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的真快,一晃 ,母亲去世快八年了。
前几天整理柜子,偶尔翻出一沓鞋垫子,足足有三十多双,那是母亲生前留下的。
一双双看着,有一双赫然绣着一路平安四个字,还有一双绣着万事如意。忽然感觉鼻尖酸酸的,不由得怀念起母亲,想起了母亲的手工技艺。
一
母亲是个苦命人。一九二七年,母亲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外爷外婆有七个孩子,她是老大,后面有三个弟弟三个妹妹。由于家穷,大舅七岁时就送人了,换来的是三间土房和五亩薄田。外爷是个走村串户的银匠,为了生计,常年在外奔波。作为老大,母亲早早就承担起了几乎所有的农活,割草、种地、喂猪,样样农活都得干,还要帮助外婆做家务,照看弟弟妹妹。
有一年冬天,母亲背着背篓,拿着耙耙去耙树叶、干草,不小心掉到河里,两个裤腿都弄湿了,回到家时都结冰了,冻得瑟瑟发抖,晚上就发起高烧。外婆用葱胡子、生姜熬了一大碗姜汤,母亲迷迷糊糊的喝完后就睡着了,第二天早上才退烧,外婆坐在炕沿守了一夜。
外爷走南闯北,见多识广,明白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十分重视读书,在生活异常困难的情况下供两个舅舅读完了大学。但是,他也没有完全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依然重男轻女,母亲和几个妹妹没有上过一天学,直到解放后母亲才上了扫盲班。
听姐姐说,她上小学的时候,母亲上了识字速成班,学习非常刻苦,经常和她一起做作业。老师夸母亲是同龄人中的识字模范,结业典礼上戴着大红花,坐在最前排。
母亲嫁给我父亲是填房,十六岁的花季少女就给三岁的男孩当了继母,也就是我同父异母的大哥。我父亲兄妹八个,父亲排行老大,母亲自然就成了许家父辈人的大嫂,从此 ,母亲小小年纪就开始操持一大家子的吃喝拉撒。
父亲十五岁就 在宝鸡隆昌商行工作,五十年代初的三反五反运动中,父亲遭人陷害被判刑三年,1956年初刑满释放,腊月初三生下了我。那一年,母亲二十九岁,
七十年代初,大哥分家,姐姐出嫁,父亲也因病去世。那年,母亲刚刚四十五岁。
父亲去世后,我和弟弟,还有年近八十岁的奶奶,一家人的生活重担全部压在母亲一个人肩上 ,白天参加生产队劳动,晚上做家务,日子过的非常艰难 。姐姐大我九岁 ,经常回娘家帮衬母亲。生活的胆子压得母亲喘不过气来,常常背着我们偷偷抹眼泪。就这样,缺吃少穿的日子过了好多年,在叔叔、姑姑、舅舅的帮衬下,才把我们兄弟俩拉扯长大。
二
母亲喜爱刺绣。
从我记事起,就知道母亲擅长刺绣。在洁白或者红色的细布上,画上她喜欢的图案,或花草或飞禽或字画。
四四方方的绣花绷子,将已经用铅笔画好了图案的布料,用小竹棍上下左右紧紧卡住绑紧,穿入五彩丝线的绣花针在绣绷里来回穿梭,一块普通材质的布料,在母亲魔术般的手里会变成一件漂亮的工艺品。
当时,我想不明白,母亲从小就做苦力活,大字不识几个,更没有一点美术基础,两只手粗糙的像布满了一片片鱼鳞,摸起来都扎的慌,却无师自通,画什么像什么。绣出来的图案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后来,我慢慢体会到,母亲就是传说中的心灵手巧 。
母亲绣过猫猫鞋、花兜兜、虎头枕,还绣过嫁女用的媒头罐罐、四方枕套、绣华红鞋。母亲做的绣花枕有莲花石榴、凤凰牡丹、喜鹊闹梅等图案,看着特别红火喜庆。四邻八乡的人,嫁女娶媳妇都要请母亲为他们剪喜字,绣花枕,一年到头忙的不可开交。
母亲还把绣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枕套送给金榜题名的晚辈;把绣有“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枕套送给新婚夫妻。
记得母亲绣过一种枕头叫耳枕,特别可爱。它是又薄又小的长方块,两头有绣花,中间挖一个小洞,叫耳窝,睡觉时耳朵放在耳窝里,耳朵不受挤压,感觉非常舒服,还可以起到保护耳朵的作用,真可谓匠心独具。
母亲是个热心肠,村子里不管谁家小孩的衣服破了,母亲都会用丝线绣出各种图案来遮住,有时绣上一朵小花,有时绣上一只小鸟,有时绣上一条小鱼···,绣上这些精美的图案后,那衣服就像新买的一样,格外亮眼。邻居们都夸母亲针线活做的好,刺绣手艺高。
2014年,我孙女出生之前,准备和爱人一起去北京看望,临走时母亲拿着一个袋子交给我,说是给未出生的重孙女做的鞋。我打开袋子,里面全是童鞋,有拖鞋、棉鞋、布鞋,松紧鞋、方口鞋和虎头鞋,大大小小二十六双,我一下子被震撼了。不知道母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做的,居然绣了这么多童鞋。那一年,母亲已经八十八岁了。
带到北京后,儿子、儿媳非常喜欢,看着这么多各式各样、鲜艳漂亮的绣花童鞋,都舍不得给孩子穿,到现在一直珍藏着。
三
每年五月端午前,母亲就开始绣香包。
她提前准备好各色绸缎、布料、丝线,从药店买来填充香包的香料,有雄黄、艾叶、薄荷等。母亲说,这些香料有驱蚊避虫的功效。
五月端午那天,每家每户都要炸糖糕、煮鸡蛋、插艾叶、吃粽子。小孩子最喜欢的是戴香包 ,扎五花绳。
母亲会把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香包一个个整整齐齐的挂在杆子上,小到草莓、桃心 、月牙等形状的香包,大到葫芦、绣球等香包,更可爱的是十二生肖香包 ,看起来千姿百态,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桌子上还摆放着许多裁成一段段的五花绳。
早饭后,家族的侄子侄女孙子孙女都会跑来讨要香包 ,就连村里的孩子也会跑过来。母亲总是乐呵呵的满足他们的小心愿。
在我的记忆里,母亲在缝制香包的时候,眼神特别专注,手法娴熟灵活,额头总是沁着汗珠。炕沿上,放着她的“百宝篮”,里面装着各色丝线、钩针、亮珠以及专门配的香料,旁边还放着填充香包用的棉花。白天要下地干活,晚上就借助煤油灯的微弱光亮,一针针一线线的绣制,绣到半夜三更才肯睡觉。
母亲制作香包时随心所欲,根据自己的想象,想做成什么样子就做成什么样子。除了挂在脖子上的香包,还有做成手串的香包——先把拇指肚大小的布做成小辣椒、小南瓜,然后用一根五彩线串起来,绑在手腕上,就像是色彩斑斓的手环。
我最喜欢母亲做的绣球香包。像西瓜又像篮球,一条条非常规整的线条,一个个微微凸起的椭圆状小包,用针线缝合在一起,里面填充棉花和香料,然后在中心扎孔,穿上一根五彩线,这样一个基本款的绣球香包就做好了。为了让香包更精致,母亲还会在香包下端缝上缨穗,吊上一个精心制作的坠子,坠子上有珠子、穗子,有时还会缝上小铃铛。
四
母亲的剪纸技艺在十里八村非常有名气。
小时候过年,窗户上有贴窗花的习俗。那时候没有玻璃门窗,窗户是用木条做成的,大概由三十六个小格子组成。腊月三十晚上,家家户户都要糊窗子 、帖窗花。先把原来的窗户纸撕掉 ,再把窗户棂擦洗干净,四角的小格子糊上彩色纸,其它格子都糊上雪白的薄纸,每一个格子里贴上不同图案和颜色的窗花,以旧换新。
正像北宋诗人王安石写的那样: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西府平原的腊月,气候寒冷,原野上到处光秃秃的,可是,我家的窗户上有春天的花,夏季的草,秋天的桃子 ,冬天的腊梅,一年四季的景象绚烂多彩,并排在每个窗棂之内,在阳光的照耀下,放射着璀璨的光芒。
从我记事起,每年正月初一早晨,一睁眼看到的就是窗户上的风景:各类花卉争奇斗艳,鸟儿飞,鱼儿游,老虎占山,狮子咆哮,孔雀展屏,鸳鸯戏水,公鸡啼鸣,喜鹊登梅,蝴蝶起舞,麒麟送子,娃娃送福等等,年年岁岁,各不相同。
母亲剪的窗花很受欢迎,流传广泛。左邻右舍,亲戚朋友,甚至周边村子的人都喜欢母亲剪的窗花。有些人还把母亲的窗花漂洋过海带到了国外。
2001年,母亲的剪纸和刺绣作品参加了全省巡展,并被陕西师范大学收藏。收到工艺品收藏证书的那一刻,母亲高兴的像个孩子似的。
我记得,进入秋季,母亲就开始剪窗花。红色、紫色、黄色、绿色、黑色、粉色,各种颜色的彩纸铺满了炕铺,只要有时间,就拿起小剪子剪,炕上 、地面都是剪下来的碎纸片。剪好的窗花夹在厚厚的大本书里,经常要用好几本书保存。
每年春节前,很多人登门向母亲索要窗花,母亲从不吝啬。大年初一开始,拜年的人看到母亲剪的窗花格外好看,个个赞不绝口,惹得向母亲要窗花的人年年增多,向母亲拜年的人不但有晚辈也增加了同辈,不但有本村的邻居,甚至还有外村人。
五
随着时代的变迁,刺绣、剪窗花不时兴了,母亲就开始纳鞋垫。每次接母亲来宝鸡,都要拿上好几个塑料袋和大包袱,里面装的除了剪刀,全是旧布片 、小布条。开始不理解,后来才知道,那都是母亲做鞋垫的材料。
至今,我仍记得母亲纳鞋垫的过程。先用浆糊把一层层布粘连起来,等布干了以后,依照模子剪下来,有大有小,再缝住边沿,接着画些花纹图案,或者写些字,依照笔迹用各色毛线纳制。
母亲纳的鞋垫五颜六色,红的、黄的、紫的、蓝的、白的,五彩缤纷,非常好看。穿在脚下,合脚,吸汗,防臭,还耐穿。母亲把缝制的鞋垫,大多当成她的礼品送人,亲戚们都送遍了。街坊邻居有的想要,母亲从来没有拒绝过,邻居们过意不去,就常送些布头或购买一些礼品以表谢意。
二十多年前,母亲就从农村搬到了城里,常年和弟弟、弟媳住在一起。每次去看望,母亲都是坐在沙发上,佝偻着身子,拿着正在缝制的鞋垫凑到眼睛跟前,一针一线的绣。每年我总能收到一大摞绣花鞋垫。母亲说,趁还纳得动,多给你们准备点。
母亲是个闲不住的人。过去在老家的时候,母亲一边和妯娌们聊天,一边绣花。到宝鸡后,住进了楼房,母亲则把纳鞋垫当成一种休闲,或者是消磨时光。手里没有一点活,她会感觉特别难受。
八十岁以后,母亲明显苍老了,额头被岁月雕琢的沟沟壑壑,头发早已被霜雪染白,行动也有些迟缓。但是,母亲仍然没有放下手中的针线,我的内心感慨万千。
有人形容湘绣是“针吟兰指,丝舞慧心”。在我眼里,比起任何一位湘绣大师来,母亲都毫不逊色,因为每双鞋垫上的一针一线都是母亲用心、用爱绣上去的。
有多少爱垫在脚下,能低微如尘土,有多少情伴你旅途,能深邃似星空。唯有母亲最伟大,母爱最纯真。
······
母亲有一双巧手,只用一颗银针,上下穿梭,就能绣出山河锦绣;母亲有一双巧手,只用一把剪刀,左右翻飞,就能剪出花鸟虫鱼;母亲有一双巧手,只用一根丝线,相互缠绕,就能把我们的心连结在一起。
母亲是针,母亲是线,一针一线绣出母亲满满的爱。
许 敏 侃
2024年2月16日
,