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剧《倩女离魂》问世以来,它鲜活生动的舞台形象,以及浪漫离奇的情节,受到了当时江南各界人士的好评和认可,而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则是王实甫《西厢记》的继承和发展。
《倩女离魂》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情节结构安排上,其最大特点是双层性。情节结构对于剧本文学来说,包含了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含义,这是舞台艺术最终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性因素。
在整个元杂剧作品中,郑光祖《倩女离魂》一剧的情节结构都具有迥然不同的双层性艺术特征,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倩女离魂》剧本在大小事件的安排上有着双层性。对于大多数元杂剧来说,大事件只有一个,它往往就是剧末的正名,其余的都是小事件。小事件的存在价值始终指向大事件,或者为其产生做准备,或者为其遗留问题作总结。
郑光祖的《倩女离魂》杂剧则包含两个大小相等、骨肉均匀的中心事件,也就是倩女之魂对书生王文举的紧紧追随和倩女之体在家所受相思之苦。二者是一种对比映衬、相互彰显、相互强化的关系。
《倩女离魂》第二折中“魂”的随情而动,深刻揭示出倩女之体在封建礼教禁锢下所承受的精神痛苦。而第三折中“体”的卧病不起,又形象凸现出倩女之魂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强烈渴求。如果把其中任何一个弱化到小事件之列,都无法体现剧作家的创作主旨。
《倩女离魂》对事件的组织方法,类似小说中“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叙事结构,这种叙事结构不但明显地增强了剧情凸凹感与表现力,而且使剧情的叙事容量大大增强的同时,又保证了各个事件清晰流畅有条不紊地发展。
其次,《倩女离魂》剧本在时空关系的组织上也有着双层性。杂剧受剧本四折一楔子体制的限制,最能体现元杂剧情节结构艺术特点的就是时空关系的组织。
纵观元代所有杂剧,都是以时间率领空间,空间只是事件进程中的一个又一个“点”,它完全被时间所“统帅”,它们之间的区别仅限于怎样“统帅”,以哪种方式“统帅”。
对于绝大部分元杂剧而言,基本上都采用了“异时异地”的手法组织时空关系,也就是一个时间点统帅一个空间,按照时间自然流程的先后顺序,结构成完整情节。
这种变现方法反映到剧本体制上,具体表现为折与折之间、同一折内的各个事件之间有明显时间先后顺序,也就是排在前面的事件发生时间比排在后面的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