趣。
2. 探索时期:随着孩子逐渐认识文字,可以引导他们独立探索图书,逐步形成自己的阅读习惯。
3. 深度阅读:当孩子的基础知识储备足够时,应鼓励其进行深度阅读,挖掘书本背后的更深层次的信息。
二、锻炼身体的苦
数字化时代,技术的进步促使了孩子们对电子设备的过度依赖,减少了他们参与户外活动的机会。意识到,运动对孩子的身体、心智和意志的成长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运动刺激大脑释放各种有益的化学物质,比如神经递质。这不仅能增强大脑神经之间的连接,还有助于提高记忆、注意力和判断力。
再者,挑战与失败是每项运动中不可避免的部分。
面对失败和困难,孩子们学会了如何坚持下去,如何在困境中找到出路,从而培养出坚韧的意志和强大的抗压能力。
家长在这里扮演着关键角色。通过与孩子共同参与户外活动,不仅能加强亲子之间的关系,还能为孩子树立一个积极的榜样,展示一个健康生活的方式。
三、独立的苦
独立不仅仅是完成日常任务的能力,它还涉及到如何面对问题、做出决策,以及从经验中学习。
允许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做出小的决策,如选择衣服或玩具,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判断力。
而生活技能,如做饭、洗衣和购物,也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基础技能不仅帮助孩子建立独立性,还为他们的未来生活打下坚实基础。随着孩子的成长,学会财务管理也变得至关重要。
通过节省、规划预算以及了解投资的基本知识,他们可以更好地掌控自己的经济状况。
情感上的独立同样重要。
鼓励孩子与同龄人交往,而不是过分依赖家长,能够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并学会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各种问题。让孩子“吃苦”不是让他们受罪,而是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样的孩子在未来的人生旅程中,将更有可能成为真正的主角,而不是旁观者。
每个小孩都会“干掉父母”,才能长大。
只有孩子敢于顶嘴,有机会在父母面前平等对话,能够被父母尊重,那他走出家门,跟外界打交道,才能更自信。
所以,被孩子挑战,甚至被孩子“干掉”,也并不丢人。
话虽如此,但在大多数家庭中,孩子基本是不敢顶嘴,也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
为什么呢?
1:父母容易将孩子的“顶嘴”当成一种“不敬”行为,总是拿“权威”来制止孩子。
2:认为小孩子见识少、不成熟,于是把“顶嘴”当成了一个无比严重的问题,甚至觉得是对他们的冒犯。
仔细分析一下,其实“顶嘴”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并不是件坏事。
每个孩子都有表达自我的权利,家长需要做的是分辨好孩子的表达是没有礼貌的顶撞,还是有理有据的争辩。
没有礼貌的顶撞:表达无礼、蛮不讲理、攻击性强。有理有据的争辩:就事论事,表达自己的观念。
父母如果能读懂孩子顶嘴时的潜台词,才能真正解决问题,让孩子变得更好。
1:“我已经长大了,我想有我自己的想法”
有句话说: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
这也几乎是每个孩子在成长中遇到过的问题。
天冷了,妈妈嘱咐要带个外套,我们总是没好气地回一句:我不穿,冷不冷我自己知道。
大人觉得是孩子固执,其实这是孩子有了强烈的自我意识,有了自己的主见。
用“顶嘴”的方式摆脱依赖,来争取更大的权利满足自己的需求。
2:“我不服你”
言行不一:答应孩子的事情做不到
感到委屈:被大人冤枉或者误会
控制欲太强:父母太霸道,喜欢命令孩子,而且说一不二
从不以身作则:爸爸妈妈要求孩子做的事情自己却从来没有做到。
父母这样的行为,极易让孩子对你的管教产生不满。
作为父母,在教育孩子同时,也要严于律己,做好表率。
3:“可以关注我一下吗”
很多孩子喜欢和父母“唱反调”,尤其是在二胎家庭中的老大。
这时候孩子“顶嘴”,父母应该意识到,孩子大多数情况下是在“求关注”。
因为内心孤立、脆弱,所以孩子渴望得到父母更多的关注,但由于表达能力有限,只能用这种方式来求助。
面对孩子的“顶嘴”,父母只有读懂孩子的潜台词,才能正确的读懂孩子的内心,让孩子变得更好。
相反,对于孩子的“顶嘴”行为,如果我们反应
过激,孩子越容易产生对抗情绪。
不仅压制了孩子的沟通*,也打击了孩子表达
的自信心,甚至会影响孩子未来。
“敢顶嘴”与“不敢顶嘴”的孩子,10年后差距
明显,父母别不在意
听话不是一个孩子必备的品质,独立思考才是。
而敢于质疑、争辩、顶嘴,恰恰是孩子独立性和批
判性思维发展的表现。
150个13岁的孩子。
最终发现,那些在家跟爸妈经常争论的小孩,更能
轻松应对外界的意见分歧,更能冷静承受压力,职场上的表现也更优秀。
“人类之所以有进步的主要原因,是下一代不听上一代的话
但在生活中,明明是孩子的大脑和思维在发展,却被父母误以为“不听话”“爱顶嘴”。
不得不承认,孩子“顶嘴”时父母确实很生气,但孩子要长大,就需要有质疑和反抗。
父母需要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态,拿出成年人控制情绪的能力和智慧,和孩子平等沟通。
第一,他会变成一个不自觉的人,他干什么事情都要别人推一把,尤其是在孩子1-6岁的时候,我们要让孩子在生活上去形成一个好的习惯,如果这样的坏习惯,他未来带到学业上就会非常严重。
第二,会严重的破坏你们的亲子关系,就比如,一日三餐都需要你们去吼才吃饭的话,那么你们跟孩子的亲子关系就会被破坏,你说再多的话孩子,也听不进去。
第一,吃饭多吃饭少,由孩子自己决定
父母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把营养丰富的饭菜端上桌,其它的全部交给孩子,吃多了不奖励,吃少了也不惩罚。
如果在孩子吃饭的时候,你们老是指指点点的,孩子就会对吃饭这件事情很排斥。
你想一下,假如你去朋友家吃饭,对方不停的给你夹菜说,这个有营养,这个好吃多吃点。
然后给你夹了一大碗菜,还跟你说不能浪费,要你全部吃掉,你下次还会去他们家吗?对吧。
第二,增加吃饭的乐趣
问家长一个问题,你们有觉得吃饭这件事情很有意思吗?一日三餐反反复复的遵循着出饭,讲真确实挺无聊的。
所以你要理解,孩子有时候在吃饭的时候他不想吃,其实是一个正常的情况,尤其是很多家庭,一到吃饭时间大家就闭口不谈。
给孩子一个幸福的餐桌,“食不言,寝不语”,可在家里吃饭的时候,咱们也可以聊聊天。
比如说:“爸爸,你尝尝这个肉好好吃啊,儿子,你也尝尝”,这种温馨的画面,不仅能增进你们之间的关系,还能让孩子对吃饭产生一个幸福的感觉。
第三,让孩子去碰壁
如果孩子没有吃饱,他就非要下桌了,你们不要拦着他,让他尝一尝饥饿的滋味,那么下蹲吃饭的时候,他一定会吃的更香。
很多家长都做不到,尤其是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就生怕孩子饿着,就算是吃完饭了,也会偶尔的给孩子吃些健康点的零食水果。
我的建议是,当孩子饿的时候,找零食的时候,你陪他玩一会儿,转移一下注意力,如果他真的很饿,你就告诉他,那到晚饭的时候还有两个小时,妈妈陪着你等一会儿。
这样既能够表达关爱,又能够让孩子去承担,他不吃饭所带来的后果,以上三点,只要全家人照着做,一个星期就能够解决孩子吃饭的问题。
优秀的孩子都是陪出来的
作为父母,希望能够给孩子最好的陪伴,但是什么样的陪伴才是高质量的呢?
分享三点,算得上是真正的高质量陪伴。
第一点:与孩子保持沟通
真正听取他们的声音,孩子需要被理解和尊重,他们需要有一个可以倾诉心声的人。
作为父母,第一步就是倾听孩子的时候,先把手机及其他的电子设备放下,跟孩子相处的时候全身心的投入。
我们需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和耐心,认真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给予他们积极的回应和鼓励。
第二点:与孩子共同学习和成长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我们的陪伴和指导,我们需要与孩子共同学习和探索,鼓励他们尝试新事物,指导他们解决问题,帮助他们成长。
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感受到我们的陪伴和支持,还有陪伴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是完成任务。
它是一个持续保持的过程,做不到每天,可以每两天或者三天把时间相对固定下来,形成一种习惯去保持。
第三点:与孩子一起创造美好的回忆
快乐的回忆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美好的财富,我们需要与孩子一起创造美好的回忆,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陪伴和关爱。
可以带孩子去旅行、参加亲子活动、一起做手工等等,让孩子在欢笑中成长。
当一个孩子长期拥有,或者享受父母的高质量陪伴的时候,他想要的爱和关怀都会得到满足。
他就会变得越来越独立,也更加的开朗自信,更加乐于跟家长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十个孩子九个懒!孩子真正的早教老师,只能是身为父母的你
想让孩子爱上学习,做到这三点就够了
首先孩子不爱学习,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一个好的体验,每次都非常痛苦。
如果你们不信的话,你们可以自己仔细的回想一下,孩子回到家,你们是不是第一句话就问“作业今天多不多?”
然后就开始唠叨,等孩子写了会儿,这个过程你们又说:“你一会玩橡皮,一会玩铅笔,你太磨蹭了,习惯不好”。
等到孩子写完作业又说:“你错的太多了,你怎么这么粗心大意”。
总之在孩子的学习的过程中,没有一丝丝的快乐。
三招。
第一,让孩子有快乐的感觉
让孩子在学习结束的时候,有快乐的感觉,就是写作业,先让孩子写那个难的题目,再写简单的题目。
如果先写简单的,再写难的,那么你要相信,孩子每一次都会写到10点11点,然后又哭着说:“怎么还没有写完啊,作文还没有写,数学解答还没有写,都没有写”。
我们把难的放在前面,他会很艰难,但是写到最后的时候,孩子会感觉到“哎呀,都很简单了”。
他的心情也都会轻松很多,所以就有一个美好的结束,这个非常重要的,这个也叫分钟定律。
第二,让孩子体会到自己的价值感
在孩子写作业的过程中,让他能够体会到他自己的价值感,体会到他的成就感。
比如说,孩子写完作业了,那我们就可以夸他说,昨天你看你用了60分钟,今天只用了50分钟,你比昨天有进步耶。
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努力被人看到了”,让他自己觉得自己有成长,有进步。
有家长说:“自家孩子写十道,错了五六道”,你让我咋去看他的进步啊?
你可以这样跟孩子讲:“我们写了十道题,其中这五道做对了,能不给妈妈讲讲,你这五道是怎么做对的?”
总之,你一定能找到做的好的,对吧,让孩子觉得自己写作业这件事情还是有一点成就感的。
第三,让孩子有胜任感
咱们就是要让孩子觉得自己写作业,这件事情他是能做的,你要是让孩子觉得,自己怎么都做不好的话。
孩子就会觉得“我不行,我学不好,我做不了,我做不对”。
他就会越来越厌恶学习,一个不爱学习的孩子,怎么可能学习好呢,对吧?
我们要让孩子有胜任感,比如说,孩子这道题写错了,我们就可以让孩子去检查一下自己做的哪里做错了。
当然,孩子为了尽快写完,一般情况下孩子都不愿意去检查自己写错的地方,那我们可以跟孩子去玩个游戏。
比如说,我跟你说哈,选择题里面有三个小间谍,我们要把小间谍抓出来,你看一下你能不能抓住它们。
当孩子找到一个错题时,我们就可以说“哇,你看这个间谍被你抓到了”,久而久之这样就可以培养孩子的这种成就感,胜任感。
他律不会变成自律
什么叫自我管理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体现两方面,一个是控制自己去做某件事情,比如去学习;另一个是控制自己不做某件事情,比如不玩手机。
自我管理能力是需要后天培养的,没有人天生就自律。很多家长也会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但家长是怎么做的呢?大部分家长的方式,就是安排、控制、监督孩子。
比如这个暑假,很多家长会给孩子时间安排表,孩子学习时会在旁边监督,如果要上班就在家里装监控,想通过这样的方式得到孩子学习或放下手机的结果。
通过安排和监督的方式,可能家长看到了孩子学习、放下手机的行为,但孩子的自律能力培养起来了吗?并没有。当家长没看着他的时候,他就没有这样的行为了。
什么叫自律?
自律是孩子想学习、然后他就能去学习,他想放下手机、然后就能够放下手机。自律是要执行自己的想法,前提是孩子想这样做。
而很多家长用的方式叫他律,是让孩子执行家长的想法,而不是孩子自己的想法。所以这样的过程是不可能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的。
自律是怎么来的?自律等于自由加自信。想让孩子变得自律,家长一定要遵循这个公式,不然就是在非常努力地带着孩子走弯路。
能力培养的第一步
想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家长要做的就是放手、陪伴、复盘。放手是在给孩子自由,陪伴的过程中要给孩子自信,复盘也是要给孩子自信、同时也是能力提升的过程。
想要孩子能够主动放下手机、变得自律,家长的第一步就是要放手,要给孩子手机。但绝大部分的家长,都处于无法放手的状态。
为什么要放手?
放手的目的是让孩子释放稀缺感。因为过去家长不让孩子玩,导致孩子的稀缺感很强烈,所以他就一直想玩。稀缺感充分释放后,孩子想玩的心就不会那么强了。
为什么家长不敢放手呢?
因为家长在害怕。家长害怕孩子就此沉迷手机,害怕孩子因此成绩下降,害怕他考不上好高中、好大学、找不到好工作。
很多家长会有这样的负面思维,觉得现在不行以后也就不行,所以孩子有什么没做好、家长就会开始焦虑,然后就想控制孩子。
但孩子的成长,就是不断犯错、然后反思的过程。如果因为家长害怕,然后就去替他、控制他,孩子就会失去成长的机会。
家长首先要转变这样的思维方式。一开始做不好是很正常的,因为能力都需要后天培养,而犯错就是一次成长的机会。家长要做的就是给孩子足够的试错空间,就是要放手。
复盘是成长的开始
家长放手后,孩子肯定会有一个放飞的过程。但不管孩子怎么样,家长要做的事情就是记录。家长要记录的是客观事实,而不是自己的主观评价。
什么是客观事实?
比如孩子九点开始玩手机,十点半去了趟厕所,就是客观事实。
什么是主观评价?比如孩子玩了很久、写作业比较慢,就是主观评价。
记录是为后面的复盘做准备,目的是要让孩子能够看到自己做了什么。所以家长的记录一定要客观,要写具体的时间、动作,避免用快、久这样的形容词。
在陪伴的过程中,家长可以多夸孩子,给孩子内在的自信。很多孩子一夸就飘,还听不得批评,其实就是不自信,就是平时得到的鼓励太少。
夸要基于事实,夸的难点就在于很多家长看不见孩子的优点和进步。而客观的记录,也能够让家长更容易发现孩子的进步。
最后就是复盘,复盘才是帮助孩子提升能力的过程。复盘的思路非常很简单,就是问孩子“做了什么、为什么这么做、感觉怎么样、下次怎么办”这四个问题。
对于孩子玩手机,相信很多家长想要的并不是孩子完全不碰手机,而是孩子拿起手机后还能够放下手机。家长们真正想要的,是孩子有足够的自我管理能力。
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必须要经历放手、陪伴、复盘这个闭环。想要孩子能够放下手机,家长的第一步是要给他手机,然后通过陪伴、复盘,提升孩子的能力。
有一种学霸叫别人家的孩子。很多家长对自己的孩子不满意时,总喜欢说“你看看那谁,为什么人家自己写作业、人家成绩那么好,为什么你就不行?”
为什么孩子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
家长经常会这样问,但却始终没有想出个所以然来。为什么想不出来?因为家长的思维还是停留在问题的表面。
孩子现在的状态,与他过往的经历是息息相关的。
那为什么有些孩子能成为学霸、有些孩子就很懒?他们的学习过程究竟有什么不一样?
纠结内耗的表现
什么叫懒?
孩子们的懒,在学习上的典型表现就是只完成学校安排的任务,而其他能够提升他学习效率的事,比如预习、整理错题,他怎么都不会去做。
为什么不做?是他不想提升成绩吗?并不是,虽然懒,但孩子还是有学习意愿的。之所以不做,是因为他非常在意结果的好坏、而且很害怕失败,同时、他觉得学习的过程是痛苦的。
那为什么孩子会感到害怕和痛苦呢?这很大程度上是家长导致的。首先,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未来充满了担心和焦虑,所以会害怕孩子做不好。
而且很多家长是单线思维,觉得孩子就只有这一条路,他必须要好好学习,如果学不好、他这辈子就这样、再也无法翻身了,所以家长就更害怕失败了。
但失败是客观存在、无法避免的,这会导致什么结果呢?
就是家长会很焦虑,于是就想控制孩子。所以很多家长会在行为上包办代替,会控制孩子,做得不好就会批评孩子。
而这样就会导致孩子对自己没有掌控感,他会感到痛苦。他也想好好学习,但学习的过程只会让他感到烦、焦虑、恐惧,于是他就会陷入严重的纠结和内耗。
准备去学习的时候,孩子可能信誓旦旦、说要完成多少作业;但因为纠结内耗,过程中他又会变得不想做、或者等会再做,于是就会出现说到做不到、会有所谓懒的行为表现。
学霸的正向循环
很多人会觉得理智决定了行为,但其实情绪对行为的影响比理智大得多。真正决定孩子会不会主动学习的,不是他觉得学习有什么好处,而是学习过程中他的情绪体验。
理智可以在短时间内压抑情绪,逼着自己去学习,但这样的行为是不持续的,可能也就临考前一周的时间临时抱佛脚,平时还是懒、晃晃悠悠的样子。
如果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的是痛苦,孩子的行为表现就是想逃避、摆烂;如果情绪体验是放松、平和、舒服的,甚至是开心愉悦、有成就感,他一定会主动学习。
为什么学霸们能坚持十几年如一日地学习?
并不是因为他们很自律,而是因为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学习带给他的正向情绪体验。
学习,就像是在迷雾中探索,遇到难题,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解开迷惑,会让他感到豁然开朗、有成就感,这样的感觉就会让孩子愿意持续地学习。
因为有这样的感觉,所以孩子愿意投入学习,于是成绩也不错,然后他又能够得到外界的积极反馈,于是更愿意学习,就形成了成为学霸的正向循环。
想让孩子从懒的中等生、变成一个能够主动学习的学霸,家长要关注的就是这两个维度,一个是学习过程中孩子的情绪,另一个是鼓励孩子的结果。
知行合一的关键
孩子从想做,到他能够做到,关键是他的情绪和理智能够达到一致,是学习的过程中他感受到的是舒服、平和,甚至是开心愉悦的。
学习能够给孩子带来拨开迷雾见云天的感觉,但过程中他也会有遇到难题时的恐惧、有屡战屡败的挫败感,还会有学业、同伴竞争等压力,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
这些东西我们是改不了的,但如果家长就放任自流、让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受尽磋磨,甚至成为这些负面情绪的帮凶,最后孩子肯定会承受不了、然后就躺平了。
那家长应该怎么做呢?家长要给孩子营造一个安全的堡垒。在外面受了伤,至少回到家能够让他感到放松,能让他满状态复活,这样他才能够用最好的状态去应对学业。
具体怎么做?首先家长不要去给孩子不好的体验,不要因为自己不满意就去控制他、指责他、惩罚他。相反,家长还要去找到孩子做得不错的地方,然后肯定他、认可他。
而做到这些的前提,是家长能够保持情绪稳定。不是说家长不能有情绪,而是家长要学会正确地表达、调整自己的情绪,学会用不伤人的方式把情绪发泄出去。
情绪是决定行为的关键,理智可以暂时地压抑情绪,但这是无法持续的。想要孩子积极主动地学习,最重要的是让他感受到学习的过程是平和、放松、甚至是开心愉悦的。
为什么学霸们能够十年如一日地学习?就是因为感受到了学习带来的成就感,所以他们愿意学习,于是成绩也不错,然后又得到了外界的正向反馈,然后形成了正向循环。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