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考试,不管是唐宋,还是明清,面对一个考题都必须讲究破题。
所谓破题,就是应举考生要在应答的开头起首处,用一两句话点破题目的要义。
怎么破题呢?
先举个简单的例子,某先生出题“楼”字,令学生破题。
该生答道:“盖尝因其地之不足,而取其天之有余。”
我们再来看《清裨类钞》记载的一道另类的题目。
题目就一个字:O
这不是阿拉伯数字,也不是英文字母,而是属于汉字。
今天的人看来,这绝对是一个奇葩的题目。
为何会有这个古怪的题目呢?来看看故事是怎么说的:
“国初时,嘉兴县县试全案已定,惟甲乙二人文笔并佳,不能定案首。屡试之,皆然,以致全案难出。最后乃以《四书》之‘O’,命各作一破题。”
清初,嘉兴地区某年的县试已经敲定结果,但是有甲乙两考生文笔都极好,考官无法判定谁是第一。连续给这两人出了几次题目也无法区分高下,以致于迟迟不能发榜公布结果。
古书中的O
最后,考官拿出了绝招,用《四书》中的“O”作为试题,让二人各自破题作答,一决高下。
可以看出,考官不走寻常路,出这个奇怪的题目也是无奈之举。
这里要说一下,《四书》的“O”其实古代的标点符号,作为划分段落使用。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在给《四书》等儒家经典作注解时经常使用这个符号。
面对这样一个另类的题目,难分高低的甲乙考生是如何破题的呢?
甲学生答:“圣贤立言之先,得天象也。”
乙学生答:“圣贤立言之先,无方体也。”
这两个考生果然厉害,答题极为相似,唯一区别在于一为“得天象”,一为“无方体”。
圣贤在没有写出文字之前,就知道天道了。
圣贤在没有写出文字之前,没有规矩方圆。
从一个“O”,甲生看出了天道,乙看出了规矩方圆。
古书中的O
这便是破题。
那甲乙二生孰优孰劣呢?
甲的立意、格局要比乙高一些。
“乃定甲为案首。”
故事的最后,还提到甲乙二人以后的仕途。
“后二人咸贵,甲官至大学士,以功名终。乙官至巡抚,缘事伏诛。”
这也就是所谓的格局决定命运吧。
三戒大师的网络小说《官居一品》也使用了这个故事。唐顺之画了一个圈,让沈默等五个俊彦才子破题,而且限时一炷香。
五人苦思冥想,在香燃尽前有了各自答案。
沈默的破题是:“圣贤立言之先,得天象也。”
陶大临的破题是:“夫子未言之先,空空如也。”
陈寿年的破题是:“圣贤立言之先,无方体也。”
孙铤的破题是:“先行有言,仲尼日月也。”
孙鑨的破题是:“圣人未言之先,浑然一太极也。”
唐顺之“阅后沉思良久”,“为本次府试排定了名次”,“案首者会稽沈默也。”
进京赶考
其实所谓的破题和写文章确定中心思想有些类似,但是能从一个“O”字将思想“升华”到圣人、天象那样的高度,这种思维或想象力不得不令人佩服。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