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豁达从何而来 难道他一直都是这么豁达吗(苏轼经历了什么才豁然豁达)

苏轼的豁达从何而来 难道他一直都是这么豁达吗(苏轼经历了什么才豁然豁达)

首页休闲益智佛系小少年更新时间:2025-06-02

苏轼的豁达从何而来 难道他一直都是这么豁达吗,苏轼经历了什么才豁然豁达

苏轼的性格(包含豁达)跟他家庭出身、学识和自身经历密切相关。轼的太曾祖苏味道自贬为眉山刺史起,在今眉山定居三百余年。虽家道中落,代代乐善好施,正如苏轼自已说的"我家布韦三百年,只有阴功不知数。"

宋仁宗景祐三年,苏轼出生,排行第二。六、七岁时父母教其读书识字。八岁入小学,教他的老师张易简,是一位道士。必很喜欢苏轼的聪明,把《庆历圣德诗》的内容人物一一讲给苏轼听。从此,范仲淹、欧阳修等人的形象扎根在他幼小的心灵。十岁他开始作文,十分仰慕汉赋大家司马相如,他决心"作赋慕相如"。后来他写道"少年有奇志,欲和南风琴",也就是说他立志要象尧舜一样弹五弦琴,唱"南风"诗来治理天下,解除天下百姓的痛苦。

嘉祐五年,朝廷增加制科考试,应试者须经命臣推荐。欧阳修以"才识兼茂"力荐苏轼。苏轼作了洋洋五万言的策、论,开头就评击朝庭"天下有治平之名,而无治平之实"。明确指出:一是边患末去,二是兼并严重,三是机构冗杂。御试时,他又作了《礼以养人为本论》、《御制试科策》共七篇,仁宗阅读后,高兴地说"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从此开始了他四十年的从政生涯。

苏轼入后,几起几落。尤其是他与王安石变法一派相对立,何正臣、李定等人对苏轼恨之入骨,欲置之死地而后快。他们制造了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苏轼入狱后,备經严勘磨难,几至死地,他感叹道"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名声不厌低"。这就是对他大半生的总结和对自己今后的警戒。后来,随太皇太后高氏亲政,苏轼时来运转,升为翰林学士知制诰,仅次于宰相但更能接近皇帝,就是他说的"白首代尧言"代理皇帝说话的三品达贵。树大招风,才高见忌。他想到自己在朝廷里对立面很多就接连上奏,辞去翰林学士承旨之职,但未获准。果然不久,风波又起。元丰八年五月,得知有人在宜兴买了田,欣然命笔题竹西寺,写了"山寺归来闻好语,野花啼鸟亦欣然"。又受到了以程颐为首的洛党派攻击和诬陷。他们把"闻好语,亦欣然"同神宗皇帝去世这捏合在一起,认为他是因为皇帝死了而高兴。这就是所谓的"洛蜀党议"。太皇太后去世不久,一场大规模的打击元祐旧臣的序幕拉开了,苏轼被贬至定州。自那时起,他先后历徙十个州郡,南北展转,大半生疲于奔命。

综上简述,苏轼从平民到入士,从囚徒到高官,这一生坎坷经历,可谓"身行万里半天下"。加上从小受到的良好教育,集佛、道、儒家思想于一身,磨穿铁砚、看穿人寰,"侣鱼虾、友糜鹿",举起粗糙的土酒杯,品着老白干,形成了令人敬仰的独特性格。

1,和家庭教育有关,出身名门,幼年成名,学识渊博,眼界宽广。普通人做官是为功名,苏轼是有人生理想的,虽然遭受磨难但坚守自己的节操,对很多士大夫来说,不是苦难而是骄傲。

2,与交往的朋友有关,苏轼和佛印、黄庭坚,恰好是儒释道的三位大师,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肯定对苏轼的有重要影响,他们三人亦师亦友,互为人生导师

3,最重要还是苏轼自身的性子,他应该天生就是外向、乐观、豁达的人。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