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辽河畔踩跷人
在东北过大年
秧歌可是最热闹的重头戏
五花八门的样式和舞步
让人目不暇给 眼花缭乱
好多还是国家非遗项目
临近年节 小疯子奉上
东北年节最美舞蹈
供君欣赏 请慢慢享用
盘锦市西安镇上口子村的高跷秧歌,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传承。2008年1月,被国家文化部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2012年赢得民间艺术最高奖项“山花奖”,素有“辽南一枝花”的称号。近两年,上口子高跷秧歌艺术团接连被邀请参与十运会开幕式、F1汽车拉力赛开幕式等表演,春节期间的演出达百场之多,已经走遍了湖南、湖北、浙江、上海、江西、福建等省市,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屡屡获奖。
张忠贤今年已经60岁了,从16岁起就师从本村的高跷名角儿杜显文,专攻下装。由于他为人忠厚、谦和,被推举为第六代传承人;又因为他排行老四,村里人都亲切的称他为四叔。因为年事已高,身体状况已经不允许他再上跷了,但他还是闲不住仍然给高跷队做指导和指挥,还负责联系演出。
上口子是一个村庄,地处辽河人海口,位于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一直以来上口子人习惯地把他们周边地区称为“河东水西”。四叔说,他听老辈人讲,在清晚期的时候,上口子是没有踩高跷的,只有扭秧歌的。后来经过不断的发展,就从地面发展到在高跷上表演。
跷腿子从用料到工艺,其实都特别有讲究。 上口子高跷的所有高跷腿都是用曲木做的,高跷艺人从小开始踩,能踩二三十年不带坏的,甚至还有一木架千金的说法。
高跷是上口子村的人最喜爱的活动,很多村民从记事起就会踩高跷。对于从小耳濡目染的上口子村的人来说,高跷就是他们的传家宝。“家传不如爱好传”,这也是上口子高跷的一大特点。
踩高跷需要胆量,敢拼敢闯高跷的技艺才会好。年轻人的吃苦精神让记者文杰打心眼里特别佩服,这高跷踩起来到底是啥样的,风物记者文杰也跃跃欲试。
高跷踩起来不易,在高跷上做高难度做就更让人心惊胆颤。所以,有的年轻人也免不了心生抵触。这个年轻人不愿意排练的高跷项目叫三节楼,又称叠罗汉,是他们新研创的高难度的表演动作。底下三个人,中间三个人,顶上一个人然后倒立翻下来。
刚才带头翻的这名老高跷艺人名叫段洪岭,素有“东北第一丑”之称,11岁开始就在自制的“矮高跷”上自学跷艺,12岁开始专攻小丑,18岁就成了高跷队里的明星,也是迄今为止还能翻动“三节楼”的。虽然跷如此之沉,但是段大哥还是为我们扭上了一段。
排练场上一片欢声笑语,四叔似乎也看到了新一代人对高跷的那股子拼劲儿。刚才在排练广场上,跟段洪岭切磋技艺的另外一个高跷艺人叫王世柏,从14岁起专攻“下装”和翻跟头绝活儿,曾经是上口子高跷队最棒的“武行”,跟同队的“上装”女演员杨盼因高跷结缘,是一对跷上夫妻。
上装和下装是高跷的两种角色,上装要求美和俏,下装主要是武活儿多一点,重在展现高难跷功,郎才女貌这个词形容他俩是再合适不过了。
虽然新伤旧伤都在身上,可却丝毫动摇不了他对高跷的一腔热爱。上口子村的人爱高跷爱到了骨子里,俗话说没有水饺,不叫过年,对于他们来说,没有高跷,那也不叫过年。今年已经82岁高龄的高跷老艺人赵文祥,他从13岁起就开始踩高跷,在他的记忆里,老上口子人的高跷进入腊月就开始练,正月初四到十五就开始上街里踩。村里人的年味儿少了高跷,就缺少了热闹。
每一次演出的照片,他都精心地保存了下来,然后张贴在墙上,用玻璃罩上,没事就看看,反复的擦拭。赵老因为高血压已经十年没上过高跷了,但赵老说,踩高跷是有瘾的,其实,他们都没有放下。
在赵老的心里,用一身高跷技艺赢得掌声是他最开心的时刻。在上口子村的排练广场上,有一个人的打扮有些与众不同,他就是老蒯这个角色的扮演者,也是队里唯一的反串郑春金。
老蒯的扮演者郑春金已经饰演这个角色30余年,他的肢体动作以及模仿女人的姿态已经达到了惟妙惟肖的地步。
郑春金的女儿今年上高三,因为需要住校每个月只回来两回。女儿回来,就是他最忙碌的时刻了。因为妻子也在外给人打工,一个月只能回来一回,三口人聚在一起吃上一顿饭,是郑春金最开心的时候。
每年春节前后正是高跷队最忙的时候,演出团队经常是腊月走,正月十五前后才能回家。虽然,现在还没到演出季,但经过几天的朝夕相处,那些曾经在我们的镜头里出现过的“角儿”们,数九寒天,他们换上了单薄的演出服,想专程为我们镜头前的观众扭上一段!
上口子高跷队,最老的82岁,最小的16岁,而且队里所有的成员都是来自上口子村,从不外请。也许他们踩的不仅仅是高跷,而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而高跷这门民间艺术,也将在上口子村人一代又一代的薪火相传中,愈久弥香。
辽宁卫视《风物辽宁》
《大辽河畔踩跷人》
敬请期待!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