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浪冲袭、山洪滑坡、高楼倒塌、资源泄露、基因变异等灾难场景,对人们的生活乃至生存构成了威胁,因而成为了触发创伤的关键性缘由。在此背景下,本文尝试分析基于真实事件创作的灾难电影中英雄创伤叙事中是如何呈现灾难的,其中的框架逻辑为何?
分析哪些灾难元素得以进入创伤表征体系?纵观英雄创伤叙事中的灾难类型,发现事故灾难占比高达54.5%,说明人为因素所引发的灾难后果在该类创伤叙事中尤为突出。当然,英雄创伤叙事中也涉及公共卫生(占比18.2%)和自然灾害(占比27.3%)两类灾难,但同样强调了其中的人为能动因素。鉴于此,“要渡过这一危机,必须尽可能清楚地理解我们的文化对自然的影响。”
本文选择从图腾文化出发,探析英雄创伤叙事中的灾难框架,并尝试洞悉其背后的价值内涵。原因在于,“图腾”作为原始社会以来的文化现象,虽源于印第安语,却普遍存在于各个民族,同时内涵着传统与现代、自然与人为之间的矛盾碰撞,对于灾难框架的分析具有参考意义。此外,图腾与巫术或魔法等内容息息相关,承载了人们的想象与诉求,同样契合于英雄创伤叙事中的神话修辞策略。
在此基础上,关于图腾的分类,一是根据图腾对象可分为“动物类、植物类与非生物类”三大类,二是从社会学角度来看,涉及“群体图腾、性别图腾与个体图腾”三种。基于此,本文对英雄创伤叙事进行了梳理,发现其中存在动物图腾、自然图腾与技术图腾三类主要的灾难隐喻。
在我国,不同民族因为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差异,其所崇尚的动物图腾也存在明显差异,例如汉族的龙凤,傣族的孔雀,鄂温克族的驯鹿等。此外,许多国家的标识也与动物相关,例如美国的老鹰,法国人的公鸡,俄罗斯的北极熊等。
整体来看,动物图腾在不同时代、民族、国家之间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群体性、神话性的象征性价值。在此背景下,英雄创伤叙事中的灾难源呈现,也以动物图腾为隐喻,完成了灾难框架的建构。
首先是以“鸟”为代表的动物图腾;鸟类作为翱翔于天际的动物,能够到达人类所无法企及的高度,因而成为了人们重要的精神寄托。《诗经》中出现了大量关于鸟的描绘,例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黄鸟于飞,集于灌木”等。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等遗址也出土了大量以鸟类为原型的器物。
可见,鸟类动物长久以来被赋予了显著的宗教寓意与神话色彩。值得注意的是,英雄创伤叙事中的鸟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鸟类,而是以飞机这一现代性交通工具实现的替代性呈现。最初,莱特兄弟发明飞机的灵感即源于人们对鸟类飞行时翅膀滑翔状态的模仿,被视作现代技术赋能下的异质性鸟类。在英雄创伤叙事中,曾经实现人类飞行梦想的飞机(鸟),反而成为了灾难发生的源地。
《中国机长》《紧急迫降》等电影中空难的发生,象征着以图腾为原型的技术性发明全部失灵,暗示人类长久以来图腾崇拜的破灭。其次是以“猴子”为代表的动物图腾;猴子作为近似于猿的生物体,在诸多电影中以人类祖先的身份出场。在电影《极度恐慌》中,灾难源为无形的病毒,因而需要中介物来使之具象化。其中,导演选择猴子作为病毒的原始携带者,讽刺了人类自食恶果的行为。
长久以来,人类的生存与生活完全依赖于自然。出于对自然的敬畏,诸多氏族的图腾选择与自然环境、地理条件等相关要素嵌入图腾之中,以期通过神秘的自然力量来寄托期待。例如印第安人将太阳、星星、山岳等自然物类作为图腾;日本先民选择风、海、山、雨等为神灵进行膜拜。梳理基于真实事件创作的灾难电影,其中的英雄创伤叙事也引入了诸多自然图腾借以表征灾难。“火”作为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激发了人们的诸多想象。
自古以来,普罗米修斯盗火、燧人氏钻木取火、商伯盗火等与火相关的神话故事受到诸多关注。火焰既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但也存在吞噬人类生命的可能,引发了难以预料、无法控制的灾难。在英雄创伤叙事中,作为消防员或特勤队员的英雄们面临着来自火焰的威胁。电影《烈火英雄》参考大连7·16油爆火灾,围绕消防队员防止火势蔓延与二次爆炸而投身火海救援的故事展开。在其中,火焰被赋予了人性的神话特质,在蔓延的同时发出了恶龙咆哮般的声响。
基于真实事件创作的灾难电影《勇往直前》复现了“格拉尼特山高手”消防队为扑灭森林大火被困,最终葬身火场的真实事件。电影《紧急救援》以中国300米饱和潜水作业第一人胡建的亲身经历为基础,还原了特勤队员的海上救援行动。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电影中熊熊燃烧的火光和充溢空间的火场,都离不开人为因素的影响。电影《烈火英雄》《紧急救援》中火灾的发生背景分别为沿海油罐区与海上轮船,皆为现代人类工业所造就的空间。
电影《勇往直前》虽设定为山火的爆发,且地点为远离人类活动的森林地带,但消防队员最终葬身火海的悲剧更多地源于飞机扑灭防火线的操作失误。可见,在现代社会,人们通过科学技术调控火焰的同时,也存在被反噬的风险。曾经象征着信仰与希望的图腾元素,反而构成了灾难,惩罚着人类的不当行为。
除了火焰图腾外,台风、空气、山脉等图腾也被嵌入灾难之中,成为了重要的创伤源表征。电影《超强台风》中的台风卷起了滔天巨浪,瞬间掀翻了轮船、车辆、建筑等所谓坚固的人类文明。
在电影《中国医生》中,人们被空气中的病毒所威胁,只能通过口罩、防护服等手段将身体区隔开来。电影《峰爆》中不断下坠的岩石以及瞬间裂开的地缝,破坏了隧道、公路、房屋等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总之,在自然灾难面前,无论是先进的技术设备还是牢固的房屋建筑,都在短时间内被抹平。人类曾经所期许的图腾信仰,成为了惩罚人类的源力,轻易重置着人类所建构的社会秩序。
如果说动物图腾、自然图腾是投射的是人类的生存诉求,那么技术图腾则成为了现代社会的发展信仰。其中,“核”作为各国之间不断争夺的重要资源,具有清洁、环保、低耗等优势。在此背景下,与之相关的核武器发明与核电站成为了国家实力与技术能力的象征。
但核应用在推进人类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难以挽回的悲剧:1945年美国投放了一枚名叫“小男孩”的原子弹,在瞬间引发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以及直冲云霄的蘑菇云。这一灾难造成了近二十万人的死亡,与之伴随的还有“原子弹”复合症等。此外,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以及福岛核电站泄露等灾难的爆发,更引发了风险全球化的恐慌情绪。
在此背景下,基于真实事件创作的灾难电影《切尔诺贝利:深渊》《福岛50死士》依托于核电站泄露事故,集中展示了灾难发生之后的种种乱象。灰暗的天空、翻涌的海水、高温的电站,以及无形中蔓延的辐射都对人们的生存构成了威胁。
除了作为技术的核电站本身所引发的灾难外,来自于政府方面的指挥不力以及个人层面的逃避心理也造成了次生灾难。例如供电车电压不匹配,首相视察耽误排气时间,敢死队中途放弃等,都导致了更为严重的后果。
英雄创伤叙事通过呈现核技术灾难的后果,质疑了现代人所秉持的技术主义信仰,旨在引导现代社会公众的自省。“重要的不是呼唤他们平静地等待死亡时刻,而是提醒他们死亡在即,要他们及时悔悟。”
灾难的发生不仅影响着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的发展,同时也对人们的外在身体到内在精神产生了强烈冲击,甚至沉淀为了集体性、历史化的创伤记忆。
在基于真实事件创作的灾难电影中,英雄创伤叙事以动物、自然、技术等图腾灾难为隐喻,借以质疑现代价值观念、反思工业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探究基于真实事件创作的灾难电影中英雄创伤叙事是如何建构创伤的?并且思考创伤背后的构型原因及其内在逻辑,最后总结该创伤表现的价值意义。
阿比·瓦尔堡(AbyWaeburg)所提出的“古代遗存”的概念,他认为“天灾人祸会给人类留下创伤记忆,而各类艺术影像封存了这类旧时记忆;观众凝望影像作品时,某些原始能量会被激活。”鉴于此,电影作为留存时间的艺术,被视作复现灾难情景、唤醒创伤记忆的重要形式,因而受到诸多关注。
与此同时,电影中的声画组合不仅横向延伸了时间,更纵向创造出了影像空间。作为灾难的发生背景,电影空间通过对象的选择、取景的范围、元素的叠加等完成了关于历史的、社会的灾难叙述。
其中,废墟作为创伤性空间的重要表现形式,频繁地出现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与我国第六代导演的作品之中,本质上是通过物理层面的破坏,凸显出人们精神性创伤的后果。当然,废墟背后也暗含生活重塑与再造的可能性。值得注意的是,大量废墟空间也见于《紧急迫降》《超强台风》《中国机长》《烈火英雄》等基于真实事件创作的灾难电影之中,成为了重要的创伤叙事表征。
参考文献:
[2](德)乌尔里希·贝克,(英)安东尼·吉登斯,(英)斯科特·拉什.自反性现代化:现代
社会秩序中的政治、传统与美学[M].赵文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3](德)霍耐特.分裂的社会世界:社会哲学文集[M].王晓升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
版社,2011.
[5](法)弗朗西斯·瓦努瓦.书面叙事·电影叙事[M].王文融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