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手粉碎性骨折?算啥

右手粉碎性骨折?算啥

首页休闲益智粉碎矿工更新时间:2024-04-30

来源:四川应急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全年365天,每天24小时值守;有这样一群人,别人过节他们过关,别人休假他们上岗;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刀山敢上、火海敢闯,在危难时救民于水火,给人民以力量,他们就是应急人。今天,让我们走近他们,听听他们的故事,感受他们的欢喜,体味他们的心酸,了解他们的愿望,见证他们的希望。

右手粉碎性骨折?算啥!

2019年6月17日22时55分,长宁县和珙县突然发生地震。谁也没有想到,原本定为6月18日的地震救援联动演练,却变成了实战。珙县安顺矿山救护队,立即成为重灾区珙泉镇的救援主力军。从睡梦中惊醒的23名指战员迅速集合完毕,等待作战命令!

大队长刘镀贤正要下达作战命令,副队长袁仲富就说:“刘队长,你右手粉碎性骨折,你就安排我们上吧!”

刘队长高声喊道:“这点伤算啥?立即抢出地震救援物资、装备上车,所有指战员分成三个小队,全镇搜索,重点是抢救和疏散受困群众。”

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他受伤刚刚一个月零一天,医生叫他至少三个月不能用力。但灾情就是命令,他能后退吗?不能,绝对不能!

道路阻断,房屋倒塌,人员受伤,群众被困……一个个灾情,揪紧了每位队员的心。当晚,刘队长就带领队员们,迅速投入战斗,开展地毯式搜救,整整奋战了一宿,营救出受困老人15名,年龄大的近90岁,其中一名还是双腿截肢,同时疏散了小孩11人到安全地点。

零点十分,刘队长接到电话:“鱼池五组房屋垮塌,有两人被埋压,村干部正在营救,道路中断,想办法进入,接救伤员。”挂断电话,他立即带领6名指战员和镇医院的三名医生,冒着余震和落石,绕道向鱼池进发。行进中,山上不断有滚石掉下,队员们边疏通道路边前进。在高桥往鱼池方向约500米处,一块滚石砸在了救援车上,把保险杠都砸掉了。大家都倒吸了几口凉气,幸好不是大面积滑坡,不然,后果不堪设想。经过百般努力,他们终于将两姐妹转送了出去。

震后第二天,刘队长已经全身湿透,嗓子沙哑了,骨折未愈的右手因用力过多,稍有触碰就撕心裂肺地痛。但他依然带着队员们,奋战在第一线。在黄金救援72小时里,他3次带队冒险疏通高鱼路,打通灾区生命通道;冒着余震不断的危险,7次绕小道往返珙巡两地,抢运帐篷、棉被等救灾物资。在危、难、险、重的救援第一线,总能看到他的身影。

6月20日,刘队长受伤未愈的右手肿了一大圈,嗓子几乎完全说不出话来,不得不被迫到医院检查。医生让他必须住院治疗,通过输液,消肿止痛。他却说:“这个时候我怎么能住院呢?包点药吧,我注意点就是了。”

灾情出现后,整整七天七夜,他和队员们无一人卧床休息。实在累得、困得不行了,就相互靠拢,眯一会儿。他和所有指战员,明知家里也受灾,仍全心全意投入抗震救灾中。他们始终牢记初心和使命,在灾难面前,挺身而出,不畏艰险。

采访刘队长时,他不爱讲自己的故事,也不提他们的功劳,他更喜欢讲队员们的故事。

17日晚,洛浦蓝湾小区8楼,有一名双腿截肢的残疾人被困。由于停电,电梯无法下楼,家属在楼下急得直哭。副队长袁仲富立即冲上8楼,发现那名残疾人已经吓得几近虚脱,就毫不犹豫地背起他,迅速向楼下撤离。下楼过程中,连续遭遇了3次余震,楼道中不时有砖石掉落。为保护这名残疾人,袁仲富取下自己的安全帽,扣在了他的头上。被救出后,他激动地对袁仲富说:“摇得好吓人哦,门都打不开,我在里面听到你们的声音,就知道有生的希望了,谢谢你们,谢谢你们。”18日早上,在鱼池村搜救时,有个老人拉着袁仲富说:“小兄弟,地震发生时,我们什么都没拿,衣服打湿了,孩子小,淋了雨容易生病,帮孙儿拿件衣服吧!”看着被大雨淋湿的可怜的孩子,他二话没说,冒着不断发生的余震,通过随时可能坍塌的楼道,迅速向二楼冲去。上楼时正遇余震,天花板上带着“三指宽”的裂缝,在余震中摇摇晃晃,差点就要掉下来。后来他说:“当时还不觉得怎样,过后想起来,都有点后怕!”我们都知道,他是家里的顶梁柱,还是三个孩子的爸爸呀!

地震发生后,通讯中断了,一小队小队长罗永江,还来不及问候家里妻儿老小的情况,立即依照指令,带领队员对全镇遇险人员进行搜救。在救援过程中,罗永江的妻子打来电话,告知他家里的情况。其实他家的房子已严重受损了,父母及妻女4人正在露天坝头躲避余震。他只简单地说了句:“你们没事就好,我正在救援,你们注意安全,千万不要进屋。”电话挂断了,他转身又投入救援中。在他转身那一刻,队员们都看到,他的眼里,已经含满了泪水。那天正午,正在珙泉镇排危的罗永江接到指令,到大云村一社配合珙泉镇派出所调查取证。有村民报警称闻到腐尸味,需要下到200米深的悬崖下查证。他赶到现场,主动请战,带着队员黄万涛,于两个半小时以后,终于完成了任务。但因气温太高、劳累过度,他在回队途中晕倒了。黄万涛说:“当天气温太高,坡度又陡,下到半山腰,腐臭气味特别大,罗队长让我在半山腰一个凹地等,他一个人下去,照像录视频取证,才导致晕倒的。”

在珙县安顺矿山救护队,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地震后,每位队员都承受着心理和身体的双重压力。在面对生与死的抉择,面对家庭和工作的两难时,他们都作出了同样的选择,那就是:扛起肩上的责任,负重前行,当好人民群众的守夜人!

“炒菜锅”里的奇迹

2019年12月14日,珙县杉木树煤矿发生透水事故,全省各地11支救援队伍251名救援人员先后到达现场开展救援,88小时救援出13名被困矿工。宜宾市综合应急救援队的3个小队、28名救援指导员,按照上级指令,分批携带5台高扬程矿用水泵、800m水管及井下救援装备35台件套,紧急出动救援。

我是宜宾市综合应急救援队罗德,17日下午1点,在距事故发生69个半小时,我带领的三小队,接到此次救援最艰巨、最关键的命令:救援被困矿工。此前,我和我的队友,已5批40人次下井工作。

矿工被困位置,距地面10多公里。我和队友们头戴安全帽、身穿工作服,脚套胶鞋,背负50多斤的保温棉被、麻绳、担架、游泳圈等救生设备,迅速下到煤矿巷道。

巷道,时陡时缓,时干时湿;我们,时走时跳,时坐猴车时坐小火车,地面走路只需1小时的路程,我们用了2个半小时,才到达N2611-3机巷排水点。

来不及歇一口气,便与上一个班办理交接,趟水去侦察淹水巷道。淹水巷道是外高里低的斜巷,越往里走,水越深。而我们与被困矿工,像处在一口巨型“炒菜锅”两个斜面,我们在右,可通往地面;他们在左,是条死胡同。水就在我们脚下,阻断了他们出井的希望,阻断了我们救援的道路。

突击小队商量,只有把“炒菜锅”底部巷道的水排掉,才有救援条件。我们用三台小潜水泵加快排水。水退一点,就把水泵向前挪一些。我们边抽水,边不时有节奏地敲击巷道内的压缩空气钢管,意在告诉左边的矿工,不要怕,有人来救你们。

很快,对面有了回应。我们发现,对面的回应,很有规律,每次都是13下。这是想传递什么信息吗?是活着的人数吗?

我们再次有节奏地敲击钢管:“梆、梆、梆……”边敲边数,13下。对面再次回传,一、二、三……13,没错,是13下,对面有13个矿工!

确定了对面矿工人数,大伙像打了鸡血,一面向指挥部汇报情况,一面加紧抽水。水泵不停地转,不断地向前挪动,水位越来越低。

给爱人请假,他竟需要“鼓起勇气”

2019年6月宜宾市长宁县发生地震,震后30分钟救援部队抵达,85分钟第一名被困人员获救,4个小时救灾物资到达,14个小时救灾通道全部打通……

有一种速度,叫中国救援。

让人骄傲的“救援速度”里,咱们宜宾地勘院,也位列其中。

让我们一起回到2019年6月17日那个深夜。

23点整,地震刚过去4分钟。

“待命,随时准备出发!”

单位的QQ群里,一条消息豁然出现。紧接着,整整齐齐的“待命”刷了屏。

每一个“待命”背后,都是一个舍小家顾大家无私奉献的宜宾地勘院人。

地震发生时,家住17楼的技术员段召强正准备带着孩子睡觉。高楼的摇晃程度很厉害,把一家三口吓得魂不守舍。

惊魂未定地下了楼,段召强把爱人孩子安排进了车里,神情凝重的扔下一句“我去单位一趟吧,灾区估计情况有点恼火!”就匆匆离开了。

2018年,参加过整整一年九寨沟地震灾后重建的段召强,职业的敏感告诉他,这次地震的危害有多大。

作为一名专业的基层技术人员,救灾,是他的第一念头!

18日凌晨1点30分,宜宾地勘院组织的第一批抗震救灾小分队正式出发。

红色的地矿队伍里,有一位戴着眼镜,稍显年长的老技术队员特别引人注意。

他,腿脚有点不利索,但灾害现场指挥有力,思路清晰。

他,就是地勘院教授级高工肖汉全。

“肖总,长宁硐底大桥山体崩塌道路受阻,情况紧急,需要我们支援开展紧急勘察!”

接到命令,来不及多想,肖汉全就随同队伍一起去往硐底大桥。

连结珙县和震中双河的生命干道,除了被巨大山体垮塌的飞石拦断外,头顶还有飞石不断落下,十分危险。

肖汉全常年野外工作落下的腿疾,地勘院众所周知。硐底大桥的排危工作太危险,同志们不同意肖汉全上,但他坚决不服从安排:

“我是指挥长,我必须上去!”

“我经验丰富,我必须到场!”

余震不断中,人在岩上爬,石头在头上飞。一瘸一拐的肖汉全,用他的镇定自若,带领队员们在危岩上攀爬,出色地完成了现场踏勘工作,全面掌握了四处地灾隐患点,其中,包括三处高危崩塌点和一处路基沉降。

“最开始我们也怕得很,一直祈祷不要再有余震。后来,看到肖总一瘸一拐地在前面攀爬,我们反而不怕了!”同行的技术员小刘,提起此事就泪眼婆娑。

从18日凌晨到18日深夜,顾不上片刻休整,一身泥水的肖汉全一边给脚敷上药膏,一边和队员连夜撰写调查报告。

19日,宜宾地勘院完成路面清障及危岩除危工作,半幅应急通行。7月初,生命通道主体工程全部完工,硐底大桥基本达到正常通行能力。

“我们是专业队伍,老百姓看到了我们,他们就更有希望、更有安全感。”面对《人民日报》记者的采访,肖汉全的话,带着地质队员特有的质朴。

“6.17”长宁地震,宜宾地勘院集团公司共派出工程技术人员93人、汽车30辆、无人机8架。

这,就是地矿铁军的使命与担当。

让我们再回到2020年8月8日,姚家嘴地质灾害现场。

受连续强降雨影响,姚家嘴中段发生崩塌地质灾害,崩落石块造成车辆受损、人员受伤,并造成G547宜兴线道路中断。

更严重的是,坡上还有大量松散危岩体,若再遇暴雨等不利自然因素,随时可能再次发生崩塌,严重威胁着坡脚公路上的过往车辆及行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接到宜宾公路局紧急支援的请求,年轻的技术员周鉴不惧危险主动请战,第一时间赶到了现场,带领队员们紧急启动无人机遥感测量及现场应急调查工作。

由于正处汛期,灾害突发位置位于南广河右岸,风口之上,风力很大,无人机几次试飞都以失败告终。

周鉴一边通知队员们继续试飞,一边联系三维激光扫描仪开启采集工作。

狂风,挡不住队员们专业娴熟的反复操作;

河水,阻不断队员们灾害治理的坚定脚步。

“功夫不负有心人。”下午4点,无人机和扫描仪收集的坡面航拍图和灾害点精准三维模型图全部拿到,周鉴对本次崩塌灾害有了更直观和专业的研判。

为了保障第一时间通车,周鉴选择了长期驻守姚家嘴。

“十一”国庆中秋大假,周鉴一家原本要回老家。考虑到工期很紧,他“鼓起勇气”给爱人请假,以春节陪伴作为礼物,换来了“十一”驻守姚家嘴继续奋战。

67天,1608个小时的坚守。

2020年10月14日,宜宾人民心系的姚家嘴路段终于正式通行。

“两个月,这不仅仅是通车了,更是通知我可以正式回家了啊!”通车现场,看着来来往往飞驶的车流,周鉴开心又愧疚:“作为一名地灾工作人员,最对不起的就是家人!”

虽然陪伴家人的时间少了,但用周鉴的话说“看着大家信任的目光,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

这,就是守护家园的应急卫士。

在宜宾地勘院地矿铁军这支队伍里,像肖汉全、周鉴这样的应急卫士,还有很多很多。

洪涝灾害,地质勘查,抢险除患,他们总是第一时间迢迢奔赴,一次次拼尽全力、披荆斩棘,在生命的通道中,无惧逆行。

有一种速度,叫中国救援;有一种感动,叫时刻守护。

这速度,这感动,永远离不开他们——我们骄傲的地矿铁军、应急卫士!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